民俗文化于民族舞蹈教学中的体现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yongtao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J722.2
  1 前言
  民族舞蹈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种类繁多的舞蹈形式,集文化因素、遗存于一体,展现了每个民族独特的审美艺术。文章试论述民俗文化与民族舞蹈教学之间的关系,为今后舞蹈课堂教学提供技术指导,以供参考和借鉴。
  2 民俗文化与民族舞蹈教学
  2.1 民俗文化在民族舞蹈教学内容中的体现
  中国民族舞蹈种类繁多,从民俗文化的角度考虑,是一种传统文化心态和样式的集合体。不同的舞蹈派系,有着不同的舞蹈语汇系统。鉴于此,在民族舞蹈教学過程中,必须要从内容上保证民族舞蹈渗透这种民俗文化的心态和样式,并将这些内在的东西疑舞蹈语汇的形式分解到课堂教学元素,向学生们讲解,进行训练。此外,民族舞蹈作为形体动态的传授过程,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必须还要兼顾内在民族精神、文化精髓等文化内涵的再传承,讲述民族舞蹈素材的文化渊源,内在民族心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化,更好地用语言去表现他们。比如:比如,藏族民族舞蹈由农牧文化与宗教文化融合而成,藏族舞蹈独特的体态动律特征,重心偏前,身体微前送或90度的前倾,这是漫长的封建农奴制、政教合一的政权形式以及喇嘛教迎合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结果。因为地域的辽阔,藏族舞蹈色彩斑斓、风格各异。在表演风格上,“堆谐”朴实自如,踢、踏、悠、摆、跳、翻甩,柔韧多变,稳沉有力。但无论怎样变异,藏舞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膝部上分别有连续不断的或小而快、有弹性的颤动,或连绵不断柔韧的屈伸。连绵不断的颤动或屈伸,在步伐上形成的重心移动,带动了松弛的上肢运动,其中的“踢踏”和“弦子”、“锅庄”表现最为突出,不同性质的颤动和屈伸是我们在教授时的核心,也是训练展开的着眼点。同时,我们在教学中还强调了对其内在的精神气质和审美情趣的把握。
  2.2 民俗文化在民族舞蹈课堂教学方法上的体现
  在民族舞蹈课堂教学中,教育者通过口传身教的方法,训练学生身体的能动性,加深学生对舞蹈民俗文化内涵的理解,更好地掌握舞蹈的动作美感。中国舞蹈是五十六个民族心灵的感应、智慧的结晶、情感的体现,其内涵的民俗文化有着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点,同时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中国民族正是集大成文化于动作表现于一体,以此为元素基础,触类旁通,在新文化形式的演变中构塑新的舞蹈形式,这既符合了文化历史轨迹,同时又体现在对文化的再造。由此,在课堂教学教法中,我们必须要体现出对民俗文化的再造作用,从内容到形式体现时代变迁群众对审美情趣和艺术个性的影响,体现历史、宗教、理论乃至语言因素的时代变化。朱熹曾经说过:“事必有法,然后可成”,由此,教法的重要性是可见一斑。
  第一,语言氛围。在舞蹈教学中,民俗文化形式常常以语言的形式体现在舞蹈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比如:藏舞中的“拉索”、“呀”,东北秧歌中的“嘿嘿”等等,都是不同地域文化于舞蹈教学中的特殊应用,具有提劲、提神、抒发情感等作用。第二,情境氛围。舞蹈教学中,有用语言难以表达民俗氛围的,此时课借助现代教具——投影仪、电视、电脑等等,通过生动情境的再现,让学生更好地去学习。比如:藏舞学习中,用投影仪投视唐古拉山山脉、民族特有服饰等等,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独到的文化内涵,体味民族舞蹈的真实魅力所在,进而产生对舞蹈内涵的认同度。第三,生活体验。在教授学生民俗舞蹈的时候,条件允许的可携带学生深入民间,体现民族文化,感受民族生活,加深对舞蹈内涵民俗文化的深刻理解。4. 创造法。引导学生从模仿阶段进入到创造阶段,是发展舞蹈教学的创造所在,只有去创造美,才能更好地去体现美。让学生自己组合音乐,自主进行舞蹈动作的编排,再由老师去指导、加工、修改,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创作和表现能力。中国民族舞的教学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舞蹈文化教育,只有渗透民族文化,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去把握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舞姿韵律。
  2.3 民俗文化在民族舞蹈服饰上的体现
  服饰是舞蹈形式的重要体现形式,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舞蹈的形式和表现。同时,不可置否的是,这些服饰也是中国名俗文化于舞蹈形式中的特殊表现,体现了地方风尚习俗和结令性风俗。可以说,在古往今来的漫长岁月中,民俗文化正逐渐以服饰的形式与舞蹈相融一体形成统一的文化品位。同时,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服饰作为民俗文化的代表,在不同的民族舞蹈中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形式。像是傣族的筒裙、藏族的长袖袍子、维族的小上衣和大摆裙等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民族舞蹈的韵味及丰厚的文化内涵,必须让学生穿戴极具特色的民族服饰。比如在教藏族舞蹈时,可以让学生穿上藏袍,去感受双臂的松弛下垂,感受袖子对指尖的影响,感受脚撩袍子时“似绷非绷”的细腻动作,等等;以此,加深学生对动作规格的掌握。在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过程中融入服饰风格的训练,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也使特有的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民族审美心理自然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加深学生对民族舞蹈文化的了解,引发出高昂的学习情趣,并以之为元素,创新、重构一种带有典型意义的民族舞蹈。
  3 结论
  总之,民族舞蹈作为中国舞蹈系列的一支,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种类繁多的舞蹈形式,集文化因素、遗存于一体,展现了每个民族独特的审美艺术。作为一个舞蹈教育者,必须要深刻认识到民族舞蹈的文化内涵。同时,要以敏锐的眼光,去适应舞蹈教育的发展要求,不断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和内涵。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精髓所在,将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渗透到教学每个环节之中,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舞蹈人才。
  参考文献:
  [1] 郑玉玲. 浅谈舞蹈教学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3)
  [2] 肖梅梅. 提高舞蹈教学质量——非智力因素培养[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4(09)
  [3] 吕婷. 合作学习及其在幼师舞蹈教学中的运用[J]. 教育导刊. 2005(08)
  [4] 向本涛. 浅议高校舞蹈教学的愉悦式方法[J]. 美与时代. 2005(07)
  [5] 牛青春. 浅谈培养学生在舞蹈教学中的兴趣及情绪[J]. 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 2005(05)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多媒体普及高校课堂、网络遍布师生学习生活空间的现代媒体环境下,对古代文学专题课的教学模式、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改革和探索,或能为高校教学改革和实践提供生动的例证,并为其理论研究提供参照。  关键词:高校;文学;教学;学生  G642.0  高校中文系古代文学专题课是一门带有专题研究性质的提高课,其教学对象是中文系高年级(三或四年级)学生,教学目的是在利用已经获得的文学史基础知
【分类号】G623.75  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毛笔字的教学,切实加强书写指导。从描红、仿影到临帖,逐步做到写得匀称,纸面干净。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写字和爱惜写字用具的习惯。所以在小学中搞好书法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书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继承这一优秀的传统艺术,更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其多方面的育人功能是不容忽视的。  一、激发兴趣,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书法教学蕴藏着丰富的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肾组织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以探讨研究瑞芬太尼预处理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方法:①将72只健康雌雄不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缺血再灌注组(IR)、瑞芬太尼预处理组1(L)、瑞芬太尼预处理组2(H)。各组均先切除右肾以避免健侧肾的代偿作用。S组:输注生理盐水30mi
人类饮食经历了满足生理需求到满足生理与心理需求的过程,这个过程赋与了菜点的艺术灵魂,是人类不断进步的结果。品评菜点品质的色、香、味、形、质、营、器几项评定指标中有色、形、器三项指标与美术有直接关系:其中色讲究的是不同原料色泽搭配,运用一定烹饪手段体现一道菜点的整体色调,让人们在满足营养生理需求的同时享受良好的视觉效果;形是在菜点制作过程中通过人们的艺术设计塑造其完善的造型;器指的是盛器,盛器的材质
摘要:小学阶段正是处于学生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因此在身体和心理上都不是非常的成熟。因此教师课堂教学中需要认识到体育教学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因此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发育特点来制定更加科学的教学项目,提高学生在体育学习的兴趣,进而能够实现积极的教学,最终实现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本文首先分析小学体育课堂运动训练的重要性,进而为提高小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提供建议措施。  关键字:小
摘要:通过从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总体概况和主要行业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读者提供一定的学习价值和参考依据。  关键词: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对策  F719;F426.8  一、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总体概况  当前我国的体育产业有了巨大的进步,无论是从产业规模、涉及领域还是消费的现状都显得势态良好。就目前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