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子
深秋十月,微风掠过孙武湖,波澜不惊。夕阳的余晖下,26件雕塑在湖边的开阔地静默着,摆开阵势,等待检阅。
二等奖作品《声东击西》来自厦门工艺美院的徐建明老师。声东击西,“声”是声张之意,指的是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是攻打西边,是一种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战术,即所谓“将欲西而示之以东”。作品塑造了以手拟枪的手势和具像的手枪,分别指向相反的两个方向,一虚一实,一假一真,在视觉上形成鲜明而有趣的对比,造成假象,巧妙地表现了孙子兵法之声东击西。
如果说一、二等奖作品所要表现的是孙子兵法的智慧,那么获得三等奖的两件作品则是中华民族尚武精神的展现。
雕塑家黄熙的《挑灯看剑》把观者带入了辛弃疾那首脍炙人口的《破阵子》营造的意境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剑是武士的神魄,他们惜剑如命,作品塑造了一位临战前的武士一手举油灯,一手持宝剑。在昏暗的油灯下,宝剑闪出一缕逼人的寒光,也恰似武士那视死如归的目光。
任哲的《长缨在手》(见封三)塑造的是一位驰骋沙场的武士。作品造型劲健、有力,注重气势、神韵,并从形态、神气上与当代艺术和传统艺术保持适度的距离,散发出一种成熟、大度的气质。作者删繁就简,不尚琐细,只求传神,运用“挥洒”“涂抹”“泼溅”等手法抒发激越之情,是对“英雄”“崇高”“无所畏惧”等人格的赞美,并暗喻出“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豪壮之情。
三、“撞车”——当东方遇上西方
由于本次大赛对创作题材进行了较为具体的限制,作品题目“撞车”的概率大增。在26组作品中,有两组《孙武像》、两组《金蝉脱壳》。每一个题目都恰好有一位中国艺术家一位外国艺术家分别创作,形成了中外雕塑家同做一道题的局面,颇为有趣。
在塑造孙武像时,中韩两国的雕塑家各有千秋。中国雕塑家塑造的孙武是文武兼备的兵圣形象,将人物成竹在胸的自信和静观风云变幻的从容与淡定充分地表现出来。而“韩版”孙武则是一位袒胸、赤足、拔剑出鞘的武士形象,打破了中国民众心目中孙武形象的定式,也反映了韩国艺术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金蝉脱壳是三十六计之一,原义指寒蝉在蜕变时,本体脱离皮壳而走,只留下蝉蜕还挂在枝头。这条计策被广泛运用于军事上,指的是通过伪装摆脱敌人,以实现我方战略目标的谋略。对于这个题目,中外雕塑家的表现方式差异更大。中国雕塑家的作品再现了《三国演义》中“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的典故,作品表现蜀军运用诸葛孔明安排的金蝉脱壳的计策成功地转移,而司马懿赶到撤军现场时候,看到的只是诸葛亮的坐车,及一把羽扇,表现了司马懿面对“金蝉”逃脱后所剩之“壳”的无奈的场景。而克罗地亚的雕塑家则以一件抽象的汉白玉石雕诠释了他心目中的“金蝉脱壳”——貌似蝉蜕的外形,圆滑曲折的内部结构,仿佛暗示了计谋的精妙,但是作者是否真正理解“金蝉脱壳”的妙处,也许连他本人也说不清楚吧。
四、互动——“我的姓在哪里?”
作为安置在公共空间的雕塑,与观者的互动性是衡量其作为公共艺术品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一件公共艺术作品与观者产生了良好的互动,可以说,它就成功了一半。
在所有作品中,《孙武》是“身材”最为高大的一件,也是最具有互动效果的作品之一。作者以纪念碑式的方式将百家姓镌刻其上,又特意抽出“孙”“武”两字单独放于“碑”前,似乎又带有“活字印刷”般的妙趣,在茫茫百家之姓中突出了“孙”“武”。这种构思巧妙自然地呼应了主题的表现。在这件作品立起后不久,就有不少附近的居民驻足旁观,他们仰着头,仔细地寻找自己的姓氏,找到自己姓氏的民众,在心理上或多或少会产生了一定的满足感,找不到自己姓氏的民众,则对作品产生了疑问,这是不是“百家姓”?我的姓在哪里?这样的疑问促使他们从作品中找答案,当他们反复揣摩,最终理解了艺术家的表现手法及创作意图的那一刻,从他们脸上的笑容和爽朗的笑声中,欣赏艺术品所产生的愉悦感让我们也感同身受。从这点看,这件作品成功了。
还有作品《盔亭》。作者将锈迹斑斑的头盔放大为一座凉亭,在当代艺术中,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并不罕见,但这一放大改变了“盔”的原本功能,使之成为与人亲近,供人休憩、孩童戏耍的“快乐之亭”。这一功能的转化,消解了头盔作为战争护具的残酷意义,附带上了和平、安宁的温情色彩。
五、相生——虚实空间的艺术性交融
从空间理论的角度看,雕塑本身属于一种实体空间,而其周边的空间相对地成为了虚空间,虚与实的互相交错、借用、融合,生成了雕塑的灵魂——无形的意念空间。
第九届中国雕刻艺术节已经落下帷幕,但一组组意蕴深远的雕塑仍然静静地屹立在孙武湖畔,继续接受着一批又一批参观者的检阅。它们的到来,不但丰富了广饶人民的文化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水平,也在无形中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塑造了广饶独特的文化形象,成为了广饶向世界展现其城市魅力的艺术立体名片。
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的今天,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自然成为人民的热切愿望。雕刻艺术节将孙武兵家文化这一古老的文化内容以开放、交流的文化形式展现出来,不仅为地方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模式,也使得内容与形式相互激荡,符合且有利于社会文化发展的态势,也符合中共十七大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在九届经验的基础上,中国雕刻艺术节的筹办思路与方法不断成熟,并屡屡推陈出新,与地方的文化建设也结合得更加紧密。在城市雕塑呼唤精品的今天,中国雕刻艺术节已经成为了既有利于雕塑艺术发展创新,又有利于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的盛事。
深秋十月,微风掠过孙武湖,波澜不惊。夕阳的余晖下,26件雕塑在湖边的开阔地静默着,摆开阵势,等待检阅。

二等奖作品《声东击西》来自厦门工艺美院的徐建明老师。声东击西,“声”是声张之意,指的是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是攻打西边,是一种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战术,即所谓“将欲西而示之以东”。作品塑造了以手拟枪的手势和具像的手枪,分别指向相反的两个方向,一虚一实,一假一真,在视觉上形成鲜明而有趣的对比,造成假象,巧妙地表现了孙子兵法之声东击西。
如果说一、二等奖作品所要表现的是孙子兵法的智慧,那么获得三等奖的两件作品则是中华民族尚武精神的展现。
雕塑家黄熙的《挑灯看剑》把观者带入了辛弃疾那首脍炙人口的《破阵子》营造的意境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剑是武士的神魄,他们惜剑如命,作品塑造了一位临战前的武士一手举油灯,一手持宝剑。在昏暗的油灯下,宝剑闪出一缕逼人的寒光,也恰似武士那视死如归的目光。
任哲的《长缨在手》(见封三)塑造的是一位驰骋沙场的武士。作品造型劲健、有力,注重气势、神韵,并从形态、神气上与当代艺术和传统艺术保持适度的距离,散发出一种成熟、大度的气质。作者删繁就简,不尚琐细,只求传神,运用“挥洒”“涂抹”“泼溅”等手法抒发激越之情,是对“英雄”“崇高”“无所畏惧”等人格的赞美,并暗喻出“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豪壮之情。
三、“撞车”——当东方遇上西方
由于本次大赛对创作题材进行了较为具体的限制,作品题目“撞车”的概率大增。在26组作品中,有两组《孙武像》、两组《金蝉脱壳》。每一个题目都恰好有一位中国艺术家一位外国艺术家分别创作,形成了中外雕塑家同做一道题的局面,颇为有趣。
在塑造孙武像时,中韩两国的雕塑家各有千秋。中国雕塑家塑造的孙武是文武兼备的兵圣形象,将人物成竹在胸的自信和静观风云变幻的从容与淡定充分地表现出来。而“韩版”孙武则是一位袒胸、赤足、拔剑出鞘的武士形象,打破了中国民众心目中孙武形象的定式,也反映了韩国艺术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金蝉脱壳是三十六计之一,原义指寒蝉在蜕变时,本体脱离皮壳而走,只留下蝉蜕还挂在枝头。这条计策被广泛运用于军事上,指的是通过伪装摆脱敌人,以实现我方战略目标的谋略。对于这个题目,中外雕塑家的表现方式差异更大。中国雕塑家的作品再现了《三国演义》中“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的典故,作品表现蜀军运用诸葛孔明安排的金蝉脱壳的计策成功地转移,而司马懿赶到撤军现场时候,看到的只是诸葛亮的坐车,及一把羽扇,表现了司马懿面对“金蝉”逃脱后所剩之“壳”的无奈的场景。而克罗地亚的雕塑家则以一件抽象的汉白玉石雕诠释了他心目中的“金蝉脱壳”——貌似蝉蜕的外形,圆滑曲折的内部结构,仿佛暗示了计谋的精妙,但是作者是否真正理解“金蝉脱壳”的妙处,也许连他本人也说不清楚吧。
四、互动——“我的姓在哪里?”
作为安置在公共空间的雕塑,与观者的互动性是衡量其作为公共艺术品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一件公共艺术作品与观者产生了良好的互动,可以说,它就成功了一半。
在所有作品中,《孙武》是“身材”最为高大的一件,也是最具有互动效果的作品之一。作者以纪念碑式的方式将百家姓镌刻其上,又特意抽出“孙”“武”两字单独放于“碑”前,似乎又带有“活字印刷”般的妙趣,在茫茫百家之姓中突出了“孙”“武”。这种构思巧妙自然地呼应了主题的表现。在这件作品立起后不久,就有不少附近的居民驻足旁观,他们仰着头,仔细地寻找自己的姓氏,找到自己姓氏的民众,在心理上或多或少会产生了一定的满足感,找不到自己姓氏的民众,则对作品产生了疑问,这是不是“百家姓”?我的姓在哪里?这样的疑问促使他们从作品中找答案,当他们反复揣摩,最终理解了艺术家的表现手法及创作意图的那一刻,从他们脸上的笑容和爽朗的笑声中,欣赏艺术品所产生的愉悦感让我们也感同身受。从这点看,这件作品成功了。
还有作品《盔亭》。作者将锈迹斑斑的头盔放大为一座凉亭,在当代艺术中,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并不罕见,但这一放大改变了“盔”的原本功能,使之成为与人亲近,供人休憩、孩童戏耍的“快乐之亭”。这一功能的转化,消解了头盔作为战争护具的残酷意义,附带上了和平、安宁的温情色彩。
五、相生——虚实空间的艺术性交融
从空间理论的角度看,雕塑本身属于一种实体空间,而其周边的空间相对地成为了虚空间,虚与实的互相交错、借用、融合,生成了雕塑的灵魂——无形的意念空间。

第九届中国雕刻艺术节已经落下帷幕,但一组组意蕴深远的雕塑仍然静静地屹立在孙武湖畔,继续接受着一批又一批参观者的检阅。它们的到来,不但丰富了广饶人民的文化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水平,也在无形中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塑造了广饶独特的文化形象,成为了广饶向世界展现其城市魅力的艺术立体名片。
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的今天,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自然成为人民的热切愿望。雕刻艺术节将孙武兵家文化这一古老的文化内容以开放、交流的文化形式展现出来,不仅为地方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模式,也使得内容与形式相互激荡,符合且有利于社会文化发展的态势,也符合中共十七大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在九届经验的基础上,中国雕刻艺术节的筹办思路与方法不断成熟,并屡屡推陈出新,与地方的文化建设也结合得更加紧密。在城市雕塑呼唤精品的今天,中国雕刻艺术节已经成为了既有利于雕塑艺术发展创新,又有利于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的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