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262-0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历来为教育家、学者、教师所关注。陶行知先生就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这充分说明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这样才能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是新课改的热点话题。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同时《新课标》强调,要把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學生的发展”,不要过多地考虑课程知识结构体系,而是要考虑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索的兴趣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或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它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内在动力。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学中要合理创设带有探索因素的情境,把问题蕴涵在情境之中,以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
1.1揭示矛盾,设疑生趣。 在静态的知识信息中设置矛盾,巧妙生疑,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使学生“心求通而未达,口欲念而未能”,从而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的欲望。
例如教学“乘法的一些简便运算”时,采用比赛激励法,教师先出示两组题,让学生分组计算,其中一组是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乘法,如25×16,另一组是和它相对应的体现简便运算过程的连乘算式计算,如25×4×4,计算结果两组同学都相同,但计算速度却大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教师顺便启发:“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这时学生的情绪高涨,积极参与到了下一步的探索中去。
1.2制造悬念,引发兴趣。“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有了疑问才能引发学生去思考、探索,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好胜心,产生自主探索获取新知的强烈欲望。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一节课时,先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数,教师都迅速地说出它能否被3整除,并通过学生计算证实老师的判断是非常正确的,如此连续经过几个回合,学生感到奇、绝、悬、疑,于是就会自主地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去。
1.3故事导入,诱发兴趣。 儿童启蒙每每始于故事,故事对儿童有着惊人的魅力。故事导入,容易唤起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欲望。
例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我一上课就讲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唐僧带着三个徒弟去西天取经,有一天悟空摘来了一个大西瓜,要让师傅解解渴,贪吃的猪八戒急得直流口水,就想去抱西瓜吃,悟空大喝一声:‘八戒,你是想吃这个西瓜的1/2还是1/5呢?’八戒连忙说:‘我肚子这么大,当然吃这个西瓜的1/5了。’于是悟空便拿起刀切了这个西瓜的1/5给八戒。八戒拿着自己的西瓜,在看看悟空他们的西瓜,疑惑不解。”同学们,你认为是1/2大还是1/5大呢?通过这段生动有趣的故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了,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新知识的探索中去。
2注重启发,培养自主探索信心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探索由于受自身能力强弱、努力程度以及任务难度影响,部分学生的探索活动往往达不到教师预期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以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内在需要,让学生能在融洽、和谐、宽松的气氛中,敢想、敢说、敢问,这也就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气候和土壤。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充分地动脑思考;其次是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不能急于包办代替,而应问一问“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从不同角度完善自己的知识,增强学生学习探索的信心。
3创设条件,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做到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教师不提示;学生能自己评价的,教师不先评价。例如:在上“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统一计算公式”时,就是让学生自主整理、得出结论,充分发挥学生能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去探索,去发现有关的数学知识。这样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
体积的统一公式,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能使学生永远都会记住这个公式。
4体验成功,感受自主探索的乐趣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在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索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感受自主探索的乐趣;当学生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经历“磨难”后,突破重围有伟大的新发现时,这是一种强有力的和令人兴奋的情绪体验,学生品尝到自主探索带来的成功乐趣时,他会产生再次追求这种情感体验的愿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让学生分组自主探索,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进行比较,并将自己的发现写到黑板上,学生会写上“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对面相等,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大小一样”,“长方体的长、宽、高不相等,正方体的棱长相等,”……进而教师让学生在分析、比较中共同归纳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师在学生写出的各种发现中用红色粉笔圈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就完成了本课的板书。当学生回顾探究的过程,寻找自己的发现,欣赏自己的“杰作”时,脸上都表现出喜悦的神情,在自主探索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感受到了自主探索的乐趣。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主动发展放在首位。要善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动机,还给学生探索的空间,创造自主探索的条件,培养自主探索的积极性,让学生爱学、能学、会学,培养出具有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历来为教育家、学者、教师所关注。陶行知先生就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这充分说明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这样才能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是新课改的热点话题。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同时《新课标》强调,要把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學生的发展”,不要过多地考虑课程知识结构体系,而是要考虑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索的兴趣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或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它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内在动力。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学中要合理创设带有探索因素的情境,把问题蕴涵在情境之中,以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
1.1揭示矛盾,设疑生趣。 在静态的知识信息中设置矛盾,巧妙生疑,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使学生“心求通而未达,口欲念而未能”,从而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的欲望。
例如教学“乘法的一些简便运算”时,采用比赛激励法,教师先出示两组题,让学生分组计算,其中一组是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乘法,如25×16,另一组是和它相对应的体现简便运算过程的连乘算式计算,如25×4×4,计算结果两组同学都相同,但计算速度却大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教师顺便启发:“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这时学生的情绪高涨,积极参与到了下一步的探索中去。
1.2制造悬念,引发兴趣。“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有了疑问才能引发学生去思考、探索,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好胜心,产生自主探索获取新知的强烈欲望。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一节课时,先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数,教师都迅速地说出它能否被3整除,并通过学生计算证实老师的判断是非常正确的,如此连续经过几个回合,学生感到奇、绝、悬、疑,于是就会自主地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去。
1.3故事导入,诱发兴趣。 儿童启蒙每每始于故事,故事对儿童有着惊人的魅力。故事导入,容易唤起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欲望。
例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我一上课就讲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唐僧带着三个徒弟去西天取经,有一天悟空摘来了一个大西瓜,要让师傅解解渴,贪吃的猪八戒急得直流口水,就想去抱西瓜吃,悟空大喝一声:‘八戒,你是想吃这个西瓜的1/2还是1/5呢?’八戒连忙说:‘我肚子这么大,当然吃这个西瓜的1/5了。’于是悟空便拿起刀切了这个西瓜的1/5给八戒。八戒拿着自己的西瓜,在看看悟空他们的西瓜,疑惑不解。”同学们,你认为是1/2大还是1/5大呢?通过这段生动有趣的故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了,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新知识的探索中去。
2注重启发,培养自主探索信心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探索由于受自身能力强弱、努力程度以及任务难度影响,部分学生的探索活动往往达不到教师预期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以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内在需要,让学生能在融洽、和谐、宽松的气氛中,敢想、敢说、敢问,这也就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气候和土壤。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充分地动脑思考;其次是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不能急于包办代替,而应问一问“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从不同角度完善自己的知识,增强学生学习探索的信心。
3创设条件,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做到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教师不提示;学生能自己评价的,教师不先评价。例如:在上“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统一计算公式”时,就是让学生自主整理、得出结论,充分发挥学生能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去探索,去发现有关的数学知识。这样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
体积的统一公式,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能使学生永远都会记住这个公式。
4体验成功,感受自主探索的乐趣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在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索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感受自主探索的乐趣;当学生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经历“磨难”后,突破重围有伟大的新发现时,这是一种强有力的和令人兴奋的情绪体验,学生品尝到自主探索带来的成功乐趣时,他会产生再次追求这种情感体验的愿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让学生分组自主探索,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进行比较,并将自己的发现写到黑板上,学生会写上“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对面相等,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大小一样”,“长方体的长、宽、高不相等,正方体的棱长相等,”……进而教师让学生在分析、比较中共同归纳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师在学生写出的各种发现中用红色粉笔圈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就完成了本课的板书。当学生回顾探究的过程,寻找自己的发现,欣赏自己的“杰作”时,脸上都表现出喜悦的神情,在自主探索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感受到了自主探索的乐趣。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主动发展放在首位。要善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动机,还给学生探索的空间,创造自主探索的条件,培养自主探索的积极性,让学生爱学、能学、会学,培养出具有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