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天惊一个吻

来源 :先锋国家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庐山恋》到《色·戒》,短短一代人的时间,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分崩离析了。在这片土地上,关于情色的话题历久弥新,每一次对禁忌的突破都直击你我内心。
  
  2007年深秋,“色·戒”成为众多中国人文化生活的关键词之一。此前不久,这部由华人导演李安执导的年度大片获得了金狮奖,而在它公映前后,它就引发了千万人的关注,人人争说银幕上的活色生香。
  李安说,他想展现人们心中模糊不清的东西;而万众为之喧哗不休的,则是被剪掉的12分钟激情床戏。那么,当这些80后理直气壮地大声抱怨时,他们是否知道,不过二十多年前,为了另一部电影里蜻蜓点水般的一个吻,他们的父辈甚至脸红心跳?
  那部电影,就是《庐山恋》。从《庐山恋》到《色·戒》,短短一代人的时间,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分崩离析了。在这片土地上,关于情色的话题历久弥新,每一次对禁忌的突破都直击你我内心。
  
  石破天惊一个吻
  
  1979年夏天,上海徐家汇区。
  这一天,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文学部大楼的走廊里,年近不惑的江西作家毕必成犹豫张望着。几分钟后,导演黄祖模出现了,简短介绍了自己后,毕必成将手中的一个剧本交给了这位素昧平生的老导演,随即忐忑不安地回到招待所等待消息。
  
  这个剧本,就是《庐山恋》。二十多年以后,我们仍然能够想象毕必成的心情:当时,阶级斗争余音未了,大众生活苍白黯淡,选择年轻男女的恋爱为创作主题,不能不说是他创作生涯中的一次冒险。
  冒险的并不止他一个。当天,黄祖模读完剧本后,立即向时任上影厂厂长的徐桑楚推荐该剧。而三天以后,上影厂的正副两位厂长决定,剧本立即开拍,黄祖模担任导演,毕必成则与摄制组一起奔赴庐山,边拍摄边对剧本做进一步完善。
  文革后首部以恋爱为主题、建国后首次出现吻戏的电影,《庐山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问世的。二十多年以后,回顾拍摄《庐山恋》的岁月,徐桑楚仍然倍感艰辛:“经过十年的荒芜,上影厂的创作生产队伍基本垮了,虽还说不上溃不成军,但基本上也没什么战斗力了。”正因此,该剧前后耗费了堪称当时大手笔的70万元经费。
  与拍摄过程相比,更让人担心的却是它触及的诸多“雷区”:女主角张瑜片中的服装,共换了43套,会被人认为是宣扬“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吗?庐山、归侨、爱情、英语……所有这一切,会触犯管制森严的电影当局吗?更何况,男女主人公的那个吻,犹如埋藏在整部电影里的定时炸弹。
  在上报审查的剧本中,以严谨诚恳著称的黄祖模导演删掉了接吻情节。为打消演员的疑虑,在片场,他甚至也封锁了这个消息。直到电影拍摄行将结束,黄祖模才把郭凯敏与张瑜叫到现场,宣布补拍吻戏镜头。两个从未谈过恋爱的年轻人,面红耳赤地拍了一个多小时,才拍成了这个一秒钟的镜头。“只是碰了一下皮毛,很甜蜜,很难忘。”多年以后,郭凯敏在接受访谈时如是说。
  “《庐山恋》筹拍阶段,还是一部影片的各个环节要经过严格政审的年代。”同样是多年以后,一位年轻的记者这么写道:“但是《庐山恋》却有出奇的好运。”这个好运,表现在送审过程的一帆风顺:尽管电影局领导“有意见”,但主持文化界工作的夏衍、周扬等人却纷纷叫好,统战部官员甚至认为,该片“宣传了正确政策”,是部好片。现任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副总史东明后来回忆说:“个别镜头做了修改,主要是大家觉得这个片子比较清新,虽然有吻戏,但是很清纯。”
  就这样,1980年7月12日,在庐山东谷电影院,《庐山恋》举行了首映仪式。这一天,不分男女老少,几百名观众面对光影明灭的大银幕,看见一对俊男靓女在庐山牵手嬉戏,看见张瑜落在郭凯敏脸上那轻轻一吻。从这里开始,这一吻炸开了无数青年男女的心,在古板严肃的中国社会激起了千重巨浪。
  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后,东谷电影院更名为“庐山恋电影院”。从1980年至今,它唯一播放的片子,就是《庐山恋》。到2002年年底,世界吉尼斯总部授予它“世界上在同一影院连续放映时间最长的电影”的世界纪录。此时,它已连续放映了8000余场,观众多达138万余人。
  
  《庐山恋》的冲击波
  
  “《庐山恋》教会了一代人谈恋爱”,许多人这么认为。在此之前,爱情是“资产阶级情调”,婚姻是“个人问题”,甚至未婚青年男女的交往也被称为“谈对象”;他们的情书里,见不到儿女情长,有的只是谈工作,谈理想,最后互致“革命的敬礼”。而在此之后,双双散步成为任一对男女的恋爱方式,并被笑称为“轧马路”;即使是同城的恋人,也习惯了用四分钱的邮票寄出自己的情书,并半生不熟地写出“爱情”的字样;甚至,生涩的、纯粹模仿的接吻出现了……
  恣肆狂喜,似乎泥石俱下。正因此,上海宣传部门当时一直反对该片上演,影片获得第四届“百花奖”后,相关领导还表示,你们这个奖拿了也不光彩,“还是不要去了”。而影片刚刚停机,上海市总工会主席就风风火火地赶来,特地查明女主人公并无台湾背景后才放心而去……
  尽管如此,作为一个时代的象征,没有人能阻拦春冰乍破的潮流。也是这一年,计划生育全面实行,而新《婚姻法》将离婚必要条件修改为“夫妻感情确已破裂”。性不再是生儿育女的工具,而“爱情是婚姻的基础”,此时也不再仅限于观念,而成为法律的出发点。这一切,无一例外地成为中国性观念革命的前奏。
  在探索的旗帜下,各种观念争相出炉,文化界充满喧哗与骚动。
  1981年,改自曹禺原著、并由刘晓庆主演的电影《原野》被禁止在国内公映,只能向海外发行拷贝。民间纷纷传言,原因是电影里有刘晓庆的全裸镜头,并称这部片子有两个版本,裸露的镜头仅仅出现在海外版。正因此,1988年《原野》解禁时,许多城市万人空巷,人们试图在电影院里看到传说中的裸体镜头。
  他们看到的,仅仅是春天的原野上,刘晓庆与杨在葆含情相对。后来,导演凌子终于披露了《原野》被禁的真正原因:电影局当时邀请了工会、共青团、妇联等方面人士看片,得出的结论是这部片子鼓励复仇、教唆犯罪;此外,花金子不守妇道,和仇虎乱搞男女关系,“不利于舆论引导”。
  在《原野》的失望之后,这一年上映的《寡妇村》首次打出了“少儿不宜”的牌子,一时之间,观众再次趋之若骛。当做好十足心理预期的人们走进影院、准备大饱眼福之时,他们看到的也仅仅是女演员惊鸿一现的肚脐眼。也是这一年,相貌中带着其家乡黄土高原特色的张艺谋,以《红高梁》为中国电影写下了新的记录。尽管没有裸镜,男女主角在高粱地野合的场景,却似乎有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美感,它对于观众的感染力,和剧中肆意奔流的高梁酒同样醉人。
  此后,《老井》、《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张艺谋热衷描写的偷情与私奔,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影像语言,获得了千万观众的热烈认同。与其说这是哗众取宠,不如说它是中国人长久性压抑的最佳诠释。
  正是这种压抑,使中国人不再满足于国产影片了。港台三级片先是进入沿海地区的录像厅,然后继续向内地挺进;一再翻录的录像带,尽管图像越来越模糊,却以“地下交通线”的方式,在许多家庭乃至青少年中传播。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在上海这样的城市,“贴面舞”、“黑灯舞会”等字眼,在市井、青年群体中悄悄流传着……
  正当西方观察家们对中国性开放速度大跌眼镜时,政府行动了。1982年,“严禁进口、复制、销售、播放反动黄色下流录音录像制品”的决定,在各级政府迅速传达了;随即,在席卷全国的严打活动中,“流氓犯罪”成为过街老鼠。轰动全国的“陈小蒙案”之外,我们还能在案件卷宗里看到这样的记录:进行家庭性派对的四对夫妇被判处死刑,提供场所的一对夫妇被判处死缓;以恋爱名义与多名男子发生性关系的众多女性,以流氓罪被判处为期不等的徒刑……
  这一年,到底有多少中国人因为以身犯戒,而付出了沉重代价?没有人说得清。无论如何,这场严打为中国人在禁锢初解时的急速反弹,来了个急刹车。而这一年之后,生活依旧平静流淌——虽然没有了激流直下,但的确是在一刻不停地前行——很快人们忘记了曾经的风波。“第三者”、离婚率、“做爱”…………这些新兴词汇到底融入了普通人的生活,在无声的反复中,变革已成为事实。
  电影之后,还有报刊、文学。
  
  大潮流
  
  与影视界谨慎而又让人充满期待的脚步相比,文学界关于情色的描写,不断突破着读者的承受底线。1985年,张贤亮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在《收获》发表,偷窥、做爱、通奸……它写出了中国男人普遍的性压抑。两年以后,《人民文学》也刊登了马建的《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其中的色情仿佛是担水吃饭。”
  比文学作品更加直接、赤裸的,则是各种地摊读物。80年代中后期,《性医学》等性知识手册在书报摊流行;各种“野书”则以封面上耸人听闻的黑体字大标题,以及衣着暴露的美女来吸引眼球。这些地毯读物穿街过巷,占领各处水陆码头,陪伴刚刚流动起来的中国人一路回家。
  这个年代的顶峰之作,是被认为兼有文学作品和“地摊读物”双重身份的《废都》。
  1993年春节前夜,在古城西安的一个小小院落里,作家贾平凹为长篇小说《废都》画上最后一个句号。他的心情喜忧参半,他非常清楚,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必将会在社会上引发怎样的争议。
  当年六月,《废都》正式出版,首印五十万册,同时在《十月》杂志和《中国青年报》发表。如此隆重的推出,如此巨大的发行量,既得利于贾平凹的文学声誉,更倚仗了它特有的性爱诉求。
  小说还未上市,便被冠以“当代《金瓶梅》”而大肆宣扬。特别重要的是,书中留有许多处据说因过于淫秽而以“□□”代替的留白。中国人还不习惯这样直接的炒作,一夜之间,《废都》红遍了中国,学生、职员、国家干部、民警、打工仔、家庭主妇,乃至大教授大学者……人人先睹为快,大有洛阳纸贵之势。
  撇开艺术成就,《废都》的性描写的确直追《金瓶梅》。从来没有哪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如此集中地书写赤裸裸的欲望,如此明目张胆地以性来招徕读者。加上对知识分子心态极其颓废的描摩,过于直白的政治“隐喻”,在短暂而热烈的叫好声之后,整个社会突然从诱惑中反应过来,批评声、唾骂声铺天盖地。十余年之后,回忆那段时光,贾平凹平静的表情下仍然有些自嘲:“每天去看报纸,一看报纸,肯定是有批评的文章……一股风就把远处一个报纸吹过来,我说来垫一下屁股,一看上面还是批判文章。”
  还不仅于此。很快,国家新闻出版署以“格调低下,夹杂色情描写”的名义查禁《废都》,并对出版部门做了处罚。尽管被禁成了下一场更大风波的开始,尽管有人认为《废都》是一部“具有中国文学史意义的伟大作品”、“有着对于传统文明断裂后的隐忧和悲剧感……”但,十几年以后,著名编辑周昌义认为,《废都》“伤了贾平凹的元气”,不仅是失去了大批读者,更重要的是,它似乎让贾平凹一蹶不振。
  对贾平凹来说,《废都》是一柄锋利的双刃剑;而这一时期,陈忠实的《白鹿原》、莫言的《丰乳肥臀》等也大胆地书写了性,却没有招致《废都》的命运。《白鹿原》甚至以“反映民族魂”的理由,获得官方的“茅盾文学奖”。所有这些,似乎宣示着性和文学结合时代的准生证。《废都》之后,性本身已经不再是禁忌,而性所承载的意义,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性,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的肉体与灵魂带来什么?这是在最初的新鲜感过去之后,人们开始思考的问题。来自最保守的中原之北,黄土高原上的陕西作家群,不约而同地以性为旗帜,记录这片土地的历史,这不是一个偶然的文化现象。将作家们与读者群联系起来的,是农业社会的全面崩溃,是乡村的隐去,是传统文化的失去其立身之本。中国人在急功近利的经济大潮前,感到了共同的焦灼,并共同地、下意识地求助于原始的性动力。
  如果说,90年代的文学性书写,以《废都》为高潮的话,那么,为它落下帷幕的,同样是一本禁书。那就是《上海宝贝》。
  
  身体开放的年代
  
  《上海宝贝》被禁的理由与《废都》相似:“内容格调低下,宣扬虚无主义,低俗颓废的人生观,并夹杂淫秽内容。”但事实上,这本书的性描写并不算泛滥,招致争议的其实是年轻女作者卫慧挑衅式的性爱观与价值观:公然鼓吹对物质的追求,高声赞美西方男性尺寸庞大的阳具,而故事的发生地,又是被诟病有殖民地文化传统的物欲之都上海……这一切都在刺伤中国主流读者的眼睛。
  《上海宝贝》很快被更年轻、更出位的后来者淹没,正如书刊、文学这样的载体,很快被无所不在的互联网淹没那样。2003年,一位相貌平常,身材瘦削的女孩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她的网名叫木子美,真实姓名是李丽。这个广州某时尚杂志的编辑,起初在一个博客网站上书写日记,她记录的是自己的性爱生活。一开始,这些日记几乎无人关注,直到性爱日记涉及到某位著名摇滚歌手时,这个名为“遗情书”的博客,突然拥来了无数网民。千万人一边性趣盎然地阅读着日志,一边愤怒地写下谴责乃至谩骂的留言。
  “在我看来,男女关系就是性关系。”木子美近似于解构的性观念,对传统性道德的嘲弄,触犯了中国人“性”的底线。“真是悲哀!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女人完全没有羞耻感。”一位不留名的男士说。另一位自称为12岁孩子的母亲则愤怒地质问:“难道就没人管管这种不顾廉耻、伤风败俗的人吗?”
  更有一些媒体提出质疑:木子美对做爱过程的详细描写,在网络广泛传播,是否涉嫌网络色情与传播淫秽物品罪?而抖搂出一夜情对象的真实姓名及其性能力,是否构成侵害他人隐私?……
  正因此,封杀木子美的呼声,从社会各个阶层广泛地传出。与此同时,木子美也拥有了一些支持者。社会学家李银河呼吁人们宽容对待“木子美现象”,认为“这标志着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道德根深蒂固的社会中,人们的行为模式发生了剧烈的变迁”;更有一些网民认为,“她的文字虽有成人成分,可更多的是有人性成分。这个社会缺乏的就是人性成分”。
  尽管众说纷纭,“木子美事件”给主人公带来的,却是意想不到的好处:媒体与嗅觉灵敏的书商闻风而动,追逐着这个瘦小女孩的身影,寻找更多话题与商机;她的日记内容被冠以《遗情书》的书名,迅速上市……尽管《遗情书》在上市当日就被紧急禁售,但,互联网“一夜成名”的时代到来了。
  木子美之后,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在网络上以写性、以暴露身体出名。网络不仅给她们提供了自我表演的舞台,更给亿万中国人带来了广泛的性爱天地。盗版影碟与层出不穷的色情网站,几乎令情色禁无可禁。传统进一步被猛烈地颠覆。同性恋文化开始浮上水面;风靡全国的选秀节目捧出了李宇春、帅洋等有异于传统性别审美观的新偶像,中性打扮甚至GAY风成为都市“潮人”新宠;一夜情、虐恋俱乐部乃至换偶游戏,在大都市的许多隐秘角落里悄悄进行着……
  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色·戒》全面登陆内地市场。
  《色·戒》是一个关于男女情爱,准确地说是性爱关系对垒民族大义的故事。在政治气候向来微妙的内地,这种题材的影片能够播出,本身就意味着某种禁忌的打破。然而,当观众走进影院后,发现为了配合内地审察制度,由李安亲手剪去绝大部分激情镜头的《色·戒》,就像失去了灵魂一样乏味。声称要以影片反映中国人性压抑的李安,这次亲身让中国的观众狠狠感受了一次性压抑的滋味,也算够戏剧化的了。而深得地利之便的广州、深圳观众,早已连夜赶过香江,赴港观看全本《色·戒》。汤唯的胸形、梁朝伟第一次曝光的“那话儿”,以及高难度的性交体位……成为他们归来后津津乐道的话题。与这一切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更多内地观众的一片抱怨声。
  李安如是说:“色,是我们的野心,我们的情感,一切着色相;戒,是怎样能够适可而止,怎样能做好,不过分,不走到毁灭的地步。”
  色与戒,只要人性不灭、社会对个体的规训仍然存在,就会永远相辅相承地存在下去,负载着我们的痛苦与极乐。
其他文献
溶液知识是初中化学的重点,也是历年中考的常考热点。从溶液概念的建立到溶液的分类、组成、配制及计算,用心剖析近几年各省市的中考试题我们就不难发现,溶液知识的考查重点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方面:(1)考查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溶解度曲线和溶质质量分数等概念;(2)考查溶质、溶剂与溶液之间质量关系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问题;(3)考查溶液的稀释和配制实验问题;(4)考查化学方程式与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