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麻醉方式在动静脉内瘘腔内治疗时缓解疼痛有效性的比较

来源 :中国血液净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gsa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不同麻醉方式在终末期肾病患者动静脉内瘘腔内治疗时缓解疼痛的有效性,以期指导此类手术麻醉方式的合理选择.方法 选择2019年10月~2020年4月在北京市海淀医院肾内科行动静脉内瘘经皮腔内球囊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balloon angioplasty,PTA)的190例患者,根据患者PTA过程中针对扩张部位使用的麻醉方式分为3组:对照组(62例),局部浸润麻醉组(72例),选择性神经阻滞组(56例).手术后使用线性直观模拟标度尺(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血管扩张过程中疼痛的程度,调查患者和手术者对疼痛管理的满意度.手术后每月复查,资料随访截止至2020年12月,以观察内瘘的通畅情况.结果 选择性神经阻滞组、局部浸润麻醉组和对照组的中位疼痛评分分别为3(0~8)、3(0~10)、7(3~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2.656,P<0.001).3组在患者及手术者对疼痛管理的满意度上存在统计学差异(x2分别为42.656,33.859,P均<0.001).选择性神经阻滞组手术后1、3、6、12个月的初级通畅率为98.1%、81.8%、54.5%、32.7%,局部浸润麻醉组的为95.8%、94.4%、69.4%、47.2%,对照组的为98.3%、83.3%、56.7%、25.0%.各组在 1 个月(x2=0.907,P=0.736)、3个月(x2=5.603,P=0.065)、6个月(x2=3.594,P=0.166)的初级通畅率无统计学差异,12个月的初级通畅率存在统计学差异(x2=7.355,P=).025).结论 选择性神经阻滞和局部浸润麻醉在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腔内治疗时均可以提供有效安全的镇痛效果,具有较高的患者满意度,且短期初级通畅率不受影响.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骨密度的变化及与心脏瓣膜钙化(cardiac valve calcification,CVC)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MHD患者97例,根据心脏瓣膜钙化情况分为非联合瓣膜钙化组、心脏联合瓣膜钙化组,比较2组患者骨密度差别,并使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探讨心脏联合瓣膜钙化的影响因素.结果 纳入97例MHD患者中,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联合瓣膜钙化组30例(30.93%);与非联合瓣膜钙化组相比,
目的 观察硫代硫酸钠联合血液灌流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顽固性皮肤瘙痒疗效及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上海市闸北区中心医院血液透析室行血液透析伴顽固性瘙痒患者70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A组(硫代硫酸钠治疗组)、B组(血液灌流治疗组)、C组(硫代硫酸钠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组).A组患者每周血液透析3次,每次透析下机前静脉推注硫代硫酸钠3.2g;B组每周血液透析2次,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1次;C组在B组基础上每次透析下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高血压和糖尿病发病率逐渐增加,慢性肾脏病发生率也在逐年攀升[1].截至2020年,世界肾脏指导委员会报道全球约10%成年人患慢性肾脏病,超过200万慢性肾脏病患者正在接受肾脏替代治疗或肾移植治疗,我国慢性肾脏病患病率为10.8%,患者人数超过1亿[2,3].慢性肾脏病患者在就医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医疗资源,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医疗数据,从而增加医疗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期刊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病率逐年上升,全球患病率约14.3%,国内CKD患病率10.8%[1].药物及其他包括透析或肾移植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手段,鉴于其极高的医疗成本与负担,营养干预在慢性肾脏病的防治中显得尤其重要.最近的研究发现[2],植物性饮食可能对CKD患者一级预防及延缓其进展存在有益影响,有助于管理和预防CKD症状和代谢并发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