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兴趣是一种对智力活动有重要影响的非智力因素。兴趣是人力求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可以激发情感,培养意志,兴趣可以唤起动机,改变态度。浓厚的兴趣还能激励人们积极地探索、敏锐地观察、牢固地记忆。也能促使人们积极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这是每一位数学老师每时每刻都在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数学学科 兴趣 喜欢
数学是一门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学科。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他会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去认识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有时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因而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如果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那就会视数学学习为一种苦役,也就不可能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从而导致学习效果较差,成绩下降。
兴趣是一种对智力活动有重要影响的非智力因素。兴趣是人寻求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可以激发情感,培养意志,兴趣可以唤起动机,改变态度。浓厚的兴趣还能激励人们积极地探索、敏锐地观察、牢固地记忆。也能促使人们积极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对直观教学兴趣浓厚,而淡薄于抽象讲解;对知识的学习即时兴趣浓厚,而缺乏兴趣的持久性;对单纯解题兴趣浓厚,而淡薄于算理和数量关系的分析;对知识的外部联系感兴趣,而淡薄于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乐于书本知识单纯学习,而淡薄于结合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这是每一位数学老师每时每刻都在思考的问题。由于本人从教的是低年级的学生,因此,学生能否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难点。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喜欢数学呢?
一、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导入时设置悬念
强烈的好奇心,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来源,它将紧紧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在迫不及待的情绪中去积极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其内涵。因此,在数学教学之中,教师应巧设问题,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而导入时设置带有悬念的问题,为上好整堂数学课打下了铺垫。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的也很牢固。
2.教学中引领学生积极参与
低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可是他们好动、好奇心强,对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让他们切实参加到学习过程之中,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保证。
例如:“角的认识”这一课,“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学时可做如下描述:盛夏,酷暑炎热,人们都习惯在树下纳凉 ,小朋友们在树下玩耍。瞧,老师来了。师摆臂作走路状,并挂出示意图: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有的小朋友在荡秋千,出示荡秋千图。这时老师立即一转,进入话题,老师说:“手臂这一摆,秋千这一荡,就是一个数学概念。”这时,学生兴趣正浓一定会想: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呢?此时此刻,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
3.作业中设置多样化多层次练习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的必要途径,一年级的小学生争强好胜,乐于接受挑战,教师在安排课堂练习时,除了要注意练习的实效性、层次性,同时更注意要安排一些趣味性的练习,激发学生进行练习的兴趣,从而达到爱练、乐练、练会的目的。
例如:在口算练习时,主要形式有:听算、抢答、举卡片、猜算式等形式,大受学生喜欢,学习的热情非常高涨。同时还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摘苹果、拔萝卜、森林医生、抢红旗等各种各样的数学游戏,更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练习形式,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
二、了解学生是师生感情的起点
师生感情的勾通,初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了解了学生的实际,有的放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如在与学生平时的聊天中,有些学生会说“老师,我上课很认真听了,但我还是不懂。”“老师,我上课是听懂了,但一做作业,我就不会做了。”“老师,我数学基础差,数学是学不好了。”确实,这些学生,想学好数学是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必须有一定的耐心。每当这些学生与我聊时,我就会给他们做一些简单的数学题,并给予指导帮助,当他们成功时,就会感觉到:“啊!学数学,也并不难,也只不过如此。”
三、让学生获得成功是师生感情的归宿
数学是一门应用很广的学科,家长要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小学生对于学习数学开始会感到枯燥无味,应该从多方面启发,并通过演算题目,使学生了解到数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济建设及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学生可以直接应用的数学知识、技能,应尽可能地创造实际应用的机会。例如,一年级学生学了元、角、分以后,家长可以通过让孩子买小商品的办法熟悉元、角、分。高年级学了正方体、长方体等几何图形后,家长可以让孩子在家里实际测量家具、房屋等物体的面积,使他们在实地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同时让孩子感到知识学得还不够,还需要努力学习。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加深孩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孩子了解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可以提高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用结合上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这样既复习了数学知识,又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能够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兴趣是学生入门的向导,是吸引学生乐学的内在动力,因此,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数学真正成为孩子喜欢的学科。
[关键词] 数学学科 兴趣 喜欢
数学是一门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学科。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他会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去认识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有时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因而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如果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那就会视数学学习为一种苦役,也就不可能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从而导致学习效果较差,成绩下降。
兴趣是一种对智力活动有重要影响的非智力因素。兴趣是人寻求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可以激发情感,培养意志,兴趣可以唤起动机,改变态度。浓厚的兴趣还能激励人们积极地探索、敏锐地观察、牢固地记忆。也能促使人们积极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对直观教学兴趣浓厚,而淡薄于抽象讲解;对知识的学习即时兴趣浓厚,而缺乏兴趣的持久性;对单纯解题兴趣浓厚,而淡薄于算理和数量关系的分析;对知识的外部联系感兴趣,而淡薄于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乐于书本知识单纯学习,而淡薄于结合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这是每一位数学老师每时每刻都在思考的问题。由于本人从教的是低年级的学生,因此,学生能否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难点。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喜欢数学呢?
一、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导入时设置悬念
强烈的好奇心,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来源,它将紧紧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在迫不及待的情绪中去积极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其内涵。因此,在数学教学之中,教师应巧设问题,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而导入时设置带有悬念的问题,为上好整堂数学课打下了铺垫。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的也很牢固。
2.教学中引领学生积极参与
低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可是他们好动、好奇心强,对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让他们切实参加到学习过程之中,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保证。
例如:“角的认识”这一课,“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学时可做如下描述:盛夏,酷暑炎热,人们都习惯在树下纳凉 ,小朋友们在树下玩耍。瞧,老师来了。师摆臂作走路状,并挂出示意图: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有的小朋友在荡秋千,出示荡秋千图。这时老师立即一转,进入话题,老师说:“手臂这一摆,秋千这一荡,就是一个数学概念。”这时,学生兴趣正浓一定会想: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呢?此时此刻,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
3.作业中设置多样化多层次练习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的必要途径,一年级的小学生争强好胜,乐于接受挑战,教师在安排课堂练习时,除了要注意练习的实效性、层次性,同时更注意要安排一些趣味性的练习,激发学生进行练习的兴趣,从而达到爱练、乐练、练会的目的。
例如:在口算练习时,主要形式有:听算、抢答、举卡片、猜算式等形式,大受学生喜欢,学习的热情非常高涨。同时还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摘苹果、拔萝卜、森林医生、抢红旗等各种各样的数学游戏,更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练习形式,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
二、了解学生是师生感情的起点
师生感情的勾通,初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了解了学生的实际,有的放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如在与学生平时的聊天中,有些学生会说“老师,我上课很认真听了,但我还是不懂。”“老师,我上课是听懂了,但一做作业,我就不会做了。”“老师,我数学基础差,数学是学不好了。”确实,这些学生,想学好数学是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必须有一定的耐心。每当这些学生与我聊时,我就会给他们做一些简单的数学题,并给予指导帮助,当他们成功时,就会感觉到:“啊!学数学,也并不难,也只不过如此。”
三、让学生获得成功是师生感情的归宿
数学是一门应用很广的学科,家长要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小学生对于学习数学开始会感到枯燥无味,应该从多方面启发,并通过演算题目,使学生了解到数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济建设及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学生可以直接应用的数学知识、技能,应尽可能地创造实际应用的机会。例如,一年级学生学了元、角、分以后,家长可以通过让孩子买小商品的办法熟悉元、角、分。高年级学了正方体、长方体等几何图形后,家长可以让孩子在家里实际测量家具、房屋等物体的面积,使他们在实地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同时让孩子感到知识学得还不够,还需要努力学习。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加深孩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孩子了解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可以提高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用结合上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这样既复习了数学知识,又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能够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兴趣是学生入门的向导,是吸引学生乐学的内在动力,因此,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数学真正成为孩子喜欢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