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内容因为学科特点本身就无法具体量化,加之因为教师本身的主观因素,对文本的解读和理解也存在着见仁见智的特点,因此,在课堂上,不同的教师因为自身的阅历、经验、体会等不同,对同一文本的理解不同,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也会有差别,这就导致教师无法将编者、文本的意图准确有效地传达给学生,就会出现语文教学内容选择上的混乱和偏颇。本文试图对有效选择语文教学内容的策略和依据作一些分析,以抛砖引玉。
一、初中语文教学内容选择存在的一些问题
初中语文因为学科自身的特点,不像其他学科教学内容那样明确。语文教学是依靠一篇篇课文进行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极容易出现对教学内容解读的随意性、盲目性、肤浅性。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教学目标的随意性。对同一篇课文,因为教师认知水平、人生经验、理解侧重点等不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就会出现设计的教学目标的不同。这种教学目标设置的随意性极大地损害了教学内容传授的有效性。例如对《孔乙己》一文的教学目标设计为: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我们应该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这个目标无论怎么思考,都不是错误的,但是,《孔乙己》一文是不是要告诉学生这样的道理,很值得商榷。
(二)过分强调学生对于文本的独特体验。现在有一些教师和教育理论研究者认为,当前的语文教学应该强调学生对于文本的独特认识和体验,忽略了对文本本身的有效解读。例如学习《父母的心》一文,教师问学生的独特感受,有一学生认为文中的父母把孩子送给人的举动是对的,教师因此和学生在课堂上争论,结果是教师不能说服学生,学生不能信服教师。这样独特的体验就完全偏离了作者、编者、文本本身的意图。
(三)对教学内容的解读肤浅。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兴起,语文课堂教学已不仅仅依靠教师的一张嘴来进行了。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多媒体走进语文课堂后往往更容易出现教师对语文教学内容解读的肤浅。现在很多教师技术至上,使多媒体在课堂上大显身手。多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但也在更大程度上分散了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和思考,这是多媒体授课天生的弊端。而对教学内容解读肤浅的另一更大原因是教师本身对语文教学内容无法有效地把握和认识。
(四)不能用语文的方法选择语文教学内容。黄厚江先生提出语文的本色教学理论,核心就是用语文的方法上语文课,进行语文教学内容的讲读。语文的方法是什么?最核心就是听、说、读、写,就是依赖语言和文字进行认识、感悟、思考、获得。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容易将语文课上成历史课、政治课、科学课、艺术课,就不是语文课,教师和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关注都已经和语文无关,都忽视依靠文本本身来进行听、说、读、写的学习,往往对一个问题进行超越文本本身的散发。
二、语文教学内容有效选择的策略
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关系到教与学,是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教什么决定着学生学什么。而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的特点也因为教学内容选择的有效与否决定着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等的有效和健康形成。但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往往受到语文学科特点、课程标准、教材范文、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教师个性、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全面把握了这些,才能确定教学的内容,知道教什么。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和策略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确定教学内容,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学都是为了服务学生的,因此,语文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以学生的学为根本出发点和思考点。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建立在如何最大化地服务于大多数学生上。教学内容的设计就应该植根于如何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如何能让学生更好地学,如何能让学生最有效地学,如何能让学生学到最有价值的内容,如何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方法,如何能最大化地让学生实现新课程的三维学习目标。因此,一切教学内容的设计都必须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要在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学生乐意接受的教学内容。
(二)发现教材本身的教学价值,以教材为媒介确定教学内容,用好教材,教好教材。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而编写的,它是课程标准内容的具体化,是达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的重要学习内容。教材选文都是名家名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美文佳作,集思想性、人文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十分适合学生学习。但是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很大一部分不是为了语文教学的需要而编写的,而是凝结了民族精神源泉,是渗透到每个人心灵深处的经典作品,是要学生汲取精神养料、积淀人文底蕴的。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充分尊重教材,要能体现出编者、教材本身的意图。所以,教学内容的设计一定要从教材本身出发,要能在考虑编者意图的上,正确合理地设计出教材所要传达出的信息。
(三)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来确定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既要实现文本基本的价值取向和编者的意图,又要兼顾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语文教学的另一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要有所体现。但是要注意的是,这种实践性不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机械训练,而是指语文在学生的人生成长中有着强烈的实践性,这需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密切联系现实生活,联系现实世界,联系学生实际。而语文学习的第三个特点是学生学习母语重在感性把握。因此,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不需要像学习第二语言一样依靠大量的练习进行语法、字词、篇章的训练,而是侧重培养学生对于书面语的掌握能力,如理解能力、阅读能力、记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把学生对语文的能力掌握从口语转到书面语上来。这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
一、初中语文教学内容选择存在的一些问题
初中语文因为学科自身的特点,不像其他学科教学内容那样明确。语文教学是依靠一篇篇课文进行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极容易出现对教学内容解读的随意性、盲目性、肤浅性。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教学目标的随意性。对同一篇课文,因为教师认知水平、人生经验、理解侧重点等不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就会出现设计的教学目标的不同。这种教学目标设置的随意性极大地损害了教学内容传授的有效性。例如对《孔乙己》一文的教学目标设计为: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我们应该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这个目标无论怎么思考,都不是错误的,但是,《孔乙己》一文是不是要告诉学生这样的道理,很值得商榷。
(二)过分强调学生对于文本的独特体验。现在有一些教师和教育理论研究者认为,当前的语文教学应该强调学生对于文本的独特认识和体验,忽略了对文本本身的有效解读。例如学习《父母的心》一文,教师问学生的独特感受,有一学生认为文中的父母把孩子送给人的举动是对的,教师因此和学生在课堂上争论,结果是教师不能说服学生,学生不能信服教师。这样独特的体验就完全偏离了作者、编者、文本本身的意图。
(三)对教学内容的解读肤浅。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兴起,语文课堂教学已不仅仅依靠教师的一张嘴来进行了。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多媒体走进语文课堂后往往更容易出现教师对语文教学内容解读的肤浅。现在很多教师技术至上,使多媒体在课堂上大显身手。多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但也在更大程度上分散了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和思考,这是多媒体授课天生的弊端。而对教学内容解读肤浅的另一更大原因是教师本身对语文教学内容无法有效地把握和认识。
(四)不能用语文的方法选择语文教学内容。黄厚江先生提出语文的本色教学理论,核心就是用语文的方法上语文课,进行语文教学内容的讲读。语文的方法是什么?最核心就是听、说、读、写,就是依赖语言和文字进行认识、感悟、思考、获得。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容易将语文课上成历史课、政治课、科学课、艺术课,就不是语文课,教师和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关注都已经和语文无关,都忽视依靠文本本身来进行听、说、读、写的学习,往往对一个问题进行超越文本本身的散发。
二、语文教学内容有效选择的策略
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关系到教与学,是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教什么决定着学生学什么。而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的特点也因为教学内容选择的有效与否决定着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等的有效和健康形成。但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往往受到语文学科特点、课程标准、教材范文、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教师个性、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全面把握了这些,才能确定教学的内容,知道教什么。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和策略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确定教学内容,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学都是为了服务学生的,因此,语文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以学生的学为根本出发点和思考点。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建立在如何最大化地服务于大多数学生上。教学内容的设计就应该植根于如何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如何能让学生更好地学,如何能让学生最有效地学,如何能让学生学到最有价值的内容,如何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方法,如何能最大化地让学生实现新课程的三维学习目标。因此,一切教学内容的设计都必须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要在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学生乐意接受的教学内容。
(二)发现教材本身的教学价值,以教材为媒介确定教学内容,用好教材,教好教材。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而编写的,它是课程标准内容的具体化,是达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的重要学习内容。教材选文都是名家名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美文佳作,集思想性、人文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十分适合学生学习。但是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很大一部分不是为了语文教学的需要而编写的,而是凝结了民族精神源泉,是渗透到每个人心灵深处的经典作品,是要学生汲取精神养料、积淀人文底蕴的。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充分尊重教材,要能体现出编者、教材本身的意图。所以,教学内容的设计一定要从教材本身出发,要能在考虑编者意图的上,正确合理地设计出教材所要传达出的信息。
(三)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来确定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既要实现文本基本的价值取向和编者的意图,又要兼顾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语文教学的另一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要有所体现。但是要注意的是,这种实践性不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机械训练,而是指语文在学生的人生成长中有着强烈的实践性,这需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密切联系现实生活,联系现实世界,联系学生实际。而语文学习的第三个特点是学生学习母语重在感性把握。因此,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不需要像学习第二语言一样依靠大量的练习进行语法、字词、篇章的训练,而是侧重培养学生对于书面语的掌握能力,如理解能力、阅读能力、记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把学生对语文的能力掌握从口语转到书面语上来。这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