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我国特有的学校中基本教师研修组织,学科教研组建设注定是一个恒久而常新的研究与探索命题,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教研重心下移”的战略设想以来,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顾泠元教授提出了“教研组是提升教师实践智慧的重要阵地,必须组织专业理论学习、聚焦真实的课堂”;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胡惠闵教授也强调了教师专业成长与教研组的关系:“一名教师能否在专业上尽快冒出来,领先于其他教师,在某种程度上与教研组是否对其关注,是否给予其机会有很大关系。”
目前,制约许多中小规模教研组进行备课改革、聚焦课堂打造精品校本资源的主要原因是备课组、教研组规模不大(同一备课组一般只有3~5人),且师资离散分布,难以开展高效的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活动。
如何解答中小规模教研组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我们尝试对中小规模教研组活动现状进行探析,积极寻求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中小规模教研组活动现状
从中小规模教研组活动现状看,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教研组规模不大且师资分布离散
调查显示,目前许多学校教研组规模不大,辖下同一备课组人数都比较少,多的5~6个,少的2~3个,加之教师办公以年级为单位,平时各忙各的,教研组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不能得到有效保证。
2.教研形式枯燥单一,活动流于形式
很多学校的教研组活动开展可谓正常,每学期开始与结束都有计划、有总结。但是,在学期中间开展的很多活动局限于表面形式与走过场,基本上属于“任务布置多,深入研讨少”的“事务型教研”,不是真正从教师自身的成长与发展需要出发,活动内容比较单一,一般都是通通教学进度、出出单元卷子,或由组长找些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章来学习,或安排本组几位老师轮流开课,然后听课、评课,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研讨气氛不够浓郁。
3.教师从教研活动中受益甚微
教师在谈到自己对目前教研活动的看法时,经常发出这样一些感慨:表面文章、流于形式、浪费时间、毫无收获,从侧面反映了目前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心态:碍于情面,评课时不敢也不愿意讲真话;敷衍了事,大家做做样子,应付学校或上级有关部门的检查就可以了。试想,教师从这样的教研活动中能受益多少?没有了兴趣与激情,教研活动的质量自然每况愈下。
二、原因分析
针对目前中小规模教研组活动存在的现状,我们对其进行重新审视与反思,认为造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从社会现状来看,人们对教育、学校与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普遍重学生学业成绩、轻教师教学研讨,误以为搞教研活动会增加教师的负担,影响教师上课。面对社会倾向,教师只能将自身的专业成长搁置一旁,让教研活动缩水,将主要时间、精力用在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学习上,这是造成目前教研组现状的外部因素。
从教研活动形式来看,教研组还缺乏开发身边的教育教学资源的意识,未能将教师之间的差异作为一种支持教研深化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不会以教师之间实践教学情境中遭遇的问题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探究问题的矛盾,寻求对问题产生本质的理解和问题解决的策略。这是造成教研组现状的最重要原因。
从教师角度来看,一方面不少教师忽视了教研组这块宝贵的学习园地,对教研组组织的活动不太热心,认为没有学习的必要;另一方面,现在教学竞争也很激烈,一些教师本位主义严重,不愿意过多地将自己的教学经验拿出来与其他教师分享。其实,不管是什么心理,故步自封的做法均不利于自己的进步与发展。因此,这一点是造成目前教研组现状的个体因素,不能小视。
三、对策建议
1.加强教研组制度建设
教研组是教学研究组织,它的任务是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工作,以提高教学品质。一个学习型的教研共同体在推动学校教学工作和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显得尤为重要。我校在加强教研组建设方面打造的特色主要有:一是制定教研组长学习制度,提倡教研组长自觉保持平均每天不低于半小时的业务学习时间;二是制定教研组学习制度,每周部署各教研组的业务活动时间、地点;三是要求教研组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开展“备研训思”活动研究;四是建立组际交流制度,要求各教研组每个学期和校内外的教研组至少交流一次。
2. 开展“书香教师活动”
开展“书香教师活动”,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引导教师亲近书籍,与好书为友,让教师将教育学习与教育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读教育教学书籍、读名著、读经典,与经典对话,与博览同行,开阔视野,在读书感悟中积淀文学底蕴,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走内涵发展之路。
3.开设教学论坛活动
为了进一步加强教研组成员的凝聚力,使教研组内形成互相研讨争鸣的学习氛围,带动组内的教师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研组活动中来,我校每学期开设一次教学论坛活动。各教研组成员就一同注意的问题确立一个主题,大家围绕这个主题开展相应的活动,通过交流百家争鸣、各取所需。在备课组充分活动后,利用学期初全体教师一同学习的时间,推举出几个主讲人就这个主题开展演讲,其他成员开展补充说明,台上台下可以互动,质疑问难。这样,集体的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组员参与的主动性大大提高,教师的潜能最大限度得到发挥,团队整体水平大大提高。由“个人活动”转变为“团体活动”的教学论坛,发挥了团队精神,实现个体成长和集体成长的有机统一,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质的飞跃。
4.以“大集备”为突破口,带动教师研训、反思的系列活动
以人人主备精品课为抓手,可以激发教师产生精心备课、寻求交流研讨的内在需要;以集体研课、磨课为载体,可以聚焦课堂,发挥精品课的辐射作用,促进组内教师协作互助;以校本主题培训为平台,可以发挥专家引领作用,提高教师学科理论素养;以深度参与促反思升华,可以不断矫正及完善教学行为,提升群体智慧,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
我们学校目前进行的大集体备课,从狭义上讲,主要是指校内同学科不同年级教师依托网络有计划、有组织地共同研讨,分析教材重难点并确定突破其方法、设计教学流程的过程,是一项突破年级壁垒、实现互惠互赢的集体性的教研活动。
这个过程中的集体备课同样必须立足于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大集体备课活动网络的构建:由教研组长牵头,各备课组长、主备人、同组其他教师分工协作形成校内网络;以教学预案为载体,辅以课堂观摩研讨,借助网络平台,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整合与共享。
在大集体备课活动的组织网络中所有成员的分工如下——教研组长:分配主备内容;备课组长:主持集体备课、参与交流研讨;主备人:阐述思路、设计教学预案、参与交流研讨、修正教学预案、进行课堂实践;其他组内人员:参与交流研讨、积极进行课堂实践、评课议课、撰写教学后记和教学阶段总结与反思。
5.依托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随着教育资讯化的更新,我们加大了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培训,丰富教学资源的内容和教师交流的途径,依托凤凰教育网、宿迁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校内工作平台等系列优质教育网站实现资源共享。具体操作是:每次活动,先由组织者发主帖,上面分别有活动的公告、主题、意图,然后是执教老师跟帖发教案、说课稿或者是教后反思,接下来是所有参与活动的教师跟帖开展评议,甚至可以是针对有些教师评议的讨论。教师还可以将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放在网上,实现网上资源共享,既方便查阅自己在教学中所需的学习资料和参考资料,又大大拓宽获取知识的空间,扩展资讯来源的范围。
总之,教研组是教师间实现交流协作、资源共享、智慧碰撞的重要场所,教研组的团队合作研修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素养和教学能力,促进教师教育个性的发展,形成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和特色,是教师生发教育能力和产生教育智慧的源头。
我校通过以上五个途径充分发挥教研组集体智慧,建立良性运作机制,为打造学习型教研组,积累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学科教研共同体建设的实践经验,最终实现了借助教研组“群体”的力量帮助教师“个体”提升专业素养,让教师从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中感悟到自己职业的生命价值,为新课程改革注入活力。
(责编 金 铃)
目前,制约许多中小规模教研组进行备课改革、聚焦课堂打造精品校本资源的主要原因是备课组、教研组规模不大(同一备课组一般只有3~5人),且师资离散分布,难以开展高效的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活动。
如何解答中小规模教研组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我们尝试对中小规模教研组活动现状进行探析,积极寻求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中小规模教研组活动现状
从中小规模教研组活动现状看,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教研组规模不大且师资分布离散
调查显示,目前许多学校教研组规模不大,辖下同一备课组人数都比较少,多的5~6个,少的2~3个,加之教师办公以年级为单位,平时各忙各的,教研组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不能得到有效保证。
2.教研形式枯燥单一,活动流于形式
很多学校的教研组活动开展可谓正常,每学期开始与结束都有计划、有总结。但是,在学期中间开展的很多活动局限于表面形式与走过场,基本上属于“任务布置多,深入研讨少”的“事务型教研”,不是真正从教师自身的成长与发展需要出发,活动内容比较单一,一般都是通通教学进度、出出单元卷子,或由组长找些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章来学习,或安排本组几位老师轮流开课,然后听课、评课,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研讨气氛不够浓郁。
3.教师从教研活动中受益甚微
教师在谈到自己对目前教研活动的看法时,经常发出这样一些感慨:表面文章、流于形式、浪费时间、毫无收获,从侧面反映了目前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心态:碍于情面,评课时不敢也不愿意讲真话;敷衍了事,大家做做样子,应付学校或上级有关部门的检查就可以了。试想,教师从这样的教研活动中能受益多少?没有了兴趣与激情,教研活动的质量自然每况愈下。
二、原因分析
针对目前中小规模教研组活动存在的现状,我们对其进行重新审视与反思,认为造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从社会现状来看,人们对教育、学校与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普遍重学生学业成绩、轻教师教学研讨,误以为搞教研活动会增加教师的负担,影响教师上课。面对社会倾向,教师只能将自身的专业成长搁置一旁,让教研活动缩水,将主要时间、精力用在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学习上,这是造成目前教研组现状的外部因素。
从教研活动形式来看,教研组还缺乏开发身边的教育教学资源的意识,未能将教师之间的差异作为一种支持教研深化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不会以教师之间实践教学情境中遭遇的问题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探究问题的矛盾,寻求对问题产生本质的理解和问题解决的策略。这是造成教研组现状的最重要原因。
从教师角度来看,一方面不少教师忽视了教研组这块宝贵的学习园地,对教研组组织的活动不太热心,认为没有学习的必要;另一方面,现在教学竞争也很激烈,一些教师本位主义严重,不愿意过多地将自己的教学经验拿出来与其他教师分享。其实,不管是什么心理,故步自封的做法均不利于自己的进步与发展。因此,这一点是造成目前教研组现状的个体因素,不能小视。
三、对策建议
1.加强教研组制度建设
教研组是教学研究组织,它的任务是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工作,以提高教学品质。一个学习型的教研共同体在推动学校教学工作和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显得尤为重要。我校在加强教研组建设方面打造的特色主要有:一是制定教研组长学习制度,提倡教研组长自觉保持平均每天不低于半小时的业务学习时间;二是制定教研组学习制度,每周部署各教研组的业务活动时间、地点;三是要求教研组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开展“备研训思”活动研究;四是建立组际交流制度,要求各教研组每个学期和校内外的教研组至少交流一次。
2. 开展“书香教师活动”
开展“书香教师活动”,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引导教师亲近书籍,与好书为友,让教师将教育学习与教育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读教育教学书籍、读名著、读经典,与经典对话,与博览同行,开阔视野,在读书感悟中积淀文学底蕴,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走内涵发展之路。
3.开设教学论坛活动
为了进一步加强教研组成员的凝聚力,使教研组内形成互相研讨争鸣的学习氛围,带动组内的教师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研组活动中来,我校每学期开设一次教学论坛活动。各教研组成员就一同注意的问题确立一个主题,大家围绕这个主题开展相应的活动,通过交流百家争鸣、各取所需。在备课组充分活动后,利用学期初全体教师一同学习的时间,推举出几个主讲人就这个主题开展演讲,其他成员开展补充说明,台上台下可以互动,质疑问难。这样,集体的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组员参与的主动性大大提高,教师的潜能最大限度得到发挥,团队整体水平大大提高。由“个人活动”转变为“团体活动”的教学论坛,发挥了团队精神,实现个体成长和集体成长的有机统一,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质的飞跃。
4.以“大集备”为突破口,带动教师研训、反思的系列活动
以人人主备精品课为抓手,可以激发教师产生精心备课、寻求交流研讨的内在需要;以集体研课、磨课为载体,可以聚焦课堂,发挥精品课的辐射作用,促进组内教师协作互助;以校本主题培训为平台,可以发挥专家引领作用,提高教师学科理论素养;以深度参与促反思升华,可以不断矫正及完善教学行为,提升群体智慧,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
我们学校目前进行的大集体备课,从狭义上讲,主要是指校内同学科不同年级教师依托网络有计划、有组织地共同研讨,分析教材重难点并确定突破其方法、设计教学流程的过程,是一项突破年级壁垒、实现互惠互赢的集体性的教研活动。
这个过程中的集体备课同样必须立足于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大集体备课活动网络的构建:由教研组长牵头,各备课组长、主备人、同组其他教师分工协作形成校内网络;以教学预案为载体,辅以课堂观摩研讨,借助网络平台,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整合与共享。
在大集体备课活动的组织网络中所有成员的分工如下——教研组长:分配主备内容;备课组长:主持集体备课、参与交流研讨;主备人:阐述思路、设计教学预案、参与交流研讨、修正教学预案、进行课堂实践;其他组内人员:参与交流研讨、积极进行课堂实践、评课议课、撰写教学后记和教学阶段总结与反思。
5.依托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随着教育资讯化的更新,我们加大了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培训,丰富教学资源的内容和教师交流的途径,依托凤凰教育网、宿迁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校内工作平台等系列优质教育网站实现资源共享。具体操作是:每次活动,先由组织者发主帖,上面分别有活动的公告、主题、意图,然后是执教老师跟帖发教案、说课稿或者是教后反思,接下来是所有参与活动的教师跟帖开展评议,甚至可以是针对有些教师评议的讨论。教师还可以将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放在网上,实现网上资源共享,既方便查阅自己在教学中所需的学习资料和参考资料,又大大拓宽获取知识的空间,扩展资讯来源的范围。
总之,教研组是教师间实现交流协作、资源共享、智慧碰撞的重要场所,教研组的团队合作研修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素养和教学能力,促进教师教育个性的发展,形成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和特色,是教师生发教育能力和产生教育智慧的源头。
我校通过以上五个途径充分发挥教研组集体智慧,建立良性运作机制,为打造学习型教研组,积累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学科教研共同体建设的实践经验,最终实现了借助教研组“群体”的力量帮助教师“个体”提升专业素养,让教师从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中感悟到自己职业的生命价值,为新课程改革注入活力。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