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危机与中学应变r——试析冀察绥平津中等学校通讯处

来源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lanie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河北等地首当其冲,中等学校师生义愤填膺,不愿在日军铁蹄下接受奴化教育,自北向南,纷纷南下流亡,试图在后方稳定地区继续求学.河北籍流亡师生聚集在河南省一些交通便利的中心城市.在河北籍流亡教职员的呼吁下,国民政府高层中河北籍人士出面倡导,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派督学筹设“冀察绥平津中等学校通讯处”,以通讯处为基础,以河北籍为主的华北流亡师生最终在河南淅川成立国立第一中学,这成为后来国立中学体制的发端,孕育出抗战时期独特的国家办理中等教育的办学模式.
其他文献
东陵盗墓案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较大的盗墓活动,由于这次案件是军队主导,且背后细节纷繁复杂,从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大报刊媒体先后对其进行了持续报道,虽然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