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几天,我们那个自媒体微信群里正在讨论一个真正严肃的(似乎也更有历史感的)话题:付费。在进群之前,我被告知“大家正在商量着要不要从那个抓取我们文章的阅读平台撤出”。
大部分阅读平台(通常是个APP)依靠自动抓取媒体、自媒体作者的稿件向用户提供内容,也就是说,这些阅读平台本身是不“生产”的,而是承担着“聚合”的功能。
媒体怍者向媒体收取稿费,阅读平台只需跟媒体签署打包协议,即可从媒体抓取文章。但是,对自媒体而言,情况要悲观得多:通常,他们受到“我们平台很大,对你的品牌是个很好的宣传”以及“广告分红”的诱惑,跟阅读平台达成了口头或者书面的协议,免费为平台提供内容,与此同时,随着阅读平台的壮大,大部分自媒体发现,他们并没有从中获得互联网阅读的红利。
“如果你也感兴趣,就进来一起想想。”
我特别感兴趣:我想知道,作为众多游击战的一部分,这个小范围的自媒体群一换个说法好了——内容生产者,究竟会如何撬动一个靠“内容”实现盈利的阅读平台。
这时,联名信已经发了出去。在信中,组织者代表群里大约二十个微信公众号(多数是订阅数超过20万的原创账号)向APP表达了“分红”的诉求,“等他们回复”。与此同时,为了防止“平台那边私下跟每个人联系”、“意图瓦解我们的联盟”,一个集体解决方案正在紧锣密鼓地商讨着。
包括:用什么样的方式付费,付费的标准,付费的频率,以及如果谈崩,应该如何撤出,如何撕毁那些当初毫不犹豫就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事情进行到这里的时候,另外一个阅读平台,在“互联网范围内”召开了“创作者大会”。会议当天,我的朋友圈被刷屏了。这件事最能引发讨论的部分在于,会议的决策方案涉及向自媒体“付费”。他们承诺会给一些自媒体(以各种方式)付费,“每月至少收入10000元”,使其变成“万元户”。我看到评论里有人非常高兴地说这个举措“切实地”让一部分自媒体“先富起来”。
怎么能开这样的玩笑呢?这家公司和我们建立了更早的联系,当时,作为内容拓展的一部分,公关兵分五路拉拢自媒体人,“我们每天的阅读量过亿”已经足够吸引人。不过就在每个人签署了允许平台抓取内容的协议后,公关就消失了。
在宣传策略上,平台方借助口号让利益(看上去)相关者持续关注,实际上并没有持久的效应——让我们走着瞧。与此同时,通过广泛“征稿”,阅读平台得以“出版”原创内容,这些平台正在变成实质上的媒体,尤其是当这一切进入“按质量付费的”流程后,编辑行为就产生了——但这些互联网公司最开始的时候,认为“依靠机器算法”就能提供“读者想看的”文章。
虽然自媒体们已经足够愚蠢,之后却是万万不会相信这样的公司的。
一开始的时候,我曾经怀疑自己加入那个自媒体的小群组是出于纯粹的好奇,但后来我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你会发现,过去两年,得益于大规模的创业浪潮和全人类都掉进去的那个手机阅读时代,我们拥有了更多的阅读APP,更多的新媒体,更多习惯了免费的读者……直到所有的内容平台都遇到了难题:内容来源。他们义无反顾地,去寻求热门文章的“排序”、“算法”,而真正创造内容的人却变得越来越少(想想原创内容被段子手们承包了的微博)。渐渐地,这些人也发现了这一点。
这个小群组正在做的事情:用什么样的方式付费,付费的标准,付费的频率,以及如果谈崩,应该如何撤出……可能已经有很多人在做了。我天生不太相信大公司的单方面宣告,在这个行业里,你知道这之中总是存在广告和公关痕迹,所以对于我这样一个好事者来说,只有更加认真地对待“自媒体讨薪”这件事一在版权和稿酬这件多年没有进展的事情上,万一这些小分队(们)能弄出点儿动静来呢?
大部分阅读平台(通常是个APP)依靠自动抓取媒体、自媒体作者的稿件向用户提供内容,也就是说,这些阅读平台本身是不“生产”的,而是承担着“聚合”的功能。
媒体怍者向媒体收取稿费,阅读平台只需跟媒体签署打包协议,即可从媒体抓取文章。但是,对自媒体而言,情况要悲观得多:通常,他们受到“我们平台很大,对你的品牌是个很好的宣传”以及“广告分红”的诱惑,跟阅读平台达成了口头或者书面的协议,免费为平台提供内容,与此同时,随着阅读平台的壮大,大部分自媒体发现,他们并没有从中获得互联网阅读的红利。
“如果你也感兴趣,就进来一起想想。”
我特别感兴趣:我想知道,作为众多游击战的一部分,这个小范围的自媒体群一换个说法好了——内容生产者,究竟会如何撬动一个靠“内容”实现盈利的阅读平台。
这时,联名信已经发了出去。在信中,组织者代表群里大约二十个微信公众号(多数是订阅数超过20万的原创账号)向APP表达了“分红”的诉求,“等他们回复”。与此同时,为了防止“平台那边私下跟每个人联系”、“意图瓦解我们的联盟”,一个集体解决方案正在紧锣密鼓地商讨着。
包括:用什么样的方式付费,付费的标准,付费的频率,以及如果谈崩,应该如何撤出,如何撕毁那些当初毫不犹豫就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事情进行到这里的时候,另外一个阅读平台,在“互联网范围内”召开了“创作者大会”。会议当天,我的朋友圈被刷屏了。这件事最能引发讨论的部分在于,会议的决策方案涉及向自媒体“付费”。他们承诺会给一些自媒体(以各种方式)付费,“每月至少收入10000元”,使其变成“万元户”。我看到评论里有人非常高兴地说这个举措“切实地”让一部分自媒体“先富起来”。
怎么能开这样的玩笑呢?这家公司和我们建立了更早的联系,当时,作为内容拓展的一部分,公关兵分五路拉拢自媒体人,“我们每天的阅读量过亿”已经足够吸引人。不过就在每个人签署了允许平台抓取内容的协议后,公关就消失了。
在宣传策略上,平台方借助口号让利益(看上去)相关者持续关注,实际上并没有持久的效应——让我们走着瞧。与此同时,通过广泛“征稿”,阅读平台得以“出版”原创内容,这些平台正在变成实质上的媒体,尤其是当这一切进入“按质量付费的”流程后,编辑行为就产生了——但这些互联网公司最开始的时候,认为“依靠机器算法”就能提供“读者想看的”文章。
虽然自媒体们已经足够愚蠢,之后却是万万不会相信这样的公司的。
一开始的时候,我曾经怀疑自己加入那个自媒体的小群组是出于纯粹的好奇,但后来我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你会发现,过去两年,得益于大规模的创业浪潮和全人类都掉进去的那个手机阅读时代,我们拥有了更多的阅读APP,更多的新媒体,更多习惯了免费的读者……直到所有的内容平台都遇到了难题:内容来源。他们义无反顾地,去寻求热门文章的“排序”、“算法”,而真正创造内容的人却变得越来越少(想想原创内容被段子手们承包了的微博)。渐渐地,这些人也发现了这一点。
这个小群组正在做的事情:用什么样的方式付费,付费的标准,付费的频率,以及如果谈崩,应该如何撤出……可能已经有很多人在做了。我天生不太相信大公司的单方面宣告,在这个行业里,你知道这之中总是存在广告和公关痕迹,所以对于我这样一个好事者来说,只有更加认真地对待“自媒体讨薪”这件事一在版权和稿酬这件多年没有进展的事情上,万一这些小分队(们)能弄出点儿动静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