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把数百个家庭带进博物馆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tao2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几年时间里,博物馆可能是王皓去的最多的地方,而且是从自己一个人去开始转变成带着一个个家庭去,两年时间已经有八百多个家庭随着她的脚步走进了博物馆。
  王皓的目标很远大,她想改变现在多数孩子不爱进博物馆,进了博物馆参观很茫然,走马观花一圈,讲解员的话听不懂这种状态。她想用孩子喜欢的语言给他们讲文物故事,通过博物馆、美术馆让他们爱上艺术,爱上传统文化,建立艺术修养。
  她说:“我就是希望让家长在博物馆里富养孩子,培养孩子欣赏美的能力。”
  30岁时毅然辞职?进鲁美“回炉”再造
  王皓的青创项目“好玩的博物馆”才刚刚起步,但是她却用了很长的时间去准备。她是在大学毕业进入职场工作多年,而后在三十岁毅然辞职进入沈阳鲁迅美术学校将自己“回炉”再造,这才有了现在的项目。
  裸辞一份原本不错的工作去读全日制研究生,需要很大的勇气。王皓心甘情愿,她选择了艺术管理专业,一面潜心研究艺术传播,从理论上夯实自己的根基,另一方面她用奖学金和兼职工作的收入在假期开始四处游学,她的心里悄悄地萌生着一粒种子。
  在游历的过程中,王皓的目标从来都是各地的博物馆,巴黎卢浮宫?、法国奥赛博物馆……国内外上百家博物馆、美术馆里都留下了她求知若渴的身影。
  去了很多国家的博物馆和美术馆,有两个现象深深触动了她。“一是很多西方国家的普通市民会把去博物馆和艺术馆当作是生活休闲的一部分,下了班之后跟家人、朋友一起去逛艺术馆,跟我们去看一场电影、撸个串似的,是特别自然的一件事;还有一个现象,这些场馆里随处可见小孩子的身影,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围坐在一个展品前,非常专注地欣赏或者对着作品写生,那个画面美极了。”
  “但是我发现,我们的孩子很少去博物馆,尤其是去了也不是欣赏艺术的目的,或者是看不懂。”王皓说。
  想让家长在博物馆里“富养”孩子
  最好的艺术课堂就在博物馆和美术馆。在国内的博物馆里,王皓发现一个现象,很多家长意识到了带孩子去博物馆的重要性、必要性,但方式方法上陷入误区。
  比如,有的父母采用放养看展式,就是孩子爱去哪玩去哪玩,只不过是换一个地方遛娃。还有百度百科式,父母仿佛一个行走的“百度百科”,将展品的背景知识一股脑儿地倒给孩子,一路下来口干舌燥,孩子也兴致索然。
  还有全权托管式,让孩子紧紧跟随讲解员的步伐,不时给孩子认真的表情拍张照片。更多的是展厅里一张张茫然的脸,孩子们听不懂针对大人的讲解,显得有些茫然无助。
  在这几类看展方式中,父母和孩子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只是将自己或他人的见解强加给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会对博物馆产生“无趣”的印象。
  “其实,博物馆是一个家庭最好的休闲场所。艺术与文学相近,是对人的感知力的培养,习惯的养成也同样需要父母的引导。在一个家庭中,只有当父母从内心爱上艺术的那一刻,这一切才真正发生。”王皓心里隐藏的目标终于变得清晰,她想让家长和孩子爱上一个“好玩的博物馆”。
  王皓主张在博物馆里“富养”孩子,把博物馆作为家庭休闲学习的一个地方,在这里实现对孩子的艺术熏陶。
  研究生没毕业就开始小试牛刀
  2017年,王皓研究生还没毕业,她的“好玩的博物馆”青创项目雏形就开始渐渐形成了。
  “带孩子看展的方式有很多种,说教和单向输出最为简单,只需要一个人一张嘴就够了,而我们要花很多时间和心思在如何激发、启迪、参与上,把文化艺术的种子真正种在孩子们的心里,让他们爱上博物馆,这比什么都重要。”王皓说。
  然而,这个充满理想但缺少“钱”图的“好玩的博物馆”项目在最初并不被认可。“开始的时候,我身边总能听到一种声音,说我做的事情‘太超前了’,很多家长重视孩子的分数,就算学艺术也是学画画,觉得艺术修养不是‘刚需’,只能往后排。”王皓说。
  但是有些家长却给了她很大的鼓励,一位带着孩子参加王皓组织的“好玩的博物馆”活动后,感慨颇深:“各地的博物馆没少去,但是都是聽机器讲解,了解皮毛。这次多亏遇见你,孩子和家长都有收获,现在中国的孩子不缺少文化课教育,也不缺少技能教育,可谓十八般武艺样样都行,唯独美育无人问津。沈阳现在能有这样的机构、这样的活动真的是太好了。”
  把欣赏艺术变成寓教于乐的亲子时光
  王皓认为,去博物馆学习不应该是孩子们的课外负担,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家庭休闲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主张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这也意味着我们要用更多的精力去关照不同的需求。
  在此之前,一所国际幼儿园体验王皓的项目,2018年“好玩的博物馆”完成了第一次游学。随着家长们的良好体验变成了口碑传播开来,到目前为止,王皓已经带领八百多个家庭走进了博物馆,把欣赏艺术变成了寓教于乐的亲子时光。
  “我以前来过博物馆,但是啥也没记住,今天我第一次觉得博物馆里的宝贝这么有意思。”8岁的马依依在参观完沈阳故宫《万紫千红》展览后开心地说。马依依跟其他9名小朋友一起,在王皓的带领下,听故事、做游戏、画画,玩得不亦乐乎。同去的家长们也听得入迷,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录音,希望能记录这个难忘的活动,跟孩子一起成长。
  梦想带孩子们从沈阳的博物馆走向世界
  2018年12月,“好玩的博物馆”文创项目在首届全国艺术类高校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全国艺术管理学生创意策划竞赛中获得银奖。
  王皓说:“沈阳有着非常丰富的博物馆资源,我们将立足沈阳本土挖掘文化资源,打通线上线下,把艺术修养作为核心内容,将沈阳优秀的文化艺术传播开来。”
  “艺术修养类的活动研发起来难度比较大,首先研发者自身要有较高的艺术底蕴,并且有能力把作品中的美好分拣出来,在熟悉儿童心理学的基础上,找出孩子们感兴趣的点,然后用他们喜欢的故事、游戏的方式传递给他们。”对于未来的发展,王皓雄心勃勃。
  “把一个个家庭领进博物馆,让人们爱上中国文化,在孩子的心里种下美的种子,用艺术影响更多的家庭,一起把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王皓朝着她的梦想奔跑。
  (青碧摘自北国网)
其他文献
搏斗的“搏”与博弈的“博”,这两个长相差不多的汉字,却囊括了世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全部。  尚在襁褓中的时候,婴儿渴望能爬、能站起來;当自己颤颤巍巍站立在地面上时,又期望能迈开脚步。能够走路以后,又希望能跑、能跳……人的生命,就在一个欲望紧接另外一个欲望、一个目标死咬另外一个目标的驱动下,有意或无意地,孜孜不倦,奔跑不已。假如人们用尽最后一点力气,去“博”,同时也去“搏”的话,这恰是人类对大千世界
每年进入五月,校园里就会有很多学生穿着学位服拍照留念,不断地提醒着人们,毕业季又到了。  马路上,甬道边,教学楼前,时光塔下,随处可见三五一群的学生;四方广场的石凳,图书馆前的台阶,一池碧水的洗月湖,凝墨石边的点点喷泉,弯弯折折的水上廊桥,到处闪耀着年轻的笑脸。似乎他们要把每一个可能的地方都定格在相机中,塞进记忆的包裹带回家。  毕业的脚步是匆忙的,现在他们还顾不上思量,因为还有那么多未来需要忙碌
我不得不说,我生活在一个无趣的时代。我朝四周看,看见人人都在忙碌,脸上挂着疲惫,眼中没有兴趣的光芒。  如何在无趣的时代生活得有趣?  我的人生观若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真性情。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  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有自己真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江上渔者》中如是写道。鲈鱼得之不易,但吃货们根本抵挡不住鲈鱼味道鲜美的诱惑,渔夫们便不得不出入于惊涛骇浪中捕捞鲈鱼。  的确,鲈鱼肉质洁白肥嫩,细刺少、无腥味,味道极其鲜美,而且还富含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是一种珍贵的补品,松江鲈并与黄河鲤、兴凯湖鲌、松花江鳜并列为“中国四大名鱼”。  早在汉代,谶纬类典籍《春秋佐助期》中便曾
爆米花显然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零食——为什么这么说呢?随着时光的流逝,很多深受我们那一代人喜爱的零食已经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但似乎只有爆米花,不仅没有离开我们的生活,反而与我们的生活贴得越来越近了。时至今日,爆米花的花样越来越多自不待言,同时,爆米花也越来越得到今天的孩子甚或成人的青睐。  对于我的童年生活而言,打爆米花既能够满足自己吃零食的口腹之欲,其过程本身却无疑又是一次非常好玩的娱乐活动。打
父亲患了阿尔茨海默症,常常丢三落四,刚刚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很快就忘记。严重时,甚至认不出家人。我工作再忙,一般三两天也要回家看他一次。这次因单位搬家,一周没回。周末,我到家时,父亲正在睡觉。他脸朝着墙,浑身颤抖不停,手抖动着,嘴里不停地“啊啊啊”。我赶紧上去拍拍他。  父亲醒了,满脸泪痕。我问,爸爸,你怎么了?  他看了看我,问,你是谁?  我说,爸,我是你的女儿呀!  女儿?父亲突然抱着头,呜
因为父母都是教师,我们六姐弟不约而同都站上了讲台。随着年龄渐长,阅历增深,一个问题常纠结在心头,究竟什么样的人才算有文化的知识分子?字典上知识之解为学识、学问,也就是说,有学问的人即为知识分子,真是那样吗?我越来越不敢苟同,因为我曾见到过真正的、令人信服的知识分子。  那就是巴金先生。那年我12岁,刚上初二,那次学校文学小组组长轮到了我这个全校最小的学生。组长要决定活动内容、主持会议,两小时里,要
父亲对儿子说:“你的老师品学兼优,以后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照他的样子去做。”  一天,这名学生陪着老师一起吃饭。他毕恭毕敬地坐在一旁,死死盯着老师——老师拿起筷子,他也急忙拿起筷子;老师夹菜,他也夹菜;老师吃饭,他也吃饭……  老师觉得很奇怪,便抬头望着他;他这时一口饭还没咽下去,便连忙照着老师的样子盯着对方。老师看到他那副怪样子不觉大笑。这一笑,却被饭粒呛着了,又是咳嗽,又是打喷嚏,把饭喷
苏子沐是我的孙子,到今年10月方满4岁,却是我们家的一个人物。  他和我同一天生日,仿佛专挑这个日子降生一样。那时我刚做过手术,从死亡线爬回来不久,他的降生就像老话说的给我“添寿”,自然让我大欢喜。  他的姥姥叫他“小宝”,我也觉得他确乎是一宝,于是两家众人齐呼“小宝”,仿佛山呼“万岁”。  我们的小宝,不胖,不白,可是很瓷实,不怕磕磕碰碰,眼睛虽不占很大面积却绝对炯炯,犹如两盏电灯,只要开了电门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读着这样的诗句,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淡定的心态。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淡定”作为一个网络词语,悄然流行开来。许多人把淡定当作一种时尚,视作一种腔调。从词义上看,淡定就是淡然镇定,一般是指沉着从容,淡泊名利,甚至淡泊一切是是非非。一个人能遇事淡定,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没有极深的定力,没有深厚的涵养,是很难做到的。淡定之人,是修为不寻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