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一化学教学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qwsqwsqws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下高一化学必修课是每个高中生必须学习的化学课,是培养学生具有最基本科学素养的课程,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所以高一化学教学显得特别重要,教学中需要处理好基础教学与弹性教学、探究教学与传统教学以及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关系,还要善于处理好知识的科学显现方式,要敢于对教材进行二度“创作”。
  【关键词】基础教学 弹性教学 二度创作
  
  广东省高考从07年开始实行新的高考方案了,面对新的高考方案如何搞好高一化学教学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高一化学必修课程是为全体高中学生开设的化学课程,是要让每个高中学生都能获得最基本的化学素养。高一化学必修课程不仅要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还要为学生在高二高三阶段学习化学的其它模块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另外不管学生以后学文科还是理科,高一化学必修课的学习内容都是最重要的高考必考内容,因而搞好高一化学必修课的教学就显得特别重要。我认为在实施高一化学必修课教学时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正确处理好基础教学与弹性教学的关系,防止盲目拓展知识内容
  
  纵观高一化学必修模块,其学习内容几乎是以前三年高中的全部化学内容,如果教师不认真理会新课标要求,就会出现任意拔高教学要求,拓展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人为制造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的紧张关系。
  高一化学必修模块的教学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最基本的科学素养,是人人都要学的化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强调教学的基础性。教师要充分认识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内容深化的阶段性原则。高一化学教材是依照物质分类的思想进行编排的,教材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让学生获取一些最简单的化学知识和了解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因此,對于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其地位、作用和要求也是不同的。如“胶体”,仅限于让学生知道会判断胶体、溶液、浊液和了解它们的本质区别,从丁达尔效应、过滤等角度认识这三种分散系的不同,对于胶体的其它性质如电泳、布朗运动、聚沉等教材都以科学视野的方式出现,对学生不作过高要求。
  当然新课标也要求教师在实施化学教学时要适当注意教学的弹性要求。所谓弹性要求就是教学中在保证所有学生掌握好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最基本的内容基础上,有条件的结合学生实际,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对教学提出一些较高的要求,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弹性增补,以发展学生的能力,更好地理解知识以及为后续学习预留空间。但这种弹性教学并不是随意对所教内容进行拓宽、加深,前提是首先要在加强基础教学的基础上,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作适当的拓展,拓展的内容也不宜过多过难,而且拓展也不能搞“一步到位”。因此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基础教学与弹性教学的关系,不能任意拓展教学内容,拔高教学要求。
  
  二、正确处理好探究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标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之一。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探究情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这一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但现在一些教师对探究式教学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他们把搞探究式教学作为是实施新课标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探究式教学注重的是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因而学生往往会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忽视知识的总结归纳,忽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使得学生学完了一个模块还不知道学了些什么,虽然课堂上搞探究是轰轰烈烈,可学生一到考试就凄凄惨惨。因此教师对探究式教学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科学合理地运用于课堂教学。
  教师要重视各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要帮助学生加强双基学习,重视基础知识的归纳与应用。各种传统教学法是前人不断总结得出的经典教学法,与探究式教学法无所谓谁优谁劣,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探索,传统教学法也不排斥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的主动参与,例如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归纳知识点、利用教材中的思考与交流、学与问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自己说出现象并作出结论等等。探究式教学法所花费的时间长,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教师不可能所有知识点都用这种教学法,教师要善于选取那些最有探究价值且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可以探究的核心内容进行探究。
  
  三、正确处理好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关系,防止出现弱化学生实验的现象
  
  高一化学必修课程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没有像旧教材那样在教材后面安排专门的学生实验,这是不是认为在教学中没有必要安排学生实验呢?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实验既浪费时间,又耗损精力,不如一概改为教师演示实验,这样既方便又省事,认为有学生做实验的时间不如拿来上新课或复习。而这恰恰违背了新课标的精神。要知道新课标不是对学生实验弱化了,而是对学生实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一化学必修课虽然没有在教材后面安排单独的学生实验,但并不是就没有学生实验,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对教材中有关实验的栏目要进行深入研究,要确定好教材中哪些实验适合教师演示,哪些实验适合学生做,教师演示过的实验只要适合学生做也要安排时间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室做一遍,以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正确处理好知识的科学呈现方式,积极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创作”
  
  高中化学教材的编排采用的是专题式的模块结构,缺乏严谨的化学理论作支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给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带来了许多逻辑思维上的不便,许多学生反应“一学就会,一用就混”,因此教师一定要深入地研究教材内容,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
  例如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这是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但本节知识的呈现方式不是像旧教材那样以元素周期律理论为主要线索,而是以物质分类的思想,按照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为横向分类,并作横同比较,突出物质的性质特征,这样的知识呈现方式很容易让人感觉凌乱,把握不住各类物质间的知识规律与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易使学生学习时感觉很茫然,找不到学好这些知识点的方法,易陷进死记硬背的泥坑。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对教材进行剖析,尽管教材是按物质分类思想编排的,但作为每一种物质来说教材还是按照物质的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来描述的。教师要告诉学生学习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在学习完本节后,教师还要对每种金属和它的化合物的知识进行归纳小结,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梳理各知识点。
  因此,教师在实施新课标教学时,要善于突破教材编排的局限性,在不超越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教材,重新整合知识,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创作”,以更加科学和符合学生实际的方式呈现各知识点。
  
  (作者单位:广东省郁南县西江中学)
其他文献
从2002年开始,我国进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下文简称:新农合)发展时期。截至2008年底,全国已有20个省份实现了新农合全覆盖。陕西省新农合从2003年底开始试点,至2008年覆盖面达到43个县(市、区)。2010年,陕西省共筹集合作医疗基金5.2亿余元,新农合住院患者23.5万人,共享受补助1.79亿元。在陕西省新农合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随之显现,亟待解决。  一、新农合实施过程中存在
常常在公开课后的交流中听到这样的声音:课堂变化太大,太新潮,学不来。而在家常课之后的回顾反思过程中又常常感慨:今天昨天一个样,没有变化,太守旧。聚焦课堂,怎么了?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3月8日,备受关注的选举法修正案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审议。记者就此次选举法修改的亮点采访了权威法学专家。
县级农村信用社作为服务三农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在培育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扩大内需增长空间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历史包袱沉重、经营环境不佳等因素影响和制约了农信社改革发展步伐。    一、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就农信社发展状况看,在工作中还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并加以解决。  1. 发展包袱沉重。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的战略调整,农信社实际上承担了政策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是能够满足现代农业发展条件,对传统农业实施全方位改造,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自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施行以来,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快速发展起来,并在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中,发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