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些同学害怕写作文,说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其原因大都是对生活缺乏观察,或是不习惯于思考。其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的积累,作文必然是东拉西扯,言之无物。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叶圣陶先生曾经极为深刻地指出,“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新课标对七至九年级写作的要求中就有如下两项:一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二是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我认为平时可以通过写周记来加强写作,从生活中找“米”。写周记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刚开始是写观察周记,要求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来写。观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苏霍姆林斯基作文教学思想中认为,观察作文是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基础。观察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学生可在观察中汲取知识,而知识也可以在观察中活跃起来。
一是观察物,可以是植物,也可以是动物。教会学生如何去写,可以采用很多种方式。比如说写植物,总体观察时可以由远到近,由总到分,由主到次,由上到下,由里到外,这是观察物的空间层次感;细微观察时可以对植物的形状、色彩、纹理、质感、气味等作细细的描绘。写动物时要写出动物的外形、肢体、颜色、毛发、神态、动作等。
二是观察人。身边的同学、老师、家人、朋友、路人都是观察的对象。观察人也要把握住人物的特征,就要把张三和李四区别开来,不能写的是张三,别人觉得是李四。让学生去留意观察每个对象的言行举止,以此来表现人物不同的个性。
第二阶段:小试牛刀。
一是培养兴趣,挥洒情感。根据清末教育家王筠先收后放的理论,任由学生写自己喜欢、感兴趣、熟悉的东西,目的是减少对学生作文的束缚,自由想,自由写,大胆写。刚开始真可谓是“百家争鸣”,千奇百态。有认真写的:把看到的、听得的、想到的眉毛胡子一把抓,全都写到周记里;也有不认真对待的:随便写一两百字应付了事,有很直接地写道,“我这次周记不知道写什么,想来想去也没有什么事可写,可是老师又要我写,我就把这些作为周记内容吧”,这样就交差了。更有甚者在周记上面写着“周日23点17分至48分”的,分明是告诉老师这篇周记是在这个时间才赶出来的。可是通过几次的讲评,我把描写生动的、题材新颖的、立意深刻的、情感独特的、甚至是滑稽搞笑的周记,都作为好的作文来讲评,肯定这些周记的可取之处。受到表扬的学生写作热情上来了,也感染了其他学生,学生写周记的兴致也随之高涨了。
二是要求叙事时要找好情感的触发点,情感抒发要真挚充沛。
兴趣培养起来后,就要关注周记的质量了。首先要培养学生真情流露、用心说话的能力。文章是表情达意的,“感人心者在乎真”。要写好文章,一定要养成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周记的目的是积累材料,写平时的生活,身边的人和事,只有肯吐心声,才能让读者感到真诚可信,文章才能有感染力。情感触发点可以是同学之间搞笑,老师上课的一些有趣的瞬间、习惯的动作、口头禅,也可以是同学的团结友爱、理解宽容;亲人关切的眼神、言语、动作等温馨场面;老师的良苦用心,循循诱导等。渐渐地题材上也由简单到深刻,思想上也由应付到认真,行动上也由被动到主动,每周的周记讲评使得同学们都很期待了。
三是要求学生学会关注,学会思考。要关注面要广,除了关注了身边的人和事,还要学会关注时事新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要有大局意识,学会感恩。
学生不光要关注身边的同学、老师、亲人,还要学会关注他人,社会热点话题,国计民生,国家的发展,世界的进步等等。这样使学生逐步从封闭走向开放,既开阔了眼界,丰富了思想,也给学生提供了重要的写作素材。有了高瞻远瞩的眼光,有了广阔的胸怀和博大的见识,写作才能有新意。写作就有招之即来的写作素材,有如鱼得水的感觉。
第三阶段:学会处理材料,运用材料。
一是指导学生如何对原材料进行加工,使之成为美玉。比如一个学生周记里描写了父母来到住校部帮她换被子时父母合作温馨的场面,当时在旁边的她心里感到了家的温馨,但是由于写得有些简单,感觉肤浅了一些。她在文章里写到:被子在父母的努力下,终于平整了。可是这时情感还不强,含意还不深刻。如果把被子进了被套那时的舒适与愉悦跟当时的心情融在一起,情感就会更显温馨,立意就会更高。 类似的这种处理材料不当的现象还是较多,经过不断训练,学生也有了一些提高。
二是引导学生如何把周记的材料运用到大作文或考试当中去。
学生每周的周记,写了很多的人和事,还有景,抒发了自己的情感,积累了很多写人写事的素材,如何运用还是需要引导。毕竟周记和应试作文是有区别的。周记形式比较随意,好似闲庭信步,可以只写某事件的一面,也可以是情感的某个触发点。可是应试作文要求较严格,内容、形式、立意、叙事、抒情、详略、文章的结构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讲明了区别,学生在运用中就有方向了。周记里已经储备了一些材料,大作文训练时就可以进行深加工处理,学生写作就不再感到无话可说了。
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又能够运用到具体的写作中去,学生写作就有话可说了。正可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刚开始是写观察周记,要求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来写。观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苏霍姆林斯基作文教学思想中认为,观察作文是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基础。观察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学生可在观察中汲取知识,而知识也可以在观察中活跃起来。
一是观察物,可以是植物,也可以是动物。教会学生如何去写,可以采用很多种方式。比如说写植物,总体观察时可以由远到近,由总到分,由主到次,由上到下,由里到外,这是观察物的空间层次感;细微观察时可以对植物的形状、色彩、纹理、质感、气味等作细细的描绘。写动物时要写出动物的外形、肢体、颜色、毛发、神态、动作等。
二是观察人。身边的同学、老师、家人、朋友、路人都是观察的对象。观察人也要把握住人物的特征,就要把张三和李四区别开来,不能写的是张三,别人觉得是李四。让学生去留意观察每个对象的言行举止,以此来表现人物不同的个性。
第二阶段:小试牛刀。
一是培养兴趣,挥洒情感。根据清末教育家王筠先收后放的理论,任由学生写自己喜欢、感兴趣、熟悉的东西,目的是减少对学生作文的束缚,自由想,自由写,大胆写。刚开始真可谓是“百家争鸣”,千奇百态。有认真写的:把看到的、听得的、想到的眉毛胡子一把抓,全都写到周记里;也有不认真对待的:随便写一两百字应付了事,有很直接地写道,“我这次周记不知道写什么,想来想去也没有什么事可写,可是老师又要我写,我就把这些作为周记内容吧”,这样就交差了。更有甚者在周记上面写着“周日23点17分至48分”的,分明是告诉老师这篇周记是在这个时间才赶出来的。可是通过几次的讲评,我把描写生动的、题材新颖的、立意深刻的、情感独特的、甚至是滑稽搞笑的周记,都作为好的作文来讲评,肯定这些周记的可取之处。受到表扬的学生写作热情上来了,也感染了其他学生,学生写周记的兴致也随之高涨了。
二是要求叙事时要找好情感的触发点,情感抒发要真挚充沛。
兴趣培养起来后,就要关注周记的质量了。首先要培养学生真情流露、用心说话的能力。文章是表情达意的,“感人心者在乎真”。要写好文章,一定要养成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周记的目的是积累材料,写平时的生活,身边的人和事,只有肯吐心声,才能让读者感到真诚可信,文章才能有感染力。情感触发点可以是同学之间搞笑,老师上课的一些有趣的瞬间、习惯的动作、口头禅,也可以是同学的团结友爱、理解宽容;亲人关切的眼神、言语、动作等温馨场面;老师的良苦用心,循循诱导等。渐渐地题材上也由简单到深刻,思想上也由应付到认真,行动上也由被动到主动,每周的周记讲评使得同学们都很期待了。
三是要求学生学会关注,学会思考。要关注面要广,除了关注了身边的人和事,还要学会关注时事新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要有大局意识,学会感恩。
学生不光要关注身边的同学、老师、亲人,还要学会关注他人,社会热点话题,国计民生,国家的发展,世界的进步等等。这样使学生逐步从封闭走向开放,既开阔了眼界,丰富了思想,也给学生提供了重要的写作素材。有了高瞻远瞩的眼光,有了广阔的胸怀和博大的见识,写作才能有新意。写作就有招之即来的写作素材,有如鱼得水的感觉。
第三阶段:学会处理材料,运用材料。
一是指导学生如何对原材料进行加工,使之成为美玉。比如一个学生周记里描写了父母来到住校部帮她换被子时父母合作温馨的场面,当时在旁边的她心里感到了家的温馨,但是由于写得有些简单,感觉肤浅了一些。她在文章里写到:被子在父母的努力下,终于平整了。可是这时情感还不强,含意还不深刻。如果把被子进了被套那时的舒适与愉悦跟当时的心情融在一起,情感就会更显温馨,立意就会更高。 类似的这种处理材料不当的现象还是较多,经过不断训练,学生也有了一些提高。
二是引导学生如何把周记的材料运用到大作文或考试当中去。
学生每周的周记,写了很多的人和事,还有景,抒发了自己的情感,积累了很多写人写事的素材,如何运用还是需要引导。毕竟周记和应试作文是有区别的。周记形式比较随意,好似闲庭信步,可以只写某事件的一面,也可以是情感的某个触发点。可是应试作文要求较严格,内容、形式、立意、叙事、抒情、详略、文章的结构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讲明了区别,学生在运用中就有方向了。周记里已经储备了一些材料,大作文训练时就可以进行深加工处理,学生写作就不再感到无话可说了。
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又能够运用到具体的写作中去,学生写作就有话可说了。正可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