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起点”教学,让课堂风生水起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zaaaqqq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预习是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传统的预习一般都安排在课外,由教师提出预习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方法预先自学新课,为课堂上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作好铺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种学习方法本该是行之有效的,然而,由于小学生年龄小,不够自觉,课外预习的效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基于这种现状,本学期,作者尝试把预习纳入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实行“零起点”教学。大半个学期下来,课内预习成效显著,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教师把握学情,捕捉生成,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预习更高效,使课堂更精彩。
  关键词: 课内预习 激发兴趣 把握学情 捕捉生成
  预习是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传统的预习一般都安排在课外,由教师提出预习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方法预先自学新课,为课堂上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作好铺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也不例外,总是让学生课外预习。为了学生更方便更有效地预习,我总会在学期初认真思考预习的内容、要求和方法,根据学段和学情,归纳出“标一标、划一划、读一读、写一写”的“预习四步法”,并添加了“问一问、查一查”的“预习六步法”等,一一讲明,还让学生记在语文书首页上,甚至发放《告家长书》,让家长督促预习。可以说是考虑得很充分,指导得极细致。但是,结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
  一是学生预习走过场。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学习目的性不明确,自控能力差,不同的学习认识和态度决定了他们不同的预习过程和效果。少数习惯好的优秀生能自觉运用预习方法,按照老师布置的预习目标预习。一些中等生因缺少恒心,坚持一段时间后开始丢三落四,只做一些书面预习作业。完成“问一问”这个作业时,有些学生总是应付性地提几个问题:如“百发百中”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题目为什么是《纪昌学射》,而不是《纪昌学箭》?......至于“查一查”的作业,不少学生就借口不能上网而形同虚设。而一些学习态度和能力上有问题的学生,更没耐心一丝不苟地预习,就连课文都不愿多读几遍。课堂上抽读时,读不通句子。所以,这样的预习,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只是一种形式,因为少了实实在在的朗读、端端正正的抄写、安安静静的思考。他们既没有为课堂学习做充分的准备,又没有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更谈不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是教师学情难把握。因预习的态度不同,学生提前阅读的结果大相径庭。教师难以把握各类学生的学情,很难进行课堂教学起点的目标调控。在第一课时检查预习时,总是发现部分学生跟不上节奏,读不到位,只得在课堂上再花些时间重新阅读。这对于那些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是在重复预习的过程。他们就会产生无聊厌烦的情绪,于是还未深读,就已经没了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这样的课堂结构松散,淡而无味,没有学习的激情,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学习的乐趣。长此以往,学生上课的热情和兴趣就会荡然无存,教学质量从何而来?
  基于现状,本学期,我尝试把预习纳入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实行“零起点”教学。大半个学期下来,我觉得课内预习确实比课外预习成效显著,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课内预习,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人人动起来。
  把预习放在课内,由于第一次接触文接触文本,每个学生都怀有新鲜感,都想知道课文到底写了些什么,因此都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学生们或自由地读课文,或认真地划词语,或悄悄地查字典......大家各干各的事,沉浸在浓浓的自主学习氛围中。如果教师在预习之前,通过谈话、设问、朗诵等创设情境,巧妙引入新课,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新课的欲望。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我先播放了几个战争带来灾难的画面,然后让学生说一两句此刻心里最想说的话。有的学生动情地说:“战争,你太残酷了!你毁了多少美好的家园!”有的说:“战争,你太可恨了!你让多少孩子失去了亲人?”……我相机引入:“同学们,有一个中国孩子也非常痛恨战争,想听听他的呼声吗?请打开课本,读读课文,倾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吧!”此时,让学生打开课本初读课文,学生已是迫不及待。同学们立刻全神贯注地读起课文来,就连那几个爱偷懒的学生也不知不觉中被良好的氛围感染,情不自禁地学了起来。那时,我再适时地加以引导和鼓励,更起到推动作用,学生们学得更投入了,人人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快乐。这样,预习就成了一种内在的需要,兴趣就变成了乐趣,变成了强大的学习动力。
  二、课内预习,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预习更高效。
  从新课的导入到预习的指导,从细微的点拨到及时的激励,学生的预习在教师的直接引领下进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如在执教《花的勇气》时,巡视中,我发现不少学生有两句话读不通。之后,我马上出示这两个句子:
  (1)“我对驾车同行的小吕说:‘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2)“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先让不太会读的学生读,然后让朗读优秀的“小老师”示范读,再全班带读。两三分钟的朗读指导后,人人都会读了,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一般情况下,通过10多分钟的自主学习,學生基本能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能质疑问难。即便是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也少了“孤军作战”的烦恼,大都能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较顺利地完成预习,并逐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因为在课内预习时,遇到困难,可以直接问老师,可以同桌互助,也可以小组合作讨论。我通常在学生初读后,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检查预习效果。一个个轮读生字和课文,其余学生当小老师,仔细倾听,并及时指正,再一起解难,教师则在一旁参与指导。一段时间下来,效果较明显,不但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三、课内预习,有助于教师把握学情,捕捉生成,使课堂更精彩。
  课内预习和课前预习最大的不同就是,教师可以走到每一位学生的身边,深入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全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根据学情,教师能及时调整教学的重点、难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自己能学懂的,教师坚决不教;学生小组合作能解决的,教师只做好引领;大家都无法学懂的,教师再作进一步的指导,启发学生深读课文,细品词句,主动探究,搭建生生、师生交流合作的平台,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如在预习《生命 生命》时,有学生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它指什么?怎样叫‘好好地使用’?怎样叫‘白白地糟蹋’?”多么好的课堂生成。于是,我顺着这个问题展开教学:联系上下文或生活中的事例小组研读这句话,五分钟后,展示学习成果。学生们读的读,画的画,想的想,议的议,写的写。不一会儿工夫,句子理解了,课文也学懂了。就这样,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课堂才显得丰富而有效。
  当然,课内预习也有不到位的地方。如课内无法查资料,时间安排较紧张等,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对于预习,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预习就是学生自己课前的事情,可以目标模糊,方法不一。它对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也要追求它的有效性。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它的主阵地。大半个学期的实践证明,课内预习比课外预习更有效,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零起点”,引领学生尽情地开展自主学习,学生能学得更有滋有味,课堂变得更有情有趣,教学才更有效更精彩。
其他文献
摘 要: 要改变以“传授知识—接受知识”和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及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范式,努力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范式,作者进行了专题调研,提出了一些方法。  关键词: 课程教学范式 体系构架 双主体互动 社会实践  高校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范式改革,一是要改变以“传授知识—接受知识”和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
摘 要: 伴随大学生就业市场化、高校扩招,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凸现,引发该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地域和城乡差异过大、高校扩招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以及大学生就业能力不强和择业观念落后等。针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本文从五个方面提出指导策略:推行增加就业机会的经济增长模式;完善发展政策引导,坚持特色育人;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加强就业中介机构建设;提高大学生就业
摘 要: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近代耽美派(又称唯美派)的主要代表作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作品得到了永井荷风、三岛由纪夫等人的高度评价。谷崎润一郎的创作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虽然各个时期的写作风格不尽相同,但《文身》等早期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初期审美意识却贯穿于谷崎润一郎毕生作品中。  关键词: 小说《文身》 谷崎润一郎 初期审美意识  谷崎润一郎(1886~1965年)是日本
摘 要: 东晋桓温,历代评论者多以其行废立、求九锡,骂其篡位、逆臣,史书把他列入与王敦、苏峻等叛臣为伍。本文将通过桓温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经历和贡献来进行客观的分析,重新评价桓温的历史功过。  关键词: 东晋 桓温 贡献 历史评价    桓温(公元312—373年),字元子,两晋时谯国龙坑(今安徽怀远县)人。因袭其父爵,得以娶南康公主为妻,拜驸马都尉。先后拜安西将军、荆州刺史、及征西大将军,开
摘 要: 因为鲁迅笔下的阿Q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其身上所表现出的国民性的弱点具有典型性,所以对阿Q形象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学术界对阿Q形象的研究多且深入,学者们偏向于认为阿Q是个落后不觉悟,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形象。但他们忽视了阿Q精神意识层面上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即“自觉性”。阿Q虽然愚昧和麻木,但他的自觉性仍在文本中不经意地流露出。本文试图从阿Q精神的意识层面分析,对其所包含的“自觉性”加以剖析有助
摘 要: 华裔女作家邝丽莎的小说《雪花秘扇》讲述了19世纪初湖南小镇上两个女孩的坎坷命运,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刚刚消失而又颇有神秘感的社会景象。旧时女性的悲惨命运,牵动着每位读者的心,而她们对幸福的渴求,又让读者深感欣慰并由衷地赞美。本文拟通过“女书”、“老同”这一类女性用词来分析旧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女性之间深厚的友谊。  关键词: 小说《雪花秘扇》 女书 老同 女性意识
摘 要: 江西省南昌市多所幼儿园开展了“园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作者结合参与的经历,阐述了这些实验园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并分析了原因。  关键词: 江西省南昌市 园本教研制度建设 存在问题 原因分析    在幼儿园课程改革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幼儿教师的教研意识渐渐被唤起,园本教研制度之于幼儿园发展,之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日益凸显。江西省南昌市多所幼儿园开展了“园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我们
摘 要: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等待是值得教师关注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从理论和实践上,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学以及课堂上师生交流与沟通都需要教学等待的存在。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教师 教学等待  一、引言  暑假期间,笔者在某培训机构教一年级学生看图写话课,一次课上讲到“掉进深坑里的小鸭子吓得心儿扑通扑通跳”,请学生说说心儿扑通扑通跳的感受,很多学生积极踊跃发言。有的说因为偷抹妈妈的
摘 要: 本文首先阐述了城市精神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接着提出了鹰潭城市精神的基本内涵为:开放融通、和谐奋进;最后从文化、经济、公民意识、城市形象建设、建立服务型政府等几个方面论述培育和塑造这种城市精神的途径。  关键词: 城市精神 探寻 塑造 途径 城市发展  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精神是人的灵魂,人性的根本。人若没有精神,就没有生气,无知无识,浑浑噩
摘 要: 薇拉·凯瑟的一系列经典作品着重抒写西部风光和拓荒生活,她的艺术生涯深深根植于内布拉斯加州广袤的原野中。在晚期作品《华年》中,她通过对早年西部拓荒生活的回顾,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她独特的生态伦理观,也表现了她晚年对往昔的眷念和西部故土的回归情结。只有回归自然才得以穿越俗世的喧嚣,找到心灵栖居的诗意家园。  关键词: 薇拉·凯瑟 小说《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