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学习一门语言意味着学习与其相关的文化。跨文化教学逐渐成为英语教学的热点和目的之一。本文以教材的文化内容为切入点,通过分析《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的文化内容,了解其内容结构,从而了解其在跨文化教学中的适用性,并还为如何使英语教材适应跨文化教学提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 英语教材 跨文化交际 教学
英语教材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是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具体体现,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也是中国学生语言输入的主要来源,所以教材的好坏在很大程度影响到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好坏。另外,由于历史和传统的原因,教材在中国人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中国人把教材称为课本。课本,教师和学生上课之根本。由于教材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特殊地位,教材甚至比教学大纲更受到师生们的重视。(束定芳,张逸岗,2004)因此,对于英语教材的评价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文化的概念和涵义
文化的涵义是一个社会学的术语,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文化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它不仅包括城市、组织、学校等物质的东西,而且包括思想、习惯、家庭模式、语言等非物质的东西。简言之,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
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就英语教学而言,它涉及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丰富的内容。在众多文化的定义中,较广为人接受的观点是:文化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正式文化,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大写字母C文化,它包括一个民族的政治、军事、法律、教育、科技、文学、历史、哲学、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等范畴;另一种是小写字母c文化,即普通文化,指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日常行为。在一个国家和社会里,正式文化对交际者有影响,但最有影响的是普通文化。影响学习外语和用外语交际的也是普通文化。
2.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两者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早在1921年,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其著作《语言论》中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英国语言学家John Lyons认为,语言与文化具有历史的联系,语言是打开文化宝库的钥匙,离开语言天然依赖的文化背景,难以充分理解语言本身。
语言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工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载文化、传承文化并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从起源上看,语言与文化是同时发生的,从发展上看,语言与文化又互为条件,相互促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则是语言的底蕴。正如Juri Lotaman所说:“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根植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中心的。”从语言我们可以观察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从文化上又可以解释语言现象。
进入80年代以来,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文化对英语学习和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受到广泛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近年来,人们愈发重视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障碍。各种媒体对外国文化,尤其是英美文化的介绍铺天盖地,许多教学专家对与文化在教学中的介入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很多教材的编写也特别注意在教材中加入了有关西方社会风俗和习惯的内容。加之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中国加入WTO,外语学习者有更多的机会与目的语者进行交流,因而诸如日常交往的交际文化已不是影响大多数外语学习者交际能力培养与提高的主要障碍了,真正影响他们进一步提高的是知识文化部分或交际文化的深层次部分。而外语学习者对这部分文化的掌握仅靠片面地教授目的语文化似乎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许多学者认为,外语学习者对母语文化的学习和掌握也十分重要,英语文化教学中同样不能忽视中国传统文化教学。
2007年教育部印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要求》还指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不难看出,我国英语教学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的重视已经提升到策略性的高度。
近些年来,由于文化教学逐渐成为英语教学的热点和目的之一,各种英语教材的编纂者也致力于将这一热点体现在教材中。教材在提供语言材料的同时,也向学生介绍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文化,培养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程晓堂,2002)
3.教材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比如课本、练习册、补充练习、辅导资料,等等。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
英语教材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是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另外,由于历史和传统的原因,教材在中国人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在中国外语学习的环境中,课本是学生获得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
教材对英语教学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郑晓堂,2002)其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语言知识,而且有利于他们发展语言技能,从而为英语教学的组织和实施带来极大的便利。
(2)教材一般有完整的知识和技能体系,而且遵循某种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
(3)不断更新的教材有利于推广和实施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4)选择和使用合适的英语教材,有利于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
(5)教材在提供语言材料的同时,也向学生介绍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文化,培养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6)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活动灵活多样的教材,不仅有利于教师节省备课时间和精力,而且有利于他们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的消极作用也有几个方面,但其在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的直接影响主要是:
(1)教师和学生被动地使用教材的现象十分严重。教和学往往受到教材的左右,从而使教材的使用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2)有些人把教材凌驾于教学大纲之上,从而使教学迷失正确的方向。
4.大学英语教材的文化内容定位——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为例
《新视野大学英语》(以下简称《新视野》)是我国普通高校中使用较为广泛的一套教材。整套书共有4册,每册书包含有十个单元,每单元里又有三篇课文。《新视野》共计有120篇文章,这些文章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主要涉及语言、文化、习俗、伦理、信息、科学、社会焦点,等等。它们绝大部分选自20世纪80、90年代出版的英美报刊书籍。
显而易见,有关目的语国家文化的文章在语篇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地位,相比之下,涉及中国文化的文章却少之又少。由此可见,《新视野》在有意识地向目的语文化倾斜的同时,忽视了对本国文化内容的兼顾。
5.如何在高等英语教学中促进跨文化教学的若干建议
林语堂曾指出:“文化输出的民族是比较发达的民族,而接触外来文化的民族,由于环境的变化,总不免引起纷扰。”面对英语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持和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应引起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1)在教材的编辑中注意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文化失衡的现象尤其严重,很多英语学习者(包括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内)对英美文化习俗如数家珍,谈起中国的传统节日却哑口无言。针对现有教材中对目的语文化输入一面倒的状况,教材编辑者可适当加入一定比例的由外国专家或本国学者撰写的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的文章。
(2)作为教材使用者的教师,可以通过教材的调整和适用,适当收集一些材料,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加入课堂中授课,作为课本教材的有益补充。
(3)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研究。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双向交流,文化输出与文化输入同等重要,缺少了文化输出,所谓的跨文化交际就变成了文化引入和文化侵略。面对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的现实,我们必须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制定系统的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教学计划,改革英语教材和教学大纲,增加中国文化部分内容,将提高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作为英语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教会学生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语言技巧,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李涤非.中国文化、中国英语与文化教学[J].广州大学学报,2006,(8).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谭念.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文化教学中的地位[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7,(5).
[5]张蓓,马兰.关于大学英语教材的文化内容的调查研究[J].外语界,2004,(4).
[6]张静.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文化教学中的促进作用[J].江西教育科研,2005,(5).
关键词: 英语教材 跨文化交际 教学
英语教材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是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具体体现,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也是中国学生语言输入的主要来源,所以教材的好坏在很大程度影响到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好坏。另外,由于历史和传统的原因,教材在中国人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中国人把教材称为课本。课本,教师和学生上课之根本。由于教材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特殊地位,教材甚至比教学大纲更受到师生们的重视。(束定芳,张逸岗,2004)因此,对于英语教材的评价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文化的概念和涵义
文化的涵义是一个社会学的术语,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文化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它不仅包括城市、组织、学校等物质的东西,而且包括思想、习惯、家庭模式、语言等非物质的东西。简言之,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
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就英语教学而言,它涉及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丰富的内容。在众多文化的定义中,较广为人接受的观点是:文化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正式文化,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大写字母C文化,它包括一个民族的政治、军事、法律、教育、科技、文学、历史、哲学、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等范畴;另一种是小写字母c文化,即普通文化,指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日常行为。在一个国家和社会里,正式文化对交际者有影响,但最有影响的是普通文化。影响学习外语和用外语交际的也是普通文化。
2.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两者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早在1921年,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其著作《语言论》中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英国语言学家John Lyons认为,语言与文化具有历史的联系,语言是打开文化宝库的钥匙,离开语言天然依赖的文化背景,难以充分理解语言本身。
语言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工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载文化、传承文化并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从起源上看,语言与文化是同时发生的,从发展上看,语言与文化又互为条件,相互促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则是语言的底蕴。正如Juri Lotaman所说:“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根植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中心的。”从语言我们可以观察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从文化上又可以解释语言现象。
进入80年代以来,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文化对英语学习和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受到广泛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近年来,人们愈发重视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障碍。各种媒体对外国文化,尤其是英美文化的介绍铺天盖地,许多教学专家对与文化在教学中的介入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很多教材的编写也特别注意在教材中加入了有关西方社会风俗和习惯的内容。加之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中国加入WTO,外语学习者有更多的机会与目的语者进行交流,因而诸如日常交往的交际文化已不是影响大多数外语学习者交际能力培养与提高的主要障碍了,真正影响他们进一步提高的是知识文化部分或交际文化的深层次部分。而外语学习者对这部分文化的掌握仅靠片面地教授目的语文化似乎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许多学者认为,外语学习者对母语文化的学习和掌握也十分重要,英语文化教学中同样不能忽视中国传统文化教学。
2007年教育部印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要求》还指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不难看出,我国英语教学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的重视已经提升到策略性的高度。
近些年来,由于文化教学逐渐成为英语教学的热点和目的之一,各种英语教材的编纂者也致力于将这一热点体现在教材中。教材在提供语言材料的同时,也向学生介绍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文化,培养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程晓堂,2002)
3.教材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比如课本、练习册、补充练习、辅导资料,等等。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
英语教材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是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另外,由于历史和传统的原因,教材在中国人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在中国外语学习的环境中,课本是学生获得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
教材对英语教学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郑晓堂,2002)其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语言知识,而且有利于他们发展语言技能,从而为英语教学的组织和实施带来极大的便利。
(2)教材一般有完整的知识和技能体系,而且遵循某种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
(3)不断更新的教材有利于推广和实施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4)选择和使用合适的英语教材,有利于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
(5)教材在提供语言材料的同时,也向学生介绍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文化,培养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6)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活动灵活多样的教材,不仅有利于教师节省备课时间和精力,而且有利于他们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的消极作用也有几个方面,但其在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的直接影响主要是:
(1)教师和学生被动地使用教材的现象十分严重。教和学往往受到教材的左右,从而使教材的使用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2)有些人把教材凌驾于教学大纲之上,从而使教学迷失正确的方向。
4.大学英语教材的文化内容定位——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为例
《新视野大学英语》(以下简称《新视野》)是我国普通高校中使用较为广泛的一套教材。整套书共有4册,每册书包含有十个单元,每单元里又有三篇课文。《新视野》共计有120篇文章,这些文章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主要涉及语言、文化、习俗、伦理、信息、科学、社会焦点,等等。它们绝大部分选自20世纪80、90年代出版的英美报刊书籍。

显而易见,有关目的语国家文化的文章在语篇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地位,相比之下,涉及中国文化的文章却少之又少。由此可见,《新视野》在有意识地向目的语文化倾斜的同时,忽视了对本国文化内容的兼顾。
5.如何在高等英语教学中促进跨文化教学的若干建议
林语堂曾指出:“文化输出的民族是比较发达的民族,而接触外来文化的民族,由于环境的变化,总不免引起纷扰。”面对英语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持和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应引起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1)在教材的编辑中注意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文化失衡的现象尤其严重,很多英语学习者(包括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内)对英美文化习俗如数家珍,谈起中国的传统节日却哑口无言。针对现有教材中对目的语文化输入一面倒的状况,教材编辑者可适当加入一定比例的由外国专家或本国学者撰写的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的文章。
(2)作为教材使用者的教师,可以通过教材的调整和适用,适当收集一些材料,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加入课堂中授课,作为课本教材的有益补充。
(3)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研究。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双向交流,文化输出与文化输入同等重要,缺少了文化输出,所谓的跨文化交际就变成了文化引入和文化侵略。面对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的现实,我们必须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制定系统的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教学计划,改革英语教材和教学大纲,增加中国文化部分内容,将提高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作为英语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教会学生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语言技巧,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李涤非.中国文化、中国英语与文化教学[J].广州大学学报,2006,(8).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谭念.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文化教学中的地位[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7,(5).
[5]张蓓,马兰.关于大学英语教材的文化内容的调查研究[J].外语界,2004,(4).
[6]张静.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文化教学中的促进作用[J].江西教育科研,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