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的”与“看不到的”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chang7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平均分”中的两种分法,学生常常不能领悟其实质,尤其是对“平均分成几份”的含义往往理解不到位。为了让学生透彻理解知识的本质,教师可以巧设情境,让学生在思考中操作,在操作中明理。
  [关键词]平均分;思维;本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2-0009-01
  “平均分”是除法最基础的知识点之一,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经历“认识平均分——每几个一份地分——平均分成几份——按不同的要求去分”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充分感知平均分的本质特征,为进一步学习除法做准备。
  “看到的”带来的困惑
  对于第二种分法“平均分成几份”的教学,执教老师都有着同样的困惑和不解:面对“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的问题,学生为什么根本想不到教材所预设的一个一个去分的方法,而是一眼就能看出,直接给出分的最终结果呢?带着这个困惑和不解,我特意走进了一个年轻教师的课堂,观察了这一部分的教学。确实如教师所担心的那样,在一遍一遍的追问:“还有不同的方法吗?除了像这样4个一份地分之外,还可以怎么分?”下,终于有个“聪明”的学生似乎“意会”了教师的想法,一个一个地分了。遗憾的是,和前面分法所不同的是,这个学生只是先把第一份的4个,一个一个地分,再把剩下的一个一个地分给第二份。这让教师哭笑不得。无奈,教师只得以“直接告诉”的方式来亲自示范规范的分法,然后在接下來的练习当中也是反复强调每一份都要先分一个,然后再去分第二个……显然,这节课相当枯燥无味,学生就像一个个不断被训练的“操作工”,没有意识、没有感悟地在一遍遍地重复着劳动。
  对于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困惑和不解,我们该如何看待?学生为何想不到最本质的具有一般意义的分法?当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认知不能很好对接的时候,教师是生硬地把方法灌输给学生,还是当作一些必要的思考,体现操作对于学生感悟概念的真正价值呢?
  稍作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之所以不去一个一个地分,其实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一般来说,在大脑能够对结果直接做出正确反应的情况下,人就会忽略应有的必要过程。就好比一个人在面对一眼就能“看得到”的大路时,一般会本能地依照直觉走下去,而不去考虑其他的小路,除非大路的出口已被封住,让其“看不到”,他们才会去寻找新的小路,并可能由此领略到不一样的风景。
  当前的课堂有太多的“看到的”成分:很多操作看似准备充分,实则无效,师生时常都在共同上演着一幕幕“明明一眼就能看穿”,却还硬着头皮一步步操练下去的教学“鸡肋”剧目。比如,在“可能性”的教学中,摸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主要活动方式,可我们常常能看到:学生已经知道了袋子里球的构成,教师还以“体验”为名,让学生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任意摸球,要求学生操作若干次之后,根据摸球的结果来进行可能性的各种猜测和推断。这样的教学缺少“探究”和“思维”的味道,更像是一种指定目标的操作,学生更多的只是凭借自身的经验在操作,鲜有思维的参与。这样的活动,与一般的游戏活动区别不大,无法体现出“数学活动经验”的味道,更无法彰显数学课堂的智能价值。
  “看不到的”带来的欣喜
  怎样让学生透彻理解知识的本质属性呢?我创设了一个学生“看不到的”情境,让其在思维中操作,在操作中明理。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布袋,里面装了一些球,你能把球平均分给两位小朋友吗?
  生1:我先数一下共有多少个,在心里算一下就能分了。
  师:看得出,你的计算能力很强,但这个袋子是不透明的,不知道里面有多少个,也不允许倒出来数。
  生2:先从里面拿两个,每人分一个,再从里面拿两个,每人分一个,这样依次分下去。
  师:你真了不起!在看不到总数的情况下,还能平均分。
  在隐藏了总体数量的情况下,学生通过调动学习经验,便会自然地将其一个一个地分,从而实现一般意义上的平均分。
  在“看到的”情况下,更多的是外在的操作,在“看不到的”情况下,更多的是内隐的思维。不难看出,不管是通过摸球来感受可能性的大小,还是通过摆圆片来体会“平均分”的本质,都应该让学生的思维参与其中,让学生的想象参与其中。该设疑的要设疑,该隐蔽的要隐蔽,使学生对实验材料和活动设计进行思维的再加工。呈现的手段和方式,切不可太过直白,缺乏应有悬念的教学只会让学生在开场便失去了探究的兴趣。
  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同样的教学路径,不一样的走法,学生得到的智慧和乐趣也有了高下之别,数学的特有魅力或许就在于此吧!
  (责编 金 铃)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生数学语言相对薄弱,这就需要教师在数学活动中引领学生通过阅读数学文本、解析数学问题以及迁移数学训练等方式,逐步理解和积累数学语言,形成数学素养和运用数学的能力。  [关键词]自主阅读 辨析转换 实践运用 数学语言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0-058  数学语言是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活动的载体,具有鲜明的抽象性和逻辑
[摘 要]解决问题的教学其实就是数学思维模型的建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经历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具逻辑性、灵活性,最终实现数学思维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策略 思维 假设法 解决问题 关键点 混沌点 交叉点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6-029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只要掌握好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就
[摘 要]“……”是语文中的标点符号,具有省略之意。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也出现过许多次,通过探寻发现“……”除了具有省略、替代、间隔和指向功能,还蕴含了大量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能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符号;数学思想方法;思维;规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
[摘 要]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与发展,离不开教师有意识的点拨和训练,更离不开学生自觉的领悟和应用。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组织好每一个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由探究到巩固深化再到应用的过程,使他们获得个性化的感受和体验,积累广泛的、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数学活动经验 生成 积累 应用 内化 平行四边形 面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
[摘 要] “百分数的意义”属于典型课例,围绕它展开的教学设计数不胜数,出彩者甚多。针对不同版本教材的编写特色,从实践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参悟百分数的定义、熟练百分数的写法,让学生能够辨识并区分百分数和一般分数,培养学生的求真精神。  [关键词]百分数;意义; 概念; 教材; 把握全局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2-0033-01
[摘 要]分数的意义既是学生学好与分数有关知识的核心概念,同时也是比较抽象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对于学生学会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分数的意义 教学片断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7-029  教学 “分数的意义”一课,学生学习的难点是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及具体与相对的关系,而这恰恰是分数教学
[摘 要]通过分析、对比、概括、推理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初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和极限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关键词]小数的意义 教学设计 数形结合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0-011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
孩子是祖國的未来,因为总有一天他们会长大成人,进而影响家庭、社会乃至世界。但在孩子的个人小世界与社会的大世界“接轨”的关键时期,却总有一些“接歪了轨”“走错了路”的情况发生。古今“熊孩子”的表现  《虫鸣漫录》记述:清代一私塾先生因事外出,教导的数名顽童便脱离了约束。其中一人提及前天刚刚看了戏剧《斩包冕》,想要照着戏文演一遍。于是,几名顽童便将隔壁药铺的铡刀偷到了学塾,两人扮演刽子手,扶着铡刀。一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有效质疑的能力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从学生的认知入手,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学会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质疑,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质疑 课堂教学 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8-047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
[摘 要]“让学引思”的课堂立足教师的“让”和“引”,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活动和享受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发展,让数学课堂走得更远。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为例,阐述课前引、课中引、课后引的具体实施过程及效果。  [关键词]提前介入 智慧引思 主动建构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9-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