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能够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来指导学生“读”,来培养他们“讀”的能力呢?笔者就小学生作文阅读教学浅析如下:
一、从课题入手,设疑解惑读书法
阅读一篇课文,先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然后针对问题读课文,从文中找答案。例如小学语文第七册《密林怪客》一课,可让学生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看课题后想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提问,教师归纳,板书。“1.怪客是谁?2.怪客在密林里干什么?3.怪客怎样被发现?4.作者为什么要写密林怪客?”然后指导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教师随机引导,这里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来提出的问题解决了,而新的问题又产生了。例如,学生读课文后,很快地解决了“怪客是谁”的问题,但又产生了“‘不翼而飞’什么意思,‘翼’什么意思”的问题。这时教师又把怎样解词的方法交给学生。(1)查字典,据词定义;(2)联系上下文意思解词。于是学生又展开寻根查据的考证、讨论。课堂教学就是在不断产生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的热烈进取的气氛中进行,教师交给学生方法,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读、划、议。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从疑到通,从再疑到再通。学生的情感从摘取胜利果实后的一次满足到又一次满足,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地调动起来。正像大教育家朱熹所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二、从体裁入手,抓特点,找规律,触类旁通读书法
体裁是文学作品属于形式方面的一个因素。具体地说,是关于语言和结构以及作品篇幅所形成的外表形态。体裁相同的文章,外表形态就有相同之处。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让学生从体裁入手,抓特点,找规律,从学会阅读一篇文章,到学会阅读相同体裁的一切文章。
阅读说明文,应交给学生说明文常用的几种说明方法,如举例子、举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同时可让他们阅读课文,找出本课中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思考用这几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的什么特点。
例如教《太阳》一课,教师可让学生对照说明文的几种说明方法阅读课文,找出本课采用了其中哪几种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事物的哪几个特点。学生读课文、找、划,然后读、议可得出“1.5亿公里”、“步行3500年”、“飞机20几年”等数据,表明作者用了举数字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离地球远的特点;“130个地球才抵一个太阳”,这是用作比较的方法来写太阳的大;“太阳会发光发热,是个大地球”,是用比喻的说明方法,写出太阳的热,等等。学生只要读课文,找依据,想问题,解疑难,就能获知识。久而久之,怎样来读懂说明文这种体裁的文章,学生心中就有了一把尺子。
如阅读写人的记叙文,教师应要求学生着重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方面去揣摩、去理解,加强朗读,在朗读中要求学生进入角色,溶入感情,和故事中的人物产生共鸣,以此来把握人物的品质特点。
例如教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江姐》一课,笔者让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去理解、分析。例如,“江姐感到眼前发黑,城头的木笼好像在空中旋转,她要痛哭一场,但城门口站着一排敌人,她只好让眼泪往肚里咽……她抬起头,强压住内心的悲愤,朝木笼望了最后一眼,就默默地踏着泥泞的路走开了”,学生默读课文这一节后,找出了描写江姐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句子。学生抓住关键词“怀着”、“强压住”、“默默地”等,读、划、议、分析理解——为什么要“强压住”,为什么要“默默地”离开?他们读着、议着,一个一切从革命利益出发,忠于革命的坚强战士的形象就出现在他们的心中。教师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哪些渗透于字里行间的情感,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要使学生感受到敌人的凶残、狡猾,江姐的对党的忠诚和宁死不屈的革命气节、钢铁般的革命意志,从而受到深刻的教育和感染。
阅读寓言故事,都寄托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种体裁的文章应先让学生读课文,整体了解故事的梗概,找出文章中最关键的句子思考,抓住故事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性,由浅入深,一步步提示中心,达到读懂一篇文章的目的。
如教寓言《自相矛盾》一课,教师要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找出关键性的句子(“我的矛锐利得很,无论什么盾都戳得穿!我的盾坚固得很,无论什么矛都戳不穿。”),思考那个人说话错在哪里,再启发学生进一步想: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何在?学生学习、讨论,就能懂得:不顾事实,片面夸大,会使自己的言行前后矛盾。要坚持实事求是,说话做事前后一致。
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法,能抓住各类文章的特点,找到规律,那就可以一通百通,触类旁通了。叶圣陶说:“培养能力的事,必须继续不断地去做,又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
教师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变得“会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想学、会学、乐学。这是我们每个教师所期待的,也是当前素质教学所要求的。
一、从课题入手,设疑解惑读书法
阅读一篇课文,先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然后针对问题读课文,从文中找答案。例如小学语文第七册《密林怪客》一课,可让学生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看课题后想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提问,教师归纳,板书。“1.怪客是谁?2.怪客在密林里干什么?3.怪客怎样被发现?4.作者为什么要写密林怪客?”然后指导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教师随机引导,这里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来提出的问题解决了,而新的问题又产生了。例如,学生读课文后,很快地解决了“怪客是谁”的问题,但又产生了“‘不翼而飞’什么意思,‘翼’什么意思”的问题。这时教师又把怎样解词的方法交给学生。(1)查字典,据词定义;(2)联系上下文意思解词。于是学生又展开寻根查据的考证、讨论。课堂教学就是在不断产生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的热烈进取的气氛中进行,教师交给学生方法,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读、划、议。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从疑到通,从再疑到再通。学生的情感从摘取胜利果实后的一次满足到又一次满足,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地调动起来。正像大教育家朱熹所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二、从体裁入手,抓特点,找规律,触类旁通读书法
体裁是文学作品属于形式方面的一个因素。具体地说,是关于语言和结构以及作品篇幅所形成的外表形态。体裁相同的文章,外表形态就有相同之处。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让学生从体裁入手,抓特点,找规律,从学会阅读一篇文章,到学会阅读相同体裁的一切文章。
阅读说明文,应交给学生说明文常用的几种说明方法,如举例子、举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同时可让他们阅读课文,找出本课中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思考用这几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的什么特点。
例如教《太阳》一课,教师可让学生对照说明文的几种说明方法阅读课文,找出本课采用了其中哪几种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事物的哪几个特点。学生读课文、找、划,然后读、议可得出“1.5亿公里”、“步行3500年”、“飞机20几年”等数据,表明作者用了举数字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离地球远的特点;“130个地球才抵一个太阳”,这是用作比较的方法来写太阳的大;“太阳会发光发热,是个大地球”,是用比喻的说明方法,写出太阳的热,等等。学生只要读课文,找依据,想问题,解疑难,就能获知识。久而久之,怎样来读懂说明文这种体裁的文章,学生心中就有了一把尺子。
如阅读写人的记叙文,教师应要求学生着重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方面去揣摩、去理解,加强朗读,在朗读中要求学生进入角色,溶入感情,和故事中的人物产生共鸣,以此来把握人物的品质特点。
例如教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江姐》一课,笔者让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去理解、分析。例如,“江姐感到眼前发黑,城头的木笼好像在空中旋转,她要痛哭一场,但城门口站着一排敌人,她只好让眼泪往肚里咽……她抬起头,强压住内心的悲愤,朝木笼望了最后一眼,就默默地踏着泥泞的路走开了”,学生默读课文这一节后,找出了描写江姐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句子。学生抓住关键词“怀着”、“强压住”、“默默地”等,读、划、议、分析理解——为什么要“强压住”,为什么要“默默地”离开?他们读着、议着,一个一切从革命利益出发,忠于革命的坚强战士的形象就出现在他们的心中。教师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哪些渗透于字里行间的情感,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要使学生感受到敌人的凶残、狡猾,江姐的对党的忠诚和宁死不屈的革命气节、钢铁般的革命意志,从而受到深刻的教育和感染。
阅读寓言故事,都寄托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种体裁的文章应先让学生读课文,整体了解故事的梗概,找出文章中最关键的句子思考,抓住故事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性,由浅入深,一步步提示中心,达到读懂一篇文章的目的。
如教寓言《自相矛盾》一课,教师要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找出关键性的句子(“我的矛锐利得很,无论什么盾都戳得穿!我的盾坚固得很,无论什么矛都戳不穿。”),思考那个人说话错在哪里,再启发学生进一步想: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何在?学生学习、讨论,就能懂得:不顾事实,片面夸大,会使自己的言行前后矛盾。要坚持实事求是,说话做事前后一致。
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法,能抓住各类文章的特点,找到规律,那就可以一通百通,触类旁通了。叶圣陶说:“培养能力的事,必须继续不断地去做,又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
教师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变得“会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想学、会学、乐学。这是我们每个教师所期待的,也是当前素质教学所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