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将技术进步对就业结构的影响进行了梳理,构建了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结构的机理框架,为相关决策部门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拉动就业、完善就业结构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技术进步;就业结构;影响机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2
一、引言
技术进步一直被视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本质上就是技术水平不断进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技术进步与其他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对我国就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其表现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就业规模的影响;二是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其中,关于后者的研究比较少见,且缺乏完整的机理分析。
而从就业来看,目前我国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就业结构压力,如宏观就业结构持续变迁与经济结构发生偏离,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的同时出现 “用工荒”等现象,这种结构性矛盾是当前我国政府急需解决的难题[1]。在此背景下,从理论上探讨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结构的机理,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且具有迫切的实际意义。因此,本文尝试建立一个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结构的机理框架。
二、理论基础
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关系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最早的研究可追溯至古典经济时期。伴随工业革命出现的严重失业,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19世纪的一部分学者,包括马歇尔(Alfred Marshall)、西斯蒙第(Sismondi)、约翰·巴顿(John Barton)、马尔萨斯(Malthus)等都认为技术进步将直接造成对就业的破坏,导致“技术性失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新古典综合学派托宾(James Tobin)所提出的“结构性失业理论”。该理论认为技术进步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使缺乏相应技能的劳动者面临淘汰的危险。因此,技术进步在短期内会引起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衡,出现“结构性失业”。
与此同时,也有学者对此抱积极态度。“萨伊定律”指出:“供给自行创造需求”,社会生产只要达到最高水平就能实现充分就业。而汉森(Hansen)、麦卡洛克(Mcculloch)、彼萨瑞德斯(Pissarides)等学者为支持自己的立场,提出了技术进步的各种就业补偿机制。
基于上述两种观点的发展,李嘉图(David Rcardo)最先认识到技术进步的两面性。他提出: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一方面会使一部分工人会面临失业,而另一方面会给消费者带来好处,创造新的就业岗位。这种关于机器的矛盾性说法概括了技术进步对就业的积极、消极影响,引起了大量学者对技术进步双重效应的广泛探讨,并奠定了技术进步与就业关系的理论基础。
随着认识的继续深化,学者们开始综合探讨技术进步促进社会分工进而对就业结构产生的影响。“库兹涅茨法则”揭示了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分布结构的变化规律,即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引起产业 结构变动的同时,会带来就业结构的相应调整。“配第—克拉克定理”则阐述了这样一个变动趋势: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比重,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则论证了工业化的实质是工业生产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过程,即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的过程。而事实证明人类历史上的每次技术革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都带来了就业结构的显著变化[2]。
三、机理分析
上述理论说明,技术进步与就业结构之间确实存在关联,且表现出一定的趋势。然而,技术进步对就业结构的作用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一种长期的、动态的复杂关系。
企业是技术进步的直接载体,因此,技术进步首先直接作用于企业。就业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对就业人员数量和技能的需求,决定因素就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选择。当微观层面的企业技术进步对就业的作用反映于宏观经济中,则表现为宏观层面的技术进步促进社会分工进而对行业、产业就业结构的整体性影响。因此,本文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出发,对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结构的作用机理进行全面剖析,以综合阐述其影响路径,并完整概括出机理框架(见图1)。
1.微观技术进步使企业就业人数和技能需求发生变化,影响社会就业结构
微观技术进步作用于企业,其直接表现是改进企业的生产方式,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因此,微观技术进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一方面导致对劳动的直接性破坏;另一方面提高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形成资本积累,使企业家投入更多的资本替代劳动。而从间接角度看,生产方式的改进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企业利润,有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從而促进了企业吸纳一部分劳动者再就业。这是微观技术进步对企业就业人数的双重效应。
管理水平的提高,是微观技术进步的表现形式之一。企业通过管理水平的提高,对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将效率低的部门和人员从企业中排除,使企业内部人员配置更合理。因此,技术进步引起的组织结构优化过程使企业的劳动需求减少。
产品和工艺的创新一般是通过企业内部研发完成的,以此来创造和满足社会的新需求。因此,产品和工艺创新与研发活动紧密相联,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对劳动者的技能需求。
因此,企业对就业人数的最终需求取决于多方面的综合作用,出于行业差异及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不同,微观技术进步对同行业及不同行业企业的影响不同。在同行业中,发展迅速的企业,其规模扩张速度比一般性的中小企业快,因而劳动需求较大。而不同行业中,劳动密集型行业相比资本密集型行业,其劳动需求较大。因此,因技术进步而被排挤出来的劳动者可能流向本行业的其他企业或者其他行业。单个企业的就业人数和技能需求的变动加上劳动者在同行业及不同行业间的流动,导致各行业、产业的就业人数比例发生变化,这在宏观层面就表现为社会就业结构的变动。
2.技术进步引起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社会就业结构
在微观层面中,新产品和工艺的出现,往往能开辟新的市场需求,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出现。因此,技术进步是推动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之一。因技术进步产生的新、旧技术交替,往往伴随着新产品、新产业的出现以及一些传统产品、产业的衰退。当一个新产业的比重不断提升,其劳动需求相应增加,于是社会劳动者,包括失业人员也开始向新兴产业流动。因此,各产业因比重不同,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存在很大差异。所以,技术进步引起的产业结构变动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就业结构。 3.宏观技术进步使各行业生产水平产生差异,影响社会就业结构
技术进步在每个行业中的发展速度存在差异,其结果导致每个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存在差异。创新行业中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使高生产率的劳动替代了低生产率的劳动,对落后的生产部门造成一定的破坏,使落后企业的劳动者面临失业。而创新行业因为产品需求增加扩大生产,对劳动需求不断增加,引发了就业人员从落后行业向创新行业流动。这种流动引起了就业人员在不同行业间的重新配置,导致就业结构的变动。
4.宏观技术进步提高社会收入水平,使社会劳动需求增加
宏观技术进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和动力,与此同时推动国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因此,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能刺激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而需求水平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然而,不同行业的收入水平提升幅度存在差异,因此每个行业的需求水平对劳动的需求大小不同。其中,需求收入弹性大的行业,能产生更多的劳动需求。因而每个行业因此增加的就业人数并不相同,导致了社会就业结构的变动。
5.宏观技术进步促使社会人力资本投资,使社会劳动者技能结构变化
技术进步在促使经济增长的同时,使政府扩大教育投资,增加个人接受教育的意愿。劳动者出于适应就业的目的,愿意通过接受教育提升劳动技能。因而促使了社会劳动者技能结构的变化。
6.宏观技术进步引起经济波动,影响社会劳动需求
技术进步波动式地推动经济增长,因此技术进步对就业人数的影响也呈现出周期性。在技术进步起步阶段,就业人数增长较慢;而在技术进步发展阶段,社会总体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就业人数增长迅速;在技术进步后期,技术进步对就业人数的影响逐渐减弱,由此进入下一个技术进步周期。因此,社会劳动需求在技術进步的影响下,其增长由缓慢至迅速,循环往复。这就是技术进步影响劳动需求的周期性规律。
四、结论
综上所述,微观技术进步使企业的就业人数和技能需求发生变动,使劳动者在同行业及不同行业间发生流动,导致各行业、产业的就业人数比例发生变化。此外,技术进步引起产业结构调整,各行业生产水平产生差异,使得各行业、产业对就业人数的吸纳能力不同,加上技术进步提高社会收入水平、促使社会人力资本投资、引起经济波动,这些综合作用导致了社会就业结构的变动。
参考文献:
[1]刘洪银.技术进步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条件和机理[J].软科学,2011(07).
[2]Robert J. The Employment Effect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Heterogeneous Laborwage Inequality and Unemployment [M].New York: Springer,2007.
作者简介:谢唯薇(1987-),女,湖南株洲人,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产业技术创新方向的研究。
徐 玲(1964-),女,四川成都人,硕士,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产业技术创新方向的研究。
资助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编号:12JK0043。
关键词:技术进步;就业结构;影响机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2
一、引言
技术进步一直被视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本质上就是技术水平不断进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技术进步与其他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对我国就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其表现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就业规模的影响;二是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其中,关于后者的研究比较少见,且缺乏完整的机理分析。
而从就业来看,目前我国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就业结构压力,如宏观就业结构持续变迁与经济结构发生偏离,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的同时出现 “用工荒”等现象,这种结构性矛盾是当前我国政府急需解决的难题[1]。在此背景下,从理论上探讨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结构的机理,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且具有迫切的实际意义。因此,本文尝试建立一个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结构的机理框架。
二、理论基础
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关系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最早的研究可追溯至古典经济时期。伴随工业革命出现的严重失业,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19世纪的一部分学者,包括马歇尔(Alfred Marshall)、西斯蒙第(Sismondi)、约翰·巴顿(John Barton)、马尔萨斯(Malthus)等都认为技术进步将直接造成对就业的破坏,导致“技术性失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新古典综合学派托宾(James Tobin)所提出的“结构性失业理论”。该理论认为技术进步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使缺乏相应技能的劳动者面临淘汰的危险。因此,技术进步在短期内会引起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衡,出现“结构性失业”。
与此同时,也有学者对此抱积极态度。“萨伊定律”指出:“供给自行创造需求”,社会生产只要达到最高水平就能实现充分就业。而汉森(Hansen)、麦卡洛克(Mcculloch)、彼萨瑞德斯(Pissarides)等学者为支持自己的立场,提出了技术进步的各种就业补偿机制。
基于上述两种观点的发展,李嘉图(David Rcardo)最先认识到技术进步的两面性。他提出: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一方面会使一部分工人会面临失业,而另一方面会给消费者带来好处,创造新的就业岗位。这种关于机器的矛盾性说法概括了技术进步对就业的积极、消极影响,引起了大量学者对技术进步双重效应的广泛探讨,并奠定了技术进步与就业关系的理论基础。
随着认识的继续深化,学者们开始综合探讨技术进步促进社会分工进而对就业结构产生的影响。“库兹涅茨法则”揭示了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分布结构的变化规律,即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引起产业 结构变动的同时,会带来就业结构的相应调整。“配第—克拉克定理”则阐述了这样一个变动趋势: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比重,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则论证了工业化的实质是工业生产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过程,即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的过程。而事实证明人类历史上的每次技术革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都带来了就业结构的显著变化[2]。
三、机理分析
上述理论说明,技术进步与就业结构之间确实存在关联,且表现出一定的趋势。然而,技术进步对就业结构的作用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一种长期的、动态的复杂关系。
企业是技术进步的直接载体,因此,技术进步首先直接作用于企业。就业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对就业人员数量和技能的需求,决定因素就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选择。当微观层面的企业技术进步对就业的作用反映于宏观经济中,则表现为宏观层面的技术进步促进社会分工进而对行业、产业就业结构的整体性影响。因此,本文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出发,对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结构的作用机理进行全面剖析,以综合阐述其影响路径,并完整概括出机理框架(见图1)。
1.微观技术进步使企业就业人数和技能需求发生变化,影响社会就业结构
微观技术进步作用于企业,其直接表现是改进企业的生产方式,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因此,微观技术进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一方面导致对劳动的直接性破坏;另一方面提高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形成资本积累,使企业家投入更多的资本替代劳动。而从间接角度看,生产方式的改进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企业利润,有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從而促进了企业吸纳一部分劳动者再就业。这是微观技术进步对企业就业人数的双重效应。
管理水平的提高,是微观技术进步的表现形式之一。企业通过管理水平的提高,对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将效率低的部门和人员从企业中排除,使企业内部人员配置更合理。因此,技术进步引起的组织结构优化过程使企业的劳动需求减少。
产品和工艺的创新一般是通过企业内部研发完成的,以此来创造和满足社会的新需求。因此,产品和工艺创新与研发活动紧密相联,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对劳动者的技能需求。
因此,企业对就业人数的最终需求取决于多方面的综合作用,出于行业差异及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不同,微观技术进步对同行业及不同行业企业的影响不同。在同行业中,发展迅速的企业,其规模扩张速度比一般性的中小企业快,因而劳动需求较大。而不同行业中,劳动密集型行业相比资本密集型行业,其劳动需求较大。因此,因技术进步而被排挤出来的劳动者可能流向本行业的其他企业或者其他行业。单个企业的就业人数和技能需求的变动加上劳动者在同行业及不同行业间的流动,导致各行业、产业的就业人数比例发生变化,这在宏观层面就表现为社会就业结构的变动。
2.技术进步引起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社会就业结构
在微观层面中,新产品和工艺的出现,往往能开辟新的市场需求,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出现。因此,技术进步是推动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之一。因技术进步产生的新、旧技术交替,往往伴随着新产品、新产业的出现以及一些传统产品、产业的衰退。当一个新产业的比重不断提升,其劳动需求相应增加,于是社会劳动者,包括失业人员也开始向新兴产业流动。因此,各产业因比重不同,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存在很大差异。所以,技术进步引起的产业结构变动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就业结构。 3.宏观技术进步使各行业生产水平产生差异,影响社会就业结构
技术进步在每个行业中的发展速度存在差异,其结果导致每个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存在差异。创新行业中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使高生产率的劳动替代了低生产率的劳动,对落后的生产部门造成一定的破坏,使落后企业的劳动者面临失业。而创新行业因为产品需求增加扩大生产,对劳动需求不断增加,引发了就业人员从落后行业向创新行业流动。这种流动引起了就业人员在不同行业间的重新配置,导致就业结构的变动。
4.宏观技术进步提高社会收入水平,使社会劳动需求增加
宏观技术进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和动力,与此同时推动国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因此,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能刺激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而需求水平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然而,不同行业的收入水平提升幅度存在差异,因此每个行业的需求水平对劳动的需求大小不同。其中,需求收入弹性大的行业,能产生更多的劳动需求。因而每个行业因此增加的就业人数并不相同,导致了社会就业结构的变动。
5.宏观技术进步促使社会人力资本投资,使社会劳动者技能结构变化
技术进步在促使经济增长的同时,使政府扩大教育投资,增加个人接受教育的意愿。劳动者出于适应就业的目的,愿意通过接受教育提升劳动技能。因而促使了社会劳动者技能结构的变化。
6.宏观技术进步引起经济波动,影响社会劳动需求
技术进步波动式地推动经济增长,因此技术进步对就业人数的影响也呈现出周期性。在技术进步起步阶段,就业人数增长较慢;而在技术进步发展阶段,社会总体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就业人数增长迅速;在技术进步后期,技术进步对就业人数的影响逐渐减弱,由此进入下一个技术进步周期。因此,社会劳动需求在技術进步的影响下,其增长由缓慢至迅速,循环往复。这就是技术进步影响劳动需求的周期性规律。
四、结论
综上所述,微观技术进步使企业的就业人数和技能需求发生变动,使劳动者在同行业及不同行业间发生流动,导致各行业、产业的就业人数比例发生变化。此外,技术进步引起产业结构调整,各行业生产水平产生差异,使得各行业、产业对就业人数的吸纳能力不同,加上技术进步提高社会收入水平、促使社会人力资本投资、引起经济波动,这些综合作用导致了社会就业结构的变动。
参考文献:
[1]刘洪银.技术进步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条件和机理[J].软科学,2011(07).
[2]Robert J. The Employment Effect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Heterogeneous Laborwage Inequality and Unemployment [M].New York: Springer,2007.
作者简介:谢唯薇(1987-),女,湖南株洲人,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产业技术创新方向的研究。
徐 玲(1964-),女,四川成都人,硕士,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产业技术创新方向的研究。
资助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编号:12JK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