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神话的片断化与零散化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kwokh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古代神话内容极为丰富,但流传下来的古代神话数量不多,篇幅较短,呈现出零散且非系统的特色,也没有专门记载神话的古籍,而古希腊神话自成体系,数量众多,篇幅较长,内容丰富,并且高度地完整、系统,对欧洲文学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对两族神话文本差异成因的探讨,一直吸引着不少中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解读也仁者见仁。本文侧重就中国原始神话之所以具有片断化、零散化的特征原因进行探讨。
  关键词:古代神话 片断化 零散化
  中图分类号:I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11-098-02
  
  神话是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人类创造的第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文学,而且是包含原始社会的宗教、哲学等内涵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古希腊神话自成体系,数量众多,篇幅较长,内容丰富,并且高度地完整、系统,对欧洲文学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马克思就曾说:就某一方面而言,古希腊神话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而中国的古代神话内容也极为丰富,已出土的远古资料中,就有大量的神形刻绘,这些刻绘都与神话有关。但流传下来的古代神话数量不多,篇幅较短,呈现出零散且非系统的特色;也没有专门记载神话的古籍,中国原始神话只能散见于《山海经》、《淮南子》、《老子》、《列子》、《庄子》、《尚书》、《左传》、《史记》等各类书籍中。美国著名的中国神话学者杰克·波德(Jack.B)在谈到中国上古神话的这一特点时指出:“我们只能看到一些偶然提及的片言只语,以及分散在各个时代、各种观念的文献中的诱人的断简残篇。”
  中国古代神话之所以具有片断化、零散化的特征,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产生年代的古老
  在一百七十万年前或许更早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们已作为“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经过漫长的蒙昧时代、野蛮时代而逐渐开启文明之光。在茫茫的洪荒时期,一支支原始先民生活着、奋斗着,他们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的敬畏,对自然灾害和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的恐慌,使他们幻想出世界存在着种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并对之加以膜拜,这一神化的过程中,神话就此产生。原始先民们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代代传诵着自己的故事和氏族或部落英雄先祖们的业绩,形成了中国古老的神话。据考古资料证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了个别单一的具有图腾主义的神话。由于产生年代非常远久,到用文字记录时散失较多,只零星地保存在一些史书、哲理书、诗歌中,收录入史书的如《左传》、《国语》和《逸周书》等,收录入哲理书的如《老子》、《庄子》等,收录入诗歌中的如《诗经》与《楚辞》等等,这些神话在收录过程中,变动也很大。与中国相比,希腊历史短,神话产生也较晚(约公元前11世纪),远离图腾崇拜时代,并且从口头吟传到文字记载,相距不过几百年,内容丰富,保存完整,改动较小。
  (二)地域与环境因素
  中国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多种多样,民族众多。我国上古社会是建立在一家一户自然经济基础上的血缘宗法社会,基本上以农耕为主要生存手段,人们对土地的依赖性大,人口流动少。长期生活在某一地区的民族,特定的环境条件和生活方式,最终形成自己特有的语言和风俗民情,也产生不同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神话。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一个民族中形成的神都是民族的神,这些神的王国不越出它们所守护的民族领域,在这界限以外,就由别的神无争议地统治了。只要这些民族存在,这些神也就继续活在人们的观念中;这些民族没落了,这些神也就随之死亡。”古老的华夏大地上,中国(中原地区)、夷(东)、蛮(南)、戎(西)、狄(北)皆有安居,各自有自己的神鬼、图腾,有些少数民族至今有自己完整的神话体系.很难将它们串连揉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神系。比如,从地域上划分,中国上古神话可分为南部神话与北部神话。
  北部神话: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从种种迹象上看,华夏黄河人群创造过许多神话,但由于黄河人群居住在黄河流域,大自然恩赐不丰,很早以农耕为业,生活勤苦,所以养成了注重现实、不喜幻想的思想特征。这种性格造成文学上浪漫主义发展不够充分,以致北部神话大量风流云散。后来,又因北方史学的发达,加速了神话的流失。现仅在秦以后的《淮南子》、《列子》等典籍中保留了一些片断,如“女娲补天”、“共工怒触不周山”、“愚公移山”、“黄帝大战蚩尤”等。
  南部神话:主要集中于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的文化发展,略后于黄河流域。“苗”、“蛮”集团,其巫祝文化发达,所谓楚人“信巫鬼,好淫祀”,盛产神话。南部文学遂以浪漫主义见长,这与“重实际而黜玄想”的黄河文明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南部神话可谓得天独厚。如屈原的《离骚》、《九歌》、《九章》、《远游》等,便有许多优美动人、多姿多彩的神话。中国的许多重要神话都在南部神话中得到展示。
  另外,中国神话还可以分为东部蓬莱神话系统与西部昆仑神话系统。昆仑神话发源于西部高原地区。昆仑神话神奇瑰丽,流传到东方以后,又与苍莽窈冥的大海这一自然条件结合起来,在燕、吴、齐、越沿海地区形成了蓬莱神话系统。上古神话中的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羿杀凶兽、嫦娥奔月等属于昆仑神话,鲲鹏之变,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等属于蓬莱神话。其实,根据闻一多先生的考证,神仙思想起源于中国的西方,最初的神仙都居住在昆仑山上,所以“仙”字从“山”,意为居住在昆仑山上的人,后来神仙思想东迁,才在燕齐之地生根。
  故所谓蓬莱神话,其实仍然起源于昆仑神话,《山海经》的很多神仙都住在昆仑山上。这有些类似于古希腊神话中的奥林普斯山了。
  古希腊地处欧洲南部,包括今天的希腊半岛、小亚细亚沿岸以及爱琴海诸岛。整个区域海陆交错、山峦重叠。由于海域大于陆地,山区多于平原,可耕地面积严重不足,所以古希腊在经济上基本以手工业和海外贸易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古希腊人创造了不同于中国内陆农耕文明的海洋文明。它以一城一池为中心,包括周围的农村,建立起奴隶制城邦国家。岛国之间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相互影响,不断融合,最后形成了完整统一的以宙斯为主神的奥林普斯神系。
  (三)神话的历史化
  中国古代神话之所以散失,一方面是由于时代的久远,另一方面是由于儒家对神话采取排斥的态度,致使上古神话在文献古籍中载录甚少。此外,神话历史化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中国原始先民对血统观念的执着记忆,构成中国古代神话的独特风格:始祖神与天神合一,人格与神格合而为一。由于氏族部落众多,又各自产生自己部落的始祖神的中心神,于是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无法找出一个能统帅众神的至上的主神。宗族观念与“天人合一”、“人神合一”的古朴思维.构成中国古代神话历史化的一大契机。进入阶级社会,中国的史官按照儒家的伦理道德观,把古代留下的神话作“历史”处理,造出足以乱真的古史典籍系列,如《尚书》、《左传)、《国语》、《史记》等,这些史籍中都包含大量零散的神话材料。作传者把能够值得予以“历史化”的古代神祗如“三皇五帝”等纳入自己的范围,所采取的做法是:一方面是神的去怪异化过程,即由半人半兽的神去异上升为人格,这是因为这种形象难以纳入历史谱系之中,也违背理性化原则;另一方面是合伦理化过程,即这些神在获得人的形象的同时也具备了崇高的德行.成为典型的圣君贤臣。而对那些不相宜的神话,即触犯了理性化原则的神话,都加以删削。如司马迁所说:“其文不雅驯,缙绅先生难言之。”(《史记?五帝本纪》),如烛龙、嫦娥、女娲等神话因为“不雅驯”,得不到史家的认可,就任其保持原始风貌,而某些神话则在流传过程中又被删削,逐渐从史籍中消失。因此,历史化的神话人物成为中国古代神话的核心与支柱,神话渐渐失去了原始古朴的特色,在数量上也大大流失。
  而在古希腊有四种人尽了保存神话的神圣职责:1.预言者;2.乐工与行吟诗人;3.诗人与悲剧家;4.历史家。前二者在有史以前,时代久远,真伪莫辨;后二者刊在有史后,其身份犹有几分可考见,如诗人荷马、赫西俄德,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德斯,他们都对古希腊神话进行加工整理.使古老的神话栩栩如生。古希腊的神话也有过历史化的倾向。公元前6世纪末历史学者希罗儒斯曾考证说: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叫“鹰”的河流附近的酋长。希罗多德在《历史》一书中也涉及了许多神话内容。但古希腊是先具备了发达完整的体系神话,后有人提出将其“还原”改造成历史。而中国的神话,本身是以历史资料的面目出现的。可见中国古代神话走向了历史,而古希腊神话走向了文学。
  由于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有关古希腊神话的完整的故事集、戏剧、史诗等,而却只能在浩淼的中国史书中窥探到中国丰富多彩的古神话,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学的一大憾事。
  
  参考文献:
  [1]杰克·波德.中国的古代神话[J].民间文艺(集刊),(第二集)
  [2]岑家梧.图腾艺术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
  [3]恩格斯,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何新.诸神的起源[M].北京:三联书店,1986
  [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其他文献
摘 要:职高教学应合理使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项目教学法从职业的实际出发选择具有典型性的事例作为教学的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问题的要求搜集、选择信息资料,通过小组的共同研究,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或完成任务。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职高教学 数据库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11-089-01    一、职
在老挝沙湾拿吉道路升级项目中,公路工程采用双层沥青表面处治工艺,结合项目实际情况,主要研究了沥青表面处治施工工艺技术,首先对公路沥青路面进行简要概述,然后分析了沥青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11-090-01    任务驱动教学是在学习的各个阶段围绕一个既定目标,有重点地了解相关知识和熟练其操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笔者将任务驱动教学应用于《电工基础》课堂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任务情景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在教学中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学
摘 要:商务英语泛读教学在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笔者在分析了商务英语区别于普通英语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一步从词汇、阅读兴趣、母语转移现象、阅读方法、阅读总结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商务英语泛读教学。  关键词:商务英语 泛读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11-091-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药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国民经济体系中最具活力、最具潜力的行业之一。医药企业的市场营销逐步发展起来。转型问题是中国营销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医
摘 要:中国画艺术是中华文明集大成的体现,是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一面镜子。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信息的高速发展以及现代化的观念深入人心,使中国画艺术在新的时代中具有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及艺术形式。文章国画发展的历史角度,分别阐述了民族文化和西方文化对中国画的影响。基于此,阐述了传统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观念的冲击对国画材料和国画笔墨的影响。  关键词:西方文化 传统民族文化 中国画 笔墨  中图分
摘 要:《边城》塑造出具有典型意义的乡间灵魂,表现了边城的人情美、风俗美、环境美,构筑了理想的湘西世界。老船夫的善寓于和谐的乡邻间,老船夫的爱寓于真挚的祖孙情,老船夫的美寓于破灭的希望里,显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边城 湘西世界 乡间灵魂 老船夫 人性美  中图分类号:I28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11-100-03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除了使人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