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对于众多电视传媒从业人员而言,很值得思考。就在这一年里,“梦想中国”、“超级女声”等活动纷至沓来,令人眼花缭乱,诸多外来品牌逐鹿中原之际,由河南电视台电视剧频道主办的“新声带”影视歌手大赛,以其鲜明的特色脱颖而出。那么,“新声带”的成功,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呢?
“新声带”验证电视传媒买卖关系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电视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无论是受众的范围,还是节目的影响力,都称得上中国第一传媒。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传—受关系已经由过去的“皇帝女儿不愁嫁”式的卖方市场,逐渐转变成各类媒介间激烈竞争的买方市场,这也是如今电视传媒的首要特征。
我们不妨回看一下近年来脍炙人口的歌曲,从前几年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到2004年的《老鼠爱大米》,再到2005年的《两只蝴蝶》,不论是歌词还是旋律,都深深铭刻着民间话语的烙印,和精英文化的审美情趣格格不入。这些事件的出现,已经暗示出大众对平民偶像、平民文化需求的旺盛。而就在此时,河南电视台电视剧频道成功举办了“新声带”影视歌手大赛,大赛的报名方式实行“零门槛”——不论选手的年龄、职业、性别、地域,提出“一唱成名,绝对可能”的口号,并使之传遍中原大地。
大赛举办期间,短短3个月内,就吸引了近万名选手报名参加比赛,其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刚上幼儿园的稚童,另外,还有成千上万的电视观众以短信投票的方式积极参与。“新声带”能够拥有如此魅力,不仅因为它验证了当下电视传媒买卖关系的变化,满足了平民文化需求,弥补了平民审美的空当,满足了不同观众的观赏趣味,更为根本的是,它已经将观众摆在正确的位置上,还原观众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思想,而又不离实际地加以引导。
“新声带”凸显娱乐节目终极方向
“出名要趁早呀!”数十年来,张爱玲的这句名言被广为传诵。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心里都有极强的渴求成名成星的心理,“新声带”的口号“一唱成名,绝对可能”,以及它所采取的切实可行的措施,迅速地吸引了他们,而他们身边人群的关注也成为一种心理必然,又带来大量的关注者。“新声带”作为一档以音乐选秀为外壳的娱乐性节目,“零门槛”的参赛方式,连同节目中大众投票决定选手去留的淘汰制,倡导一种全民快乐的娱乐方式。另外,“新声带”还请来音乐制作人和歌手做评委,比赛中,他们大都以温和的语言鼓励选手,从专业角度耐心地指出他们演唱技巧上的不足。这些,都赢得了广大电视观众的认可,从而打造了一场平民化、“卡拉OK式”的电视盛宴。
这样的大众娱乐,也注定要唤醒电视传媒对传播多元化的思考,并直接促进电视思维方式的更新和传播视野的拓展,从而使传媒角色不再固定为单纯宣传机关,而是在不改变传媒属性的基础上,根据传媒特性,针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各种需要进行分类,通过具体的传媒产品表现出来。它也向我们指出了娱乐节目的终极方向:人人自娱自乐,让观众自己看自己比让观众看明星来得更真实更刺激。
“新声带”比赛期间,采取大众评委投票的方式,以及PK赛制,将选举权直接交给民众,这种电视节目的民主是对观众的尊重和信任,也掀开了电视节目的神秘面纱,使之公开公平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一唱成名,绝对可能”的口号,其核心的文化密码就是起点公平,将精英化的演唱比赛转移为“草根族”的唱歌比赛,对草根利益的尊重,也是“新声带”的文化密码之一。起点公平和机会均等,从终极意义上说,就是对人的一种最大尊重。
“新声带”的品牌价值
从产业的角度来看,电视节目是电视传媒产业的主营产品,节目生产经营是电视传媒产业的主营业务,这是一个电视机构综合实力的象征,对电视传媒产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电视节目生产经营这一主营业务水平的高低,不仅会辐射性地影响到其他产业经营,而且将决定整个电视传媒产业经营的成败。目前,中国电视节目始终在收视率和广告之间徘徊,寻找利润点。而“新声带”的出现,冲破了传统电视节目的生产、营销瓶颈,变两点为多点,实现单向给予性消费到公共参与性集体狂欢的转型,将传统电视节目并入一条崭新的品牌流水线。
长久以来,电视传媒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导致在固有的市场很难实现利润增长模式。“新声带”作为中国大众娱乐的一部分,它本质上不是一个专业级别的比赛,而是一个全民参与的娱乐活动,这迥异于强调艺术性及专业性的某些电视歌手大赛。同时,这个活动并不是靠明星取悦大众,它打出的是“大众取悦大众”的创意品牌,它是一个品牌。品牌不仅是企业经营的无形资产,也是整个社会的精神财富。在消费者心目中,会在特定的品牌与特定的精神内涵之间形成一种关联,品牌是精神、意义的载体,消费者正是通过购买这种品牌来拥有这种意义。
正是基于此,河南电视台电视剧频道在成功举办了2005年“新声带”影视歌手大赛后,紧跟着又举行了“新声带”走进许昌、濮阳等地区的社区推广活动,借助“新声带”的东风,来扩大电视剧频道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这些活动都取得了圆满成功,电视剧频道在河南省各地区的影响力正在逐步增强,这也证明“新声带”作为一个品牌,正在逐渐发挥它特有的作用。
编校:张红玲
“新声带”验证电视传媒买卖关系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电视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无论是受众的范围,还是节目的影响力,都称得上中国第一传媒。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传—受关系已经由过去的“皇帝女儿不愁嫁”式的卖方市场,逐渐转变成各类媒介间激烈竞争的买方市场,这也是如今电视传媒的首要特征。
我们不妨回看一下近年来脍炙人口的歌曲,从前几年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到2004年的《老鼠爱大米》,再到2005年的《两只蝴蝶》,不论是歌词还是旋律,都深深铭刻着民间话语的烙印,和精英文化的审美情趣格格不入。这些事件的出现,已经暗示出大众对平民偶像、平民文化需求的旺盛。而就在此时,河南电视台电视剧频道成功举办了“新声带”影视歌手大赛,大赛的报名方式实行“零门槛”——不论选手的年龄、职业、性别、地域,提出“一唱成名,绝对可能”的口号,并使之传遍中原大地。
大赛举办期间,短短3个月内,就吸引了近万名选手报名参加比赛,其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刚上幼儿园的稚童,另外,还有成千上万的电视观众以短信投票的方式积极参与。“新声带”能够拥有如此魅力,不仅因为它验证了当下电视传媒买卖关系的变化,满足了平民文化需求,弥补了平民审美的空当,满足了不同观众的观赏趣味,更为根本的是,它已经将观众摆在正确的位置上,还原观众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思想,而又不离实际地加以引导。
“新声带”凸显娱乐节目终极方向
“出名要趁早呀!”数十年来,张爱玲的这句名言被广为传诵。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心里都有极强的渴求成名成星的心理,“新声带”的口号“一唱成名,绝对可能”,以及它所采取的切实可行的措施,迅速地吸引了他们,而他们身边人群的关注也成为一种心理必然,又带来大量的关注者。“新声带”作为一档以音乐选秀为外壳的娱乐性节目,“零门槛”的参赛方式,连同节目中大众投票决定选手去留的淘汰制,倡导一种全民快乐的娱乐方式。另外,“新声带”还请来音乐制作人和歌手做评委,比赛中,他们大都以温和的语言鼓励选手,从专业角度耐心地指出他们演唱技巧上的不足。这些,都赢得了广大电视观众的认可,从而打造了一场平民化、“卡拉OK式”的电视盛宴。
这样的大众娱乐,也注定要唤醒电视传媒对传播多元化的思考,并直接促进电视思维方式的更新和传播视野的拓展,从而使传媒角色不再固定为单纯宣传机关,而是在不改变传媒属性的基础上,根据传媒特性,针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各种需要进行分类,通过具体的传媒产品表现出来。它也向我们指出了娱乐节目的终极方向:人人自娱自乐,让观众自己看自己比让观众看明星来得更真实更刺激。
“新声带”比赛期间,采取大众评委投票的方式,以及PK赛制,将选举权直接交给民众,这种电视节目的民主是对观众的尊重和信任,也掀开了电视节目的神秘面纱,使之公开公平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一唱成名,绝对可能”的口号,其核心的文化密码就是起点公平,将精英化的演唱比赛转移为“草根族”的唱歌比赛,对草根利益的尊重,也是“新声带”的文化密码之一。起点公平和机会均等,从终极意义上说,就是对人的一种最大尊重。
“新声带”的品牌价值
从产业的角度来看,电视节目是电视传媒产业的主营产品,节目生产经营是电视传媒产业的主营业务,这是一个电视机构综合实力的象征,对电视传媒产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电视节目生产经营这一主营业务水平的高低,不仅会辐射性地影响到其他产业经营,而且将决定整个电视传媒产业经营的成败。目前,中国电视节目始终在收视率和广告之间徘徊,寻找利润点。而“新声带”的出现,冲破了传统电视节目的生产、营销瓶颈,变两点为多点,实现单向给予性消费到公共参与性集体狂欢的转型,将传统电视节目并入一条崭新的品牌流水线。
长久以来,电视传媒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导致在固有的市场很难实现利润增长模式。“新声带”作为中国大众娱乐的一部分,它本质上不是一个专业级别的比赛,而是一个全民参与的娱乐活动,这迥异于强调艺术性及专业性的某些电视歌手大赛。同时,这个活动并不是靠明星取悦大众,它打出的是“大众取悦大众”的创意品牌,它是一个品牌。品牌不仅是企业经营的无形资产,也是整个社会的精神财富。在消费者心目中,会在特定的品牌与特定的精神内涵之间形成一种关联,品牌是精神、意义的载体,消费者正是通过购买这种品牌来拥有这种意义。
正是基于此,河南电视台电视剧频道在成功举办了2005年“新声带”影视歌手大赛后,紧跟着又举行了“新声带”走进许昌、濮阳等地区的社区推广活动,借助“新声带”的东风,来扩大电视剧频道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这些活动都取得了圆满成功,电视剧频道在河南省各地区的影响力正在逐步增强,这也证明“新声带”作为一个品牌,正在逐渐发挥它特有的作用。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