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min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猎人老尤这几天在盯着这个闯进林子的女人。
  没人知道老尤的岁数,四十?五十?反正单单是住进山里就足足有六年了,六年前的暮春,他背着一杆猎枪,挎着一只破旧的铝制水壶,拖着一只锈蚀的铁皮箱子,住进山顶那间千疮百孔的破庙里。老尤的模样实在太像疯子了:过肩的长发,茅草一般,遮住干瘪的左眼以及大半张脸,余下可以示众的另半张脸则沟沟壑壑,如同风化的山体。没人听过老尤开口说话,老尤见了人,枪杆子就是他的语言:举起来,就是盘问;放下来,就是催人走。他更像一个幽灵,在深山里游荡,偶尔山中传来一声枪响,这便是他在打猎物了。老尤的枪从来不对着人响,对着人响枪的,传说是来自边境外的雇佣军,在这个边陲山村,大家不足为奇,躲着他们便是了。
  老尤很快发现林子里的气味跟往常不同。他隐在林子深处,鹰一般的眼神,很快盯上了这位不速之客。是个女人!细长的身材,穿着一身鲜亮的宝蓝底白碎花色土布衣裤,蒙着花头巾。透过自制望远镜,他还看出女人背上的竹篓里装的是一些草药。
  而这个女人没有躲着任何人的意思,大大方方地背着竹篓上山,轻盈盈走着,走的居然就是老尤常走的路。老尤上山进庙、下山提水,摸索出一条近路,他没有刻意清除路旁的障碍,树林里鞭子一样长满倒刺的藤蔓奈何不了他那套油渍污渍浸染得辨不出本色的帆布工服,人走过,树枝又密密地聚拢了,外人丝毫看不出来。
  山里来了个采药的女人,这让老尤很兴奋。对于一个六七年没见过女人的汉子来说,没有任何猎物比女人更具有诱惑力了,尽管摸不着,看一眼也是好的。严格说,老尤是见过女人的,一般是附近的村民,或者探险的驴友,但她们也就是在林子的边缘转一转,很快就离开,这座原始森林的神秘与恐怖,会让任何一个正常人望而却步。而这个女人不同于那些女人,她更俏丽,更神秘,更无所畏惧,尤其让老尤振奋的是,连她的影子里都带着一股勾人魂魄的香气,这种香气不似脂粉香,也不是花香、草香、松香、檀香……更近乎女人的体香,这股香气,沿着她走过的路,袅袅婷婷萦绕于山林间,幽幽地撩动着男性的荷尔蒙。老尤只需闭上眼睛深深吸一口气,就能辨别出女人经过了哪几段山路,然后,悄悄地跟上去。
  不过,几天下来,老尤有些乏了。这个女人像个灵巧的兔儿,刚才还在溪边梳洗,点个烟的工夫就又不见了,她似乎知道自己正在成为某个雄兽的目标,飞快地逃脱了。老尤也就不再跟了,他凭着这股香气断定:这个女人没有下山的意思,就住在山上。只要猎物不跑,猎人就不用急。
  老尤决定也用一种香气来吸引这个女人。
  炽烈的篝火上烤着的是一只山鸡。老尤用自己独创的酱料使鸡肉焦红发亮、香气四溢,山风一吹,几里地之外都闻得到。老尤一边翻动着火上的诱饵,一边侧着身子动了动耳朵,得意地笑了笑,因为他知道,那个女人正在悄悄地向他这边走来。
  此时,这个女人早已没了初次被老尤发现时的轻盈俏丽,衣裤不再鲜亮且多处破损,是山石或荆棘的杰作,手上脸上一条条血痕,额头还有肿包。老尤只用余光一瞥,便知道她刚刚蹚过溪水并且遭遇了黑蜂,应该是从林子西头过来的。背篓也破了口,只剩半篓蔫蔫巴巴的草药。
  老尤没有正眼看她,起身进了破庙。通红的炭火把山鸡煨得喷香。女人走近篝火,贪婪地瞅着火上的野味,盯了一会儿,俯下身仔细地闻了闻,又里里外外地翻看了一会儿。她抬起头往庙门这边望几眼,没有任何动静,这才伸出手把穿着烤鸡的铁签子从火上拿了下来,似乎烫着了,飞快地倒了下手。
  老尤在破庙里透过门洞看着她,看着她端举着烤鸡一边四周张望着,一边慢慢倒退,退几步,退到五十米开外的一棵树下,稳了稳神儿,这才背靠着大树,踏实地坐了下来。
  女人不知饿了多久,这堆篝火从旺燃直到熄灭,她始终在专心地撕啃着这只鸡,每根细小的骨头都不放过,一遍又一遍。
  黑暗里,老尤嘴角微微翘起,黄牙衔着的土烟卷忽明忽暗,他知道,他的猎物入网了。
  二
  晨光穿过树梢,丝丝缕缕地漏进破庙里。
  女人被光线惊醒,反应了一秒钟,惊坐起来。她发现自己睡在一张树桩支成的“床”上,身下铺着的是黑乎乎的破棉絮和稻草。这是这间破庙里唯一可以供人休息的地方。女人检查自己身上,无任何异样,看来她就这么和衣而眠的,可自己是怎么进入这间庙里的呢?女人完全记不起来了,她向屋外张望。
  老尤顶着茅草一样的乱发坐在门口,慢条斯理地擦着猎枪,觉出动静,侧了侧耳朵,动作并没有停下。
  女人推门走出屋子。
  老尤从地上捧起一个大叶子包裹的东西递给她。“给我?”女人疑惑道,她的声线很粗,声音很轻。老尤没说话,咧嘴一笑,像是受到了某种鼓励,向前一递。
  女人瞅了瞅老尤,迟疑着接过来,打开叶子,一捧晶莹剔透的小红果,她面色一喜,脱口道:“火棘果!”她捏起一颗放进嘴里,似乎味道不错,红果接连着跳进她的嘴里。女人说“火棘果”的时候老尤眯了一下眼睛。“火棘果”是学名,当地人一般叫它“红仔仔”。看来这女人是外边来的,老尤眸子里闪出一种意味深长的光亮,伸手把女人的那只破筐拎了过来,递给她。
  女人没检查草药,却看了看筐子,见原本破损的边缘都被藤条箍好。看样子,是自己睡着的时候老尤把它补好了。她抬起头,用一双细长的媚眼看着老尤。老尤没说话,习惯性地翘了翘嘴角,算是回应,把擦好的枪收起来。
  檐下挂着一只鸟笼,笼子是拿藤条编的,里边养着两只小野鸡,一只花花绿绿,很漂亮,另一只毛色偏灰,有点像鸽子。
  “准备吃的?”女人指着笼子轻声问。
  老尤眼帘一耷,慢悠悠地走過去,伸手拔下笼子正中的一根藤条,好端端的笼子立刻裂开一条口子,小野鸡们扑啦啦飞走了。女人吓了一跳,瞅瞅被毁的笼子,讪讪地盯着老尤。
  老尤什么事也没发生的样子,把筐子倒扣,抖了抖,草药像是在筐子里睡熟了,黏糊着不肯出来,老尤蹲下,用力磕了几下,一坨坨草药这才不情愿地滚了出来,老尤用手捻着多半已经霉烂的草药,乜斜着眼,瞅一眼女人。女人看了看这堆草药,轻轻地说:“烂了!——可惜!”
其他文献
4月12日,我们作家一行,迎着阳光的微笑,沐着暖风的爱抚,穿行在睢宁乡村的大道上。  魏集镇的稻蟹   魏集镇人能在稻田里养殖蟹虾,是一大创造。   带着疑问走进了稻田,我向正在整理稻田的老农摆了摆手,老农放下手中的活计来到田埂上,我赶紧给他掏了一根烟。老农看了看我胸前挂的嘉宾牌子,说:“你是远道而来的客人,今天得抽我的烟。”说着掏出南京烟,给我掏了一支,点上。我问他:“你们稻田里套养蟹,是怎
在我家的阳台上,有两盆铁皮石斛。那是三四年前大哥送给我的。我虽然喜欢花朵,但对养花既缺乏耐心,也不甚用心,只是浇浇水、拔拔草而已。  这两盆石斛长势一般。初夏时节,花朵开得倒也茂密。恼人的是,花盆里不时会冒出几株杂草,对于这些杂草,我从不心慈手软,一见到立马就把它们拔掉。  我前段时间出差,回家后到阳台上一看,一只花盆中长出了两株杂草,青翠青翠的,居然有十几厘米高了。不知道我的哪根脑筋动了下,这次
小玉、小霞的丈夫都是部队转业干部,在同一乡政府,一个任宣传科长,一个任人武部长;两个女人农转非后被安置在同一粮管所。  粮管所的工作除了收购就是保管,收购和保管都是男人的事,女人多数蹲办公室,做些财务方面的事,如开票、复核、付款等,而小玉和小霞是半路出家,对账务一窍不通,于是,她俩就被安排在麻袋库,做些修修补补的事。每天,她俩一块上班一块下班,处得就像亲姐妹。  一天中午,刚上班,小玉坐下剪麻袋片
♂ 自我介绍  我叫钟上钧,今年11岁,每当有人问我在哪上学,听完我的回答后他们往往会“满脸问号”。这时候我就需要解释虽然我小学还没毕业,但是我五年级就被选入了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创新班。简而言之,我是一名在中学学习的小学生。我性格活泼开朗,乐于助人,喜欢思考。我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例如摄影、旅行、读书、写作、打架子鼓、下围棋、信息编程等等。  我目前已在《中国少年报》《农村孩子报》《作文指导报》《
外面的雨,密密的,细细的,一直下着。织帘似的雨瀑挂在窗前,让人感到一丝压抑。  今天周末,一早起来给高三的女儿做了早饭,并送她去学校。回来我上床睡了个回笼觉。妻今天加班早早地就走了,等我起来的时候,已经九点多了。  下楼,去菜场,拎着菜回来。等我走到楼下的时候,遇见了她,平时给我们楼道保洁的阿姨,约莫六十多岁的年纪,满脸布满了道道褶皱,一看就是饱经风霜的乡下女人。她是坐在楼道上的,看见我顿时满脸堆
一条伟大的黄河,蜿蜒北上东流,历经数次天灾人祸,溃决奔泻,6次大的改道,形成了今天的黄河和故黄河之说,其实就是黄河在哪里入海的问题。今天的黄河是在山东省垦利县一带,清朝中晚期改道,流了一百多年,入渤海;而原来的黄河是在江苏夺淮入海,称为故黄河,经过河南的滑县、商丘、山东的萧县、江苏的沛县、徐州、睢宁、宿迁、淮阴,一路向东,倘若从黄河夺淮起始于南宋建炎二年算起,七百多年的时间,何其漫长!   我来
有些地方名气很大,景色迷人,可是,你旅游完了之后,没有感悟,却写不下只词片语。而有些小地方,虽然偏僻,但只要有一个细节打动了你,你就会留下很深的印象。  沙颍河边的周口关帝庙就是一例。  我们走进景区的时候,正是下午三四点,太阳亮亮晃晃地挂在头顶,空气中的气氛显得越发肃穆。关二爷的忠义之举,感化古今,教化后人,乃至于全国出现了很多座关帝庙。周口的关帝庙建于明清年间,原为山陕会馆,周口漕运兴盛之际,
从前,路建康和我都居住在北京海淀三角地。那儿市井错落,喧哗嘈杂。大款乞丐,教授盲流,皇家园林和煤球炉子,煮大肠的和吃西餐的,间或有之。地界儿虽不大,灵性四溢,出个人物,很平常。  屈指一算,我们哥们儿的交情,四十多年了。属于有事儿没事儿,碰个面儿心里才踏实的那种。  老哥俩儿,你瞧着我老了,我也瞧着你老了。  忽然怀旧,忽然想想老哥们儿建康的一些往事,不由得好生唏嘘感慨了一阵子。  最初见到的路建
豆豆问爸爸:“老爸,你上学时用功吗?”  爸爸说:“我是全校最用功的。”  豆豆又问:“那为什么奶奶說你成绩很差?”  爸爸说:“不瞒你说,一年级我就学了三年,所以爸爸读书很用功呢。”
小学毕业,我吵着要拜师学画,自学画画多年,已成瘾,还没看过画家是怎么画的。母亲带我去见一个人,他是我母亲娘家的远房亲戚,一个农村出来的民间画师。他在街口开了一家“呦鸣画社”,实际不过是一间三十平方米的画室,就只有他一个光杆司令。  师傅四十开外,瘦高身材,脸白净,眼睛乌黑,说话轻声细语,虚弱书生,哪里有农夫气概!    他见我口气调皮,应答迅速,不像一个小孩儿。这都怪我少小读了太多成人杂书,没山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