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有效的数学交流,教师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一要催生参与的欲望,为数学交流提供积极的情感支持;二要遵循认知规律,为数学交流提供恰当的题材支持;三要听说读写、言传身教,为数学交流提供扎实的技能支持.
【关键词】 数学交流;情感;题材;技能
数学交流是现代数学教育的精髓,它是以数学语言为载体,以听、说、读、写等方式接受和表达数学思想和情感的一种认识活动. 纵观国际、国内的成功经验,从斯金纳的“成功教学法”、布鲁诺的“发现法”,到顾泠阮的“青浦经验”和“杜郎口教学法”,都体现出数学交流的思想和意义.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建立有效的数学交流呢?我认为,作为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催生参与的欲望,为数学交流提供积极的情感支持
1. 营造和谐的氛围
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感到没有思想负担,大胆地无拘无束地讨论问题,论证自己的观点,学会证明和反驳. 要营造这种和谐氛围,教师就要“蹲下来看学生”,用平等的目光、激励的话语、积极的暗示,来增强孩子交流的自信心.
2. 创设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学实际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 可见,激发兴趣是实现有效交流的关键. 在教学“年、月、日”时,一位教师一上课就宣布自己才刚刚过完第8个生日,并请大家猜猜她的年龄. 学生们感到很奇怪,老师怎么只过了8个生日?其中到底有什么奥秘?求知若渴的情绪马上被“点燃”起来,大家迫不及待地要找出答案,由于兴趣浓厚,这节课的数学交流特别热烈.
二、遵循认知规律,为数学交流提供恰当的题材支持
1. 问题要恰到好处
提问是课堂交流的主要方式. 科学研究表明,合适的问题是数学交流的逻辑起点,如果创设的问题情境缺少足够的思维空间或不适合学生的思维层次,就可能使数学交流流于形式,难以获得高质量的数学交流.
比如在“找规律”的教学中,一位教师希望通过小组交流使每名学生都能感知事物排列的规律. 她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图上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这意味着只要在图上看到的都可以说,所以学生讨论的内容多是“院子里有木桩,有5只小兔子”等浅显的认识,极少有孩子能深入观察,发现事物排列的特点,可想而知,这次交流的功能没有真正实现. 如果能提升问题的难度,如改为:“请同学们从数学的角度仔细观察,看看图上的事物在排列时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用数学眼光深入思考,就会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真正实现交流的目的.
2. 材料要能引起共鸣
数学交流时经常要依托一定的材料进行,材料选择的内容、材料呈现的时机等都会影响数学交流的进行.
在执教“可能性”一课时,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先要求孩子分组进行摸球游戏,记录本组每次的摸球的结果,再组织孩子进行全班交流,请每组代表分别介绍本组的摸球结果,根据每组的摸球情况,组织大家分别讨论:各组盒子里的球可能有哪些颜色?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一开始效果非常好,大家听得都很认真,渐渐地听众就稀疏了,到了最后课堂一片杂音,几乎淹没了发言的声音. 这里除了学生的交流习惯等原因外,交流材料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因为每组盒子里放的球情况都不一样,学生交流时的题材是不同的(而且题材的种类太多太杂).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对于自己没有经历的题材不会去关注,有的学生想关注或参与交流的过程,但由于摸球的结果每组每次都不尽相同,应该说结果比较复杂,思维往往跟不上交流的进程. 这样,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在交流时无法产生共鸣.
因此,对于这样的内容,还是采用同题材或者选取两三种有代表性的题材让学生研究比较有利于交流的进行.
三、听说读写、言传身教,为数学交流提供扎实的技能支持
数学交流是以听、说、读、写等方式接受和表达数学思想和情感的一种认识活动,因此,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所具备的水平直接决定了交流的质量.
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教师先要做倾听的表率. 其次,应该指导学生掌握倾听的方法,比如耐心听别人把话讲完,把握对方发言的要点,对于错误或不解的地方,随时补充或质疑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这样的语言:“你的方法我没听懂,你能再讲一遍吗”、“我的方法和他不同”、“他说的是对的,但我还有补充”等沟通方式,把交流引向深入.
“讲数学”是进行数学交流最为常用的方法.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讲数学”时的一些交流技能,如用举例的方法说明问题,进行数学辩论等. 还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肢体语言强化口语效果,比如,在讲解自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时,可以鼓励学生借助手势分别表示长方体、球体的不同特征.
勤动脑,多练笔才能提高“写数学”的能力.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解题思路、课题的调查研究、生活中的数学发现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通过写数学日记、出数学小报等方式进行数学交流,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阅读是了解和学习数学的一种常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一种基本策略. 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和学习数学,素材应不仅限于数学课本和数学史料,他们自己写的数学日记、调查报告都应该成为他们的阅读材料.
当然,在构建有效的数学交流中,教师的作用远不止于此. 我们还可以在哪些方面为交流提供支持?怎样提高学生交流的主动性和有效性?……这些问题将是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要终身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数学交流;情感;题材;技能
数学交流是现代数学教育的精髓,它是以数学语言为载体,以听、说、读、写等方式接受和表达数学思想和情感的一种认识活动. 纵观国际、国内的成功经验,从斯金纳的“成功教学法”、布鲁诺的“发现法”,到顾泠阮的“青浦经验”和“杜郎口教学法”,都体现出数学交流的思想和意义.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建立有效的数学交流呢?我认为,作为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催生参与的欲望,为数学交流提供积极的情感支持
1. 营造和谐的氛围
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感到没有思想负担,大胆地无拘无束地讨论问题,论证自己的观点,学会证明和反驳. 要营造这种和谐氛围,教师就要“蹲下来看学生”,用平等的目光、激励的话语、积极的暗示,来增强孩子交流的自信心.
2. 创设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学实际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 可见,激发兴趣是实现有效交流的关键. 在教学“年、月、日”时,一位教师一上课就宣布自己才刚刚过完第8个生日,并请大家猜猜她的年龄. 学生们感到很奇怪,老师怎么只过了8个生日?其中到底有什么奥秘?求知若渴的情绪马上被“点燃”起来,大家迫不及待地要找出答案,由于兴趣浓厚,这节课的数学交流特别热烈.
二、遵循认知规律,为数学交流提供恰当的题材支持
1. 问题要恰到好处
提问是课堂交流的主要方式. 科学研究表明,合适的问题是数学交流的逻辑起点,如果创设的问题情境缺少足够的思维空间或不适合学生的思维层次,就可能使数学交流流于形式,难以获得高质量的数学交流.
比如在“找规律”的教学中,一位教师希望通过小组交流使每名学生都能感知事物排列的规律. 她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图上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这意味着只要在图上看到的都可以说,所以学生讨论的内容多是“院子里有木桩,有5只小兔子”等浅显的认识,极少有孩子能深入观察,发现事物排列的特点,可想而知,这次交流的功能没有真正实现. 如果能提升问题的难度,如改为:“请同学们从数学的角度仔细观察,看看图上的事物在排列时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用数学眼光深入思考,就会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真正实现交流的目的.
2. 材料要能引起共鸣
数学交流时经常要依托一定的材料进行,材料选择的内容、材料呈现的时机等都会影响数学交流的进行.
在执教“可能性”一课时,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先要求孩子分组进行摸球游戏,记录本组每次的摸球的结果,再组织孩子进行全班交流,请每组代表分别介绍本组的摸球结果,根据每组的摸球情况,组织大家分别讨论:各组盒子里的球可能有哪些颜色?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一开始效果非常好,大家听得都很认真,渐渐地听众就稀疏了,到了最后课堂一片杂音,几乎淹没了发言的声音. 这里除了学生的交流习惯等原因外,交流材料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因为每组盒子里放的球情况都不一样,学生交流时的题材是不同的(而且题材的种类太多太杂).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对于自己没有经历的题材不会去关注,有的学生想关注或参与交流的过程,但由于摸球的结果每组每次都不尽相同,应该说结果比较复杂,思维往往跟不上交流的进程. 这样,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在交流时无法产生共鸣.
因此,对于这样的内容,还是采用同题材或者选取两三种有代表性的题材让学生研究比较有利于交流的进行.
三、听说读写、言传身教,为数学交流提供扎实的技能支持
数学交流是以听、说、读、写等方式接受和表达数学思想和情感的一种认识活动,因此,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所具备的水平直接决定了交流的质量.
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教师先要做倾听的表率. 其次,应该指导学生掌握倾听的方法,比如耐心听别人把话讲完,把握对方发言的要点,对于错误或不解的地方,随时补充或质疑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这样的语言:“你的方法我没听懂,你能再讲一遍吗”、“我的方法和他不同”、“他说的是对的,但我还有补充”等沟通方式,把交流引向深入.
“讲数学”是进行数学交流最为常用的方法.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讲数学”时的一些交流技能,如用举例的方法说明问题,进行数学辩论等. 还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肢体语言强化口语效果,比如,在讲解自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时,可以鼓励学生借助手势分别表示长方体、球体的不同特征.
勤动脑,多练笔才能提高“写数学”的能力.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解题思路、课题的调查研究、生活中的数学发现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通过写数学日记、出数学小报等方式进行数学交流,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阅读是了解和学习数学的一种常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一种基本策略. 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和学习数学,素材应不仅限于数学课本和数学史料,他们自己写的数学日记、调查报告都应该成为他们的阅读材料.
当然,在构建有效的数学交流中,教师的作用远不止于此. 我们还可以在哪些方面为交流提供支持?怎样提高学生交流的主动性和有效性?……这些问题将是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要终身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