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认知与情感之间——略论西方近代自然哲学

来源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2873157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近代哲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把握,是古希腊自然哲学对人与自然矛盾关系 的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培根和笛卡尔开创了机械论自然观的先河,在这种自然观中,人作为主体 上升为人与自然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但自然却沦为被动的存在。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则带有原始 的浪漫主义色彩,德国古典哲学家意图重新融合入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寻求一种完美的普遍性、 统一性。然而由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矛盾本质理解的偏差,德国古典哲学从浪漫主义经由思辩主义 走向了自我终结。自然哲学中人对自然的认知需求与情感需求的矛盾,以新的方式延续在当代西 方哲学中。 The theoretical grasp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 is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ancient Greek philosophy of nature. Bacon and Descartes pioneered the concept of a mechanistic view of nature, in which man as a subject rose to the main aspect of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but naturally he became passive. German rationalist philosophy takes the original romanticism. The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er intends to reintegrate into nature, subject and object, seeking a perfect universality and unity. However, due to the deviation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radictory na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went from romanticism to self-termination through speculation. In natural philosophy,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human cognitive needs and emotional needs of nature continues in a new way in contemporary Western philosophy.
其他文献
苏东剧变并不能证明马克思主义的消亡,相反,没有马克思就没有将来,我们必须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反复阅读马克思.今天地球上所有的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人
学术尊严是学者内在资源的构成要素之一。分析图书馆学发展的历程,可以辨析学术尊严匮乏的原因。为了使变革时代的图书馆学健康发展,宜倡导研究者自觉维护学术尊严,促进学术规范
文章认为:五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年来,四川的宗教工作在党中央、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依法进行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
在对阅读过程的研究中,人们使用了各种方法来探讨阅读理解的过程及影响阅读理解的因素。该文对目前在实验室研究中常用的决定方法、命名方法及阅读时间进程的方法作了简要介绍
本文是关于唐代汉传因明(佛教逻辑)的一篇概论。玄奘是汉传因明开创者,他又是当时印度因明的最高成就的代表者,但是他没有自己的因明著作。本文对玄奘弟子所撰的三种疏记中的因
作品是一个由创生、接受两种力量在物态文本基础上交相作用的动态过程,可命名为“场式作品存在”。作品场域内的作者因素和读者因素在普遍心理结构和语言公众性的支配下经由文
根据混凝土坏化的严重情况及其坏化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物造成的潜在危害。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论述了混凝土坏化产生的原因和控制途径。同时对高性能混凝土的一些关键问题和必须
学术界一般认为清初经世之学向考据学的演变主要是政治权力的外部压力所致,本文作者则认为,经世之学所以衰亡,更主要的原因是其内在的逻辑矛盾给外部侵袭留出了空隙。作者在考察
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存在社会结合与社会对立两类关系。人的社会结合具有人性基础 ,具有社会历史必然性和价值合理性 ,具有一元性和多样性、稳定性和变动性、个人性和社会性
这是作者多年研究西方哲学东渐课题的一篇总结性论文。文中除因篇幅限制删去第二部分“西方哲学东渐的曲折历程”外,分别论述了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所以发生、学术成果、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