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两区一带”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促使广西人才需求总量、产业分布进行重大调整,对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分析当前广西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设置现状,解读“两区一带”区域经济发展特点,阐述广西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应进行相应调整。
[关键词]“两区一带”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08.002
近年来,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战略下,广西经济发展成果显著。随着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龙头,促进西江经济带和资源富集地区发展,加快构建‘两区一带’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发展战略,广西未来发展活力十足,人才需求总量、产业分布将发生重大改变。这对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将产生重要影响。为满足“两区一带”经济的发展,应对广西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一、当前广西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规模逐年扩大,但针对性不够
广西高职教育的专业近年来增长快,从2001年开始,每年以40%的增幅增加专业布点数。截至2010年8月,广西拥有高职高专院校39所,设有专业点1600个,分属70个二级专业类的321种专业。大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主动以行业为依托,注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强调社会适应性。但实际上,在专业设置过程中,缺乏对市场的充分调研和论证,新设专业时以社会上的热门专业为出发点,没有注重针对性,专业发展的生命力不强,没有真正与行业建立衔接关系。
(二)专业设置数量增多,但结构不合理
近几年来,广西高职教育整体上新增了不少专业点,三大产业上都有布局,但结构上不尽合理:一是文科专业偏向严重,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设有文科专业,主要原因是文科专业投入成本低、见效快,但其是难以体现高职教育的实践性特点的;二是重点产业特别是针对广西北部湾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类非常匮乏。这些问题表明,各院校对高职专业设置的定位和思考还不全面,甚至受到现有观念和条件的限制,专业设置指导性不强。
(三)三大产业对应专业比例较为合理,但新兴专业开发不够
据统计,当前广西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相对应专业所占比例分别为6.5%、29%、64.5%,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所占比重较大,适合于广西经济进一步发展需要,但对第三产业中新兴专业未能及时进行调整,在专业开发上缺乏瞄准新兴职业的眼光。如“会展”是广西近幾年一个亮点,是一个新兴产业,但设置有与这个产业相对应的会展策划、会展运输、会展管理与服务、网络会展等专业的院校较少,无论是在专业内涵还是专业覆盖面上都严重不足。
(四)有主动开发专业意识,但缺乏有效指导
各个院校在专业开发时均注重进行社会调查,听取行业、企业人员的意见,有些院校还专门成立了以企业、行业的专职人员为主的专业开发工作委员会,但这仍然未能真正挖掘专业设置的必要条件。按照开发专业的一般程序,即应当分析区域经济战略包括产业政策,分析劳动力市场,有选择地确定职业和工作岗位,进行职业分析和教学分析,进行教学设计与开发,对教学实施进行检验和更新。上述程序执行对广西高职院校来说还是一条探索之路。
二、“两区一带”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构建“两区一带”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广西科学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是实现广西跨越发展的正确选择,即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加大统筹力度,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使广西东中西之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协调发展。这体现了广西区域发展布局的具体特点。
(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打造成引领广西发展的龙头,充分利用沿海港口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外大企业,重点发展石油化工、钢铁、林浆纸、修造船、电子信息、粮油加工、新能源等产业,培育壮大临港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临海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物流基地;加快建设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一小时城市圈,加强与周边地区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等基础设施的对接和共建,增强城市群要素集聚作用,形成连接多区域的重要交通枢纽。
(二)“西江经济带”
以“西江黄金水道”建设带动“西江经济带”发展,着力打造新兴加工制造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意见》指出,要加快西江黄金水道开发,提高通航能力,形成铁路、公路、水路相互衔接、优势互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有效降低综合物流成本,为产业拓展、提升、集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经济带的布局上,以区域内重点城市为节点,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完善空间布局,形成分工明确、优势明显、协作配套的产业带。
(三)桂西资源富集区
就加快桂西资源富集区开发建设,广西提出:大力推动铝、锰、有色、糖、电力等资源型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促进集群发展,加快形成特色支柱产业,强化特色产业优势地位;开展大规模地质矿产勘查和评价工作,摸清矿产资源找矿潜力和资源家底,新增一批矿产资源储量,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基地;充分利用沿边等区位优势,加快发展边贸物流和出口加工业,增强资源富集区的发展活力和经济实力。
三、广西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高职教育是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教育类型,它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与其他教育类型相比,高职教育具有培养时间短、职业特点显明、行业需求突出的优势。当前广西“两区一带”快速发展,急需高职教育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广西已从重点发展桂东、桂南、桂西、桂北、桂中等五大经济区域的基础上,逐渐转变为发展关联性较强的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更加紧密。因此,广西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广西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具体如下:
第一,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突出专业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专业调整的目的在于突出专业自身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根据“两区一带”的发展特点,应积极发展与该区、该带所需人才相关的专业。例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未来几年所急需的专业人才包括海洋产业、港口经济、高新技术产业等,应重点发展这些方面的专业;“西江经济带”应重点发展水工运输、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的专业;“桂西资源富集区”则针对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矿物加工、机械工程等进行发展。与此同时,新设和布点一批市场前景好、吸引力强的优势专业,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迅速扩大规模,进一步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
第二,创新专业结构调整的体制和机制。为缩小专业结构与经济结构调整之间的差距,一方面可以通过外延变化增设专业、加强重点专业建设、淘汰落后专业来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加强专业内涵变革,从社会对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出发,创新专业结构、调整高职教育体制和机制,提高专业自身进行调整的积极性,改变被动局面。
第三,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从广西“两区一带”区域布局出发,增加对应第一、第二产业的专业比重,择优加强一批对广西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东盟区域特色产业等具有重要支撑和带动作用的专业建设,促使其上水平、增实力、扩规模,尽快成为区内外的特色专业、精品专业。
第四,建立市场化、开放性的专业调整系统。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人力资源市场的导向作用和院校的传导作用。综合运用行政、评估等手段,完善宏观调控机制;发挥人力资源市场的导向作用,积极关注市场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的新要求;通过院校的专业结构调整,形成“调整、优化、再调整、再优化”的动态过程。
第五,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规模效益和结构效益。为达到整合教育资源的目的,对于一些需求量较小的专业,应采取广西范围内统筹规划、统一布点、学校之间分工的办法,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布局,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设置和低水平发展。院校之间应打破壁垒,以本区域的经济发展特点为依托,在遵循专业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重组教育资源,共建本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通过加强专业之间的渗透、文理交融加强专业复合,形成一批新兴的、边缘的、交叉的专业,以适应各个区域新兴职业的产生与发展需要。
责编 黄斯佳
[关键词]“两区一带”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08.002
近年来,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战略下,广西经济发展成果显著。随着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龙头,促进西江经济带和资源富集地区发展,加快构建‘两区一带’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发展战略,广西未来发展活力十足,人才需求总量、产业分布将发生重大改变。这对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将产生重要影响。为满足“两区一带”经济的发展,应对广西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一、当前广西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规模逐年扩大,但针对性不够
广西高职教育的专业近年来增长快,从2001年开始,每年以40%的增幅增加专业布点数。截至2010年8月,广西拥有高职高专院校39所,设有专业点1600个,分属70个二级专业类的321种专业。大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主动以行业为依托,注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强调社会适应性。但实际上,在专业设置过程中,缺乏对市场的充分调研和论证,新设专业时以社会上的热门专业为出发点,没有注重针对性,专业发展的生命力不强,没有真正与行业建立衔接关系。
(二)专业设置数量增多,但结构不合理
近几年来,广西高职教育整体上新增了不少专业点,三大产业上都有布局,但结构上不尽合理:一是文科专业偏向严重,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设有文科专业,主要原因是文科专业投入成本低、见效快,但其是难以体现高职教育的实践性特点的;二是重点产业特别是针对广西北部湾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类非常匮乏。这些问题表明,各院校对高职专业设置的定位和思考还不全面,甚至受到现有观念和条件的限制,专业设置指导性不强。
(三)三大产业对应专业比例较为合理,但新兴专业开发不够
据统计,当前广西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相对应专业所占比例分别为6.5%、29%、64.5%,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所占比重较大,适合于广西经济进一步发展需要,但对第三产业中新兴专业未能及时进行调整,在专业开发上缺乏瞄准新兴职业的眼光。如“会展”是广西近幾年一个亮点,是一个新兴产业,但设置有与这个产业相对应的会展策划、会展运输、会展管理与服务、网络会展等专业的院校较少,无论是在专业内涵还是专业覆盖面上都严重不足。
(四)有主动开发专业意识,但缺乏有效指导
各个院校在专业开发时均注重进行社会调查,听取行业、企业人员的意见,有些院校还专门成立了以企业、行业的专职人员为主的专业开发工作委员会,但这仍然未能真正挖掘专业设置的必要条件。按照开发专业的一般程序,即应当分析区域经济战略包括产业政策,分析劳动力市场,有选择地确定职业和工作岗位,进行职业分析和教学分析,进行教学设计与开发,对教学实施进行检验和更新。上述程序执行对广西高职院校来说还是一条探索之路。
二、“两区一带”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构建“两区一带”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广西科学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是实现广西跨越发展的正确选择,即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加大统筹力度,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使广西东中西之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协调发展。这体现了广西区域发展布局的具体特点。
(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打造成引领广西发展的龙头,充分利用沿海港口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外大企业,重点发展石油化工、钢铁、林浆纸、修造船、电子信息、粮油加工、新能源等产业,培育壮大临港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临海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物流基地;加快建设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一小时城市圈,加强与周边地区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等基础设施的对接和共建,增强城市群要素集聚作用,形成连接多区域的重要交通枢纽。
(二)“西江经济带”
以“西江黄金水道”建设带动“西江经济带”发展,着力打造新兴加工制造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意见》指出,要加快西江黄金水道开发,提高通航能力,形成铁路、公路、水路相互衔接、优势互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有效降低综合物流成本,为产业拓展、提升、集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经济带的布局上,以区域内重点城市为节点,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完善空间布局,形成分工明确、优势明显、协作配套的产业带。
(三)桂西资源富集区
就加快桂西资源富集区开发建设,广西提出:大力推动铝、锰、有色、糖、电力等资源型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促进集群发展,加快形成特色支柱产业,强化特色产业优势地位;开展大规模地质矿产勘查和评价工作,摸清矿产资源找矿潜力和资源家底,新增一批矿产资源储量,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基地;充分利用沿边等区位优势,加快发展边贸物流和出口加工业,增强资源富集区的发展活力和经济实力。
三、广西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高职教育是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教育类型,它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与其他教育类型相比,高职教育具有培养时间短、职业特点显明、行业需求突出的优势。当前广西“两区一带”快速发展,急需高职教育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广西已从重点发展桂东、桂南、桂西、桂北、桂中等五大经济区域的基础上,逐渐转变为发展关联性较强的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更加紧密。因此,广西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广西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具体如下:
第一,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突出专业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专业调整的目的在于突出专业自身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根据“两区一带”的发展特点,应积极发展与该区、该带所需人才相关的专业。例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未来几年所急需的专业人才包括海洋产业、港口经济、高新技术产业等,应重点发展这些方面的专业;“西江经济带”应重点发展水工运输、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的专业;“桂西资源富集区”则针对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矿物加工、机械工程等进行发展。与此同时,新设和布点一批市场前景好、吸引力强的优势专业,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迅速扩大规模,进一步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
第二,创新专业结构调整的体制和机制。为缩小专业结构与经济结构调整之间的差距,一方面可以通过外延变化增设专业、加强重点专业建设、淘汰落后专业来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加强专业内涵变革,从社会对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出发,创新专业结构、调整高职教育体制和机制,提高专业自身进行调整的积极性,改变被动局面。
第三,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从广西“两区一带”区域布局出发,增加对应第一、第二产业的专业比重,择优加强一批对广西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东盟区域特色产业等具有重要支撑和带动作用的专业建设,促使其上水平、增实力、扩规模,尽快成为区内外的特色专业、精品专业。
第四,建立市场化、开放性的专业调整系统。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人力资源市场的导向作用和院校的传导作用。综合运用行政、评估等手段,完善宏观调控机制;发挥人力资源市场的导向作用,积极关注市场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的新要求;通过院校的专业结构调整,形成“调整、优化、再调整、再优化”的动态过程。
第五,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规模效益和结构效益。为达到整合教育资源的目的,对于一些需求量较小的专业,应采取广西范围内统筹规划、统一布点、学校之间分工的办法,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布局,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设置和低水平发展。院校之间应打破壁垒,以本区域的经济发展特点为依托,在遵循专业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重组教育资源,共建本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通过加强专业之间的渗透、文理交融加强专业复合,形成一批新兴的、边缘的、交叉的专业,以适应各个区域新兴职业的产生与发展需要。
责编 黄斯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