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金子”在课堂上发光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说过:科学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验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离开了人和人的发展,一切美妙的教育计划都无异于海市蜃楼。”
  传统的物理教育教学过分强调了学科自身的知识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忽视人的发展和思想方法的渗透、人为地将知识与方法割裂开来、将教书与育人剥离开来了。目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就是重视科学史的教育,科学史在科学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开始突出起来,科学史进入科学课程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物理教学要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
  新教材选修3-2在第四章的第一节,安排了名为“划时代的发现”这样一节课,在这节课里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奥斯特梦圆“电生磁”和法拉第心系“磁生电”这两部分物理学史。但是,通过这节课的初次教学,发现学生对待物理学史的学习在态度上有待端正,教师在讲授物理学史的方法上有待提高。
  如果说物理学发展史上那些重大的事件、伟大的思想、巧妙的方法是一块块金子,那么,如何让这些金子,在物理课堂上,发出应有的光芒呢,这应该是高中物理教学中一个值得永远探究的课题。在物理学史的教学过程中,我体会领悟到以下几点:
  
  一、运用“案例剖析法”分析物理学史,培养学生辨析物理概念的能力
  
  物理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个盲点,不了解所学到的知识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属于哪一段,这段在整个物理理论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起什么样的作用,是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是否还有发展和完善的可能,只是为了学而学。这样不利于发扬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扬勇于探索和开拓的精神,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物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物理的发展历史过程有一个简单的、较系统的了解,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介绍物理思想,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介绍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还有利于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培养。
  我们在物理学史的广度上不要求过高,重在突出物理学的探究历程及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突出启发性和引导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在物理学史的教学时,在充分掌握相关资料的前提下,力求给学生讲清楚六点。
  ①Why?为什么会发生?一个物理事件之所以发生,必定有其历史背景和动因。
  ②What?事件的性质,有何特点?有何意义?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
  ③When?有什么时代特点?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出现?有没有历史的必然性?
  ④Where?为什么在这个地方?是什么社会因素决定的?
  ⑤Who?分析人物的特点,他的成功要素。为什么会做出这个成果?
  ⑥How?他们是怎样做出成果的?所经的曲折和奋斗历程以及从中可以得到的启示。
  例如:在讲到奥斯特梦圆“电生磁”这一段物理学史时,首先应该告诉学生:在1800年以前,电学只是一个与技术无关的“静”电学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任何聪明勤奋的人都不可能观察到电流的磁效应。1800年,意大利人伏打发明的电堆揭开了电学研究的新篇,“动电”时代来到了,为人们观察到“动电生磁”奠定了技术基础。其次还要告诉学生为什么奥斯特能够率先发现电流具有磁效应。奥斯特是康德哲学思想的信奉者,他深受康德关于各种自然力相互转化的哲学思想的影响,早就具有了自然界名种现象相互转化相互联系的思想。1803年奥斯特就曾经说过“我们的物理学将不再是关于运动、热、空气、光、电、磁以及我们所知道的任何其他现象的零散的罗列,而我们将把整个宇宙容纳在一个体系中。”
  
  二、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观点分析物理学史,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方法
  
  通过物理学史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发展是对立统一的斗争,只有引导学生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才能对诸多的物理现象和规律作出正确合理的解释。例如对光的本性问题的教学,光的本性在十七世纪,就已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学说,一种是牛顿主张的微粒说,另一种是惠更斯提出的波动说,波动性和粒子性在宏观现象中是互相对立,矛盾的,在基本论点上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在解释光现象中它们都各有成功的方面,但都不能完满地解释当时知道的各种光现象。两种学说争论了一百多年,只是由于牛顿在学术界有很高的声望,才使得光的微粒说在一百多年的长时期里一直占着主导地位,波动说发展得很慢。
  到了十九世纪初,杨氏和菲涅耳等科学家成功地在实验中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和衍射现象,这些都是波的特征,无法用微粒说来解释,因而证明了波动说是正确的,于是波动说得到了人们的公认。从那以后,微粒说就不大有人提起了,这可以说是一次否认。后来麦克斯韦揭示了光的电磁本性,光的电磁说使光的波动说发展到相当完善的地步,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在1905年爱因斯坦基于光电效应提出光的量子理论——光子论,波动说又遇到了困难,微粒说又复活了,这可以说是一种“否定之否定”。从本质上来说,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認识是经过两个飞跃的过程。这次飞跃并不是回到第一次否定前的出发点,不是又完全回到牛顿的微粒说,而是经过两次否定后,达到新的高度,是在质上更深刻的一次重新认识。这里的光子已完全不是牛顿概念中的经典粒子,而是一种全新的带有波动性的粒子。这样从,微粒说”到“波动说”再发展到“光子说”的教学过程,就可以使学生能较好认识到发展的过程就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后来的研究又在这些基础上发展成为“光的波粒二象性”学说,这个过程就生动地说明人类认识自然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通过这种分析方法进行教学,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方法。
其他文献
马克思说:“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 而歌曲是用人声唱出与语言相结合的音乐,所以说,歌曲是一种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艺术手段。洛扎诺夫提出的暗示教学理论认为,当我们舒舒服服地沉浸于音乐歌曲时,在我们身上就会同时展开着大量的生理和心理活动,这时候,精神状态在形成,自由联想在奔驰,观念、情绪在起伏,创造力在活跃。这时候学到的知识记忆特别牢固,特别持久。有试验结果表明,有音乐伴随的教学和没有音乐的
语文的基本特点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基础教育的“小学语文”直接价值是培养小学生具有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所以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的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当重视提高学生
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如何使学生形成、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进而掌握规律,并使他们的认识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核心问题。下面笔者就近几年的教学体会谈一谈对高效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认识。  一、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物理概念是物理学最重要的基石。任何一门学科,如果没有一些概念作为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的出发
【摘 要】在小学,以信息技术服务于英语教学,就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运用到英语教学之中,使英语教学融入到现代的教育思想理念与教育技术之中,实现英语教学改革,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信息技术和其综合应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多媒体集声音、图画、文字、动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根据心理特点,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求知识,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自主进行预习  语文教学中的预习,既有利于让学生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开发学生的智力,又有利于从开发智力入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通过预习,了解了课文内容,扫除了阅读障碍,才
《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它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具有综合功能。  《课标》指出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以
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书籍是走向未来的基石。一个人知识的丰富、精神的陶冶、智慧的启迪无不来源于阅读,阅读能给人带来终身发展的幸福,能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我主张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加大阅读量,让学生多读书,读懂书。因此,我把大力营造书香班级,引领学生徜徉书香世界,作为我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怎样营造书香班级呢?我有“四法”,供大家参考、借鉴。  一、营造氛围
摘要:语文教学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又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朗读、熟读、默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本文从自己的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如何进行朗读训练的体会说起,总结了一些经验,与大家进行探讨。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阅读实践 朗读训练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
[摘要]本文对于课堂上出现的情况,作为教师应该如何灵活应对,结合自身对课堂的理解,提出了对课堂有效控制的一些观点,并围绕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从心理方面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控制 情绪 思考 宽容    “谁的课堂谁负责”我觉得这句话说的很好。我们在平时上课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学生的上课状态总是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标准,有时候可能还会出现我们所不能接受的现象。比如说话的、做小动作的、玩手机的,更有甚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是思想性、情感性很强的学科 ;听说读写都离不开一个“情”字 。初中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型,那些中外名著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人生之美等.在语文教学中,把握作品奔腾的情感激流,并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是有血有肉的思想情感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地上。”黑格尔说:“没有人的情感,任何伟大的东西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