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生还是不生?

来源 :今日中国·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is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末,“单独二孩”政策终于启动,很多年轻人准备从一家三口升级为一家四口。另外一些人则毫不犹豫地对二孩说不。生,与不生,这是一个问题。
  不想让孩子童年孤单
  2013年底,北京团结湖一家烤鸭店里,在为婆婆庆生的家宴上,31岁的郭倩郑重宣布,要为儿子添个妹妹。
  儿子大丰今年5岁,上幼儿园之余,大部分时间喜欢宅在家里玩iPad,自从跟妈妈一起看了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就喜欢上了那个给弟弟买奥特蛋的Cindy,一直央求妈妈再生个妹妹。
  郭倩出生于1983年,那个年代正赶上中国限制生育。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有5.4亿人口,1954年很快突破6亿,1969年达到8亿,对于当时并不富裕的国家来说,这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为此,不得不采取措施控制人口增长。1982年9月,计划生育被确定为中国的基本国策,该政策使中国少生了4亿多人,这其中就包括郭倩可能的弟弟或妹妹。
  在中国,郭倩这代人多半是独生子女,从小一个人长大,“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已经很孤单了,不想让孩子重蹈覆辙。”郭倩说。
  郭倩的想法与丈夫不谋而合。丈夫一直想要个女儿给儿子做伴,因为计划生育政策的限制,这一愿望迟迟不能实现,如今,“单独二孩”政策把他们的家庭计划喜出望外地“打乱”了。
  “独生子女没有享受过兄弟姐妹的亲情,这无疑是人生的一个缺憾。”郭倩还记得当年妈妈带她时的孤独,那时,父母经常加班,小郭倩一人面对一屋子玩具却丝毫没有兴趣,那时,她唯一的慰藉就是坐在板凳上看动画片,“靠着‘蓝精灵’和‘鼹鼠’,童年才算有了伴儿。”
  如今,再生一个的愿望使郭倩一家重新计划起来。原本只存给儿子的钱,要拿出一部分来应对即将到来的“下一个”,新年等待续费的健身卡也临时取消,原因是“要及早打算,怕万一有了身孕措手不及。”
  在郭倩看来,“二孩可打破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小公主小皇帝的局面,因为不再是独苗,一家人就不会过分溺爱孩子。两个孩子做伴,也有利于他们成长。”
  想要二孩的年轻人,很多都有郭倩这样的想法。2010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就生育问题做过网络调查,超过6000位的参与者中,有77.5%的人认为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一个家庭生两个孩子是最理想的状态。
  国家卫计委生育意愿调研结果显示,将有1500万—2000万人受“单独二孩”政策影响。中国人民大学的网络数据表明,60.5%的人选择“会”生二孩,27.2%的人选择“不会”,12.2%的人表示“没想好”。也就是说,目前,60%-70%的“单独”夫妇有生育二孩的计划。
  除了不希望孩子童年孤单,很多中国人,特别是农村人口中,潜移默化地有一种“养儿防老”的潜意识。因此,各省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制定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地方法规时,都或多或少地对农民放开了二孩生育的口子。
  而郭倩父母那一辈,大多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每人几乎都有一个兄弟姐妹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她还记得爷爷生病时,自己的姑姑、叔叔围在床前的情形,“虽然爸爸在外地赶不回来,但是父母那一辈兄弟姐妹多,彼此间是很大的依靠。”
  作为独生子女的郭倩对自己父母的晚年有一份很深的担忧,除了“怕一个人忙不过来”,最主要的是“精神上缺乏亲情的支撑。”
  一般的独生子女对兄弟姐妹的理解,只停留在伙伴、玩伴这个层面。在网友老猫看来,手足之情,可没这么简单,“在漫长的一生中,兄弟姐妹之间,会存在一个互相支持和帮助的关系,一旦一方遇到困难,另一方往往会无私地援助。这会相当大地减轻生活压力。”
  经济账加额外辛苦
  陈文文和张凯是1985年出生的独生子女,结婚两年,两人年薪加起来有16万元人民币。
  婚前,两人就约好,若条件允许,就生育两个孩子。可婚后,没过一年,两人就放弃了生养二孩的想法,原因是刚刚买下的新房有巨额贷款需要偿还。
  “大城市生活成本高,工作压力大,尤其对我们独生子女来说,养老任务也更重,多生一个当然好,可理想还是得向现实低头。”张凯无奈地表示。
  33岁的王欣雨,育有一子,今年3岁。得知“单独二孩”政策后,她坦言:“不管是否符合政策,都不打算要二孩。”
  在中国,经济压力是一些人不想生养二孩的重要原因,所谓“生得起,养不起”。很多人纠结半天,最后发现,生与不生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钱说了算。让王欣雨放弃二孩念想的,就是一本厚厚的经济账。
  她和丈夫每人每月工资5000元,还房贷2000元;6个月大的孩子,每个月1200元奶粉钱,尿不湿300元,玩具、衣服等开支每月500元左右。孩子上幼儿园后,每个月学费要 700元左右,这样算下来,根本养不起第二个宝宝。这样一本账,让不少像王欣雨一样的年轻父母不堪重负。
  “生二孩最大的问题,就是成本——不仅仅是钱的事,孩子的上学、恋爱、就业压力都会成倍增长。”除了眼下的花销,王欣雨想得更为长远:“一般的普通家庭承担四老一小压力已经很大,又如何保证小的生下来后能有很好的生活?”
  中国年轻人的工作压力大,在家时间少,周末陪孩子游玩、上辅导班的时间本来就紧,对于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生活的独生子女来说,二孩的确是个“坎儿”。
  要还是不要,纠结中
  事实上,“要不要生二孩”,“生二孩好不好”,并不是简单的判断题,也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究竟是生还是不生,很多人还在“长考”中。套用王志文一首老歌的歌词,那就是“想生二孩,并不是很容易的事,那需要太多的勇气”。
  李雅在一家大型汽贸公司上班,女儿今年6岁,她和老公工作忙,孩子放学都是老人去接,回来后不是看电视就是玩电脑,“很想让她多个伴。”
  “单独二孩”政策放开后,有几分“重男轻女”观念的公婆希望再添一个孙子,但33岁的她正处于事业上升期,如果生二孩,就意味着放弃晋升机会。
  生与不生,这个问题已经在李雅心中盘旋了很久,“等过几年事业稳定了再要,又不知道还能不能生,即使现在牺牲工作把孩子生出来,带孩子及以后的教育等问题也很麻烦,所以这个问题要仔细考虑后再做决定。”
  有机会,不生有点可惜;但生了,可能也会失去一些东西。这是很多爱二孩又怕二孩的年轻人的思路。对于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刘颖来说,要生二孩,还有一个更为现实的难题:年龄。刘颖今年已经38岁,女儿12岁,因为丈夫喜欢男孩,所以面对“单独二孩”政策,她也开始动心。但高龄产妇需要面对很多问题,又让她一直很纠结。
  面对“单独二孩”政策,很多人都有各自的理由和想法,生育二孩不但增加抚养孩子的成本,牵扯父母更多的精力,也会让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受到很大影响。到底生还是不生?是很多家庭悬而未决的事情。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对于“孩奴”、“房奴”一肩挑的夫妇来说,要养一个孩子4个老人,压力已然很大,再添一张嘴,一些人坦言“实在不敢想”。而对于另一些看得开的人来说,会不会再生一个孩子,他们回答得很轻松:“玩几年再说呗,要是父母喜欢带,再生一个也无妨!”
其他文献
1999年,当美国星巴克咖啡连锁店在中国开设第一家分店的时候,许多人都持怀疑态度。中国是一个产茶的国家。在中国,无论是绿茶、花茶还是乌龙茶的种植和制作都有上千年的历史。来自中国的茶征服了世界。茶叶首先通过古老的丝绸之路传到东南亚,途经中东最终传到了欧洲。然而,星巴克咖啡的大胆尝试已经获得了成功。今天,星巴克咖啡在中国大陆开设了800多家分店,并呈上升趋势。这个世界级大公司屡获成功的经营之道是将标准
曾听说过古代一则轶事:“病人上门,医生道歉”。为什么有病人上门求医,这位医生还要鞠躬道歉呢?原来这位中医认为,中医的根本思想是“不使人生病”,认为人原本是能够健康生存的。据此,他才产生“病人上门,医生道歉”的想法。因为自己指导不够,才使人们得病,这是医生的责任,当然要道歉。且不说这位中医的境界如何,如果医生发现病人有什么病症,不仅要“治病”,还要开出“今后怎样做才能少生病或者不生病”的方子。可见,
在我的眼里,中国是一个面积很大、人口众多的国家,世界上6人中就有一个会说汉语。中国的历史很长,最近20年经济发展很快。虽然土中贸易关系一天比一天加强,但是两国人民之间并不十分了解,需要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  在中国,长城、兵马俑、龙、筷子、太极拳、书法、风水等等,都代表着一种文化。我对汉语和中国文化很感兴趣。我们国家和中国的关系在不断加强,汉语翻译人才的需求量在大幅度增加,我在心里默默许下了一个愿
台湾岛内朝野与蓝绿很难在两岸议题上有共识,甚至立场与意见经常截然相反。不过,在台湾与大陆经济关系相互依赖问题上却找到了新的共识,即台湾经济过度依赖大陆,并主张鸡蛋不能放在中国大陆一个篮子里,要分散市场,要采取措施,防范台湾经济对大陆的过度依赖。这种思维对两岸经济关系与台湾经济发展有害无益  不谈所谓台湾经济对大陆过度依赖不是事实,就这种思维而言,也是危险的,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趋势相违背,也不符合
中国古语有云,“为政之道,以厚民生为本,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人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期盼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  百姓的期盼就是政府的工作。细览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从回顾过去一年的经验总结,到展望新一年的八项重要任务、十五大民生工程、42件民生实事,处处可见改善和保障民生的各种措施、部署。百姓的愿望如何实现?
在绵延千里的河西走廊西北端,有一块大漠深处的绿洲,甘肃省金塔县就位于这块绿洲之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金塔自古就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重镇之一,大漠驼铃从古响彻至今,千年遗迹默默堆积在这片古老却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塞上明珠金塔,优美的自然风光在千年历史的涤荡之下,显得更加沉静厚重,无际的胡杨林静默无语,散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这样的金塔不愧为中国最具特色的旅游名县、原生态中国知名文化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这里是江西唯一的全国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  这里是首个新能源领域的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  这里是最大的太阳能硅片生产企业赛维LDK诞生地;  敢于向世界众多新能源巨头“亮剑”,崭新的“国家新能源科技城”崛起于这里  新余高新区一一这片演绎了江西赛维、赣锋锂业、华电电力、力德风电、亿铂电子等一个个现代工业传奇的创业沃土,走过了11年不平凡的风雨历程,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正焕发着蓬勃生机,彰显出
2015年2月12日,中国农历腊月二十四,南方传统的“小年”。随着救援人员在台北基隆河寻获最后一名失踪的大陆籍旅客陈仁泰的遗体,台湾复兴航空GE235航班空难投入超过8500人次的搜救工作经过9天宣告结束。43名罹难者能够入土为安,也成为这个“小年”留给悲痛家属们的唯一慰藉。  坠落—“我的车被飞机撞了”  车辆疾速行驶在高架桥上,突然看到飞机庞大的身影横过眼前,前方的计程车被机翼扫中,飞机旋即栽
跟随三益集团总经理候宗助走进他的兰花温室大棚,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新绿,一株株兰花幼苗整齐地摆放在温床上;再往里走,就是一片蝴蝶兰的海洋:深紫、浅粉、嫩黄、玉白姹紫嫣红的花朵如同一只只蝴蝶俏立枝头。  56岁的侯宗助是台湾嘉义人,1998年到大陆发展,是大陆蝴蝶兰种植行业的先行者。  蝴蝶兰行业里的“老资格”  候宗助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土木工程专业。19 87年,他在台湾创办三益集团,以温室技术起
傍晚时分,“晨星号”波兰船正从旧金山经赤道驶进萨摩亚以西海域。突然,一名舵手激动地喊道:“快看哪!太阳绿光!”可是,当人们顺着他的手指望去时,只有落日的余晖,绿光已经消失了。  太阳绿光的出现是需要条件的。通常在空气干燥澄清时,日落处的地平线平且清晰,没有树林、建筑物、烟雾等障碍物遮挡就有可能出现太阳绿光。通常住在海边的人容易看见。那么,太阳绿光是怎样形成的呢?  我们知道,太阳光线是由红、橙、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