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6-000-01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以天津市汉沽区城市和农村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客观的揭示天津市汉沽区城市和农村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中学 课外体育 现状 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天津市汉沽区四所中学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为研究对象。其中城市中学2所,分别为汉沽八中、汉沽二中,农村中学2所,分别为茶淀中学、桃园中学。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计算机在CNKI上查阅了关于城市中学生和农村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方面的论文资料为论文的撰写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
2.问卷调查法
(1)问卷的设计。在设计问卷的过程中,向有关教师和专家进行请教,以保证设计出的问卷具有高度的合理性。
(2)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针对设计的问卷,对问卷进行效度与信度的检验。
3.专家访谈法
针对城市中学生和农村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访谈,为本文的构想、设计、以及研究提供了参考。
4.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和访谈的内容进行整理,利用统计学软件和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整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天津市汉沽区城市中学生和农村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
1.城市中学生和农村中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兴趣的分析
天津市汉沽区城市中学生和农村中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都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为天津市汉沽区城市中学生和农村中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如何引导学生们更好的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是我们现阶段应该主要解决的问题。
2.城市中学生和农村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分析
通过对中学生们进行访谈得知:城市中学生的课外时间主要是用于补习各种文化课,参加各类辅导机构;而农村中学生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多的机会去参加各种辅导机构,这就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去进行课外体育锻炼,也为他们取得良好的体育锻炼效果奠定了基础。
3.城市中学生和农村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强度分析
有60%的城市中学生和农村中学生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达到了中等或较大的运动强度,这为他们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奠定了基础,但是还有将近40%的城市中学生和农村中学生没有达到中等强度的锻炼强。
4.城市中学生和农村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项目分析
城市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项目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广播体操、足篮排球和乒羽网球;农村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广播体操、田径和足篮排球。
5.城市中学生和农村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场地分析
城市中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场所的满意程度以非常满意和满意为主,而农村中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场所的满意程度则以一般和不满意为主。
(二)影响天津市汉沽区城市中学生和农村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分析
影响城市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以学习压力过大、缺少时间、缺乏组织和缺少运动技能为主;影响农村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以学习压力过大、缺少场地、缺少器械和缺少组织为主。在这几个影响因素中,学习压力过大和缺少组织都是影响城市中学生和农村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城市中学生和农村中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都以非常浓厚为主。
2.城市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以30分钟以下为主,农村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以31-60分钟为主。
3.城市中学生和农村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强度都以中等强度为主。
4.城市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项目以广播操、足篮排球、乒羽网球为主,农村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项目以广播操、田径和足篮排球为主。
5.城市中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场所满意程度以满意和非常满意为主,农村中学生以一般和不满意为主。
6.城市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形式以学校组织、兴趣小组和结伴参加为主,农村中学生则以学校组织、自己参加和结伴参加为主。
7.影响城市中学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以学习压力过大、缺少时间、缺乏组织和缺少运动技能为主,农村中学则以学习压力过大、缺少场地与器材和缺乏组织为主。
(二)建议
1.城市中学生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时应适当延长自己的运动时间。
2.城市中学和农村中学都应适当减少中学生的学习压力,经常组织学生们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3.农村中学应多组织体育活动兴趣小组,有关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努力改善学校体育活动环境,增加体育场地和运动器材。
参考文献:
[1] 李卫军.河南省南阳市中学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3:15-19.
[2] 雷光良.湖北省中学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分析[D].武汉体育学院.2009.3:26-32.
[3] 甄利芳.临沂市中学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9.9.31(3):69-71.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以天津市汉沽区城市和农村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客观的揭示天津市汉沽区城市和农村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中学 课外体育 现状 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天津市汉沽区四所中学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为研究对象。其中城市中学2所,分别为汉沽八中、汉沽二中,农村中学2所,分别为茶淀中学、桃园中学。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计算机在CNKI上查阅了关于城市中学生和农村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方面的论文资料为论文的撰写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
2.问卷调查法
(1)问卷的设计。在设计问卷的过程中,向有关教师和专家进行请教,以保证设计出的问卷具有高度的合理性。
(2)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针对设计的问卷,对问卷进行效度与信度的检验。
3.专家访谈法
针对城市中学生和农村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访谈,为本文的构想、设计、以及研究提供了参考。
4.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和访谈的内容进行整理,利用统计学软件和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整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天津市汉沽区城市中学生和农村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
1.城市中学生和农村中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兴趣的分析
天津市汉沽区城市中学生和农村中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都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为天津市汉沽区城市中学生和农村中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如何引导学生们更好的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是我们现阶段应该主要解决的问题。
2.城市中学生和农村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分析
通过对中学生们进行访谈得知:城市中学生的课外时间主要是用于补习各种文化课,参加各类辅导机构;而农村中学生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多的机会去参加各种辅导机构,这就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去进行课外体育锻炼,也为他们取得良好的体育锻炼效果奠定了基础。
3.城市中学生和农村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强度分析
有60%的城市中学生和农村中学生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达到了中等或较大的运动强度,这为他们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奠定了基础,但是还有将近40%的城市中学生和农村中学生没有达到中等强度的锻炼强。
4.城市中学生和农村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项目分析
城市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项目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广播体操、足篮排球和乒羽网球;农村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广播体操、田径和足篮排球。
5.城市中学生和农村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场地分析
城市中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场所的满意程度以非常满意和满意为主,而农村中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场所的满意程度则以一般和不满意为主。
(二)影响天津市汉沽区城市中学生和农村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分析
影响城市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以学习压力过大、缺少时间、缺乏组织和缺少运动技能为主;影响农村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以学习压力过大、缺少场地、缺少器械和缺少组织为主。在这几个影响因素中,学习压力过大和缺少组织都是影响城市中学生和农村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城市中学生和农村中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都以非常浓厚为主。
2.城市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以30分钟以下为主,农村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以31-60分钟为主。
3.城市中学生和农村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强度都以中等强度为主。
4.城市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项目以广播操、足篮排球、乒羽网球为主,农村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项目以广播操、田径和足篮排球为主。
5.城市中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场所满意程度以满意和非常满意为主,农村中学生以一般和不满意为主。
6.城市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形式以学校组织、兴趣小组和结伴参加为主,农村中学生则以学校组织、自己参加和结伴参加为主。
7.影响城市中学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以学习压力过大、缺少时间、缺乏组织和缺少运动技能为主,农村中学则以学习压力过大、缺少场地与器材和缺乏组织为主。
(二)建议
1.城市中学生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时应适当延长自己的运动时间。
2.城市中学和农村中学都应适当减少中学生的学习压力,经常组织学生们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3.农村中学应多组织体育活动兴趣小组,有关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努力改善学校体育活动环境,增加体育场地和运动器材。
参考文献:
[1] 李卫军.河南省南阳市中学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3:15-19.
[2] 雷光良.湖北省中学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分析[D].武汉体育学院.2009.3:26-32.
[3] 甄利芳.临沂市中学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9.9.31(3):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