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来 终生都在叛逆期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a_j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跟“80后”什么的比起来,我们对这个社会的叛逆程度是他们多少倍啊。他们只是逞口齿之快,为了利益在扮演;而我们的理念就是有真实的自我,我们的叛逆是在反思这个社会,是对社会的批判,而非表面上跟周围格格不入
  
  作家阿来有点胖,在成都一家咖啡厅里,他劝说对方吃这一家的牛排,因为那是“最好吃的”。他有时无事可做,便坐在那里喝咖啡,没有人认出他来。相较阿来出生的那个只有20户人家却归4个土司管辖的小山寨里的人,他太像城里人了:挑剔吃喝,迷西方古典音乐,热爱女性、赞美女性——他说那是藏族人的天性,还会在朋友中“调查”“性和爱是否能分离”这样的问题。
  他的一部小说和英国一家出版社合作,小说还没见影,出版社就预付了6万英镑版税。问他,“预付版税是给某些比较重要的作家的待遇吧?”“那是。”阿来一点都不含糊。
  
  人物周刊:你从乡村教师变成《科幻世界》编辑、主编,是否也是个主动向知识阶层渗入的过程?
  阿来 :没有,我早就是知识分子了。当时《科幻世界》需要我,又没编制,就把我借用过去。我从编辑到主编也就是一年时间。我愿意去是因为那块政府不大管,有市场化的可能。现在时髦的提法叫“文化产业”,当年还没人提这个。
  人物周刊:有没有觉得文化的市场化跟文化的品格是不太相容的?
  阿来:我办那个杂志,提出我们的企业文化。我说我们不是卖酱油的,我们制造的是文化,我们的企业文化,就是赚钱加限制。我们希望能有一点点开启民智、传播知识、弘扬正义的东西,如果对象是青少年,我们至少是帮他们建立科学观、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有益于世道人心。如果每天讲怎么娱乐怎么休闲,制造虚假的东西,那我明天自杀算了。所以我说,别弄什么镀金大字写什么“走向世界”,就是赚钱加限制。我们现在做文化没底线,媒体就知道广告、发行,把市民阶层往下拉,市民本来就庸俗,你再给他加猛料……
  这么多年的文化发展总是滞后,事前不明白,事中我们为了短期目标假装不知道,一定要到无以复加才开始处理。文化已经在所谓产业化上走,一定要等10年、20年以后毁掉了一代年轻人再提出挽回,但是很不幸,肯定不是在我们这一代。
  人物周刊:什么原因使你决定离开出版业?
  阿来:两个原因:一是个人原因,因为要写小说;二是对出版业失望。我并没有经历特别巨大的变故,我真的愿意把它归结成个人原因,就是对现实的极度失望。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的做法相当于一种文化上的自杀行为。
  
  中国知识分子总的眼光是向外的
  
  人物周刊:《尘埃落定》1994年写完,1998年才出版,据说到十几家大出版社转过,这部后来销量超过百万的小说当时为什么要经历如此坎坷?
  阿来 :我当时想都没想过销量。《尘埃落定》跟当时中国人理解的小说不一样,当时没有这样的小说。有些出版社的编辑没见过,就觉得这书怎么可能有市场?所以他说这题材很好,但你要修改,改得像一个小说。我当时就说,我的小说是用心写的,除非你告诉我哪个字是错别字,可以改,别的不能动,一个标点符号也不能改。
  我比较固执,但更多的还是因为对于小说的信念。如果自信心不够、判断力不够,我就会害怕:怎么写出这样的东西?当时我说,这是什么样的小说?这是对得起我这十几年辛苦写作的小说,如果有故乡情结的话,这也可以说是给故乡的交代。
  人物周刊:《尘埃落定》这么畅销,跟大众对西藏题材感兴趣有没有关系?
  阿来:没有关系。我最怕陷入“题材决定论”,之前50年代有多少人写西藏,跟我差不多时候也有,但公众对他们其实并不感兴趣。大众没有掌握阐述、评判小说的办法,只好说是因为题材。我做出版商时,杂志每年做调查,回收几万份问卷,受众谈的跟我想的离得很远。后来我突然想到了,受众他不掌握那种话语,另外他也愿意把理由说得崇高点。至于我的小说,有些人说喜欢,有些人说不喜欢,他们不懂,但他们又要表达。
  人物周刊:《尘埃落定》的语言挺特殊的。
  阿来:语言是小说的基本要素,要写跟人家不一样的小说,不能靠中国人的方式。中国小说当下有个误区,就是不看重形式——形式当然包括语言了——我们更多希望的是不一样的题材。既然是艺术,内在外在都要不一样,就好像一个人说,我衣裳穿得跟人家一样,但我里头是不一样的,这要脱了衣服给人家看嘛!当然这个比喻不够恰当,小说的形式和题材的关系远远比一个人跟衣服的关系紧密,密不可分。
  人物周刊:你有“跟人家不一样”的想法,那你有没有明显的叛逆期?
  阿来:少年时代没有,那时候社会不允许,现在之所以有“叛逆期”的说法,那是社会允许小孩表现出反叛。但我想,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相对于这个社会的主流,我们可能终生都在叛逆期。
  我们不会认同这个社会的主流,这种不赞同是内在的,我们不会跳出来写博客,或者对媒体发出什么声音。
  我说句不该说的话,跟“80后”什么的比起来,我们对这个社会的叛逆程度是他们多少倍啊。他们只是逞口齿之快,为了利益在扮演;而我们的理念就是有真实的自我,我们的叛逆是在反思这个社会,是对社会的批判,而非表面上跟周围格格不入,这个东西体现它只有一种途径,就是凭我的作品。
  人物周刊:你在很多场合都表达了这种边缘感,但《尘埃落定》得了茅盾文学奖——最主流、最官方的奖。
  阿来:我也很奇怪。我之前写了十几年诗歌、小说,根本没人理我,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对很多二三流作家的关注也超过对我的。中国的知识分子们总的眼光是向外的,他们更愿意谈谈巴黎左岸什么的,虽然我也去那里喝过咖啡了,但我觉得没什么好谈的。他们在中国,也只会谈几个城市,不会谈农村。我写《尘埃落定》,压根没想过要得奖,即使得奖了、畅销了,我也真的认为以后我的写作大概也不会获得那么多关注。比如《空山》,跟同等水平的作品相比,它得到的关注是最少的。这里头既有中国文坛喜欢拉小圈子的关系,也有城市的东西他们可以谈、这样的东西他们连谈的能力都没有的关系。
  
  我们大部分人是从农民变过来的,反而更不同情农民
  
  人物周刊:你的作品更多关注乡村,你怎么看目前中国乡村所面临的问题?
  阿来:在《尘埃落定》中,乡村是一个正常的崩溃过程,其实真正的瓦解在后面,就是文化的瓦解。整个中国的乡村其实都面临这个问题,西藏尤为严重,因为它整个的文化都建立在乡村的基础上。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如果我们把6000年人类文明史放在30万年的人类历史中甚至从猿变人的200万年中,我们跟6000年前的人的文化是没有高下之别的。但现在一切都用政治、经济或生产力的方式来谈,那么肯定是乡村落后。生产的中心、政治的中心、法律的中心都是在城市,而我们在还没有完成新的乡村文明建设之前把旧的乡村文明摧毁了,还建立起城市里的某些假模假式的文化规则,这些规则在乡村不适用,乡村人跟城市人比起来明显更没有出路,更无助。我们承诺用新的更好的东西来代替它,其实并没有创造出这种东西。
  现在提城镇化,你能把所有的乡村都城镇化吗?2006年我们取消了农业税,减了多少?1200亿。那年国家光增加的财政收入是多少?8000亿。国家得了那么多的好处,给农民1200亿有什么好讲的!其实大家也不是特别同情农民,中国最奇怪的是,我们大部分人是从农民变过来的,反而更不同情农民。
  人物周刊:《尘埃落定》和《空山》中写的乡村,跟现实中的乡村有多大的关系?
  阿来:《尘埃落定》没怎么写真正的乡村,它主要是写权力;《空山》直接写乡村,是完全写实的,为了写实,损失了小说的一些可能性。但不同的故事需要不同的讲法,我想我找到了最好的方式。
  人物周刊:现在你作为作家的收入高还是作为出版商的收入高?
  阿来:作家吧。每年我有国内国外比较固定的版税,比例跟别的作家比稍高一些。但我都有点不好意思,我现在每个月2000多块钱薪水,刚够我养车。还好不是只靠薪水,光靠薪水怎么过日子嘛。反正有房子住,有车开,我估计在成都就是中等偏上的消费水平,也没刻意追求,就是物质上让自己舒适一点了。
  人物周刊:对饥饿还有印象吗?
  阿来:有。我不害怕,我自己大不了再回到那时候,无所谓。
  我们那个时代,不患寡而患不均,现在是有些人有有些人没有,这个事情把大家弄得……但我们从那时候过来的人物质上能达到今天这么丰裕的状态,超乎自己想象。现实已经告诉你,如果你一直从事精神劳动,你是不会过上富裕日子的,我们开始写作就有这个准备,不然我就干别的去了。
  人物周刊:那你现在还会谈理想吗?
  阿来:有理想,但你老谈它干什么?我做的所有事都是照着这个理想做的,我说过一句话:如果有那样一个宗教的话,文学本身就是我的宗教。
  
  我对宿命的理解是,
  不要做你不愿意做的事情
  
  人物周刊:作为一个藏族人,你有宗教信仰吗?
  阿来:没有。我们可能觉得知识把我们解放出来了。我们这种人可能有宗教感,但是不会去信仰,因为信仰宗教很麻烦,大部分信徒不研读经典,只崇拜古像,崇拜这些神。我觉得,宗教是依靠一套仪式、一个习惯而存在的。现实中,宗教为了生存很多东西都变通了。大部分信徒没什么文化,在一个金碧辉煌的场所,不断看到高高的神像,中间还有他妈的一拨脑满肠肥的神职人员……我怀疑这个东西。
  我觉得说到底,宗教可能还是一种宿命感,在那些不是特別狂妄自大、不是特别无知无畏的人身上,我相信这种宿命感是有的。我可能比别人更强烈一些,我对宿命的理解是,生命这么短暂,十几岁什么都不知道,七八十岁知道也干不了了,也就这么三四十年,尽可能按照自己想的,多做一些事情,不要做你不愿意做的事情。人物周刊:这种怀疑是不是在你小时候就出现了?
  阿来:我们的成长经历跟你们不一样,我们是60年代、70年代成长,这个时期宗教是被禁止的。但我们读佛经,读《圣经》,读到释迦牟尼觉悟的过程,觉得非常好,很崇高。
  70年代末80年代初宗教又恢复了,但它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就是建造偶像,建造越来越金碧辉煌的场所,然后就是越来越多人,一旦披上了一件袍子,就变成了……他们某种程度上掌握了巨大的权力、巨大的话语。掌握权力的人会滥用权力,不管是什么样的权力。这样,我对它从强烈的兴趣到发现现实中它并不真正护佑我们的精神世界,肯定会深刻地失望。
  一个藏族人没有这样的信仰,可能需要更多勇气。社会从来就是少数遵从多数。我性格还是比较骠悍的。我觉得我的宗教这个时候是文学,我相信从机制上讲它跟宗教差别不大,任何东西,我们把它推到极致,都是一种追寻世界本质的途径,而不是别的。
  人物周刊:你怎么看待建国之后西藏地区的变化?
  阿来:西藏老百姓的生活跟过去比,肯定是天上地下,过去连认字的权利都没有,至少现在很多人有了受教育的权利。现在允许研究发展藏族自己的文化,但允许是一回事,能不能发展是另一回事,这个文化怎么发展?很难发展。目前这样的科学技术、教育水准,你不可能凭空创造出一种更先进的东西来了。
  人物周刊:你的写作跟这些事有关系吗?
  阿来:很多时候我们狭义地把官方认同的东西叫做意识心态,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有意识形态,不管怎么样,人是生活在某一种政治体制之下的,不是这种政治体制,就是那种政治体制,而任何一种体制,背后都有一个意识形态在起作用。
  我们现代人可怜就可怜在:人类创造了那么多东西,我们不可能再创造出新的来,我们现在就像在做选择题,只能在几个中间打勾。
  写作跟意识形态跟道德都是有关系的,第一你会影响别人,第二你本身会有一个立场。年轻时特别希望有一种无拘无束的写作,跟这一切,跟意识形态、跟道德都没有关系,最后发现这是不可能的,你不在这种道德里,就在那种道德里。
  (实习记者张莹莹对本文有帮助)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指出了学生升入高中后,能否完成数学思维的转换是导致学习成绩是否理想的关键因素。笔者提出,加强数学概念的学习是进行这一转换的有效方法,并做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加强 数学概念 学习 思维转换     很多学生初中数学成绩一直不错,但升高中后却不能顺利地完成数学思维的转换,导致成绩不理想。一个重要因素是没有正确的认识数学概念对于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数学概念是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在
[摘要]英语课堂是语言实践的课堂,也是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提高的阵地。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各种语言环境,充分利用课堂这一载体,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愉快地学会英语。同时把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学好、学活、学扎实,并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课堂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创新提高    陶
[摘要]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瞬息万变,未来的学校教育只能传授给学生最基本的理论、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和信息。因此培养良好的课堂教学效率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严重的课题。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惯的培养,使他们今后走向社会能独立获取知识,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数学教学 信息时代    笔者通过进一步研读小学数学教
[摘要]《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是尊重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就思想品德课教学,笔者认为应大胆改革,制造“快乐课堂”,实施“快乐教学”,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课堂,时时保持一种对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让思想品德课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中,使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  [关键词]快乐教学 思想品德 教学模式   
[摘要]在我们了解高中化学课程任务的同时,应该综合考虑社会对高中毕业生的需求,学科的发展和学生自身的发展。从社会对高中毕业生的需求来看,要求高中学生能有较广泛的知识面,既能为各行各业输送合格的就业人员,又能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的人才。也就是说,社会对高中毕业生的需求具有多重性。本文就如何培养高中毕业生的能力展开了深入地探讨。  [关键词]高中化学 学生能力 化学素养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
[摘要]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一直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总结以往考试的经验我们不难发现,尽管所出的题目和文体千变万化,但只要掌握一定的规律和注重日常的练习是可以取得好的成绩。本文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归纳了英语写作方面的技巧,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中学英语 写作方法 浅析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一直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总结以往考试的经验我们不难发现,尽管所出的题目和文体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