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审美窥探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sx2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节选自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一文,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审美价值,是“审美鉴赏”的重要依托,是“审美创造”的起点。对文本语言进行语用性品味、开发,会发现文本中的爱斯梅拉达,是人性浊流中难得的一股清流,在“黑暗”中带来一道“这边风景独好”的“美的亮光”!
  一、不愚昧麻木,清醒从容之美
  “巴黎善良市民”为了宣泄心中的庸常之恶,不惜信口雌黄、胡编乱造──“我老婆就是因为看见你从她面前走过,才生下了一个两个脑袋的娃娃”“我的母猫生下了一只六只脚的小猫”,他们前来围观伽西莫多受刑,并非嫉恶如仇,要来谴责伽西莫多昨天劫持少女爱斯梅拉达的恶行,并以此来巩固心中对善与真的坚守。他们非但没有强烈谴责伽西莫多的恶行,反而嘲笑咒骂伽西莫多相貌的丑陋;非但没有给可怜的、不幸的犯人伽西莫多水喝,反而极力打击、羞辱伽西莫多;“巴黎善良市民”不去区分什么是应该谴责的、什么是不该嘲讽的,他们不仅愚昧、麻木,而且毫无同情心可言。
  而置身于这愚昧麻木的群众中的爱斯梅拉达,却保持着难得的清醒与从容。爱斯梅拉达没有参与“‘公诉’执行完毕”对伽西莫多的“千万种私人的报复”,虽然按照“常理”,她这个受害人是最应该在此环节“当仁不让”地“挺身而出”惩罚犯人伽西莫多的,然而在咒骂、侮辱伽西莫多的人群中,人们看不到爱斯梅拉达的身影;当伽西莫多连呼三次“给水喝”都无人搭理,有的只是向他扔“在阴沟里泡过的海绵”“破瓦罐”和“瓦片”的“巴黎善良市民”时,只有爱斯梅拉达清醒地以同理心理解伽西莫多的处境,在众人忙着羞辱伽西莫多的麻木中保持清醒,在群众的躁动中从容地走上刑台,给伽西莫多喂水喝。相对于“巴黎善良市民”的愚昧麻木,爱斯梅拉达的清醒从容之美不可忽略。
  二、不盲目从众,独立自主之美
  无聊的巴黎观众,汇聚成群,庸俗盲目。他们百无聊赖地结伴而来,“耐心地”等待犯人伽西莫多被押上刑台,然后发出低俗无聊的“笑声和喊声”;当群众看到“伽西莫多赤裸的驼背,突起的胸脯,长着许多硬皮和汗毛的肩膀,便爆发出一阵哄笑”;当观众看到伽西莫多被皮鞭打得皮开肉绽,“不但没有使他们心肠变软,反倒给他们提供了一桩乐趣,使他们的厌恶情绪表现得更为恶毒”……更为可怕的是,在“巴黎善良市民”“赏鉴”伽西莫多的丑态而“大笑起来”时,“小孩们和姑娘们笑得格外厉害”。一般而言,孩子和女孩是比较单纯的,而此时在“巴黎善良市民”的示范、引领下,就连本应纯真、善良的“小孩们和姑娘们”都从“恶”如流──“笑得格外厉害”,都将怜悯心抛到了九霄云外,成为盲目的、毫无同情心的施行“公众暴力”的一员,何其悲哉!
  同样是“姑娘”,爱斯梅拉达却没有盲目从众,没有像“小孩们和姑娘们”那样“笑得格外厉害”,而是独立坚守着自己为人的底线,对伽西莫多没有嘲笑,没有羞辱,甚至也没有趁机对伽西莫多打击报复,没有“人云亦云”,没有“人骂亦骂”……爱斯梅拉达没有和“巴黎善良市民”保持高度一致,以显示出自己没有脱离群众,而是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和意识,和“巴黎善良市民”营造的“公众暴力”保持距离,在盲目、麻木的“盲流”中保持独立自主之美。
  三、不随波逐流,出人意料之美
  人,生活在社会中,很难不受周围大环境的影响。历史上,有过太多的或愚昧或聪明的个人被时代洪流裹挟着,或随波逐流,或“与世俯仰”;或想不被时代洪流所抛弃,或想在洪流中“刷存在感”……围观伽西莫多的巴黎市民,有很多人本质上未必有多么恶,他们中的大多数即使是恶也只是庸常之恶,并非“罪大恶极”,他们只是被众多庸常的看客之“洪流”所裹挟,被无聊的好奇心所驱使,才沦为随波逐流的“公众暴力”的施加者。“人人如此”,岂会错吗?即使错了,可怕也会有“法不责众”来兜底吧?何况“巴黎善良市民”此番前来,并非“‘师’出无名”之举,而是积极配合司法部门的“正当行为”──因为在对伽西莫多的官方“正规”鞭刑处罚之后,还安排有“千万种私人的报复”,但即便如此,一个人亦可以选择不随波逐流,就如持枪守卫柏林墙的西德士兵,即使开枪是他的职责,但将枪口抬高一厘米,却是他可以自主决定的人性之举;同样的,即使跟随巴黎民众来看鞭刑是官方安排的对伽西莫多实施“私人的报复”的“正当之举”,但对于每一位市民而言,依然可以选择不去咒骂、侮辱伽西莫多,即可以选择不随波逐流,不去伤害伽西莫多。
  在众人随波逐流,并且认为随着众人去羞辱、折磨伽西莫多乃是“正大光明”之举时,甚至当“小孩们和姑娘们”也自觉不自觉地置身其中并不以为非时,唯一的例外──爱斯梅拉达就显得与众不同,特别出人意料──“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竟会那样好心肠地跑去救助一个如此丑恶的家伙”,这一场景“无论如何是很动人的,而这件事又发生在一个刑台上,那就更为动人了”,就连愚昧、麻木的“巴黎善良市民”都“被感动了”,甚至都拍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这就是不随波逐流的爱斯梅拉達展现的出人意料之美!
  四、不睚眦必报,以德报怨之美
  常人的心胸一般都是“有恩报恩”,好一点的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同时“有仇报仇”,甚至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巴黎市民对伽西莫多的折磨、羞辱并非替受害者爱斯梅拉达主持公道的“正义之举”,他们与伽西莫多没有个人恩怨,但他们依然不放过一个发泄自己的愚昧无知、麻木不仁的所谓“怨气”的“好机会”。试想想,如果他们中的一些人与伽西莫多有私人恩怨的话,他们折磨起伽西莫多来,又将是何等的疯狂?无冤无仇,都如此卖力;如果有小恩怨,那一定会睚眦必报,用鲁迅先生的话说,这简直就是确乎无疑的了……
  在刑台下,与伽西莫多有私人恩怨的是爱斯梅拉达,而在围观群众如此“给力”地侮辱、折磨伽西莫多时,爱斯梅拉达这个最该疯狂的人,却异常冷静;她这个最该报复伽西莫多的受害者,却选择了宽容……在伽西莫多饥渴难耐,向人群要水喝的时候,那些与伽西莫多无仇无恨的“巴黎善良市民”不但不给伽西莫多水喝,反而选择了向伽西莫多扔“在阴沟里泡过的海绵”“破瓦罐”和“瓦片”,并以“莫须有”的“胡说八道”来“栽赃陷害”伽西莫多──“我老婆就是因为看见你从她面前走过,才生下了一个两个脑袋的娃娃”“我的母猫生下了一只六只脚的小猫”,这是何等的麻木丑陋、心胸狭隘之举!而与伽西莫多有怨的爱斯梅拉达,不仅没有趁机报复伽西莫多,反而以德报怨──在“巴黎善良市民”惊诧的目光中走上刑台喂水给伽西莫多喝,爱斯梅拉达的以德报怨之美,岂能视而不见?   五、不盛气凌人,坦诚平和之美
  世间有些帮助,会让受助者为难──不受吧,自己难以支撑或是辜负对方的“美意”,接受吧,又让受助的自己丢了面子、失了尊严。正因如此,中国传统文化中,才对“不受嗟来之食”的“廉者”赞赏有加!可见,助人,亦要讲究方法、态度,不顾及受助者感受,甚至是伤害受助者尊严的助人之举值得反思。哪怕对方是伽西莫多这样的犯人,亦不可以用“嗟,来食”般的态度来“帮助”之,因为盛气凌人的态度只会让本已相当敏感的“伽西莫多”们的心理更加脆弱!
  爱斯梅拉达显然不是盛气凌人、高高在上的施与者,请看她的举动──“她一言不发地走近那扭着身子枉自躲避她的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一言不发”,说明爱斯梅拉达不想高调张扬,只是低调从容,她不想给受助者带去“压迫感”,特别是受助者伽西莫多还在“扭着身子枉自躲避她”的时候;“温柔地”,可见爱斯梅拉达的送水态度之亲切;“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之“举”,足见爱斯梅拉达喂水举动之真诚,而非在“做做样子”以博取“掌声”……为善平和而不张扬,行善真诚而不做作,足见爱斯梅拉达远离盛气凌人的坦诚平和之美!
  六、不突破底线,坚守自我之美
  哲学家康德有言:“有两种伟大的事物,我们越是经常、越是执著地思考它们,我们心中就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一个人“头上”没有“灿烂星空”,他的为人处世就极容易失去“坐标”,很容易盲目从众,沦为“巴黎善良市民”那样的愚昧麻木的“庸常之恶”者中不起眼的一个,然而,“压垮茅屋的哪一片雪花”没有责任呢?一个人“心中”没有“道德法则”,他就非常容易突破“底线”,容易随波逐流,在人性浊流中为恶而不自知,或是因为有了“法不责众”的依仗,因此明知自己为恶却不停手,结果在罪恶的泥潭里越陷越深,直至不能自拔!
  古往今来,能够坚守心中的“道德法则”,能够坚守为人之底线的人,是何其少也!也正因其少,又是多么的难得!爱斯梅拉达,不正是不突破底线,坚守自我之美的典范吗?当身边的“巴黎善良市民”纷纷跌入愚昧麻木的泥淖,丑态百出地侮辱伽西莫多,展露人性之丑,甚至突破人性底线的时候,爱斯梅拉达始终坚守着自我,没有选择“吾从众”,而是在“仇人”伽西莫多身体饥渴、精神横遭凌辱的双重困境中伸出援手,最终筑牢难得的人性底线,彰显属于她自己、也属于人类的坚守自我之美!
  七、不沉溺泥淖,启蒙唤醒之美
  在众人“昏昏”的时候,能够保持“昭昭”,何其难得!“巴黎善良市民”,未必全都“昏昏”,但能够在尚且清醒的时候不顺势假装“昏昏”,在“举世皆醉”时能够不趁机装醉,而是勇敢地听从内心的召唤,坦荡地保持“昭昭”,执著地保持清醒,从而不有意无意地陷入人性的泥淖,更不沉溺于泥淖不肯跳脱出来的,试问“善良”的“巴黎市民”中能有几人?就像当年鲁迅先生所忧虑的──“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巴黎这间“铁屋子”中的“善良市民”,要想唤醒,又何其难矣!雨果先生可怕亦曾有“鲁迅之忧”。
  然而,鲁迅毕竟是鲁迅,他很快从“老朋友金心异”的回答──“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中醒悟过来,领悟到砸烂黑暗的“铁屋子”是有希望的!雨果毕竟是雨果,尽管他明知要想喚醒巴黎这间“铁屋子”中的“善良市民”非常困难,但他不愿“明知山有虎”所以就“绕山行”,而是坚定地“偏向虎山行”!依靠谁,依靠什么,唤醒巴黎这间“铁屋子”中的“善良市民”呢?靠爱斯梅拉达,靠人性之善,靠善良、靠仁爱、靠美丽、靠不计前嫌、靠以德报怨的人道主义,事实证明,雨果成功了──愚昧、麻木的“巴黎善良市民”终于被爱斯梅拉达“感动了”,他们甚至都拍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在亚欧大陆的东端,有人置身于专制制度中,用专制的方式结束专制;而在亚欧大陆的西端,爱斯梅拉达则是站在人性的浊流中,激浊扬清;这是爱斯梅拉达人性之善的魅力,这是雨果人道主义的胜利,这是启蒙的美丽!
  立足“审美鉴赏”,一线师生如果能够谨记王尚文先生的谆谆教诲──“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对文本语言进行语用性品味、开发,去挖掘文本蕴含的审美价值,会发现哪怕是“一滴水”,亦能折射爱斯梅拉达清醒从容之美、独立自主之美、出人意料之美、以德报怨之美、坦诚平和之美、坚守自我之美、启蒙唤醒之美,这就是黑暗浊流里的人性之光,这就是人性之善的魅力!
其他文献
钱理群先生把陈日亮老师的“文心”概括为三句话:“文从心出,心在文中,循文会心。”所谓“文从心出”,就是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将文作为语言知识或文学、文化知识的例证,而不触及文(语言文字、表达形式)中的心(思想、思维、情感);所谓“心在文中”,就是不能脱离文而抽出思想、理念而大谈之,这样的借题发挥,不仅脱离了课文之文,也脱离了作者的心;所谓“循文会心”,就是要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表现形式”这个中心
读《最后一班地铁》。    聂尔《最后一班地铁》中的大部分文字,因为网络和博客的关系,我在它成书之前就已经读过了,这一次实际上是重读。重读意味着温习与缅怀,却也依然有不时的惊奇和心有所动——那应该是一种突然的发现吧。我在他的书中究竟发现了什么呢?  我最先的发现是聂尔对底层世界的关注。像《中国火车》里的小偷,《为谁而颠狂》中的老业根,《人是泥捏的》中的老女人,《与宋海智博士对谈》中那个不在场的“失
曾钊新教授多年致力于伦理学研究,其学术研究不是“纯理论”的,而是具有非常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现实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发生的“人性”讨论中,曾钊新教授所提出的观点作为一家之言,曾经引发广泛争议。在研究人性问题有所得之后,其学术研究方向转入人的心理和社会现实道德问题,潜沉深思,奋勇精进,终成为道德心理学和伦理社会学两个领域的开拓者。如果说道德心理学是理论性的、基础性的研究的话,那么,伦理社会学则是操作性
1931年7月10日、11日,北平小剧院借用王府井大街帅府园南面的协和医院礼堂,连续两个晚上上演了一出讽刺喜剧《软体动物》。这部剧是赵元任根据英国剧作家哈伯特·亨利·戴维斯(H.H.Davies)的名作而改编的。剧情很简单,写的是有闲、有钱阶层的懒惰。白太太是一位聪明美丽的富家小姐,有才干,自嫁给白先生后,白先生因为爱她,事事唯命是从,致使白太太处处偷巧装懒,连陪丈夫下棋、散步、逛公园都认为是一种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暴得大名”后,无论是鼓吹文学革命,率先用白话文写作,还是倡导整理国故,教育救国,胡适都是以“但开风气不为师”为己任,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毋庸置疑的一位核心人物。但终其一生,如他自述所言:他的整个思想基本上是杜威的实验主义。这也是一个世纪以来,围绕着对胡适的评价始终褒贬不一、大起大落的重要原因。  由于信奉实验主义,胡适不仅把实验主义的思想方法贯穿于文学改良、整理国故的实践
汉娜·阿伦特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政治哲学家之一。她对于“战争与革命”之巨大暴力性做了极具影响力的政治学考察,二战期间作为犹太人从欧洲流亡到美国的经历以及典型的德国思辨传统,为她的考察提供了思想基础。此外,她对当下大众消费社会的危机——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界限消失——的深刻洞见,她通过重建“行动”和“劳动”等概念的价值来重新定义人类的生存境遇,以及她对希腊城邦文化和康德哲学的政治学意义的解读等等,也都深
一    2011年8月12日晚,美国新任驻华大使骆家辉(Gary Locke)一家人从西雅图悄然抵达北京。这位生于美国西雅图市的第三代华人移民,曾经创造了很多“第一”: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裔美国人州长、美国本土的第一位亚裔美国人州长、第一位华裔美国人商务部部长,如今,又成为第一位华裔美国人驻华大使。骆家辉出任驻华大使,再次引发学界对亚裔美国人群体如何在美国发出“声音”并发挥更大作用的思考。  骆家
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了《唐人选唐诗十种》(初版于1958年),小32开平装本,上下两册,共2.35元——这在当时就算比较贵的书了。曾经有一段时间,这是我相当喜欢把玩的闲书之一。  所谓十种,其中有两种稍特殊些,即被列为第一种的《唐写本唐人选唐诗》,原是敦煌卷子中的残卷,已不完整;被列为第十种的《搜玉小集》,唐文学专家认为传世的版本也已不完整,可能只是原先的一小部分。而且这两种选集的编者和
若以教学目标作为划分标准,作文教学主要经历了关注结果—关注过程—关注语境的发展过程。[1]关注点的转移同时牵引着写作知识的更新。关注结果,即以文章为中心的写作知识主要为“主题”“题材”“结构”“表达方式”等“八大块”理论知识,来源有文艺学、修辞学、逻辑学。在这阶段,写作没有内在的知识体系可言。关注过程下的写作知识大体上由“认识”“构思”“表达”构成,针对各个环节有细化和精确,例如刘锡庆的《基础写作
《交融集》,来新夏著,岳麓书社2010年1月版,25.00元  几天前,又有一本新书置于我案头,乃来新夏先生的新著《交融集》。这几年,我几乎每年都能收到一两本先生通过邮局寄来的新著。每一次捧读,我都心潮起伏,感激之情,油然而生。我很少为先生做什么,却一直被先生关心着,但凡见我有了那么一丁点学术成果,便来鼓励,而他自己每有所获,也总不忘让我来分享。这些年,先生的著作是越来越多。有人说,是他的名字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