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路中品心路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aph45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已然成为了文天祥的文化名片,更化为世人的人生座右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中国人印象中的文天祥,简直是一个刀枪不入、生死无惧的“钢铁侠”,被后人供于神坛而奉以膜拜。
  很多时候文天祥被我们当作一种高档的精神消费,以满足个体的精神需求和爱国热忱,忘记了他首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和我们一样的生命个体。然而史书中的文天祥,只有他的经历,只有他的功绩,却没有他的生命。这正是我们学习《指南录后序》的意义所在:我们不仅要了解这一段风云际会和个人遭际,更重要的是深入文字去感受文天祥作为“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轨迹。《指南录后序》之所以成为经典,正在于敢于直面自己的灵魂,敢于袒露自己的心灵。表面上文天祥似乎被拉下了神坛,但在我们眼里他作为大写的“人”显得更加高大、伟岸。
  《指南录后序》因为篇幅较长,教学难度自然较大。因为是文言文,又难以达到长文短教的效果。不过长文往往适于巧教:选择小巧又集中的教学要点,构建连贯而适宜的教学流程,既能顾及文章的整体性和连贯性,避免限于局部的零敲碎打,又可以明确文本研习的核心价值。
  《指南录后序》是文天祥一段人生经历的自我记录,叙述了他出使元营前后的行路历程;同时又是他真实的心灵记录,刻画了伴随行路而生的心路历程。可以说,《指南录后序》不仅是一张记载文天祥经历的行路地圖,更是一幅用灵魂涂抹的心路画卷。
  行路与心路既是我们解读《指南录后序》的“双管”,也是我们教学《指南录后序》的“两翼”。双管齐下,两翼齐飞,我们不妨就在解读行路中品味心路。
  行路一:“去”
  文章的开端看似简单明了,文天祥临危受命出使北营。这一“去”,不曾想却引来了一系列的“渡劫”。有人说文天祥是抱着必死的决心而“去”,有人说他是不顾个人安危而“去”,我想这些由结果而逆推的结论未免太过简陋。其实在“去”的叙述中文天祥交代了“去”背后的心理考虑。
  其一是“该去”。这“应该”直接源于文天祥当时的身份和地位,“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同时也是由于形势所迫,“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况且“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可以说,“去”于文天祥而言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必然。
  其二是“可去”。此“去”虽有较高的风险指数,但终究是两国间正常的外交往来。而且根据惯例,有“去”也有“回”,“初,秦使往来,无留北者”。此时的文天祥,其实并没有太多悲观的预料和准备,甚至并未想过“死”之大事。
  其三是 “想去”。文天祥之所以想去,乃是出于自我的主观愿望,“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以死报国固然伟大,但至多是保全了国家的尊严,体现了民族的气节,但这绝非文天祥此 “去”的初衷。固然“该去”“可去”,但“想去”才是他内心最大的动机。可以说,出使北营是文天祥经过再三考虑的理性选择。
  教学环节一:行路——“去”;心路——“该去”“可去”“想去”。
  行路二:“留”
  文天祥出使北营,却“羁縻不得还”,不幸被对方扣留。这既在当初的意料之外,却又在实际的情理之中。作为弱国之使,他“抗辞慷慨”以致“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以个人之力捍卫国家的尊严。但因为吕师孟的构恶和贾余庆的献谄,由个人恩怨、所托非人以致“国事遂不可收拾”。
  面对“留”的处境,摆在文天祥面前的选择似乎只有一个——“死”。选择死是自然的,也是容易的。于己于国,他明白自己“该死”,所以“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同时他又知道自己 “当死”,死既能保全自身的名节,更能捍卫国家的尊严,所以“分当引决”,这并不是一个需要太多考虑的问题。
  对于文天祥而言,“死”当然是一个需要勇气的选择,可是“不死”却是需要更大勇气和深刻思考的抉择。“死”固然能够保全自己,但于国事却无所增益,且与“想去”的初衷相悖;而“不死”虽然需要“隐忍以行”,却能用现时的屈辱换来未来的希望。 “将以有为也”,这既是文天祥借古人之言对自己的激励,也是自己“舍死求生”的心理独白。
  这般面对生死的抉择,令人自然联想到太史公的《报任安书》:“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尽管文天祥简略而述,然而这如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的心灵抉择,想来必然经受了一番痛苦而又决绝的过程。
  教学环节二:行路——“留”;心路——“该死”“当死”“不死”。
  行路三:“逃”
  一般而言,“逃”是摆脱困境、寻求生机,而文天祥之所以“逃”非但没有“死里逃生”,反而是“生里逃死”。
  《指南录后序》中叙述文天祥北行途中逃脱的行程毫无疑问是文章的重点,浓墨重彩地回顾了他九死一生的惨痛经历。但是这不堪回首的行路作者叙述极为简略,走马观花般一笔带过,“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在这笔法顺畅的行路中,作者一路所经受的心路历程却是跌宕起伏的。而这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坐标,那便是一个“死”字。“死”,既是一个字,也是一种处境,更是一段心路历程。
  起初,文天祥并不怕死反而一心“求死”:“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他据理力争,表现出了不畏强权、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此时的文天祥意志坚定,胸襟坦荡,未见任何恐惧。
  在很多人看来,自杀乃是一种懦弱和逃避的表现。当此国难之际,文天祥报国之志未酬,定然是不会轻易自杀的。然而“去京口……几自刭死”,他私挟匕首却自己“想死”。为何?因为他心中有所顾虑,担心自己被元军当作人质。一旦被要挟,不仅一世英名付之东流,更是丧格辱国,此时自刭应是最好的选择。可未见真相前,文天祥心中实有不甘,一个“几”写出了他心中的彷徨和犹豫。   同时。文天祥又很“怕死”。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他怎会是一个“贪生怕死”之辈呢?他之所以“怕死”,是怕自己死得不明不白,死得毫无价值,辜负了举国上下对其的厚望。因此我们从“几从鱼腹死”“几彷徨死”中读出文天祥的担忧,唯恐自己遭遇“轻于鸿毛”之死。
  然而作为生命个体,文天祥毕竟是一具血肉之躯。尽管他可以不计个人安危,但身心必然要遭受生死的折磨和考验,他终究还是“惧死”的。所谓“惧死”,既有对自己死里逃生的慨叹、庆幸,又有历尽磨难后对死亡的恐惧。“如扬州,竟使遇哨,无不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以小舟涉鲸波,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在此文天祥流露出一个普通人对多舛命运的无助与畏惧。虽然一心為国,但苟且偷生带来的种种屈辱使其身心备受折磨,实在是非人世所堪。
  “常恐无辜死”“死固付之度外矣”,既有对死的恐惧,也有对生的留恋,更有对死的参透。一路从“死”中走来的文天祥,展现出了他身为常人的真实心灵写照,这非但没有损减原本在我们心目中的高大形象,更加诠释了一个贴近我们的文天祥。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更是文天祥“悟死”的肺腑之言。一方面,“痛”为人生所遭之磨难、生命难以承受之苦痛,饱受摧折,痛何其之深刻。另一方面,“痛”为个人命运难以把握与报国之志未酬之矛盾,自己一死固然容易,可是国之重任犹不能忘。一己之命事小,国家社稷之安危事大。于是为自己之险境更感忧心忡忡,这种痛苦是更高层次上的人之大痛。
  教学环节三:行路——“逃”;“心路”—— “求死”“想死”“怕死”“惧死”“悟死”。
  行路四:“归”
  文天祥死里逃生,“归”而“重见日月”,想来有“劫后余生”的庆幸。然而文天祥的内心注定是无法平静的:一方面,之前一路涉死的心灵之痛久久未愈;另一方面,归国之后必然要面对世俗和他者的眼光与质疑。于他而言,选择“死”是无可非议、无人质疑的,而选择“生”却可能要遭受附加的屈辱和自我的折磨。
  因此,文天祥敢于主动揭开自己未愈的伤口,主动为自己“辩生”:以死明志固然能够保全自己,但对上有负于国君,对下有愧于父母,“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可谓既不忠又不孝。而他选择隐忍苟活正是要把自己的生命献给国家,“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他甘愿忍个人之辱,只求为国而死,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教学环节四:行路——“归”;“心路”——“辩生”。
  文天祥的伟大不仅仅在于政治层面和道德层面的“高大”,更在于心灵层面和人性层面的“真实”。对于大多数士大夫而言,他们的作品中往往只有“仕”和“隐”的选择。可以说,“仕”与“隐”的二重变奏,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生存矛盾基调,而这种矛盾切入个体的灵魂并不深。而《指南录后序》中的基调则是“生”与“死”的二重变奏,这就具备了灵魂的深度和人性的深刻,从而让我们在文字中感受文天祥心灵层面和人性层面的伟大。
  [作者通联:浙江宁波市北仑中学]
其他文献
近年来,“语文核心素养”已成为语文界的热词,其中,“审美鉴赏与创造”作为难度较大的一个板块,研究的专家较少,相关著作也较少。在理论和案例指导并不充分的情况下,一线教师很难将其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王君,这个被霍军评论为“语文教学艺术家”的特级教师,却利用灵动丰富的教学设计,将“审美鉴赏与创造”扎扎实实地落实到课堂之中。  一、审美起点:营造审美氛围  接受美学认为审美过程源于审美直觉。审美直觉是指审
授课时间:2011年11月2日  授课地点:石家庄43中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苏轼的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这节课做笔记的任务比较大,要读,要思考,又要做笔记。  师:这节课的学习任务解决三个字的问题:第一个字是“知”,知道,了解;第二个字是“意”,文章的意思,细细地理解;第三个字是“情”,品析、感受、欣赏作者在这首诗里面表达的情感、情志。  (屏显)《江城子·密州出猎》教与学:知 意 情  
语段补位连贯题是一种很“烧脑”的问题,也是学生很苦恼的问题。很多同学一次次面对,心怀热望;却又一次次铩羽而归,空怀叹息。“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那么,这类问题,有没有内在的规律?有没有令人愉悦的捷径呢?  规律当然有。但规律是什么?有哪些可操作的东西?我们不妨看看下面的材料,看看这些“典范”里有哪些可为我所用的“秘籍”。  对于今天的青年人来说,现代化进程造就了一个无限展开的中国,这个时候,行
杨绛先生的《老王》为我们诠释了并不深奥的生活道理: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以真纯的情感善待、关爱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他人,人世间才能多一丝阳光,少一些冷漠,多一份文明,少一些残酷。  这些道理靠机械灌输恐收效甚微,而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发现,去思考,去品味,去获得,才会使之成为心灵烙印。因此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是自读点拨。本文是写人记事的散文,通过叙写与车夫老王的交往片断,刻画了虽穷苦卑微却纯朴
不可否认,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和个性化使用语言的能力确有一定先天差异在内,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指导学生表达抽象的生命体验这一方面我们就无事可做。相反,如果能够帮助学生将自己的一腔心事付与一些小的技巧,从而将其生动而形象地表达出来,让自己的思维在如花的语言之中尽情绽放,未尝不是功德一件。  一、落红不是无情物——付与具体可感之景物  情感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在写作过程中,我们不妨把抽象的情感凝聚于
2013年12月7日至8日,“七彩语文杯”江苏省第十二届“中学生与社会”现场作文大赛在六朝古都南京顺利举办。来自全省13个地市的489位初高中写作高手齐聚金陵。与往年一样,决赛采取“当天命题、现场作文、当晚评阅、次日颁奖”的形式,经过紧张角逐,笔者辅导的两名同学双双获得一等奖,其中张依琳同学以绝对优势斩获头筹。  当再次捧读张依琳的获奖作文时,文章中散发的地气、底气、真气充盈在我心头,让人产生强烈
一、对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要解决的问题  检索中国知网,关乎用随笔写作培养学生哲学思维的文献没有找到。  梳理相关文献发现,源于希腊语Φιλοσοφíα的哲学,英语是Philosophy,由指爱和追求的philo和指智慧的sophia两部分构成,爱智之意也。简言之,哲学,使人聪慧之学也。哲学思维是把整个世界的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规律作为自己的反映对象,是一种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无限性思维。①  “教育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评析样本】叶月宏.在跨越课程界限中杜绝“去语文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12期.  殷静茹.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5年.  罗悦丹.中英初中语文教材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比较研
师:有这样一句话,老师读过、学过也教过,但直到今天,这句话仍然让老师觉得回味无穷。大家看看,(指向屏幕)这句话熟悉吗?  生:熟悉!是鲁迅先生《社戏》最后一段!  师:老师想再给大家读一读这一段:“真的,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同学们从老师的刚才的诵读中听出了鲁迅先生什么情感呢?  生:怀念!(齐声)  师:是啊!是一种浓浓的怀念之情!那么,鲁迅先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尤其是语文学科,更是担负着比其他任何学科都更为重要的育人功能。一个学生,他的语文素养决定了他其它方面的很多素养。而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这四方面的语文素养中,我认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是基础。可是细心观察当今的高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呈现出的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情况,我发现:他们普遍能感受到华美典雅型文字的形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