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涵泳”的语文实践意义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74042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习尤其是经典学习,最关键的就是读书。“涵泳”是中国古人系统学习经史子集的重要读书方法。“涵泳”强调过程性,它的特点是“慢”。只有慢下来,学习者才能全身心投入、沉潜、流连,才能被经典的情调气氛包围、熏染,从而变化气质。当下的语文,无论教与学,似乎都不太令人满意,而症结所在,可能就是“贪多求快”四个字。因此,重新认识并实践“涵泳”法,对语文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不妨从三个方面来看“涵泳”在语文学习中的运用。

一、高声朗诵以昌其气


  诗文学习,首重朗读,而且是高声朗读。因为汉语讲究格律的美、声调的美。诗歌、骈文自不必说,散文也很注重音调的铿锵。读之琅然,就能以声动人。我们来看看古人的经验,从中必能得到启发。
  姚鼐《与陈硕士》云:“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他反对默看,认为反复地放声快读放慢读才能进入状态,才能进入古文的文脉之中,与学习对象为一,这样才不会学来学去终究还是个“外行”。放声朗读能够凝神专注,易有所成。
  曾国藩教子弟读诗习文,最重“高声朗诵”和“密咏恬吟”:“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余所选钞五古九家,七古六家,声调皆极铿锵,耐人百读不厌……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学习者在诵读中体味到诗歌声律之美,自然为其吸引,进而沉浸其中反复玩味,“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曾氏所言就是“不学而学”的最好的学习状态。至于高声朗读有何作用,曾国藩说得很清楚——“昌其气”。“气”就是指人的生命力。“昌其气”就是能够使学习者灵心跃动,血脉震荡,精神奋发,在整体生命状态上有一个向上的提升。“取其声之和者,以陶写情性,感发志意,动荡血脉,流通精神,有至于手舞足蹈而不自觉者。”(李东阳《麓堂诗话》)文本的声律节奏与人内在的生命节律相通共振,使人振作焕发,更好地投入。其实这也是一个深谙学习心理的教育课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来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高声朗诵确实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二、密咏恬吟以玩其味


  高声朗诵之后,要继之以密咏恬吟,才能深切感受汉字之美、经典之味。“味”是一个美学概念,玩味的过程伴随着美感的滋生,“涵泳”必然是一种审美体验。经典作品之所以能使人流连徜徉,就是因為在沉潜涵泳中,学习者转换成了审美主体,经典本身成为审美客体。主体不仅观照领略客体之美,而且主客体有融合之势,审美主体逐渐沉浸于审美客体之中。清人方玉润有一段解读《诗经?周南?芣苢》的文字,最得“密咏恬吟”之义。
  “殊不知此诗之妙,正在其无所指实而愈佳也。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平心静气地“涵泳”,“兴会”自然而来。读者整个儿地浸润于诗人所创设的意境氛围之中,甚至能够体验到诗中人物的细腻情思,形成谐和的情感共振,真个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诗,我与诗的界限彻底消弭了。这样的诗意把握,纯是一片审美感受,毫不费力,自自然然。非反复地密咏恬吟,反复地涵泳玩味,其境不出。
  密咏恬吟,就是要把握诗人“活底意思”:“此等语言(指《诗经?大雅?棫朴》)自有个血脉流通处,但涵泳久之,自然见得条畅浃洽,不必多引外来道理言语,却壅滞诗人活底意思也。”(朱熹《答何叔京》)诗并非死物,而是一个有生命的活的整体,它的内部有血脉流通。读诗之人必须通过反复涵泳,把握诗中活泼泼的意象,感受诗人活的意思。“活底意思”是宇宙的生机,这是最高的“味”,玩味到这一层,自能领受极大的审美愉悦。
  可见,只有通过“涵泳”,读书才不仅是抽象地接受义理的过程,也是一种身心愉悦享受的过程。

三、沉潜往复以悟其法


  “涵泳”是审美体验,甚至是修身养性的工夫,但它也指向创造,延伸到写作。“涵泳”是为了悟得创作之“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朗读、体味,再“坚强”的文本也会向读者、学习者敞开。关键是,当文本的意义敞开之后,学习者能不能创造出新的文本。古人的意见很明确:读诗是为了作诗,涵泳是指向写作的。我们都听过苏洵的故事,所谓“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他在《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中自述学文经历。
  “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年,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由是尽烧曩时所为文数百篇,取《论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人、贤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矣。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观于其外,而骇然以惊。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已而再三读之,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
  “兀然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矣”,显然是长时间地浸淫于经典;“方其始也”,定当高声朗诵,初步熟悉文本,但仍不免于“惶然”“骇然”;“及其久也”,涵泳体认深透,自然“豁然以明”,玩出其味;到最后一个阶段,成果显现,“出而书之”,下笔成文,且“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至此,苏洵自己的作品也成为经典文本了,供后世读者涵泳诵读。这是通过“涵泳”悟得为文之法的好例。其实,这是古人的共识,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重点还不是“万卷”,而是“破”。一个“破”字,显示了多少涵泳工夫啊,其中甘苦,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沉潜往复而悟出作文之法,并不神秘,关键是涵泳的工夫达到必要的程度。上引《家训》的那段话后,曾国藩接着说:“二者(高声朗诵和密咏恬吟)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为诗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朱光潜先生透辟地指出:“朗诵既久,则古人之声就可以在我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到我自己下笔时,喉舌也自然顺这个痕迹而活动,所谓‘必有句调凑赴腕下’。”朱先生从筋肉模仿即生理学的角度对写作现象进行解释,颇具启发性。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感就是在反复不断的涵泳中“内在模仿”而成,只要够熟,就可以冲口而出,新的文本就能诞生。涵泳的作用于此可见一斑。
  语文应该慢下来!让我们一起来静心诵读经典,流连经典,玩味经典。“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悠游美丽的文字之林,徜徉幽微的精神之场,有一份悠闲和从容,方能得一份受用和自得。“涵泳”是一种让浮躁的语文慢下来的有效方式,它既是教法又是学法,理应为我们所重新认识并实践。关键是我们语文教师能够给予足够的重视,率先实践,以身垂范,学生才会受其感化,起而仿效,形成师生共读共悟的语文学习、经典学习之场。
  作者简介:江苏省启东中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并不单单只是在乡间,世间各种的花一旦相继开起,在鄙乡,牡丹过后便是芍药,朱可梅师说到牡丹与芍药之间的区别,简短只三句,一是牡丹比芍药多一点焦墨,二是多一点水,三是芍药开
期刊
曲中宾白乃是戏曲叙事性的最佳体现方式 ,但到了明代却江河日下 ,地位竟至为“妾妇” ,成为曲词的陪衬。为了挽回这种颓势 ,身兼商人与文人的李渔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 ,提出了
入课伊始,教师先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字音准确、语句通顺;然后,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rn(PPT呈现以下文字:)rn 1.圈画本文的生字.rn 2.概括本
期刊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的法子必须要根据学的法子。”可见,“教”应因“学”而动。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动态生成的,教的起点应根据学习起点的发展变化而灵活调整。调整,是对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起点作“处方性”分析后的施教方案和导学方法的不断改进。调整,不是只在备课中,而是贯穿于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全过程。一、关联“学”的起点,在设计中调整  长期以来,教师所分析的学情却难以融入教学过程中,难
期刊
小学是容易学习外来新知识和接受新的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六年级的语文科目,能够增强学生们的素质,提高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的提高
[关键词]好句子 好文章 方法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A).2010.11.030    遣词造句是习作的基本功,好文章离不开好句子。如果说布局谋篇是文章的骨架,那么句子就是文章的血肉。文章有血有肉才算一篇好文章。一篇文章除了布局谋篇之外,还得看它的句子是否生动具体。我们常常会被好文章中的好句子吸引,为它叫好。  可是,我们在学生习作中却往往看不到
在众多的学科教学中,教师常常会感慨语文“难教”。语文的教学文本多样,内容丰富,往往令老师们难以取舍——不想错过文本任何一处精彩。这样,尽管教师尽心尽力地“教”得很多,但学生得到的却不尽如人意。这就需要教者认真解读文本,仔细甄别,把握文本特质,确定教学内容和目标,助力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走向高效。教材中的文本是编者从众多文学作品里精挑细选的,给学生提供学习的范例,这就决定了教材里的这个例子不是可有可
期刊
徐渭的《翠乡梦》是在关于红莲的传说与元杂剧的故事相融合的基础上 ,重构架、再创作的结果。一是利用强化戏剧冲突的手段 ,使主题更加深刻。二是对原有材料进行删削、改装、
一、教材分析:rn《咏怀古迹》(其三)选自《杜诗详注》,是杜甫漂泊于西南一带所作的,是一首怀古诗.诗中通过写王昭君远嫁塞外,客死异乡的千载之怨表达出自己的怀才不遇,身逢乱
期刊
随着现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现在的学校教育中,教师在进行课程教授的时候,除了要将基本的知识教授给学生之外,教师还要将本地的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特别是对于贵州市的土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