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金融是现代金融业的难题。相对而言,成本更高、难度更大、收益更小。
农行重庆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冯建龙却坚信:服务“三农”和商业运作是可以有机结合的。
一年前,冯建龙“空降”重庆后,在大力发展城市业务的同时,一有时间就扎进田间地头,精心探索创新服务“三农”之道;一年后,他所在的银行网络覆盖重庆数千村庄,业务经营一举夺下当地四大行(工、农、中、建)十顶桂冠……
重庆农行的发展速度令同业和系统刮目相看。冯建龙的掘金之旅,是那样的与众不同。
服务“三农”:探寻社会责任和企业发展的契合点
2010年初夏,梁平。
一片竹林,绵延千亩。一群人,沿林间小径缓步而来。
戴着眼镜、穿着雪白衬衫的冯建龙走在最前面。
作为重庆农行的负责人,冯建龙此番率队下乡,正是为助力万元增收探路。
一边走,冯建龙一边与同行农民聊天:“老乡,你们这里有银行吗?乡亲们存取钱方不方便?贷款难不难……”
得到的回答,大多是“不”。冯建龙沉默了。
一种复杂的感情,在这个曾获全国金融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多次被上级行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的农行行长心中翻腾,有酸涩,更有渴望。
几个月前,北京,中国农业银行总行。
冯建龙即将到重庆履新,董事长项俊波为他送行。
“担负城乡统筹发展重任的重庆市是中国的缩影,城市金融业发展迅速,农村金融仍然落后。”祖籍重庆的项俊波这样介绍自己的故乡,“面向‘三农’、服务城乡,是我们农行的职责。建龙,谨记!”
2010年1月,冯建龙将“谨记”揣进心里,赴渝上任。
此时,众多银行争相入驻重庆主城区,厉兵秣马,力求在蓬勃发展的重庆金融格局中称雄一方。重庆农行要想出人头地,必须另辟蹊径。
早春,月夜。重庆农行大楼19层,孤灯尚明。
落地窗前,冯建龙俯瞰着这座陌生的城市。
窗外,两江环抱之中,山城灯火璀璨。
冯建龙的目光越过繁华都市,投向更为辽阔的农村——在那里,一个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巨大市场,沉睡正酣。
“今天的重庆,就像十年前的长三角!”冯建龙说,“未来十年,重庆县域经济定会起飞,农民将成为我们的黄金客户!”
在社会责任和企业发展之间,冯建龙找到了契合点——通过服务“三农”壮大自身。
深耕:调兵遣将打造服务“三农”生力军
2010年2月,重庆农行全员工作会。
一身正装的冯建龙,快步走上主席台。
“创建区域内主流银行,我们要在经营规模、质量、效益上领先,我们要在风险控制中领先,我们要在经营管理和团队素质上领先……面向城乡,服务‘三农’——这,就是我们要走的路!”台上,冯建龙双目炯炯,声音铿锵。
台下,8000多名员工热血奔涌。
向着这个目标,冯建龙开始调兵遣将。
在服务“三农”方面,农行无疑是业界翘楚。但在内部,优势资源分散于各部门,没有针对“三农”形成合力。
要主攻农村市场,就必须打造一支专攻“三农”的生力军。
为此,冯建龙接连使出三手“绝招”。
首先,借农行事业部改革之机,组建“三农”金融事业部,并以此为核心,建立对接县域的管理机制。其次,确立“城市业务与‘三农’业务两手抓”战略,避免城乡战略失衡。最后,建立新的人事制度,推行公开竞聘,任用了一批精通业务的人才,定期考核,优胜劣汰。
“新行长真不简单!”很快,下属们感到了变化。
2010年6月,天气还不熱,新任渝中区支行行长欧建成却满头大汗。
“半年后,业务上不去,你下来。”任前谈话,冯建龙强调得最多的就是这一句。
此后,欧建成干什么都跟玩命似的。几个月后,他所在的支行业务突飞猛进,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
数月后,冯建龙如愿以偿——通过改革,重庆农行建立了以“三农”事业部为核心,涵盖信贷、产业金融、农户金融等板块的农村业务体系,拥有了对接县域金融的专业平台。
创新:“惠农通”激活农村金融市场
2011年4月,江北国际机场。
飞机刚落地,一群北京来客立即登上汽车,直奔重庆农行。
这些人是来自商务部、农行总行的技术专家。此次赴渝,他们只有一个目的:考察重庆农行“惠农通”系统,并在全国推广!
“一场农村金融革命即将掀起!”闻听喜讯,冯建龙一脸自豪——实现了金融服务到农家的“惠农通”,源于他的一个灵感。
一年前,冯建龙行走在油菜花地头,调研农村金融。
乡亲们说,村里没有银行网点,他们取钱要到镇上,来回一趟要一个多钟头,车费要八元钱……
冯建龙眉头紧锁。
深夜,重庆农行大楼。
行长办公桌上,各种农村金融资料堆积如山。
从图标、数据和分析报告中抬起头来,冯建龙的眉头没有舒展:在没有村级服务网点的情况下,如何才能让农民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目前,还没有银行实现金融服务到农家。
“没有村级网点,就没有农村金融服务!”冯建龙必须攻克这个国家级难题。
此时,一张卡片进入视野。
那是农行的多功能服务卡——惠农卡。在重庆,它已经发行两百多万张,占全市农户总数的50%左右。
端详惠农卡,冯建龙眼前一亮:如果研发一种承接惠农卡的数字化平台,不就能代替网点发挥作用了!
冯建龙的眉头终于舒展。
几个月后,荣昌农村。这天,为了给亲戚祝寿,64岁的何远祖来到村口的商店,用惠农卡取出50元礼金。“现在取钱方便了,足不出村,按个手印就搞定!”他说,“这多亏了‘惠农通’!”
“惠农通”,就是冯建龙把金融服务送到农家的平台——重庆农行联合市商委、重庆移动公司,共同研发出这种集POS刷卡、条形码扫描、移动充值等功能于一身的信息服务平台,同时得到人民银行总行特批,可小额取现。
目前,在重庆农行和市商委、移动公司联手助推下,“惠农通”已经进驻3000多个行政村。
2010年7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和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巴南区海棠村“十分利”农家店考察时,对“惠农通”给予了充分肯定。
“‘惠农通’将农村市场和现代金融连接在一起,让金融服务到农家变为现实,让农民朋友取钱像买油盐酱醋一样方便!”冯建龙颇为满意。
在他面前,服务“三农”之路,已经畅通无阻。
收获:掘金“三农”成为重庆金融行业排头兵
又一个春天到了。
2011年3月,渝州宾馆会议大厅,全市金融工作会议召开。
会场内,冯建龙有些激动。会前,市长黄奇帆亲自点名,请他代表重庆银行业发言,介绍农行快速发展的经验。
过去一年,冯建龙和他的同事们成为银行界服务“三农”的先锋:向23.7万户农户授信23.4亿元,发放农户小额贷款14亿元,为21个区县制订农村金融发展计划,为梁平竹产业、黔江烤烟、秀山土鸡、忠县柑橘等特色产业提供金融支持……重庆农行“三农”事业部市场份额增量高达55%。
有了农村市场撑腰,重庆农行迅速壮大,去年更是一举创下主营业务连夺十顶桂冠的“重庆速度”,利润、存款、储蓄存款、贷款总量及增量皆位列全市四大行之首,其中拨备前利润、中间业务收入、各项存款增量份额均超过50%;经营效益实现翻番;系统内综合绩效考核由16位提升到全国农行第二位……重庆农行已经稳坐全市存贷款规模最大、盈利能力最强、网络最广的“头把交椅”,领导班子被总行评为优秀领导班子暨“四好”领导班子先进集体。重庆农行也获得重庆金融贡献一等奖、重庆五一劳动奖、第一届产品创新成果奖,被授予“重庆市城镇化工作先进单位”、“重庆市扶贫开发先进单位”、“重庆最佳农村金融服务银行”等荣誉称号,成为同业和系统内的标兵行。
“对一级法人负责、对广大员工负责、对发展历史负责。”这是冯建龙的承诺,也是他的实际写照。
天气渐渐热了。而今,冯建龙又换上雪白的衬衫,继续奔走在重庆这片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土地上……
农行重庆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冯建龙却坚信:服务“三农”和商业运作是可以有机结合的。
一年前,冯建龙“空降”重庆后,在大力发展城市业务的同时,一有时间就扎进田间地头,精心探索创新服务“三农”之道;一年后,他所在的银行网络覆盖重庆数千村庄,业务经营一举夺下当地四大行(工、农、中、建)十顶桂冠……
重庆农行的发展速度令同业和系统刮目相看。冯建龙的掘金之旅,是那样的与众不同。
服务“三农”:探寻社会责任和企业发展的契合点
2010年初夏,梁平。
一片竹林,绵延千亩。一群人,沿林间小径缓步而来。
戴着眼镜、穿着雪白衬衫的冯建龙走在最前面。
作为重庆农行的负责人,冯建龙此番率队下乡,正是为助力万元增收探路。
一边走,冯建龙一边与同行农民聊天:“老乡,你们这里有银行吗?乡亲们存取钱方不方便?贷款难不难……”
得到的回答,大多是“不”。冯建龙沉默了。
一种复杂的感情,在这个曾获全国金融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多次被上级行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的农行行长心中翻腾,有酸涩,更有渴望。
几个月前,北京,中国农业银行总行。
冯建龙即将到重庆履新,董事长项俊波为他送行。
“担负城乡统筹发展重任的重庆市是中国的缩影,城市金融业发展迅速,农村金融仍然落后。”祖籍重庆的项俊波这样介绍自己的故乡,“面向‘三农’、服务城乡,是我们农行的职责。建龙,谨记!”
2010年1月,冯建龙将“谨记”揣进心里,赴渝上任。
此时,众多银行争相入驻重庆主城区,厉兵秣马,力求在蓬勃发展的重庆金融格局中称雄一方。重庆农行要想出人头地,必须另辟蹊径。
早春,月夜。重庆农行大楼19层,孤灯尚明。
落地窗前,冯建龙俯瞰着这座陌生的城市。
窗外,两江环抱之中,山城灯火璀璨。
冯建龙的目光越过繁华都市,投向更为辽阔的农村——在那里,一个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巨大市场,沉睡正酣。
“今天的重庆,就像十年前的长三角!”冯建龙说,“未来十年,重庆县域经济定会起飞,农民将成为我们的黄金客户!”
在社会责任和企业发展之间,冯建龙找到了契合点——通过服务“三农”壮大自身。
深耕:调兵遣将打造服务“三农”生力军
2010年2月,重庆农行全员工作会。
一身正装的冯建龙,快步走上主席台。
“创建区域内主流银行,我们要在经营规模、质量、效益上领先,我们要在风险控制中领先,我们要在经营管理和团队素质上领先……面向城乡,服务‘三农’——这,就是我们要走的路!”台上,冯建龙双目炯炯,声音铿锵。
台下,8000多名员工热血奔涌。
向着这个目标,冯建龙开始调兵遣将。
在服务“三农”方面,农行无疑是业界翘楚。但在内部,优势资源分散于各部门,没有针对“三农”形成合力。
要主攻农村市场,就必须打造一支专攻“三农”的生力军。
为此,冯建龙接连使出三手“绝招”。
首先,借农行事业部改革之机,组建“三农”金融事业部,并以此为核心,建立对接县域的管理机制。其次,确立“城市业务与‘三农’业务两手抓”战略,避免城乡战略失衡。最后,建立新的人事制度,推行公开竞聘,任用了一批精通业务的人才,定期考核,优胜劣汰。
“新行长真不简单!”很快,下属们感到了变化。
2010年6月,天气还不熱,新任渝中区支行行长欧建成却满头大汗。
“半年后,业务上不去,你下来。”任前谈话,冯建龙强调得最多的就是这一句。
此后,欧建成干什么都跟玩命似的。几个月后,他所在的支行业务突飞猛进,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
数月后,冯建龙如愿以偿——通过改革,重庆农行建立了以“三农”事业部为核心,涵盖信贷、产业金融、农户金融等板块的农村业务体系,拥有了对接县域金融的专业平台。
创新:“惠农通”激活农村金融市场
2011年4月,江北国际机场。
飞机刚落地,一群北京来客立即登上汽车,直奔重庆农行。
这些人是来自商务部、农行总行的技术专家。此次赴渝,他们只有一个目的:考察重庆农行“惠农通”系统,并在全国推广!
“一场农村金融革命即将掀起!”闻听喜讯,冯建龙一脸自豪——实现了金融服务到农家的“惠农通”,源于他的一个灵感。
一年前,冯建龙行走在油菜花地头,调研农村金融。
乡亲们说,村里没有银行网点,他们取钱要到镇上,来回一趟要一个多钟头,车费要八元钱……
冯建龙眉头紧锁。
深夜,重庆农行大楼。
行长办公桌上,各种农村金融资料堆积如山。
从图标、数据和分析报告中抬起头来,冯建龙的眉头没有舒展:在没有村级服务网点的情况下,如何才能让农民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目前,还没有银行实现金融服务到农家。
“没有村级网点,就没有农村金融服务!”冯建龙必须攻克这个国家级难题。
此时,一张卡片进入视野。
那是农行的多功能服务卡——惠农卡。在重庆,它已经发行两百多万张,占全市农户总数的50%左右。
端详惠农卡,冯建龙眼前一亮:如果研发一种承接惠农卡的数字化平台,不就能代替网点发挥作用了!
冯建龙的眉头终于舒展。
几个月后,荣昌农村。这天,为了给亲戚祝寿,64岁的何远祖来到村口的商店,用惠农卡取出50元礼金。“现在取钱方便了,足不出村,按个手印就搞定!”他说,“这多亏了‘惠农通’!”
“惠农通”,就是冯建龙把金融服务送到农家的平台——重庆农行联合市商委、重庆移动公司,共同研发出这种集POS刷卡、条形码扫描、移动充值等功能于一身的信息服务平台,同时得到人民银行总行特批,可小额取现。
目前,在重庆农行和市商委、移动公司联手助推下,“惠农通”已经进驻3000多个行政村。
2010年7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和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巴南区海棠村“十分利”农家店考察时,对“惠农通”给予了充分肯定。
“‘惠农通’将农村市场和现代金融连接在一起,让金融服务到农家变为现实,让农民朋友取钱像买油盐酱醋一样方便!”冯建龙颇为满意。
在他面前,服务“三农”之路,已经畅通无阻。
收获:掘金“三农”成为重庆金融行业排头兵
又一个春天到了。
2011年3月,渝州宾馆会议大厅,全市金融工作会议召开。
会场内,冯建龙有些激动。会前,市长黄奇帆亲自点名,请他代表重庆银行业发言,介绍农行快速发展的经验。
过去一年,冯建龙和他的同事们成为银行界服务“三农”的先锋:向23.7万户农户授信23.4亿元,发放农户小额贷款14亿元,为21个区县制订农村金融发展计划,为梁平竹产业、黔江烤烟、秀山土鸡、忠县柑橘等特色产业提供金融支持……重庆农行“三农”事业部市场份额增量高达55%。
有了农村市场撑腰,重庆农行迅速壮大,去年更是一举创下主营业务连夺十顶桂冠的“重庆速度”,利润、存款、储蓄存款、贷款总量及增量皆位列全市四大行之首,其中拨备前利润、中间业务收入、各项存款增量份额均超过50%;经营效益实现翻番;系统内综合绩效考核由16位提升到全国农行第二位……重庆农行已经稳坐全市存贷款规模最大、盈利能力最强、网络最广的“头把交椅”,领导班子被总行评为优秀领导班子暨“四好”领导班子先进集体。重庆农行也获得重庆金融贡献一等奖、重庆五一劳动奖、第一届产品创新成果奖,被授予“重庆市城镇化工作先进单位”、“重庆市扶贫开发先进单位”、“重庆最佳农村金融服务银行”等荣誉称号,成为同业和系统内的标兵行。
“对一级法人负责、对广大员工负责、对发展历史负责。”这是冯建龙的承诺,也是他的实际写照。
天气渐渐热了。而今,冯建龙又换上雪白的衬衫,继续奔走在重庆这片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