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校教育的基础阶段,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成长打基础的重要环节。因此,在这个阶段的教育中,应将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文主要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要点进行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启发式教学法;应用要点
素质教育要求为祖国、社会培养创新能力强、研究能力高的复合型人才。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应重视改变教学方法。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当代教育的要求,因此,在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上,教师应重视采用灵活、可行的教学新方法,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一、启发式教学法简述
1.含义
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实践效果较好的教学法,能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改善小学数学教学效果。该方法并不是直接灌输知识,而是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自主学习,得出研究结论。对于启发式教学法,可以将其简单理解为教师依据课程内容、教学任务,遵照教学原则的要求,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使其自主发现未知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效果均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形式与作用
一般来讲,启发式教学法的形式有激疑式、情境式、比喻式、类比式四种。激疑式指利用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将其引导至“岔道口”,使其积极动脑,发现答案;情境式指利用人为情境或自然情景,将学生引至教学内容的范围内,利用情境达到启发教学的目的;比喻式指教师通过比较具体事物,丰富教学形式,使教学内容变得引人入胜;类比式指教师将教学内容与类似事物相比较,使学生获得更为直观的感受,启发学生,使其能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启发式教学法,能够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内容趣味性的作用,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具体,通过师生互动,达到改善数学课堂教育质量的目的,对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效率、培养能力等均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要点分析
1.选择合适的授课形式
在进行新内容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结合当前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选择合适的授课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启发式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教师的授课形式可以选用情境法、游戏法、提问法等,具体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定。选择的过程中,应重视以增强课堂趣味性为指导,以启发学生思考为落脚点。
例如:教学生乘法口诀时,应先通过一些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先鼓励学生向自己提问,比如5乘以7等于几,4乘以8等于几,教师要迅速给出准确答案。之后,反过来由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则需花费一定的时间才能得出答案,这样一来,师生在解题时间上就会存在很大差距,学生的好奇心就被激发出来了,他们迫切地想要知道教师怎么在短时间内获得答案。这时,教师再进行乘法口诀的教授,就能获得很好的教学成效。
2.重视对学生的适时引导
教师的主要责任就是教书、育人,解答疑惑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和启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在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思考的时候,其独立思考能力就可以得到锻炼。同时,教师适当地点拨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发散思维模式。对于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教师应在解析之前先让学生思考,这样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学生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接受知识,教学成效比教师直接讲述要好得多。
例如:应用题题目为“3辆车能坐6个人,那几辆车才可以坐8个人”。这个题目对于小学生来讲,很容易因为理不清思路觉得很难。这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和启发。思路大致为:要想搞清楚8个人需要几辆车,首先要知道一辆车可以坐多少人。教师通过这个引导的过程启发学生,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解题思路后,就可以运用以往所学的知识进行除法运算,得出问题的答案。
三、结语
启发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实现教学模式的科学转变,可以使教学内容更为生动和丰富,学生的参与程度也会更高。同时,此种方法主要是由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因此,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的锻炼。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选择合理的授课形式,重视对学生的适时引导,促进启发式教学法作用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杨梅花.初中历史教学中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9(18):60.
[2]韩清兰.浅谈小学语文课中的启发式教学[J].考试周刊,2015(45):50.
[3]钱思瑾.小学音乐课堂对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5(5):153.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启发式教学法;应用要点
素质教育要求为祖国、社会培养创新能力强、研究能力高的复合型人才。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应重视改变教学方法。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当代教育的要求,因此,在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上,教师应重视采用灵活、可行的教学新方法,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一、启发式教学法简述
1.含义
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实践效果较好的教学法,能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改善小学数学教学效果。该方法并不是直接灌输知识,而是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自主学习,得出研究结论。对于启发式教学法,可以将其简单理解为教师依据课程内容、教学任务,遵照教学原则的要求,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使其自主发现未知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效果均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形式与作用
一般来讲,启发式教学法的形式有激疑式、情境式、比喻式、类比式四种。激疑式指利用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将其引导至“岔道口”,使其积极动脑,发现答案;情境式指利用人为情境或自然情景,将学生引至教学内容的范围内,利用情境达到启发教学的目的;比喻式指教师通过比较具体事物,丰富教学形式,使教学内容变得引人入胜;类比式指教师将教学内容与类似事物相比较,使学生获得更为直观的感受,启发学生,使其能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启发式教学法,能够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内容趣味性的作用,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具体,通过师生互动,达到改善数学课堂教育质量的目的,对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效率、培养能力等均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要点分析
1.选择合适的授课形式
在进行新内容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结合当前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选择合适的授课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启发式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教师的授课形式可以选用情境法、游戏法、提问法等,具体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定。选择的过程中,应重视以增强课堂趣味性为指导,以启发学生思考为落脚点。
例如:教学生乘法口诀时,应先通过一些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先鼓励学生向自己提问,比如5乘以7等于几,4乘以8等于几,教师要迅速给出准确答案。之后,反过来由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则需花费一定的时间才能得出答案,这样一来,师生在解题时间上就会存在很大差距,学生的好奇心就被激发出来了,他们迫切地想要知道教师怎么在短时间内获得答案。这时,教师再进行乘法口诀的教授,就能获得很好的教学成效。
2.重视对学生的适时引导
教师的主要责任就是教书、育人,解答疑惑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和启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在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思考的时候,其独立思考能力就可以得到锻炼。同时,教师适当地点拨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发散思维模式。对于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教师应在解析之前先让学生思考,这样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学生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接受知识,教学成效比教师直接讲述要好得多。
例如:应用题题目为“3辆车能坐6个人,那几辆车才可以坐8个人”。这个题目对于小学生来讲,很容易因为理不清思路觉得很难。这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和启发。思路大致为:要想搞清楚8个人需要几辆车,首先要知道一辆车可以坐多少人。教师通过这个引导的过程启发学生,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解题思路后,就可以运用以往所学的知识进行除法运算,得出问题的答案。
三、结语
启发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实现教学模式的科学转变,可以使教学内容更为生动和丰富,学生的参与程度也会更高。同时,此种方法主要是由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因此,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的锻炼。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选择合理的授课形式,重视对学生的适时引导,促进启发式教学法作用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杨梅花.初中历史教学中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9(18):60.
[2]韩清兰.浅谈小学语文课中的启发式教学[J].考试周刊,2015(45):50.
[3]钱思瑾.小学音乐课堂对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5(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