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音乐审美艺术中“共鸣”的作用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vinly1989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音乐艺术作用于人的情感,它通过最直接、最迅速的艺术特色作用于人的思想。音乐以其特有的审美获取自身的独立与完善。本文从音乐上的“共鸣”出发,并与绘画、文学、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进行对比,说明了音乐审美艺术是在与人的交流中最容易、最直接、最迅速的让人产生情感上共鸣的审美艺术。
  关键词:音乐 审美艺术 共鸣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人们运用美学的审美思维模式与音乐互相交融,就具有了音乐审美的功能,而音乐审美是组成音乐艺术功能的关键内容,其中就涉及到了音乐与情感之间的关系,使得音乐的审美表现为从其艺术原型出发,引起听众的共鸣,即让人通过直觉接受之后,产生某种情感上的联想,或兴奋,或悲伤,从而实现了音乐艺术上的审美。
  一 在音乐艺术中的“共鸣”
  在我们心情低落的时候,如果听到让人振奋的音乐总能让我们从不良的情绪中走出来,而我们听到悲伤的音乐时,也总会让我们黯然神伤,所以音乐对于我们的情感作用可以说是非常直接和迅速的,它影响着人的情绪、情感、性格,无需任何载体就直接深入到了人的心灵。
  音乐审美艺术中的共鸣,不是简单的与其他物理现象相似或因振动而发声,也与其他艺术门类“共鸣”不一样,例如,舞蹈、绘画、文学等与人们之间的“共鸣”,是要我们经过一番思考而产生的,而音乐则是以直接、迅速的方式给人们以感性涵义的“共鸣”。也就是说人们受音乐所表现出的情绪影响而引起相同的情绪。音乐艺术是作曲家运用音乐的表现手段,饱含了自身丰富的情感、价值观,并将其传达给具有丰富思维与情感的人,这样音乐审美艺术中的 “共鸣”就实现了。从这一角度看,音乐艺术是音乐创作者利用音乐的旋律、节奏等将他们心灵的情感、个性以及社会价值观等通过音乐作品形式来表现,并使这些音乐艺术产生的审美与听者的情感发生共振。所以说,从音乐的特质来说,音乐艺术与人的情感 “共鸣”是其他艺术无法相比的,它能以最直接、最迅速的感性效果产生于听者的心灵中,而无需进行某种情感的转换。
  音乐艺术中“共鸣”当然离不开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它对于共鸣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而在多种音乐表现方法中,节奏和旋律是其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表现手法。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各个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都认同音乐艺术具有非凡的情感感染力,其中的节奏和旋律,是能使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具有本质区别的基本表现形式。亚里士多德关于音乐表现情感时曾说:“节奏和乐调是一种最接近现实的模仿,能反映出愤怒和温和、勇敢……在倾听节奏和乐调时,我们的心情会随着它变化。”所以,音乐中的节奏、旋律反映了我们的基本情绪,因为它能以自己优美的节奏和乐调所产生的最感人的力量浸入到我们心灵的最深处,旋律如同我们的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会让我们的情感发生很大的变化,而且它的力量比语言还要强大,它直接而又纯粹与人发生情感。例如,当我们看一件文学作品,总要经过一番分析才会理解其内在的含义,然后才会体味到某种情感。又如,某一幅绘画作品第一眼看上去会让我们眼前一亮,仔细观看还会发现作品中还暗含着的更深一层的含义。再如,当你听了《绿叶对要根的情意》这首歌时,你通过那忧伤的旋律,马上就会感觉到那种淡淡的离愁和思乡的情绪。也就是说其他艺术形式不能如同音乐一般可以直接向我们传递情感的共鸣。
  二 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对比的情感共鸣
  1 音乐艺术与文学艺术之间的比照
  文学通过语言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说文学中的语言性描述能够将生活中发生的很多事情说清楚,而音乐艺术的语言是通过它独特的声音来传达事物的细节的。我们在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体会,例如,当你看一部文学作品时,并通过声音讲它朗读出来,就会发现不同的语调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再如,一个男人温柔的对一个女人说:过马路时要小心,我们就会从中体会到某种爱意,而如果换个威胁的语气,恶狠狠地说:过马路时要小心!则会让人联想到是不是有什么事情要发生。文学是表现语言的一种艺术形式,而我们也经常看到,为了突出文学效果,很多诗歌、散文在朗读时都要配以音乐来加强其意境。而音乐中的“音声”同语言中的语调一样,不同的乐感、节奏、旋律会体现出它精神世界的“语言”,如塞缪尔·巴伯创造的《隐士之歌》运用音乐语言中的和声以及音调的变化,使整首歌曲通过它的音乐真正回归,使人听后在感情上得到升华,从而使欣赏者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音樂艺术与文学艺术有着非常亲密的联系,文学艺术中的语言和音乐艺术中的音响,都是以声音的形式进行表现的,但它们的艺术形式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别。文学表达情感时会有详细的文字说明,你需要深深体会才能感觉到它对你产生的情感上的共鸣。而发于音响上的音乐却无需分析,只要你直接听到某种节奏和旋律就会感觉到那种情感上的共鸣。音乐与语言虽然都以音声表达,但却有着很大的区别。语言这种有声符号系统是通过人们说话实现的范围,而音乐几乎关系到了整个大自然的声音,其基本特征就在于它所表现出来的声音都会作为音乐中的意义。在文学中,语音、语调是为表达文学内容加强的一种效果,而音声的自属性却直接与人的情感相关,并且是音乐中的主要元素。音声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的自然属性,以它为基础,才实现了音乐中的各种表现手段,从而使音乐在进行展示时,所表达出来的内容上更具想象力和个性化,也让音乐更接近人内心的情感,令人不由自主地实现情感的抒发。如在李斯特创作的《十二首超级练习曲》中,作曲家就是用跳动的音调、明快活泼的节奏和清丽的音色,让人感到朝气蓬勃、热情洋溢,表现出音乐作品中感情的爆发。又如,柏辽兹声乐套曲《夏夜》,音乐内在逻辑与文学的意境美相互融合,在情绪上表达了内心充满的喜悦,令听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文学语言叙述的是我们生活中发生的日常事情,它让我们觉得故事就在我们身边。音乐中的音响只能给我们一个情感的构架,它是人类情感的共同语言,无论是用哪个国家的语言书写的音乐,对于欣赏者来说,只要音乐令我们心动,与我们内心产生共鸣,就会让我们感动,如贝多芬的音乐、李斯特的音乐、肖邦的音乐都为世界人民所共赏,所以它超脱了语言、国界,比语言从文化生活角度上来说更具有普遍性。音乐音响艺术的审美所体现的音调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体验,它作为文化交流的途径没有语言的局限,也就是说音乐艺术的文化传统以听觉审美为基础,是人类各种情态的深沉表达,是我们文化生活中最美的语言,正如埃米尔·施泰加所说:“音乐只是鸣响,以此安慰我们的心绪。”   2 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之间的比照
  音乐与绘画使用的表现手段截然不同,前文我们已经说过,音乐通过旋律、节奏等与人们的情感产生共鸣。而绘画通过线条和色彩通过人们的视觉影响人的情感,它们在艺术活动中相通的内容,如我们在观看画展时,常会发现都会配有音乐来烘托气氛。我们在欣赏音乐时会用明朗、柔和等词语来赞美音乐,而这些词语多与绘画相关,而且音乐中可以表现出绘画中的要素,其中绘画中的线条就在音乐中得以彰显,如肖邦创作的钢琴圆舞曲风格文雅, 旋律如绘画中的线条一样流畅,使人联想起明媚的风景画,它说明了音乐与绘画间也有着很密切的关联。
  音乐中的音色演奏出来后会有一种波动感,而绘画中的颜色也会有一种波动感。其实细想,音乐中的音相与绘画中的色彩有一种对应关系,如音相中的F调,就会让人联想起颜色中的大红,让人情绪高昂,振奋。仍然从对应角度来说,线条被用来在绘画中进行构图的,而音乐则通过旋律来张扬构思,音乐的旋律如同绘画中的画笔一样,通过音高勾画出来的线条进行音乐的绘画。一首优美的乐曲就如一部凝固的绘画,人们会通过那动人的旋律似乎看到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使人的心灵受到振动,在感受到音乐的韵律与节奏时获得丰富情感或悲伤,或激昂,或快乐,或轻松,使人产生无限丰富的联想。又如,肖邦的《夜曲》抒情胜最强,仿佛让我们置身在悠远清凉的宁静月夜,令听者似乎从乐曲中看到了神秘大自然的赞歌。让我们再来看看绘画,无论它以什么形式来表现出情感性,都需要欣赏者在细细体会它的内在美之后,才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而我们的音乐却能够以非常直接的方式,把音乐作品中包含的最美好的情感传达给欣赏者,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我们在欣赏《清明上河图》时,若不了解历史文化,一定理解不了那些热闹的画面所代表的意义。而音乐则不然,因为音乐的基本材料是音声,我们应用它的表现手段作用于人们的情感。如我们在欣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时,让我们一下子就感觉到了其音乐线条非常的细腻,似乎感觉到了绘画中的温暖色彩,让我们与作曲家一起感伤,乐曲的每一个音调,都会给予我们与作曲家一样的情绪体验,而这些情感共鸣的获得,无须如同绘画一样进行线条的构图,色彩搭配,只通过音响,就可以与欣赏者产生直接的、即时的情感共鸣。
  3 音乐艺术与舞蹈艺术的比照
  音乐艺术通过直接发自人们内心情感的音声来表达其审美艺术,从而与人们产生情感共鸣,而舞蹈的造型艺术运用了音乐的独特艺术特性来加强自身艺术的感染力。舞蹈是通过肢体语言来表现的艺术形式,它是在音乐艺术的衬托下,激发舞者的情感,从而使舞蹈艺术达到高潮,而对于观众,也会在这种感染下实现情感上的共鸣,所以它与音乐艺术的关系密不可分。而对于编舞者,是通过对于音乐选择的基础上编写舞蹈,实现音乐艺术与舞蹈艺术的完美相融,这种情况下才会实现最深刻的情感共鸣以及欣赏者精神上的艺术审美享受。而究其原因,还是由于音乐艺术具有最直接、最迅速影响我们的情感并产生共鸣的独特艺术功能。换句话说,舞蹈艺术运用音乐这个媒介,把人们不好理解的肢体语言通过音乐这种富有情感的艺术形式进行表现,提高了舞蹈艺术的感染力,在此基础上使观赏者受到感染,最终实现情感上的互动和共鸣。
  三 在音乐艺术审美中共鸣的重要作用
  音乐艺术的核心是审美,是来自于心灵的艺术,它所具有的独特情感共鸣使得我们在接受音乐时首先就以感性的方式而获得,这种音乐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可以直接进行展示出来,而无需浓重的理性思维成分,无需如文学一样由翻译才能表现它的审美,也无需如同绘画一样,理解它的历史氛围才能了解其中的含义。“共鸣”使得音乐成为最直接、最迅速的情感作用形式。
  所以说,音乐艺术审美中的共鸣运用它的乐音变化、调式、节奏和旋律,巧妙地将物性与心性完美融合,只需要我们用耳朵、用心灵来体会音乐,使我们的品质、情操受到影响,从音乐艺术的旋律美感中受到启发和熏陶,直接成为心灵化的东西。音乐艺术的共鸣使音乐艺术更具有审美价值,正如李斯特的作品,他的作品就如同充满浓情的文学诗,又充满了绘画中最动人的色彩,它所表现出来的耀眼光茫使听者感受到心灵上的震动,这就是音乐艺术审美中的情感共鸣。
  四 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艺术审美中的共鸣以它特有的方式实现着其独特的存在,并在音乐中实现了审美纵向交织的始终,它比文学、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更富有情感魅力,实现得更自然、更生动、更有效,对我们的情感、品行、性格产生最直接、最迅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悦笛:《哲学如何剥夺艺术——当代“艺术终结论”的哲学反思》,《哲学研究》,2006年第2期。
  [2] 楊国兴:《人体健康与“卡塔西斯”效应——试谈音乐艺术对人体健康的积极作用》,《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5期。
  [3] 秦晋明:《礼俗音乐在中国古代音乐研究中的定位》,《中国音乐学报》,2006年第4期。
  [4] 冯长春:《中国当代音乐美学研究述要》,《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4年第4期。
  [5] 爱德华·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音乐美学的修改刍议》,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
  [6] 王次:《音乐与文学在媒介材料、表现对象及结构方面之对比》(上),《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
  作者简介:唐敏,女,1977—,四川绵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声乐表演及教学,工作单位: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我一直认为,文字是最好的画笔。  譬如,这个春天。我在书房端坐着,心却像颗发芽的种子,哪里坐得住?我听到外面春天涌动的声音。那声音铺天盖地。是河流解冻的声音;是虫子钻出土的声音;是绿爬上枝条的声音;是花朵绽放的声音……春光关不住。  这个时候,我会着急地在心里叫,慢些,慢些啊。我想春天留得长一些,再长一些。最好时光能停住,就停在春光无限好的这一刻。我有相机,且是款相当不错的相机,可以拍下我眼睛里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