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涓涓而始流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l1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特级教师严华银先生在他的《让语文安静》中这样写到:“让语文课堂安静。让学生真正自主并成为主体,静静地看书,静静地读书,静静地思索,接着与同学、与老师静静地研讨,悄悄地对话,正是在这一神圣的殿堂里,静谧的‘情境’下,语文的营养如随风潜入的春夜细雨,在有无之间缓缓注入,于是,语文能力和素养的芽儿在无声无息中潜滋暗长。这就是每一个人语文学习的真实状态!”
  可是,现在很多地区和学校都将语文教师能否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授课作为评价一节语文课好坏的重要标准。有人描述如今的某些语文课堂:轻点鼠标,热热闹闹;合作讨论,说说笑笑。长此以往,语文课将不复矣!诚然,熟练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社会对教师素质的一个要求,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语文学科有她自身的特点,如今的语文课堂,真的需要“静静”!
  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安静?又如何从语文学习规律入手,回归真实的语文学习状态?个人以为可以从如下几点尝试:
  一、创设情境 激发想象
  比如《荷塘月色》这样文质优美的散文,我们教学主要应该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能够借助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想象和描摹其所展现的特定环境的美,进而由景及情。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和学习作者优美的语言,由抽象平面的语言而至于形象立体的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这在一切文学类作品的教学中都十分重要。只有抓住这一重点实施教学才是有的放矢。
  但现实是我们许多语文教师借“创设情境”之名,行“越俎代庖”之事,费心费神、动员声光电色,恨不得制作出一段“荷塘月色”的电影;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想象和描摹其所展现的特定环境的美,如果都被教师的多媒体画面展现,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何培养?多媒体技术在此处使用就应当简洁。语文学习更多的是思维和思想层面的心智活动,这种活动始终是内隐的、独立的,即使外显出来,也只能是交流、比照,即使有错误,也只能由学生自身通过修改而矫正、完善!给每个学生比较充分的时间自主学习。无论是课前预习,还是课堂上放手让学生独立地阅读思考,都是为了使学生有更多的走进文本、进入语境、静心思考的机会。使语文学习回归本源,回归真实也是科学。
  我在教授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时,只简单的准备了抒情性的略带忧伤的音乐,花时间带领学生感受、体会、感悟语言,除了通过正常的浏览式的默读之外,着力点在精致的阅读。我围绕着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遵循本课编者的意图,尊重学生阅读的实际和现状,确定目标,反复吟读、揣摩、比较推敲,给学生以自由,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二、引导有度 亲近文本
  现在有种观念很流行,如果没有拓展似乎就难以成为语文课堂。其实拓展本身没有错,关键是拓展是否必需,在课堂中如何呈现?现在语文课堂一个普遍的现象是,除了教材内容外,各种阅读材料借着多媒体这一优势,排山倒海而来,又不留痕迹而去,事倍功半,没有语文能力提升的效率和质量的改变,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满堂灌”,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开倒车。
  比如教授《念奴娇·赤壁怀古》,如果利用多媒体适当拓展背景知识,会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引导学生更深地理解苏轼的情感。但是教师的精力依然要放在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方面,遵循文本阅读和学生学习的规律,追求语文学习的“质”,从能力和思维培养的高度对文本有选择地进行“零距离”“亲近式”的阅读。比如文章整体、关键段落、文题文眼,比如反复吟读、揣摩、比较推敲,这些都是阅读的关键词。而这就需要“安静”的课堂。
  三、静心修为 关注学生
  在如今的中学语文课堂上,我们希望看到在教师的智慧引领下,那种理据充分、考证严密的思维的碰撞,那种熔铸了教师个性色彩的独立独到的有深度的解读在课堂上大放异彩,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关注文本,关注学生!而这切实要求教师要保持内心的“安静”:要静下心来熟悉文本,充分备教材、备学生。
  在教授《我的母亲》的时候,我通过研习文本,将自己的教学目标定为①细读文本,通过分析文章中的“哭”,体会作者的情感;②整体阅读文本,概括母亲的人物形象,深刻把握“活生生的‘这一个’”。课前学生充分预习,提出了问题:①为何母亲每哭一次,闹气的那位嫂子便会端茶来劝说?②母亲虽然仁慈和气,但有时也很刚气,为什么处理家中的吵架时却回避呢?在解决学生问题的基础之上提出:细读文本,从文章中找出描写“哭”的语段并分类,分析“哭”的原因,探究“哭”中蕴含的深刻情感,从而促进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其中作者蕴含的丰富饱满的情感。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如果说我们的语文课堂是一泓清澈的泉水,不如让她静静前行,涓涓流淌,然后,于喧哗之外,于净土之上,静待一路花开!
  作者单位:江苏扬中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评价既是一种鞭策,更是一种鼓励,评价是促进提高作文效益最有力的手段。因此,作文讲评课上的是否高效,关系到整个作文教学效益是否提高。但当前的作文渊平课低效的状况严重制约了作文效率的提高。  如何才能解决上述问题?随着信息化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为我们的作文讲评课突破瓶颈提供了契机。QQ作为使用最为广泛的交流沟通工具,已经被学生广泛认可。如果从开发作文讲评资源的角度来看,QQ的图片传递、文字聊天、语音通
在《例说在语文教学中渗入古文字知识的意义》一文中,笔者着力鼓吹渗入古文字教学的意义,以求得认同与响应。文章的标题所以用“渗入”实际上暗示了目前语文教学的不得已,即语文教学的重心还是在围绕着高考转,一切非高考内容都似在摒弃之列,故想别开一科,等于梦想;设一讲座,如同割肉,唯“渗入”最为现实可行。本文试从此角度谈一点经验。  一、见缝插针,着手成春  此一点实际上强调的是敏感灵活,善抓机会,于不经意中
韩愈是写赠序之高手,清姚鼐赞美他“其文冠绝前后作者”,是因为韩愈的赠序内容丰富,并借其来抒发内心感慨,阐述文学主张。《送李愿归盘谷序》是韩愈赠序中别具一格的一篇。笔者有幸观摩了一场以本篇作品为课题的教学比赛。怎样解读该文,怎样设置教学任务,怎样完成课堂生成,参赛选手给了听课者不一样的感受。听课过程中,笔者最大的感受是文言文教学不仅仅是言的教学,更要对文本进行细读与深挖,从而教出了文言文本的三个维度
英国作家毛姆曾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为乐趣而读书。”“不论学者们对一本书的评价如何,纵然他们众口一致地加以称赞,如果它不能真正引起你的兴趣,对你而言,仍然毫无作用。别忘了批评家也会犯错,批评史上许多大错误往往出自著名批评家之手。你正在阅读的书,对于你的意义,只有你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然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一些低俗网络文学成为了大众的狂欢盛宴,瞬间欢愉过后是时间流逝后一无所得的精神的空虚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相关部门也对初中生的作文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我国初中生的作文写作水平始终受到一定的约束和限制,难以得到质的提升。在新课改新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我们提出了层递式教学的策略,该教学方法从学生的生活感悟和所学所思入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作文学习的不同阶段制定专门的计划和策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
初中学生大多认为语文课程无趣,不仅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要按照刻板的规律答题以求得到高分:语文除了教会学生认识一些字词,教会一些道理便没有其他了,因此导致学生的语文成绩普遍不高。在此,笔者以朱自清的《春》的教学为例,就如何有效地进行语文教学进行初步的探究。  一、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它能通过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把所要传达的信息
作家李准曾经说过:“一个细节在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作用上,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起着同样的作用。”因此,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文学作品中常常进行细节描写。因此,我们在阅读叙事写人的作品时,需要细读细节描写,推敲细微之处,往往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更加深刻地认识人物形象。  一、拨开云雾见天日——认识细节描写  在语文学习中,不少同学认为人物描写包括:外貌描写(肖像描写)、语言
文学是一定历史时期生活的反映,生活原本丰富多彩,然而一旦转变为语文文本,成为一个个方块汉字,那些反映生活的声音、语式、手势、姿态、表情都已不复存在了,很是遗憾!而这种遗憾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像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那样,运用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自身生活的所见所闻去感悟语文文本,尽量还原历史的生活原貌,对语文文本“演义”一番,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学生的视野,也拓展语文教学的“事业”,达到语文教学“少教多学”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阅读与鉴赏”版块,传记类文本中有许多立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值得师生共同探讨。如《鸿门宴》中的刘邦和项羽、《荆轲刺秦王》中的荆轲、《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廉颇和蔺相如、《苏武传》中的苏武和李陵等,他们以独特的个性吸引着万千目光,又以其形象背后深厚的文化意蕴引人深思。对于传记类人物形象的解读,不能单单只立足于教材选本,而是应将人物还原到历史情境中探究人物个性。下面我将以廉颇为例,通
《选读》是文化论著类的选修课程,同时从本质上讲又隶属于古文教学。“选修”与“古文”二者兼有的特质,决定了《选读》的教学,我们应该处理好“语言文字”和“文化内涵”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之上,对《论语》选读的教学适当侧重“文化内涵”。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础,文化内涵的探究是结果。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笔者对教学活动进行了如下的探索与实践。  一、立足诵读品味,落实语言文字  在学习《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