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4日,环境保护部向媒体通报了2007年中国环境状况:由于采取了综合措施推进节能减排,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实现双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首次出现“拐点”。污染防治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环保历史性转变迈出坚实步伐。
2007年是节能减排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之年,实行“区域限批”,遏止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过快增长,中央财政全年共安排235亿元用于支持节能减排,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对于通报中提到的成绩,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的说法是“来之不易”。
能源刚性需求
与先恶化后改善的挑战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曾担任亚洲开发银行主任能源经济学家,对中国的能源问题有着深入研究。他认为,对比发达国家的发展进程,中国目前还处于能源高需求阶段,这一阶段能源需求是刚性的。
林伯强说:“数字最能说明问题。到2020年,中国大约有3亿人口将迁移进城市居住和工作,而城市人口能源消费是农村人口的3.5到4倍。城市化进程要求进行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住房建设,需要大量的水泥和钢材,这些只能在国内生产。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为中国生产这么多的钢材和水泥。2006年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5.5%左右,但是,钢材消费量大约占世界钢材消耗的30%,水泥消耗大约占世界水泥消耗量的54%。因此,对高耗能产业的需求也是刚性的。”
林伯强在题为《中国的节能减排比发达国家难得多》的文章中写道:中国的能源动态表明能源消费增长过快。2003年到2007年间中国能源年消费总量都接近双位数增长,这是因为与能源密切相关的高耗能产业的快速增长,表明了城市化进程在加速。除非愿意减低经济增长速度和城市化进程,否则将很难减低能源的需求增长。中国能源需求总量的问题是相对于能源储量和人口而言的。以中国的人口,一旦消费,任何资源都将稀缺。中国能源需求总量的问题也是相对于国际市场而言的。不像小国家,需求可以通过国际市场满足而不影响国际市场价格。中国一旦大量稀缺,必将受到国际市场价格上涨的影响。由于人口众多,若不抑制需求,中国的能源稀缺性可能会比其他国家严重,中国的国情决定必须节能。
环境保护部通报中所提到的“拐点”一词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美国,经济学家格鲁斯曼等人发现部分环境污染物排放总量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呈现倒U形曲线,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到达某个临界点或称“拐点”以后,环境质量可能随经济发展而逐步改善。这个倒U型曲线,就是著名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
林伯强认为,中国或许可以最终走出一条倒U形曲线,但有两个问题决定了曲线的形状可能与发达国家很不相同。首先,国际能源和环境背景不一样,高昂的油气价格使得中国由煤向油气转换可望不可及,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会是一个长期的环境问题。
其次,中国的消费量也决定了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只能在本国生产,今后即使中国有了“在其他低收入国家生产高污染产品”的实力,其他国也没有足够的生产能力为中国提供产品。因此,中国需要强有力的能源环境政策,如果不能改变曲线的总体发展规律,至少需要改变曲线形状的细节,例如让曲线变得更扁平或更早出现顶点。
因此,中国必须节能减排,而且付出的努力要比发达国家大得多。这就有必要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根据中国国情,寻求有效的、最小成本的节能减排,尤其是战略和政策的突破和创新。
严格的管理制度
2007年7月4日,全国政协常委会会议厅的空调温度首次上调到26摄氏度。与会人员身着便装,出席当天开幕的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6月25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发表讲话时身穿白色衬衣,吴邦国在出席人大常委会会议时也曾着便装。分析人士指出:这三次亮相展示了高层带头履行节能减排承诺的姿态。温家宝总理更强调,节能减排事关政府公信力。

解振华介绍说,2007年,国务院发布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对节能减排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建立了节能减排的统计、监测、考核三大体系。三大体系都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构成。“硬件”就是加强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环境监察执法、环境统计和信息传输等四个方面的能力建设。“软件”就是每个体系都制定一个管理办法国务院批转发布了由发展改革委、环保总局、统计局三部门制订的3个减排实施办法,包括《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办法》、《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办法》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
在具体实施中,国务院专门成立了节能减排领导小组,温家宝总理亲自担任组长。国务院也批准印发了节能减排要实施的10个方面45条措施。
由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制订的《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节能减排考核对象是: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和千家重点耗能企业,对各省人民政府要实行节能减排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2007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节能减排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要求对各省级人民政府和千家重点耗能企业每年的节能减排情况进行统计、监测和考核,评价的结果要作为实施责任制、问责制的一个重要依据。现在各个有关部门已经开始着手这项工作,按照办法和方案的要求组织一些核查组,对各省级人民政府节能减排的情况进行核查。今年3月份由各省级人民政府公布千家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情况;5至6月份,国务院对各省级人民政府节能减排情况进行公布。结果公布之后,就面临着实施责任制的问题,没有完成任务的省和重点企业要作出说明,限期整改,而且这一年不能评先选优,也不能给予其他的荣誉称号,对这个地区和这个企业新上的高耗能项目,一律停止核准和实行区域限批,最后的结果还要交给组织部门和国资委,作为对各省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经过努力,2007年12月,国家发改委宣布,2007年前三季度我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了3%左右,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扭转了连续几年上升的趋势,出现近年来的首次下降,降幅分别为1.8%和0.28%。预计2008年单位GDP能耗下降速度有望首次达到4.4%以上的年度目标,二氧化硫排放量也有望下降2%以上。
电力行业结构调整
节能减排涉及到许多行业,许多部门,钢铁、煤炭、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建材、造纸、水泥等行业都是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结构调整是节能减排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一方面是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加大淘汰部分行业的落后产能,电力行业首当其冲。
“电力工业是节能降耗和污染物减排的重点领域。”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局长赵小平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力工业差距明显。一是能源利用效率低,拿发电来说,发达国家每千瓦时供电煤耗平均为335克,我国2005年是370克;二是厂用电率(发电厂电力生产过程中所必需的自用电量占发电量的百分比)高,发达国家的水平是4%,我们去年是5.87%;三是我国电网线损大,“九五”末期的线损是7.81%,而世界平均水平是6%;四是电力污染排放重,2005年电力行业排放二氧化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53%。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陈德铭说,我国火电机组的总体能耗明显偏高,火力发电能耗高、污染重的主要原因是结构“小型化”。据估算,现有的小机组如果被大机组完全替代,一年可以节约9000万吨标准煤,相应地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8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亿吨。

电力行业节能减排的主要措施是“上大压小”。所谓“上大压小”,就是要将新建电源项目与关停小火电机组挂钩。在建设大容量、高参数、低消耗、少排放机组的同时,相应关停一部分小火电机组。
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要求,“十一五”期间电力工业“上大压小”要力争实现三个目标:一是确保全国关停小燃煤火电机组5000万千瓦以上,包括关停燃油机组700万千瓦至1000万千瓦,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力争超额完成;二是通过关停小火电机组,要形成节约能源5000万吨标准煤以上、减少二氧化硫160万吨以上的能力;三是建成一批大型高效环保机组和其它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发电机组。
“显而易见,电力工业‘上大压小’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好事。但在过去,由于中国电力严重短缺,致使这项工作未能实施。”一位能源专家告诉记者,“2006年以来,随着一大批大型发电机组的相继投产,全国电力供需矛盾全面缓解。这表明电力工业推进‘上大压小’、关闭小火电机组时机成熟。”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需要关停的小燃煤机组、小燃油机组,包括企业自备电厂机组和趸售电网机组主要是:单机容量五万千瓦级及以下常规火电机组;运行满20年、单机10万千瓦级及以下常规火电机组;按照设计寿命服役期满的单机20万千瓦及以下各类机组;供电标准煤耗高出2005年本省(区、市)平均水平10%或全国平均水平15%的各类燃煤机组;未达到环保排放标准的各类机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应予关停或国务院有关部门明确要求关停的机组。
针对“上大压小”,陈德铭表示将建立必要的补偿机制,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如实行发电量计划补偿,具体实施是鼓励小火电机组关停,各地确定一个“关停补偿期”,继续适度安排发电量计划,关停机组可将发电量计划有偿转让给大机组代发。为鼓励小火电机组及早关停,关得早的,获得的电量补偿可以多一些,享受的期限也可以长一些。国家将允许按一定比例折算,即:建设30万千瓦机组要关掉24万千瓦小机组,建设60万千瓦机组要关掉42万千瓦小机组,建设100万千瓦机组要关掉60万千瓦的小机组,也可按等煤量计算。
在全国环境质量总体呈好转趋势的情况下,仍然存在无法忽视的问题: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农村面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双重威胁等。正如解振华接受在采访时所说的,实现真正的生态和谐,仍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