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另一端

来源 :译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z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地利有个偏远古镇,公元前5千纪,便有凯尔特人在那儿落户。虽偏远,这个坐落于山水间,名叫哈尔施塔特的狭长地带,却并不与世隔绝。它富盐矿,因盐而名,因盐而富。由上万根树干掏空制成,长达40公里的古老卤水管道,是世上一大奇观。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400年间,盐商贸和盐文化使哈尔施塔特盛极一时,形成“哈尔施塔特文化”。哈尔施塔特从此闻名遐迩,惊艳全欧。
  然而,今日哈尔施塔特的名气,还是出乎笔者意料。毕竟,奥地利有太多令人着迷的古镇。事实上,如果哈尔施塔特没有成为中国人心目中“世界最美小镇”之一,笔者或许不会特意踏上这片土地。
  记得那个初夏的午后,笔者漫步于哈尔施塔特小镇。亮丽的阳光照来,一晃眼,有了隔空之觉,仿佛身置的场景,并非地处奥地利。原本躲在山水之间,及至19世纪后半期尚无通衢大道,只有摇橹小船的世外桃源,如今早在人群熙攘、人声嘈杂和众多巴士的尾气里,成为遥远的传奇。笔者讶于此奥国小镇,何以在花木扶疏里,沦为人头攒动、面目全非的怪物。当游客比肩接踵、川流不息于小镇十多分钟即可走完的唯一道路上时,其中不乏时而搔首弄姿,时而故作深沉的拍照人,那些休闲装扮的彩色身影,便与两侧古朴的木质建筑,定格出时空错乱的混搭奇观。
哈尔施塔特被誉为“世界最美小镇”之一,位于哈尔施塔特湖畔,199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为热门旅游目的地。把一代又一代哈尔施塔特人的骷髅头保存下来,是小镇独一无二的传统风俗

  1997年,哈尔施塔特以其独特的湖光山色,和周遭的达赫施坦因山峦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中,共同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值得注意的是,奥地利拥有诸多文化遗产,比如多瑙人文奇观瓦豪河谷,又如烟波浩渺的纽西德勒湖等。弹丸之地哈尔施塔特,只是奥地利无数奇景之一,在萨尔茨卡默古特湖区,它传统意义上的知名度,远不如圣吉尔根或格蒙登等镇。然而,国人蜂拥而至。
  于是,哈尔施塔特以方圆不足60平方公里(包括35平方公里的森林)的微小地界,每年接待7万人次的游客,其中大多来自中国,也算奇葩。及至有开发商斥资60个亿,于2012年在广东惠州克隆哈尔施塔特,奥国人哗然一片。我不知道当年哈尔施塔特镇长应邀前往现场时,是否五味俱全,却听说有言传出,称镇长先生喜于山寨版小镇的广告效应。
  这个小镇,果真还需广告支持?
  冯骥才先生似乎说过一句旨在安慰人心的话:既然古镇的精神气质、历史风俗、生活气息和审美情趣是一种生命,无法复制,那么看来可能复制的,只有那些冷冰冰的建筑空壳了。而建筑上的历史感——历史感也是生命感,也不能复制,那么,哈尔施塔特还担心什么呢?
  可笔者依旧担心。去过中国的镇长先生不会不知道,山寨版哈尔施塔特过滤掉的,是原装正版独有的文化内核及特质,比如非此镇莫属的一道风俗:骷髅头墓葬传统。山寨版对原有文化的过滤,难道不会误导,造成人们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误读?
  浏览一番国人对哈尔施塔特的描述,不难发现,这个古镇早在“蓝天白云、安详清幽、色彩斑斓、鲜花盛开、山峦壮丽、湖泊清澈、美轮美奂、如同仙境”等陈词滥调里,被配以几个经典角度的画面后,盖棺论定了!哈尔施塔特成为浅显不过的明信片,一张被冠以最美小镇、最老盐都的奥地利旅游名片。人们在哈尔施塔特的浏览,或乘坐缆车上盐矿观景,或去世界文化遗产博物馆走马观花,或在天主教堂等处蜻蜓点水。天主教堂一侧的人骨室,也许让慕名前来的人群有过不解,却不一定有几个人,会去仔细考量那些骷髅头背后的故事。
  骷髅头,一个生死符号,在哈尔施塔特成为独一无二的传统风俗。千年以来,受限于此地河谷地界的狭小,小镇天主教堂北侧的墓园,每隔 20至30年,便掘棺一次,将一代人的遗体烧化处理,唯独留下骷髅头,在额头刻上姓名和生卒年份,并文以橡树叶、藤蔓或花瓣作为装饰。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哈尔施塔特人的骷髅头,一个不缺,被并排叠放于墓园建于16世纪的人骨室。骷髅头统统面朝大门,表示在冥界也要追求永恒的光明。
  有言道“窥一斑以见全豹”,哈尔施塔特的骷髅头墓葬传统,不禁让笔者联想起奥地利人的死亡情怀。此言或许让读者们大惊失色,毕竟,国人心目中的奥地利,是由电影三部曲里的茜茜公主、美国大片《音乐之声》、奥匈帝国、维也纳金色大厅、萨尔茨堡的莫扎特故居以及阿尔卑斯胜景等概念构建的,充满浪漫心事和田园风情。
  然而,奥地利的绝美风光背后,是当地人骨子里要死要活的那份忧悒。这是个对葬礼充满热情的国度,在死亡里感受生命愉悦,即便酒醉欢歌,也带着晦涩不明、模棱两可的伤感,阴沉如悼亡,如对死的怅望。
  奥地利施泰恩州有首著名民谣,叫作《我死时》,后由奥地利作曲家卡尔·里德整理改编,成为喝酒助兴时常唱的小曲儿。歌词道:“我死时,你们要用马车拉着,琴弦拨着,去我的墓园;我死时,你们要在我的坟头,鲜榨葡萄,大喝新酒,唱起永恒的快乐;我死时,你们要让美丽的姑娘,一边悲伤,一边张望,八天八夜,等我的灵魂飞跃,念说快乐永恒……”
  这种对死的调侃,最拿手的还数维也纳人。在酒庄里畅饮的维也纳人,借酒劲谑称自己为“漂亮的尸体”,乐在其中。一位小提琴家干脆称赞维也纳人不愧为一群“有恋尸癖的爱神们”。
  “死亡,它的名字想必叫作维也纳人!”情歌作曲家约翰·克莱斯勒如是说。奥地利女作家哈娜·艾格哈特也曾笑言:“维也纳爱生命,也爱生命的另一端,即死亡。”维也纳人爱说的一个词,叫作Gemuetlichkeit,表达心情愉悦。但无人能够将此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愉悦”翻得精准,因为这“愉悦”的瞬间,裹挟着对死亡近乎病态的依恋,如戒不掉的某种瘾。
維也纳中央墓园占地2.4平方公里,安葬有3000多万人,为欧洲最大墓园。因为设有奥地利各界名流的安息地,特别是施特劳斯父子、舒伯特、贝多芬、莫扎特、勃拉姆斯等多位世界著名音乐家的墓碑,墓园闻名于世

  难怪精神分析学鼻祖弗洛伊德在维也纳灵感大发;难怪貌似快活的维也纳式华尔兹,借拖沓步伐演绎的,原本是一缕飘在云雾之间,不着边际,似有还无的忧伤。
  来维也纳寻访文化的国人,不愿错过的几站地,其中有一站是中央墓园。或许在那儿,他们能够感受到死亡情怀在空气里的延伸。
  维也纳中央墓园乃全欧洲最大墓园,虽说如今德国汉堡的墓园在面积上已经超过维也纳中央墓园,但从下葬人数看,维也纳的仍居首位。占地2.4平方公里的维也纳中央墓园,比维也纳老城区还大。墓园那些正门沿途长达3公里,共开12扇大门,逾3000万人在门里安息;每年,还有约2万人下葬。最重要的是,维也纳中央墓园大树参天,曲径通幽,环境之美,令人流连忘返。墓园,从来是维也纳人散步、约会的好去处。
  笔者愿意提一提12扇门中的两扇。一扇是第三门,里面埋葬着犹太人。犹太墓地在维也纳因纳粹而大面积遭毁,而中央墓园还留有一处永久保存的犹太天堂。另一扇是第二门,里面接近中心地带的第32A组,是奥地利音乐、艺术、文学、建筑、影视和政治等界的名流安息处,也是仰慕古典音乐的国人不容错过的圣地。施特劳斯父子、舒伯特、贝多芬、莫扎特、勃拉姆斯等名家,都有墓碑在那儿。虽说有些(如莫扎特的)是衣冠冢,却因其象征意义而同样受到虔诚的祭拜。
  从哈尔施塔特的骷髅头到维也纳的墓园,奥地利人面对死亡,有种恒久的情怀,有份特殊的爱恋。可以说,多愁善感的矫情混杂着灵魂深处的隐秘,才是奥地利人的真实写照。
  2016年11月26日完成于维也纳
其他文献
这完全是昼与夜组成的一块棋盘,  命运把人当作棋子来玩:  走东走西,或擒或杀,  再一个个放回棋盒里长眠。  ——奥玛珈音:《鲁拜集》第69首序 言  他坐在桌边,恐惧和内心的挣扎使他脸色发灰。这是一个比天还大的决定,一旦迈出这一步,就再也收不回去了,就像时间和死亡。当他开始写下面一段话时,握笔的手不停地抖动。  这件事我已经考虑很长时间了。我知道大多数人会不理解我这么做的原因,尤其是那些爱我的
看到任何不会游泳的人,我都不感到吃惊。游泳学校就是让人从不会到会的场所。对于有些不会游泳的人来说,别说无法将身体浮在水面上,就是将脸露出水面也无法做到。  我认为即使是这样一些人,如果能做到持之以恒,不用多久也能学会游泳。参加奥运会当然不切实际,但至少他们最终都能从游泳这项运动中找到乐趣。  不过,尽管隔了好长时间,有件事对我震动不小。我带的是平日里白天的初级班,性别不限,但学员几乎都是家庭主妇,
晚上回到家,我推开门,客厅里没开灯。推开厨房门,里面开着灯,菜已经做好了,上面扣着一个个碟子。  “妈,我回来了!”我喊道。  妈妈从我的房间走出来,揉着眼睛说:“上了一会儿网,眼睛就很难受。”  “噢——”我顿生疑云,妈妈是不是在看我的博客呢?  “吃饭吧!”我跟着妈妈走进厨房端饭菜。  今天的饭桌上有可口的糖醋排骨、香菇青菜,还有海带豆芽汤。都是我的最爱,我赶紧甩开膀子“埋头苦干”。  “晚上
在许多人看来,阿加莎·克里斯蒂之于英国,犹如皮姆酒之于温网。但作为历史上作品最畅销的小说家,她的声誉远远超出了国界。  克里斯蒂的作品通俗易懂,她是英语学习者最喜欢的作家,也是世界上作品被翻译最多的作家,所以,如果全球各地的人们通过克里斯蒂来学习英语,那他们其实也是在通过她了解英国人。在“柯林斯英语阅读丛书”克里斯蒂节选作品中,这一点显而易见,书中的注释阐明了英国乡村生活以及谚语“无风不起浪”等诸
6月16日,上海迪士尼乐园盛大开园,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亚洲第三个、世界第六个迪士尼主题公园。迪士尼乐园改变了世界,引领了一项新的娱乐产业。虽然在发展过程中也曾放缓过,但总体上来说,乐园的创建者华特·迪士尼一直在不断打造世界上最神奇的地方,使其在今天无人不喜,无人不爱。迪士尼乐园建成之前,人们常常是去游乐场和水边栈道度过周末的闲暇时光,但迪士尼改变了这一切。  迪士尼乐园于1955年7月17日开园
树叶的作用  树叶长在树枝上毫不起眼,可是下雨时,小鸟却总是躲在它的身下避雨。有一天,风把树叶吹落到了地上,小鸟没法在它的身下避雨了,樹叶心情很低落。突然,一只蟋蟀把它拖到了自己家门口,这样,树叶就成了蟋蟀家的房门,为蟋蟀遮风挡雨。又一天,更大的风把树叶吹到了河里,树叶没法为蟋蟀遮风挡雨了,它的心情更加低落,在河水里随波逐流漂浮着。一只蚂蚁正要过河,于是,树叶成了蚂蚁的小船,它载着蚂蚁渡过了小河。
【Abstract】The int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chema models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second language reading.It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field.Of course,schema approach has its own aspects that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英语成为了与世界交流的工具。高中英语教学也不断的适应变化,做出了多方面的改革。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着重对基于英美文化的高中英语教学模式进行简要分析。  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  兴趣是学习新鲜事物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们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英语学习中,获得更过的英语技能。例如,现在很多高中男生喜欢打篮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爱好,讲解美国NBA
摘 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头戏,而上好一节阅读课的关键就是如何导入课程,阅读教学的导入方法有很多,尤其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导入的方法非常重要。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导入活动,启迪学生思维,鼓励学生求知,如:话题导入、游戏导入、情景导入、直观导入、故事导入等等,通过动口、动手、动脑,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为一节课开一个好
【摘要】软新闻用其灵活的视角,精致的语言来实现交际功能。软新闻的翻译策略种类繁多,灵活多变。本文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阐述软新闻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软新闻 策略 宏观 微观  软新闻,重在强调感情色彩丰富,人情味浓厚的社会新闻。软新闻本身无关乎别人的切身利益,时间紧迫性相对不强。本文以刊登在中新网上的一篇中文报道和中国日报上的英文报道为例,来进一步说明软新闻的翻译策略。  源文本:①  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