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立一体化的教师流动体制机制,对于解决当前城乡师资不均问题有重要意义。我国城乡教师流动主要包括双向流动和单向流动两种方式,然而,这两种方式都是以城市为中心的,未能有效解决城乡师资不均问题。影响教师流动的原因包括经济利益的驱动、个人价值取向的差异、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在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明确建立城乡一体化教师流动机制的意义和目标定位,需要建立城乡教师流动身份管理一体化机制、建立城乡学校经费投入一体化机制、完善城乡教师发展保障一体化机制、健全城乡教师流动管理问责制度等机制构建路径,以此推动城乡一体化教师流动体制机制的顺利发展。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教师流动;体制机制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05-0008-02
\[作者简介\]李妤(1980—),女,内蒙古赤峰人,硕士,赤峰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原理,基础教育。
师资配置是影响城乡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教师流动则是解决城乡师资不均的重要途径,它能有效缩减城乡师资差距,最大限度开发和利用城乡教师资源。但是,当前我国城乡经济结构呈现出明显二元化特点,这导致城乡教师流动存在较多不足和问题。农村教师争相涌入城市,以求获得进一步发展,这就使得城乡师资力量出现较大差距。因此,若要解决城乡教育的二元化的问题,就必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师流动体制机制,合理解决城乡师资不均问题,促进城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城乡教师流动的主要原因
若要有效解决城乡师资不均问题,首先要认清导致城乡教师流动的主要原因,然后以此为基础,寻找相应的应对措施。总体而言,我国城乡教师流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经济利益的驱动
教师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有其固定的社会属性,生存发展离不开物质基础,他们在进行职业范围选择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而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在文化、经济、教育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待遇相较于城市学校还存在很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大批的农村优秀教师为了追求物质条件,通过各种途径涌入城市。同时,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少学校实行扩建或扩招,师资力量相对短缺,为了充实教师队伍,城市学校以优厚的师资待遇吸引农村优秀教师,导致农村教师不断地流向城市。
(二)个人价值取向的差异
城乡教师流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个人价值取向和精神需求的差异。农村教师在进入城市学校之后,一方面可以充分享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不断充实自身知识;另一方面,在新的工作岗位上,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这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自身潜力,实现自我价值,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由此看来,农村教师流入城市,除了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更多的是为了实现自身价值。同时,家庭因素也是导致城乡教师流动的重要原因,部分在城市长大的教师,不愿意远离家庭,因此更倾向于选择在城市学校就业。
(三)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的影响
传统的教师流动,无论是单向流动还是双向流动都未能摆脱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其实质都是以城市为中心的。近年来,我国在城乡师资配置上实施政策倾斜,在职称评定、经济待遇等方面适量补偿参与双向流动的教师,但这种以利益为目的的策略并未能充分调动流动教师的积极性。这是因为教师双向流动模式存在着较大不足,例如定期轮岗、乡村支教等模式,只能在短期内改善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单向流动模式,对落后地区教育的发展显然是极为不利的,在这种流动模式作用下,城乡教育差距势必会进一步扩大。
二、建立城乡教师流动一体化发展机制的意义
(一)城乡教师流动一体化可实现溢出效应最大化
城乡一体化教师流动体制,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强流动教师的溢出效应,这是因为在城乡一体化体制背景下,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已经没有明显的体制差别,双向流动的教师在资源配置方面都是统筹分配的,时间协调性也逐渐提高,双向流动教师可以在短时间内就完成学校交流,最大限度地节省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削弱单向流动的主流地位,促使城乡教师之间进行更加便利和频繁的交流。随着城乡教师工资待遇和学习机会的一体化,城乡教育质量的差距也会逐渐减小。
(二)城乡教师流动一体化可实现城乡教育资源优势互补
城乡一体化教师流动机制主要是为了实现城乡教师资源的优势互补,体现“特色化”的教育理念。相较于城市教育,农村教育更贴近自然,因此,到农村任教的城市教师不仅担负着示范任务,还要负责深入挖掘农村特色。而农村教师进入城市学校,一方面学习了先进的教学技巧和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也将农村特色带入城市。可见,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城乡教师的流动不是单向的人才输入,而是一个相互学习和借鉴的过程,是一种资源的优势互补。
(三)城乡教师流动一体化可实现教师流动模式多样化
在传统的教师流动机制下,城乡教师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着明显差距,且有扩大化趋势。虽然相关政府部门采取多种手段丰富流动模式,开发了轮岗、支教、培训等流动形式,但仍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师资不均的问题。在城乡一体化教师流动机制中,可以实现流动模式的多样化,例如定点讲学、下乡上课、定向对口等,极大地提高了城乡教育质量。
三、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教师流动目标定位
若要推动城乡一体化教师流动机制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实现目标定位,这也是城乡教师流动的立足点。教师流动的首要目标是教育公平,主要是指结果公平、起点公平、差异性公平和过程公平。城乡师资不均从本质上看是师资力量的差距,师资力量的差距归根结底又是一种结果差距,因此,城乡教师流动的首要目标是实现结果公平。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结果公平并非是追求教师质量的绝对等同化,它是一种差异性公平,是以效率为前提的。因此,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教师流动目标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还要兼顾效率。 四、构建城乡教师流动一体化发展机制的路径
城乡教师流动一体化机制主要通过统筹城乡发展的方法,实行城乡教师定期流动,促进城乡师资的良性沟通和双向互动,进而形成城乡教育共生、交融的一体化模式,有效缩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城乡师资配置的均衡发展。总体而言,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构建城乡教师流动一体化发展机制。
(一)建立城乡教师流动身份管理一体化机制
不合理的教师身份管理制度是当前阻碍城乡教师流动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聘用和调动教师的权利主要归属学校,而教师人事关系的管理通常归属教育行政部门。这导致部分学校为了自身发展,限制优秀教师外流。因此,若要打破教师流动过程中的校际阻碍,必须规范教师身份管理制度,尝试将教师纳入公务员系列,促进城乡教师身份的一体化。
(二)建立城乡学校经费投入一体化机制
城乡学校的主要差别体现在学校的办学条件方面,即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学校工作环境等因素。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实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这种制度对省级以下政府部门的经费责任划分不够明确,造成部分地区基层政府采取靠、等、拖的做法,在教师工资福利供给上缺乏应有的积极主动性。因此,若要有效解决农村学校教育经费缺乏,城市学校教育经费过多,城乡差距较大的情况,就必须建立城乡学校经费一体化机制,对城乡学校的校园建设、教师待遇、设备置办等做出明确规定,对城乡学校实行统一的教育经费管理标准。
(三)建立健全城乡教师流动管理问责制度
从本质上看,城乡教师流动一体化机制主要是为了应对农村教师的单向流失,实现城乡教师的双向流动,解决城乡师资不均的问题。这需要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齐心合力,共同协作。为了实现城乡教师流动的规范化,政府应对城乡教育管理实行问责制,对于教育管理中的“督政”环节给予充分重视,将城乡教师流动一体化机制建设作为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重要标准,将该部分工作的成效与行政管理人员职务晋升、工作成绩挂钩,以此确保城乡教师流动一体化工作的落实。
参考文献:
\[1\]贾建国.城乡教师交流制度的问题及其改进\[J\].教育发展研究,2008(20).
\[2\]张建雷.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机制的现实选择\[J\].教育科学研究,2011(9).
\[3\]李潮海,于月萍.城乡教育一体化若干基本问题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0(4).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教师流动;体制机制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05-0008-02
\[作者简介\]李妤(1980—),女,内蒙古赤峰人,硕士,赤峰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原理,基础教育。
师资配置是影响城乡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教师流动则是解决城乡师资不均的重要途径,它能有效缩减城乡师资差距,最大限度开发和利用城乡教师资源。但是,当前我国城乡经济结构呈现出明显二元化特点,这导致城乡教师流动存在较多不足和问题。农村教师争相涌入城市,以求获得进一步发展,这就使得城乡师资力量出现较大差距。因此,若要解决城乡教育的二元化的问题,就必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师流动体制机制,合理解决城乡师资不均问题,促进城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城乡教师流动的主要原因
若要有效解决城乡师资不均问题,首先要认清导致城乡教师流动的主要原因,然后以此为基础,寻找相应的应对措施。总体而言,我国城乡教师流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经济利益的驱动
教师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有其固定的社会属性,生存发展离不开物质基础,他们在进行职业范围选择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而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在文化、经济、教育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待遇相较于城市学校还存在很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大批的农村优秀教师为了追求物质条件,通过各种途径涌入城市。同时,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少学校实行扩建或扩招,师资力量相对短缺,为了充实教师队伍,城市学校以优厚的师资待遇吸引农村优秀教师,导致农村教师不断地流向城市。
(二)个人价值取向的差异
城乡教师流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个人价值取向和精神需求的差异。农村教师在进入城市学校之后,一方面可以充分享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不断充实自身知识;另一方面,在新的工作岗位上,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这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自身潜力,实现自我价值,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由此看来,农村教师流入城市,除了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更多的是为了实现自身价值。同时,家庭因素也是导致城乡教师流动的重要原因,部分在城市长大的教师,不愿意远离家庭,因此更倾向于选择在城市学校就业。
(三)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的影响
传统的教师流动,无论是单向流动还是双向流动都未能摆脱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其实质都是以城市为中心的。近年来,我国在城乡师资配置上实施政策倾斜,在职称评定、经济待遇等方面适量补偿参与双向流动的教师,但这种以利益为目的的策略并未能充分调动流动教师的积极性。这是因为教师双向流动模式存在着较大不足,例如定期轮岗、乡村支教等模式,只能在短期内改善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单向流动模式,对落后地区教育的发展显然是极为不利的,在这种流动模式作用下,城乡教育差距势必会进一步扩大。
二、建立城乡教师流动一体化发展机制的意义
(一)城乡教师流动一体化可实现溢出效应最大化
城乡一体化教师流动体制,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强流动教师的溢出效应,这是因为在城乡一体化体制背景下,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已经没有明显的体制差别,双向流动的教师在资源配置方面都是统筹分配的,时间协调性也逐渐提高,双向流动教师可以在短时间内就完成学校交流,最大限度地节省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削弱单向流动的主流地位,促使城乡教师之间进行更加便利和频繁的交流。随着城乡教师工资待遇和学习机会的一体化,城乡教育质量的差距也会逐渐减小。
(二)城乡教师流动一体化可实现城乡教育资源优势互补
城乡一体化教师流动机制主要是为了实现城乡教师资源的优势互补,体现“特色化”的教育理念。相较于城市教育,农村教育更贴近自然,因此,到农村任教的城市教师不仅担负着示范任务,还要负责深入挖掘农村特色。而农村教师进入城市学校,一方面学习了先进的教学技巧和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也将农村特色带入城市。可见,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城乡教师的流动不是单向的人才输入,而是一个相互学习和借鉴的过程,是一种资源的优势互补。
(三)城乡教师流动一体化可实现教师流动模式多样化
在传统的教师流动机制下,城乡教师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着明显差距,且有扩大化趋势。虽然相关政府部门采取多种手段丰富流动模式,开发了轮岗、支教、培训等流动形式,但仍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师资不均的问题。在城乡一体化教师流动机制中,可以实现流动模式的多样化,例如定点讲学、下乡上课、定向对口等,极大地提高了城乡教育质量。
三、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教师流动目标定位
若要推动城乡一体化教师流动机制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实现目标定位,这也是城乡教师流动的立足点。教师流动的首要目标是教育公平,主要是指结果公平、起点公平、差异性公平和过程公平。城乡师资不均从本质上看是师资力量的差距,师资力量的差距归根结底又是一种结果差距,因此,城乡教师流动的首要目标是实现结果公平。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结果公平并非是追求教师质量的绝对等同化,它是一种差异性公平,是以效率为前提的。因此,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教师流动目标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还要兼顾效率。 四、构建城乡教师流动一体化发展机制的路径
城乡教师流动一体化机制主要通过统筹城乡发展的方法,实行城乡教师定期流动,促进城乡师资的良性沟通和双向互动,进而形成城乡教育共生、交融的一体化模式,有效缩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城乡师资配置的均衡发展。总体而言,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构建城乡教师流动一体化发展机制。
(一)建立城乡教师流动身份管理一体化机制
不合理的教师身份管理制度是当前阻碍城乡教师流动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聘用和调动教师的权利主要归属学校,而教师人事关系的管理通常归属教育行政部门。这导致部分学校为了自身发展,限制优秀教师外流。因此,若要打破教师流动过程中的校际阻碍,必须规范教师身份管理制度,尝试将教师纳入公务员系列,促进城乡教师身份的一体化。
(二)建立城乡学校经费投入一体化机制
城乡学校的主要差别体现在学校的办学条件方面,即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学校工作环境等因素。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实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这种制度对省级以下政府部门的经费责任划分不够明确,造成部分地区基层政府采取靠、等、拖的做法,在教师工资福利供给上缺乏应有的积极主动性。因此,若要有效解决农村学校教育经费缺乏,城市学校教育经费过多,城乡差距较大的情况,就必须建立城乡学校经费一体化机制,对城乡学校的校园建设、教师待遇、设备置办等做出明确规定,对城乡学校实行统一的教育经费管理标准。
(三)建立健全城乡教师流动管理问责制度
从本质上看,城乡教师流动一体化机制主要是为了应对农村教师的单向流失,实现城乡教师的双向流动,解决城乡师资不均的问题。这需要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齐心合力,共同协作。为了实现城乡教师流动的规范化,政府应对城乡教育管理实行问责制,对于教育管理中的“督政”环节给予充分重视,将城乡教师流动一体化机制建设作为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重要标准,将该部分工作的成效与行政管理人员职务晋升、工作成绩挂钩,以此确保城乡教师流动一体化工作的落实。
参考文献:
\[1\]贾建国.城乡教师交流制度的问题及其改进\[J\].教育发展研究,2008(20).
\[2\]张建雷.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机制的现实选择\[J\].教育科学研究,2011(9).
\[3\]李潮海,于月萍.城乡教育一体化若干基本问题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