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如何从“纸面”走进生活

来源 :新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ba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科学院日前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描绘的前景是:2050年的中国将是一个中等发达社会,人均预期寿命逾八十岁,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率达百分之百,人们可以自由合理流动,按2002年价格最低月薪超过1300美元,绝对贫困和童工率下降到零。(2月8日《新京报》)
  如果这样的现代化最终实现,我们的子孙将拥有何等富裕、安康、和谐、美满的生活呀。 但理智告诉我;在今天,这只是一种现代化愿景。
  而要让这样的现代化由“纸面”变为现实,取决于中国社会能否顺利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能否顺利完成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从城乡社会分割到城乡社会动态平衡的转型。这远比设计一份《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要繁杂千倍万倍,艰难千倍万倍。
  中科院相关人士明确表示,“我们的报告只是政策建议,而非具体的操作方案”。但是,我还是深深明白这种政策建议本身的“含金量”和“影响力”。中科院与一般的组织和个人不同,它是具有极高权威性的科研单位。从这个意义上看,谁又敢轻忽这份政策建议的“指导性”和“方向性”?
  不过,在我看来,2050年的中国能不能最终实现报告所预测的目标,不应该成为我们的关注点,我们最需要关注的是当前社会现实问题该如何解决。
  事实上,此次中科院推出的中国社会现代化10条建议,还是停留在一个宏观的层面上。诸如建设信用管理社会,建设没有“绝对贫困”的国家,建设和谐高效的新型福利国家,建设城乡平衡社会,建设信息化社会,普及免费义务教育等等的建议,从某种意义上说,难道不都还是“前人之述备焉”的话题?反观现实存在的诸如城市发展失衡、贫富悬殊较大、社会保障滞后以及教育卫生问题等,无一不是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未来中国社会发展图景,也只能靠国家和政府在对现实问题解决的效果积淀而成。
  因此,当前比想象2050年我们的子孙能否实现最低月薪超过1300美元更重要的是,如何尽快让当代人生活更幸福、更和谐。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