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中领悟教学方法 提高品德课的教育实效

来源 :中国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zhou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教学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忽视儿童对游戏活动的需要,习惯性地用成年人自认为适合学生的方式教育学生。游戏是儿童喜欢的学习方式,儿童天生就喜欢游戏。事实上,当品德教学的内容不能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呈现时,便难以让学生认同和吸收。随着品德教学改革的深化,人们开始把游戏引入课堂。但在游戏的运用上,普遍存在把游戏看作道德结论的验证方式,发挥的仅仅是工具性作用,其过程性形成和生成性构建功能未得以体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积极开展了“运用游戏领悟教学方法提高品德课的实效”的探索。
  一、运用游戏领悟法的理论依据
  (一)游戏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权利
  《儿童公约》指出,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发展需要、喜欢的学习方式,每个儿童都有学习、参与游戏的权利。游戏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我们都不能剥夺学生游戏的权利。
  (二)游戏是学生纯洁精神世界的表达方式
  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游戏是他们本质的自我发现,是他们内在本质需要的向外表现。因此,游戏是人在这一阶段上最纯洁的精神产物。换句话说,游戏是学生内在精神世界的映照,也是内在精神世界的表达方式,而这种映照和表达不仅仅是简单的外在散发过程,还是一个张扬、丰富、再生的过程。
  (三)游戏是学生道德生活的方式
  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把儿童应做的事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把身体与精神的训练相互变成一种娱乐,说不定就是教育上最大的秘诀之一。这说明,游戏的本身就是一个知识和技能的存在方式,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游戏对儿童的道德成长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游戏是儿童学习怎样生活的重要载体。在游戏中,儿童要遵守游戏的规则,可以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在游戏中,儿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培养儿童的道德建构力。在游戏中,儿童独立思考,与同伴协作,能促进儿童合作意识的形成。在游戏中,儿童追逐、喊叫、嬉戏,快乐的需要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的情感得到极大的激发,道德的世界不断地扩展。
  二、运用游戏领悟法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民主性原则
  游戏是一种自由的活动,把游戏融进教学当中,能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自由、自然,富有童趣,但这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教师必须坚持民主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游戏需要,不是人为地把游戏活动严肃化、成人化。事实上,通过组织游戏活动,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更有效。就这一点来说,游戏不但解放了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也解放了教师。
  (二)潜意识和显意识相结合的原则
  卢梭推崇要尊重儿童的天性,主张把儿童当作儿童来看待。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发挥他们作用的方式也是自然的、不知不觉的。游戏就有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沉浸在学习的海洋里的功能。在组织游戏活动之前,大可不必把活动的意图告诉学生,游戏的内容或规则确定后,学生要怎样参与就怎样参与。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学生在参与游戏活动时,把自己已有的经验自然而然地运用在学习上,使他们的参与方式和参与过程也成为教育自己的素材。
  (三)过程性原则
  游戏活动的过程性体现在,学生在参与游戏活动发现问题,在游戏活动中解决问题。游戏不仅仅是愉悦教学的手段,不仅仅是教学检验的工具,而且是一种生动活泼的尝试中发现、体会、领悟,具有很强的感受性和生成性。
  三、运用“游戏领悟”教学方法的目的
  游戏领悟教学的目的在于把学生引回他们自己的学习世界,让他们用自己的视角看事物,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事物,学会珍视自己的童真,用自己的方式建构道德世界。运用这一方法的着眼点是,通过游戏活动引导学生把学习与玩耍统一起来,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既满足学生游戏的需要,又促进他们“乐學”态度的形成、学习方法的迁移。在游戏中的学习是潜移默化的,没有明确的学习指令和任务,学生却能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学习任务。在游戏中,学生的内心处于自由、开放的状态,因而感受越发本然,发现越发丰富,领悟越发真切,创新越发显著。这一教学方式不局限于发挥游戏的验证性作用,还注意发挥游戏的生成性功能。
  四、运用游戏领悟法的步骤
  (一)准备游戏,激发兴趣
  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发出游戏信息,确定游戏内容,把学习素材融入到游戏中,学生准备投入游戏中去。例如在《做游戏,学规则》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是这样操作的。首先,教师提问:“今天我们一起来选择游戏。你们想做什么游戏?”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分好组并让学生自己选择组长,由组长带到操场上玩自己喜欢的游戏,爱玩什么就玩什么。听到哨声就集合,回到教室中来。活动约15分钟后,随着教师的哨声,学生回到了教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游戏的需要,学生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获得知识的。
  (二)投入游戏,体验过程
  鼓励学生参与或者组织游戏,师生共同游戏。一节高效率的课,就是要让每一个参加活动的人都亲身参与活动,不能一部分人做,而另一部分人只当观众或评判者。参加游戏的人都要全身心投入,用心感受与感知,绝对不能把“玩”作为活动的唯一目标。而要把游戏为载体,利用学生在玩中获得的经验和发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回味游戏,交流反思
  师生表达游戏的感受,交流游戏体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新设想。这是实验教师上的一节实验课《我和太阳做游戏》。教师把学生带到学校的操场上感受阳光。
  师:看,小朋友们在阳光下玩得多开心!谁愿意来告诉大家在太阳底下玩耍时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我觉得在太阳底下跳绳特别高兴。
  生:我在太阳底下就觉得不冷了。
  师:是啊,阳光能够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快乐!那小朋友们,你们想过吗,为什么在阳光下就会出现影子吗?   生:我想是因为阳光照在我们身上的缘故。
  生:我觉得是因为我们挡住了阳光。
  师:我们的身体挡住了阳光,所以才会出现影子。小朋友们能在活动中学会思考,真能干!老师相信昨天给小朋友们布置的观察作业,你们也一定是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了!
  生:(大声)对!
  师:老师让大家观察自己的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哪个小朋友愿意来汇报一下自己的观察结果?
  接着师生开始探究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
  (四)再次游戏,解决问题
  根据新设计游戏,再次体验游戏,讨论、解决问题。张老师执教《规则在哪里》时,先让学生玩自己喜欢的游戏。结果发生了几起不愉快的事情:在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时,一名学生被当老鹰的学生推倒在地,一名学生在当小鸡被抓到时不愿意“装死”,一名学生在玩橡皮筋时被同学欺负。这样,学规则的需要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于是教师让学生自己为游戏订规则,这样产生的规则,学生都愿意遵守,于是教师又带领学生運用自己制订的规则玩游戏,这一次就玩得特别愉快了。
  (五)游戏的领悟,生活的迁移
  游戏结束,活动不应该到此为止,而应该引导学生对活动的过程以及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把在游戏中领悟到的意识,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如在学习《花草树木对我点头笑》时,教师组织“护绿”闯过游戏,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来爱护花草树木,评出“护绿小卫士”,以“小喜鹊送红花”的游戏给“护绿小卫士”颁发红花,让学生感受到做“护绿小卫士”的光荣,争当校园护绿小卫士。
  五、运用游戏领悟法的效果
  第一,游戏活动的实施有益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游戏领悟教学的课堂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学生学得愉悦,积极性高涨。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愉快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安排小实验,是希望通过做实验游戏让学生知道光源、物体与影子的关系,以此降低难度。在实际操作中,学生的争论较多,笔者没有武断地去纠正或下结论,而是把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尝试,反复认真地观察,互相纠正,体验动手的乐趣。在活动中,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而笔者起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引导作用,达到了实验的预期目标。
  第二,游戏领悟教学研究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学生创造性发现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学的素材隐藏融在游戏里,以一种模糊不清的状态存在。在回味游戏时,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如《不一样的你我他》的游戏活动,请全班学生用教师发的同样多的小棒砌字,结果每一个学生砌出来的都不相同,由此,学生通过教师的点拨发现:每一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
  第三,游戏领悟教学的实施有助于学生进行心理调节。在《新朋友,新伙伴》一课中,教师组织手指操游戏、同座叫名游戏、开火车游戏等活动。开始,几名孤僻的学生不参加活动,只在一边当观众,后来,在现场热烈气氛的感染下,他们都参加到游戏活动中来。
  第四,游戏活动有利于学生自觉行为的形成。游戏领悟教学强调让学生自己在游戏活动中自主地发现,而由学生自己发现和领悟而来的道理往往较为容易落实到生活中去。自觉道德行为的形成必须有一个自由的环境为前提。然而,自觉道德行为的形成还依托自我约束需要的产生。游戏领悟教学强调活动的过程性和生成性,教师不直接进行讲解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自己产生这种需要。如学习《规则在哪里》时,让学生玩游戏,结果发生了好几起不愉快的事情,这样学规则的需要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学生学习了有关规则后,引导他们为自己班级订规则。对于自己制订的班规,学生都自觉地遵守。
  (作者单位:珠海市香洲区云峰小学)
其他文献
从教十八年,当班主任近十年,始终把“关爱学生,无私奉献”作为人生指南。这就是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四中的全国优秀班主任韩迷芹老师。她没有轰轰烈烈的先进事迹,也没有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但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却让我们难以忘怀!  一、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负有教育教学重任的班主任,要把一个班级领好,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
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缩影,富有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犹如春天沃土,容易给人营造良好的心境。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普通高级中学,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还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多年来,学校秉承“陶冶德行至臻方圆”的校训,以“学校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学生以学习为本”为办学理念,把“云·慧·智”作为特色课程,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为祖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创新德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一直以来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性理念。只有遵循教育规律,学校的教育改革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惟有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的创新,才会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011 年,原江苏省建湖县实验初中教育集团就提出了“自主教育”的办学理念,2013 年申报了省资助课题,积极参与“自主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创建出具有鲜明特色的“自主教育”品牌。建立、健全了学生
当前,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普遍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教育关乎子女的未来也成为几乎所有家长的共识。然而,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与对子女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脱节,“熊孩子”现象充分暴露了部分父母缺乏对子女进行教养的关键能力。同时,因为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与方法,大部分家庭中存在着重孩子的智力开发,轻孩子的个性、情感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对孩子过多限制、过度保护导致许多孩子自理能力差;独生子女缺乏一起交流玩耍的伙
教育部發布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从今年春季开学开始,书法教育将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学生将分年龄、分阶段修习硬笔和毛笔书法。《纲要》还特别指出,中小学书法教育不举行专门的考试,不开展书法等级考试。  随着信息化世界的到来,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开始习惯于键盘,而疏远笔墨,致使汉字的书写频率下降。姑且不用说写一手好字,就是拿起笔来,也常常是提笔忘字。《纲要》的
科学知识的存在较为广泛,无处不有,多种多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接触到,老师仅靠课堂上的40分钟来向学生讲解科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平时在学生中,要见缝插针,抓住机会对一些科学问题给他们进行讲解,增加其科学知识。  一日课间休息,几个学生在办公室烤火,有个学生讲到他们村里的老人说,夏天村子周围经常有“鬼火”在燃烧,说时脸上显得很惊恐,看着他们害怕的样子,我笑笑说:“世界上根本没有‘鬼’,哪来的‘鬼
实施新课程改革后,我们依据新课程改革精神,就教师评价制度,做了大量而切实有效的工作,从师德建设到教师管理,從日常教学到教科研结合,从继续教育到教师成长等方面,修订和完善了相关的教师评价制度,新建了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做到评价常态化、多元化、综合化、实效化,实现了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评价的机制再造,取得了良好效果。  教师综合评价体现多元性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根据新课改相关精神,全面修订并完善学校的
一、捐资  1、汪荣义交来捐资(38人)17250元  2、汪应志交来捐资(26人)15100元  3、大方汪诗泽交来捐资(46人)5000元  4、纳雍汪应杰交来捐资(6人)5000元  5、赫章汪贵华交来捐资(14人)2400元  6、织金汪姬华交来捐资(13人)5000元  捐资合计(145人)53750元  二、会议报到总人数189人,实交报名费180人,每人交报名费250元,共计4500
人的成长,正犹如一棵树一般,扎根泥土,吸天地之灵气,发芽、吐绿、抽枝、茁壮,用绿荫回报大地。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实验中学将榕树作为学校的校树,,以其奋发向上、敢为人先、不断创新的精神引领学校开拓进取,锐意前行。学校通过树把感恩教育、习惯养成教育、环保教育、励志教育等融为一体,在三个年级开展了“知恩——感恩——报恩”的感恩教育活动,培养浸润孩子一生的品格。  种植班树:凝聚心志,绿化校园  丰富多彩的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他既是联系各科教师及学生之间的纽带,又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桥梁。班主任工作是一项保姆式工作,大大小小的事情一大堆,要做好班主任还真不容易。但培养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使每个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是每个班主任的愿望。  一、树立形象  我国有句古语“身教重于言教”。有经验的老师也常说:“有什么样的班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