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滤泡性肿瘤基因突变及其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来源 :中华肿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taiz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甲状腺滤泡型乳头状癌(FVPTC)、滤泡性腺瘤(FTA)及滤泡癌(FTC)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并分析其基因变异状态在甲状腺滤泡性肿瘤发生起源、鉴别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意义。

方法

提取50例甲状腺滤泡性肿瘤组织的DNA,进行二代基因测序(NGS),分析50个癌症相关热点基因的变异状态。

结果

NGS基因检测结果质控合格47例。29例FVPTC中,22例检测到基因突变,BRAF V600E基因突变最常见(9例),其次是TP53基因突变(8例)和NRAS基因突变(4例)。8例FTA中,NRAS Q61R突变3例,BRAF G466E突变1例。10例FTC中,NRAS Q61R突变2例,TP53基因突变2例。BRAF V600E基因突变只出现于FVPTC中,与患者发病年龄(P=0.022)、淋巴结转移(P=0.015)有关,RAS基因突变与各临床病理特征无关,TP53突变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09)。

结论

BRAF V600E基因突变可用于辅助鉴别诊断FVPTC与FTA、FTC,N/KRAS基因突变不能作为甲状腺滤泡性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的唯一指标。TP53基因突变在甲状腺滤泡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可能提示肿瘤侵袭性更高,患者预后更差。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下调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基因对HCT116结肠癌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利用CD133抗体从结肠癌HCT116细胞株分离结肠癌干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分离前后CD133+细胞的比例,通过成球实验、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测定肿瘤干细胞标志蛋白的表达和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等方法鉴定结肠癌干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Western
阵发性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P波离散度(Pd)是指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中测定的P波最大时限(Pmax)与P波最小时限(Pmin)的差值,有研究提示:P波离散度是体表心电图预测心房颤动的一个新指标,预测心房颤动具有其敏感性和特异性[1].近年研究表明,心房颤动的发生及维持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有密切关系.本研究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贝那普利的应用对P波离散度的影
目的探讨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1B3(OATP1B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TA方案(蒽环类药物+紫杉类药物)新辅助化疗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439例采用TA方案行新辅助化疗的女性乳腺癌患者,化疗前每人抽取静脉血2 ml,筛选标签SNP,采用Sequenom MassARRAY基因分型平台进行标签SNP分型,并分析标签SNP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计算进展或死亡风险
氯丙嗪与氯氮平是精神科的常用药物,有关两药对心电图的影响临床报道不一[1~4],对不同病种的研究,仅见于天林等[4]对精神分裂症的研究.为了解氯丙嗪与氯氮平对癔症患者心电图的影响情况,给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我们对此进行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