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大拿:牛仔王国的垂钓旅程

来源 :精品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webst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梯田上空的高音喇叭里唱着:“做个乡野村夫也挺好。”在7月4日美国国庆日这一天,整个蒙大拿州的里维斯顿小城在黄石河谷举行了大型的庆祝活动,四五千个穿着格子衬衫、牛仔裤的男女老少齐聚在这里,正如片刻过后主持人所描述的那样,来感受“作为美国人的无上荣光”。2011年的女子马术比赛冠军高坐在一匹名为穆查可(Muchacho)的红色骏马上面,飞奔着沿赛道绕场一周,随后将她的绸缎披肩披在下一位冠军的肩上。然后,来自美国各地的牛仔骑上野马和公牛。接着会有一个小丑、几个年轻的骑士骑着马儿穿过竞技场,高举着赞助商的旗帜:通常是啤酒或者汽车的标志。在这些活动之后,他们会手放胸前,高唱着国歌,然后焰火会在空中夺目地绽放。这天晚上,蒙大拿州的里维斯顿居民会因自己是美国人而感到格外自豪。
  蒙大拿这个州的面积比整个德国还要大,是美国西北部的一片旷野,居民不足百万。在这里,自然主宰着一切。这里的居民习惯了广阔的空间,原始的生活方式,一点也不喜欢大城市的柏油马路。在他们那里,棕熊和驼鹿生活在森林深处,没有人敢独自去丛林冒险。这里遍地是湖泊、河流、小溪和湍流。居民们像信奉一种宗教一样虔诚地热爱着一种体育运动——垂钓。
  浸没在冰冷的河水里
  对于那些喜欢单独垂钓的人来说,蒙大拿就是他们的圣地。该州拥有一些远近闻名的大河,比如加拉丁河(Gallatin)、麦迪逊河(Madison)、福拉特海德河(Flathead)还有布莱克福特河(Blackfoot)。在这些大河中,我们可以找到四种垂钓者梦寐以求的鳟鱼:棕色鳟鱼、彩虹鳟鱼、懒汉鳟鱼还有斑点鳟鱼。夏天到来的时候,会有大批的垂钓爱好者浸泡在冰凉的河水里,一遍一遍地练习着抛鱼竿、在鱼钩上悬挂诱饵、把鱼钩漂浮在水而上,引诱那些多疑的鱼儿上钩。一旦鳟鱼上钩后,人们又会立刻把它放了——这项运动的乐趣就在于捕获,而不在于猎杀。河流周边有许多 牧场和旅店,迎接着来此垂钓的人们。希腊岩石(Rock Greek)牧场就是比较成功的一家。
  这家牧场毗邻希腊岩石河(Rock Greek),这条河流在一望无际的旷野中流淌着,流经的主要城市有阿纳贡达和米苏拉。这个牧场的占地面积为2500公顷,在这里,西部牛仔和印第安人的生活宛如一场梦一般呈现在你的面前。在这片奇美的自然中,你可以沿着森林或是河谷静静漫步,练习—下射击或者射箭,攀登西部的山丘,睡在“骑兵式的”帐篷里。当然了,还有一项活动不容错过,那就是垂钓,周围的环境总让你不自觉地想起电影《大河恋》的场景。
  这部电影是导演罗伯特·雷德弗在1992年拍攝的作品。他将蒙大拿州搬上了银幕。与此同时,这部电影还向世人揭示了文学与垂钓之间的关系。电影中,对垂钓的热爱把兄弟二人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这个故事取材自小说《第六天的河流》,小说的作者诺曼·麦克林就是米苏拉流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这座享誉世界的蒙大拿小城是许多美国著名作家的故乡,像吉姆·哈里森、詹姆斯·克鲁姆雷、詹姆斯·李·波尔克等。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作家都在作品中写到了垂钓,但是这些作家的共同点就在于,他们都无比热爱着旷野和原始的自然,而蒙大拿就是大自然的一座圣殿。威廉姆·基特里奇就曾说过:“蒙大拿是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这位作家曾在米苏拉大学开办过写作兴趣小组。
  


  西部背景下的“自然写作”
  粗犷的西部和原始的生活深深地影响着美国文学,并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风格——“自然写作”(Nature Writing)。蒙大拿的作家们就是这种风格的践行者,早在19世纪,这种风格就初见端倪。美国文学史上的许多大家,比如菲尼莫尔·库珀、亨利·大卫·梭罗、马可·吐温,抑或是杰克·伦敦,创作的作品都带有自然流派的烙印。
  《哈克贝利·费恩》被认为是马可·吐温的一部杰作,皮特·弗洛姆就曾多次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及这部作品。皮特·弗洛姆居住在米苏拉,这位50多岁的作家留着茂密的胡子,粗壮结实,与其说他长得像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不如说他像个山野伐木工。原因就在于:在爱上写作之前,他从事了好多年的砍伐工作。在前往希腊岩石河的路上,正驾驶着越野车的他想起了1970年代的某一天,就是在这一天,他发现了垂钓的乐趣。在结束了自己的动物生物学的学业之后,为了观察河流中三文鱼鱼卵的孵化情况,他在爱达荷州的山区里过了几个月与世隔绝的生活。“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了许多长竿,它们是从一艘船上掉下来的。于是我开始用这些长竿来钓鱼。”一切都非常简单。在结束了这段隐居生活之后,他创作了小说《希腊印第安》,这本书也成了“自然写作”派的代表作。法国出版社嘉儿梅斯特的创始人如此评价道:“在这部小说中,我们发现蕴藏着一种真正的旷野情怀,这是法国人无法体会到的。我们的生活方式已经斩断了我们和自然之间的联系,而这种文学风格却重新与大自然交融在了一起。”
  尽管不是作家,但是希腊岩石河牧场的导游托尼·阿尔迪逊同样对人与自然的水乳交融充满了向往。这是一个30多岁的中年人,一个捕棕熊的好手,他走路的姿态像极了西部牛仔。要是谁抛下鱼竿5分钟之内还是捕不到彩虹鳟鱼,那可就要遭到他鄙视了。虽说是个硬汉,他也有柔情的一面。这个年轻人是一位酒务总管。“葡萄酒和垂钓是我的两大爱好,因为这二者都和大自然、土地、气候有着紧密的联系。总会有新的葡萄酒、新的鱼竿、新的钓鱼方法问世。”对于托尼·阿尔迪逊来说,在蒙大拿的旷野中,只剩下两条河流他还没有探索:太阳河和圣·玛丽河。
其他文献
2012年3月19日以色列通过了一项法律,禁止体重过轻的模特出现在本国广告中。由此成为全球第一个以立法形式遏制模特过分瘦身现象的国家。美联社为此评论道,其他国家也可能效仿,以防止女性过分追求“骨感”而患厌食症。  如果你不是生活在深山老林中,就应该知道今日社会寰球内外皆流行骨感美女(顾名思义就是削瘦得露骨,给人以棱角分明的感觉)。  所谓宫中好细腰,楚民多饿死。美女都在追求骨感,由此引发的悲剧可不
期刊
阳阳:  提起笔,竟然不知道说什么,只觉得又是辛酸,又是高兴。  阳阳,我还没有来得及疼够你,你就像雏鹰,要自己飞了。可在我眼里,你永远是我小小的,长不大的孩子。总幻想着有一天,我能够彻底闲下来,做一个慈爱的妈妈,只属于你,做你最好的朋友,听你最撒娇的话,并且和你一起做游戏,要让你感到母爱是从容的幸福。可惜,这个机会终究还是失去了。我有些心酸。  可是,我的孩子,今天你十八岁了,我又怎么能不为你感
期刊
对于当初略显草率的决定,林晓如今吃尽了苦头。五年前,在北京一家外企行政部门做普通职员的林晓,怀孕不久便在中介的鼓动下,决定把女儿生在香港。  “五年前在香港生宝宝,中介、医院生产以及吃住行等花销,就不下十万元。分娩后半个月,老公工作太忙,我只好一个人拖着尚未恢复的身体,带宝宝千里迢迢回到北京的家中。”林晓作为工薪阶层,如今回忆起来感慨万千,“说是香港出生可申请香港身份,享受香港免费的教育、医疗等福
期刊
《工人日报》报道,持有郑州市首张“城市垃圾回收处理许可证”的郑州侨联生物能源有限公司,在依照河南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去饭店回收地沟油时,却屡屡遭遇饭店的集体抵制。  穿着统一制服拿着回收许可证,又是免费上门收集,对于回收地沟油的正规企业,郑州的餐饮企业为何不买账呢?原来,虽然有政府认定许可的身份,但“正规军”的回收属于免费收集;而私人收油队尽管非法,却舍得花钱收买饭店经理和厨师高价收购地
期刊
2012年5月15日,法国巴黎,在萨科齐与新总统奥朗德的总统权力交接仪式上,萨科奇夫人布吕尼(左)与奥朗德女友瓦莱丽握手作别。
期刊
在过去5年时间内,全球范围内学习汉语的人已经达到了5000万,30多个国家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3月12日,BBC开播汉语卡通教学片,这是欧美国家首次通过主流媒体向儿童教授汉语。而早在2009年,美国权威媒体《纽约时报》就开始对旗下记者培训汉语,以增强他们在涉华报道中的竞争力。欧美主流社会对中文越来越多的关注,不仅是因为中国良好经济势头带来语言软实力的增强,也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出欧美社会对多元文化
期刊
像其他拗不过倔强儿子的牛脾气老爸一样,满头银发的日本动画巨匠宫崎骏,一边激烈反对着长子宫崎吾朗的动画梦,一边在制片人铃木敏夫的协调下,开始了与儿子在动画电影上的第一次合作。于是有了宫崎吾朗执导、宫崎骏编剧的影片《虞美人盛开的山坡》(又名《来自虞美人之坡》)。  3月2日,在有“日本电影奥斯卡”之称的第35届日本电影学院奖颁奖典礼上,这部影片击败了《名侦探柯南2011:沉默的15分钟》,获得最佳动画
期刊
世界第二大电信设备供应商华为在美国、英国多次铩羽之后,近日又在澳大利亚碰了一鼻子灰。澳政府强硬地禁止华为竞标数十亿澳元的全国宽带网设备项目,理由当然还是美国已经使用过无数次的那个莫须有的“国家安全”,依据是华为总裁任正非曾是中国军人。  澳大利亚此举毫无疑问是纯粹的政治决策,在澳大利亚,华为早已取得了众多客户的信任,赢得了一系列重要合同,为此华为在澳当地员工已逾700名,比2010年翻了一倍多,还
期刊
一部iPad和一本书摆在面前时,出乎多数人意料,3岁的萱萱选择的是书。这对于时下大多数因“iPad宝宝”而伤神的家长们而言,萱萱的选择令人羡慕。尽管只有3岁,但在家中,属于萱萱的书超过了600多本。  小女孩特别喜欢阅读,以前是妈妈要给她每天读,现在是她每天追着要妈妈给她读。  近日,南京白下区的这位“书妈妈”在网上分享了她用书与电视、iPad“争夺”孩子的成功经历。不少年轻的家长表示,看了萱萱的
期刊
他们是各个国家派驻中国的驻华大使,一群既忙碌又孤独的人。最重要的是,他们是世界上最常穿西装的人之一,因此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对怎样穿西装这件事有着当仁不让的发言权。平均每位大使在一个国家驻扎的时间只有4年左右,但几乎他们当中的每个人,都拥有至少一件陪伴自己多年的西装。于是我们决定,把这些正襟危坐在办公室或者官邸里的大使们从使馆区里拖出来,热闹地为你揭示大使们的穿衣法则以及时装准则:    斜条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