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研究脑池内注入NC -PLGA缓释微球对脑血管痉挛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兔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分别采用脑池内注入NC -PLGA微球和尼卡地平的方法治疗脑血管痉挛.应用经颅多普勒技术测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脑血管造影测量基底动脉直径,光镜和电镜行病理检查,观察基底动脉的形态学变化,评价脑血管痉挛的严重程度.结果 脑池内注入NC - PLGA微球和尼卡地平都能降低基底动脉的血
【机 构】
:
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脑池内注入NC -PLGA缓释微球对脑血管痉挛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兔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分别采用脑池内注入NC -PLGA微球和尼卡地平的方法治疗脑血管痉挛.应用经颅多普勒技术测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脑血管造影测量基底动脉直径,光镜和电镜行病理检查,观察基底动脉的形态学变化,评价脑血管痉挛的严重程度.结果 脑池内注入NC - PLGA微球和尼卡地平都能降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P<0.01),基底动脉的直径明显升高(P<0.01),并能明显改善血管壁的病理改变,但前者只需一次性注入后者总量的1/4既可达到同样的疗效.结论 经脑池内注入NC -PLGA缓释微球能明显减轻脑血管痉挛的严重程度,并可减轻痉挛血管壁的病理学变化。
其他文献
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致中心疝临床较常见,占同期脑疝的23.5%[l].中心疝与其他常见脑疝临床表现不同,易被临床医师忽视,一旦形成发展十分迅速,病残率和病死率很高[2].如能提前预测脑中心疝的原因,争取早期进行干预治疗,可降低病死率和病残率.本科自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收住35例脑中心疝患者和55例脑中心疝前患者,均行手术及术后相关治疗,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患者女,14岁.因“间断性恶心及呕吐1周,加重伴气喘2d”入院.查体:呼吸频率30次/分,血氧饱和度100%,心率120次/分,无咳嗽及发热.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MRI:延髓背侧可见卵圆形稍长T1及稍长T2囊性病变;增强后见病变为两囊,二者相连且边界清晰,周边呈环状强化,大小约2.2cm×1.8cm×1.6cm(图1).胸部X线检查未见异常.临床诊断为延髓背侧囊性占位性病变,性质不明,拟行探查术
目的 探讨颅内结核瘤的诊治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颅内结核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中13例行显微外科手术,2例行立体定向活检术并经病理证实,术后均给予正规抗结核治疗;9例经抗结核保守治疗有效。11例术前未考虑结核瘤,误诊率为46%。结论 临床病史结合辅助检查多可确诊颅内结核瘤。手术治疗辅以术后正规抗结核治疗,预后良好。颅内结核瘤临床表现无特征性,影像学特征不典型,是常常导致误诊的主要原
我科2007年7月至2010年6月采用开颅经沟裂显微手术与钻孔微创手术两种方法治疗脑出血,降低了脑出血的致残率、死亡率,现将两种方法对比分析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开颅组:共63例中,其中男42例,女21例,年龄34~69岁,多有高血压病史.破入脑室型34例,出血量40~120 ml.手术指征:血肿量大于40ml者,意识障碍在浅昏迷以上者,症状与血肿量不符可能存在活动出血者.均采用全麻插管扩大翼点
高血压脑出血起病急骤,预后差,死亡率较高.目前,内科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1-2].随着神经影像学的进步和显微外科、微创理念技术的发展,外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优势逐渐显现.但是,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仍很多,有待于进一步强化和规范。
由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癫痫中心举办的第4届癫痫外科术前评估学习班定于2012年4月18日-21日在北京清华大学近春园举行。学习班就癫痫外科术前评估进行全面系统的讲解,包括术前评估的流程,致痫灶定位及手术方案的确定,各种癫痫外科手术技巧,头皮视频脑电图监测技术,颅内电极植入(硬膜下电极及立体定向深部电极)方法,颅内脑电图正常及异常脑波分析,颅内脑电图发作起源的特点,皮层电刺激、诱发电位、颅内高频脑电分析
颅内动脉瘤破裂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甚至颅内血肿,血肿量大者可导致急性脑疝形成,需行急诊手术治疗.我们自2006年10月至2008年6月对5例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合并早期脑疝患者术前行3D-CTA检查以协助手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北京神经外科学院是经卫生部批准的、我国第一所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学院,它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和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作为临床和应用研究培训基地,是集教学、临床、科研、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为一体的神经外科专业学术机构。其核心任务是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同时作为卫生部开展专科医师培训和准入制度改革的试点单位。
交通性脑积水合并颅骨缺损是颅脑外伤后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为0.7% ~29%[1].我院于2000年1月至2009年1月共收治外伤性颅骨缺损并脑积水患者32例,同期行自体颅骨修补及脑室-腹腔(V -P)分流术.术后脑积水改善,颅形外观复原,现报告如下。
脑积水为神经外科常见疾病,手术仍是脑积水的主要治疗方法,脑室-腹腔分流术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脑积水的手术方式.该手术虽操作简单,但常常会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而导致手术失败.其中由于引流管阀门压力选择不当而引发的引流相关问题不占少数,因此术前对引流管的选择是神经外科医生遇到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我科自2007年10月至2010年6月,应用可调压式分流管治疗脑积水15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