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CXC型趋化因子配体13检测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来源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peng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外周血CXC型趋化因子配体13(CXCL13)检测在pSS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纳入60例研究对象,其中30例初诊的pSS患者为疾病组,3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CXCL13水平,并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及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其与外周血B细胞比例、免疫球蛋白(Ig)G、IgM、IgA、C3、C4、自身抗体等免疫相关指标、腺体结构和功能指标,以及SS疾病相关指数EULAR干燥综合征疾病活动度指数(ESSDAI)和EULAR干燥综合征患者报告指数(ESSPRI)的相关性。

结果

pSS组患者外周血CXCL1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39±94)pg/ml和(36±20)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38,P<0.01)。pSS患者外周血CXCL13水平与外周血B细胞比例(r=0.364,P=0.048)、IgG水平(r=0.369,P=0.045)、唇腺淋巴细胞浸润程度(r=0.592,P=0.001),以及ESSDAI(r=0.415,P=0.023)、ESSPRI评分(r=0.431,P=0.017)均呈正相关;与未刺激状态下唾液流率呈负相关(r=-0.381,P=0.038)。pSS患者中有系统累及者24例,有系统累及的pSS患者血清CXCL13水平较无系统累及者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56,P=0.024),但与系统累及数无明显相关性(r=0.344,P=0.062)。

结论

pSS患者外周血中CXCL13的检测有助于疾病活动程度及腺体破坏程度的判断。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微柱凝胶卡和试管法在ABO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ABO-HDN)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出生的高度疑似ABO-HDN的患儿132例,男70例,女62例,日龄1~10 d,体质量2.7~3.6 kg。所有患儿均行血型检测,分别采用微柱凝胶卡和试管法进行红细胞抗人球蛋白试验、血清游离抗体试验、抗体放散试验,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溶血三项试验阳性率
目的探讨雷珠单抗辅助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23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白内障合并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60例(72眼)白内障合并PDR患者,依照患者自愿原则选择治疗方式,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7例(32眼)和观察组33例(40眼)。对照组给予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23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
目的探讨第十二肋下神经阻滞治疗肾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9月江门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0例肾绞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治疗组采用10 ml 2%利多卡因经十二肋下行神经阻滞,对照组采用臀部肌肉注射双氯芬酸钠。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的疼痛强度。比较两组治疗后120 min内不同时间点VAS评分的差异。如果患者在观察期间出现肾绞痛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移植后应用地西他滨维持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4月至2019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且在移植后给予小剂量地西他滨维持治疗的MDS患者7例,男5例,女2例,年龄15~43岁。7例患者移植前均予以地西他滨或联合小剂量阿糖胞苷、阿克拉霉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方案治疗,移植前均达完全缓解状态,移植后地西他滨维持治疗56(31~78)d。
目的总结手OA患者双手骨赘的好发部位,分析骨赘严重程度与临床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明确诊断的手OA患者104例,根据病程分为3组:<1年组,1~5年组,>5年组。应用高频超声对手OA患者的第一腕掌关节(CMC1)、掌指关节(MCP)、近端指间关节(PIP)、远端指间关节(DIP)进行探查,记录骨赘部位并进行半定量分级(OSGS),同时记录入组者年龄、病程、ESR、CRP,填写视觉模拟评分(VAS)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γ-干扰素(IFN-γ)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抽取濮阳市油田总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7年首次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8例(观察组)及健康体检者50例(对照组),检测血清BDNF、MMP-9及IFN-γ水平,观察组随访3个月,根据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检查结果分为血管性痴呆、非血
单细胞测序技术是新近生物学领域一项前沿技术,能够揭示单个细胞的基因序列和表达修饰,反映细胞间的异质性,正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焦点研究方法。免疫系统的单细胞测序研究作为细胞形态学和功能学等传统方法的补充,通过分析免疫细胞的基因表达状态,获取其中的可变剪切和特异转录本,从而发现新的细胞类型,揭示免疫细胞发育谱系,鉴定决定免疫反应的基因模块和调控程序,从单细胞生物学水平更深层次阐明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从
目的探讨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在pSS诊断中的作用及相关结膜病变的免疫学影响因素。方法纳入以干眼为主诉的患者57例,其中pSS患者38例,非pSS患者19例。对所有患者进行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并用Nelson法评分。pSS中31例进行了自身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等血清学检查。采用t检验及秩和检验比较相关数据之关联。结果以结膜印迹细胞学Nelson分级≥2级为阳性界值,结膜印迹细胞学在pSS诊断的敏感度
糖原累积病Ⅱ型(GSD Ⅱ)属于罕见疾病,常以骨骼肌、平滑肌损害为主要表现,易与炎性肌病相混淆,临床上易误诊、漏诊。本文报告1例23岁男性,以肌酶升高和脊柱畸形为主要表现,血清抗转录中介因子1(TIF1)-γ抗体IgG(++),基因检测提示酸性α-葡萄糖苷酶(GAA)基因突变,肌肉病理提示大量糖原沉积及骨骼肌纤维空泡变性,确诊为GSD Ⅱ。通过复习相关文献,探讨糖原累积病Ⅱ型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
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是一组累及多系统的寡免疫复合物型小血管炎,其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目前该病临床误诊率及病死率仍然较高。传统抗体ANCA仍是目前用于诊断及分型依据的特异性实验室指标,但其本身对于监测疾病的活动度尚缺乏足够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因此发现并应用新型生物标记物对AAV进行诊断,监测疾病活动度,评估不同类型AAV的治疗效果以及预测其复发情况,有望实现AAV的精准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