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各高校应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采取特色化的发展战略,确立特色化的发展目标,落实特色化的发展措施,厚植实力,为所当为,以特色立校、特色兴校、特色强校。从而实现学校自主型、创新式、个性化的发展。
[关键词]以特制胜 特色立校 特色兴校 特色强校 发展战略
当今世界大众化教育的发展趋势日趋明显。走特色化的发展道路,既是各国高等教育普遍采取的发展战略,也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更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性选择。那么,中国的高等教育必须走特色化的发展道路,采取特色化的发展战略,确立特色化的发展目标,落实特色化的发展措施,从而达到以特制胜。
大众化教育的内涵和作用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经历了“十五”期间跨越式的发展之后,已由精英型迈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正走向规模与效益、数量与质量、效率与公平等协调发展的历史性“转型”。“大众化教育”是对“精英教育”的发展。“大众化教育时代”的内涵是多样而丰富的。不仅是指受众人数的扩大,而且还指教育层次和类型的增多,也指教育和受教育目的、内容和效果的不同。扩大、完善“高职高专”教育应该是“大众化教育时代”的趋势。“大众化教育”是一种潮流,它推动了“大众化教育时代”的形成,有助于人们树立以下新的观念。
1.“事业教育”。“事业教育”首先是要教育学生树立理想和信仰,教育学生确立实现理想和信仰的事业渠道。为此,要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事业”观,培养学生实现事业的能力,培养学生在“职业”和“就业”中找到发展自己事业的支撑点。
2.“快乐教育”。教师一定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快乐。快乐是记忆、联想和创新的催化剂。
3.“适应教育”。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的是“适应教育”,但不是一种如何使自己丧失的教育——“同化教育”。
以特制胜:国外高等教育普遍采取的发展战略
从中世纪牛津、剑桥绅士式的博雅教育到欧洲大陆式的职业教育及至后来德国洪堡式的英才教育等,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传统。哈佛大学建校凡300余年(1636年建校),始终坚持“与真理为友”的校训;斯坦福大学在其对名牌教授还没有吸引力的时候采取以特殊待遇招揽尖端人才,把有条件的系科率先办成学术尖顶的“学术尖端”战略;耶鲁大学倡扬“教育不是为了求职,而是为了生活”及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哲学理念;麻省理工学院奉行“理工与人文相通、博学与专精兼取、教学与实践并重”以及“让海龟们去干苦活,让人们去思考问题”的办学原则;芝加哥大学高举“研究工作是学校的主要工作”的办学旗帜;威斯康辛大学宣示“州的边界就是大学的边界”的服务宗旨(威斯康辛思想)等等。这些知名大学之所以能够出类拔萃、卓有建树,与其所秉持的独特的办学思路和特色化发展战略是息息相连的。
以特制胜: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在政府主导下的特色。就所检索的全国37所师范大学的办学特色表述来看,大都定位于教师教育、综合类、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等,众校一面,大家都这样说,也就很难构成所谓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强、你强我特的真正特色。进一步的文献检索表明,国内的一些大学虽然也说自己很有特色,但实际上大多没有鲜明的个性特色,而且也没有能够准确阐扬自己的特色。
以特制胜:以特色立校、特色兴校、特色强校
特色立校,就是将特色化发展之道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基础战略。各高校应以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为背景,以国家和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动力,以国家科技和教育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如《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计划》、《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等纲领性文件为依据,以推进本校与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及科技创新紧密结合、与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紧密结合等为旨归,实事求是,因校制宜,找准发展定位,明确提出学校的特色化发展战略,勾勒学校未来的发展蓝图,走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
特色兴校,就是将特色化发展之道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核心战略。各高校应认真盘一盘本校的家底,从办学规模、总体实力、学术资源和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以及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校园建设、实验室建设、图书馆建设等方面人手,做好盘点性的排查摸底工作,看看本校有多少存量,块头有多大。从而真正制定出既符合本校实际又开拓进取、积极可行的特色化发展战略,以全面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特色强校,就是将特色化发展之道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重点战略。各高校应根据自己与国内外和省内外竞争者、拟赶超者的相对坐标位置,突出自身优势,开拓发展思路,锐意改革创新,充分发掘潜力,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注意抓重点、抓亮点、创特色,既要注重抓大放小。进一步把“木桶”做大,把品牌做强、做特,以全面提升学校的学术声望和社会影响力。
综上所述,走特色化的发展道路是我国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性选择。我们应借鉴国外大学发展的成功之道,以特色立校、特色兴校、特色强校,进而实现我国高校自主型、创新式、个性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德林.关于教育机会均等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关系的思考[J];云南教育;2002年36期.
[2]大众化高等教育实施对策[J];成人教育;2001年11期;48.
[3]曹菱红,何蘅.浅议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内涵与作用[J];广西教育;2003年27期;31-33.
[4]何永胜.试析高等教育大众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4年01期;9-11.
[5]李汉红.浅论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113-115.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湖南长沙
[关键词]以特制胜 特色立校 特色兴校 特色强校 发展战略
当今世界大众化教育的发展趋势日趋明显。走特色化的发展道路,既是各国高等教育普遍采取的发展战略,也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更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性选择。那么,中国的高等教育必须走特色化的发展道路,采取特色化的发展战略,确立特色化的发展目标,落实特色化的发展措施,从而达到以特制胜。
大众化教育的内涵和作用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经历了“十五”期间跨越式的发展之后,已由精英型迈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正走向规模与效益、数量与质量、效率与公平等协调发展的历史性“转型”。“大众化教育”是对“精英教育”的发展。“大众化教育时代”的内涵是多样而丰富的。不仅是指受众人数的扩大,而且还指教育层次和类型的增多,也指教育和受教育目的、内容和效果的不同。扩大、完善“高职高专”教育应该是“大众化教育时代”的趋势。“大众化教育”是一种潮流,它推动了“大众化教育时代”的形成,有助于人们树立以下新的观念。
1.“事业教育”。“事业教育”首先是要教育学生树立理想和信仰,教育学生确立实现理想和信仰的事业渠道。为此,要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事业”观,培养学生实现事业的能力,培养学生在“职业”和“就业”中找到发展自己事业的支撑点。
2.“快乐教育”。教师一定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快乐。快乐是记忆、联想和创新的催化剂。
3.“适应教育”。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的是“适应教育”,但不是一种如何使自己丧失的教育——“同化教育”。
以特制胜:国外高等教育普遍采取的发展战略
从中世纪牛津、剑桥绅士式的博雅教育到欧洲大陆式的职业教育及至后来德国洪堡式的英才教育等,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传统。哈佛大学建校凡300余年(1636年建校),始终坚持“与真理为友”的校训;斯坦福大学在其对名牌教授还没有吸引力的时候采取以特殊待遇招揽尖端人才,把有条件的系科率先办成学术尖顶的“学术尖端”战略;耶鲁大学倡扬“教育不是为了求职,而是为了生活”及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哲学理念;麻省理工学院奉行“理工与人文相通、博学与专精兼取、教学与实践并重”以及“让海龟们去干苦活,让人们去思考问题”的办学原则;芝加哥大学高举“研究工作是学校的主要工作”的办学旗帜;威斯康辛大学宣示“州的边界就是大学的边界”的服务宗旨(威斯康辛思想)等等。这些知名大学之所以能够出类拔萃、卓有建树,与其所秉持的独特的办学思路和特色化发展战略是息息相连的。
以特制胜: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在政府主导下的特色。就所检索的全国37所师范大学的办学特色表述来看,大都定位于教师教育、综合类、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等,众校一面,大家都这样说,也就很难构成所谓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强、你强我特的真正特色。进一步的文献检索表明,国内的一些大学虽然也说自己很有特色,但实际上大多没有鲜明的个性特色,而且也没有能够准确阐扬自己的特色。
以特制胜:以特色立校、特色兴校、特色强校
特色立校,就是将特色化发展之道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基础战略。各高校应以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为背景,以国家和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动力,以国家科技和教育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如《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计划》、《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等纲领性文件为依据,以推进本校与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及科技创新紧密结合、与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紧密结合等为旨归,实事求是,因校制宜,找准发展定位,明确提出学校的特色化发展战略,勾勒学校未来的发展蓝图,走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
特色兴校,就是将特色化发展之道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核心战略。各高校应认真盘一盘本校的家底,从办学规模、总体实力、学术资源和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以及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校园建设、实验室建设、图书馆建设等方面人手,做好盘点性的排查摸底工作,看看本校有多少存量,块头有多大。从而真正制定出既符合本校实际又开拓进取、积极可行的特色化发展战略,以全面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特色强校,就是将特色化发展之道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重点战略。各高校应根据自己与国内外和省内外竞争者、拟赶超者的相对坐标位置,突出自身优势,开拓发展思路,锐意改革创新,充分发掘潜力,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注意抓重点、抓亮点、创特色,既要注重抓大放小。进一步把“木桶”做大,把品牌做强、做特,以全面提升学校的学术声望和社会影响力。
综上所述,走特色化的发展道路是我国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性选择。我们应借鉴国外大学发展的成功之道,以特色立校、特色兴校、特色强校,进而实现我国高校自主型、创新式、个性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德林.关于教育机会均等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关系的思考[J];云南教育;2002年36期.
[2]大众化高等教育实施对策[J];成人教育;2001年11期;48.
[3]曹菱红,何蘅.浅议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内涵与作用[J];广西教育;2003年27期;31-33.
[4]何永胜.试析高等教育大众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4年01期;9-11.
[5]李汉红.浅论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113-115.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湖南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