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及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说来话长。思前想后,觉得还是从MIT OCW说起,从MIT OCW 的创举到OER运动来分析优质资源的建设,再就MOOC所展现的新趋势,来分析我们国家教育资源应用的问题,最后集中分析一下,我们能从国外这些经验中学些什么。
从OCW到OER
早在2001年4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校长查尔斯 · 韦斯特在《时代》杂志上宣布正式启动开放式课程计划(MIT OCW),MIT将利用几年的时间,将下属5个二级学院的3300门课程放在互联网上,免费供全世界任何人使用。此后,在美国,尤他州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塔夫茨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圣母玛利亚大学等高校加入了这一行列。世界各个国家的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纷纷仿效,相继将部分课程放到互联网上和全世界共享,如法国巴黎高科的开放式课程计划。2005年5月,日本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等6所高校启动开放式课程计划,次年4月正式成立了日本开放式课程联盟(JOCW),而到2010年1月,其成员就多达40所高校。法国“巴黎高科(Paris Tech)”由10个正式成员和1个合作成员联合组成;正式成员均为各自学术领域中法国公认的最优秀的工程研究生学校。2005年12月,“巴黎高科”启动了Paris Tech OCW项目。
这些开放式课程有几个共同特征:
第一,课程资源的设计开发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由基金会和大学支持,由教师制作完成。
第二,资源的知识产权清晰,普遍遵从“创用共享协议”(CC)。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全球访问。
第三,除标准浏览器外,没有繁杂的技术要求。
第四,这些大学只提供课程资源,免费供全世界任何学习者和教学人员使用,无需注册、登记,不收费也不提供学分和学位。
2002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巴黎召开了题为“开放课件对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影响”的论坛,在这次会议上首次提出“开放教育资源(OER)”概念,认为“开放教育资源是指那些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来向有关对象提供的可被自由查阅、改编或应用的各种开放性教育类资源”。这些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免费获得,用于教育机构教师的教学和学习者的学习。此后,UNESCO不断对OER概念和内涵进行讨论和修正。2006年,在OER论坛的总结报告中,UNESCO将OER定义为:OER是指基于网络的数字化素材,人们在教育、学习和研究中可以自由、开放地使用和重用这些素材。
此后,国际教育资源运动风起云涌。
从OER到MOOC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此问题理解的深入,开放共享的理念已经逐渐被公众认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已蔚然成风。除了以MIT OCW为代表的开放课件外,开放的教科书、流媒体、测试工具、软件,以及其他的一些用于支持获取知识的工具、材料和技术也纷纷被纳入开放教育资源之中。UNESCO认为开放教育资源包含学习资源、支持教师的资源和质量保证的资源三部分。其中,学习资源包括完整课程、课件、内容模块、学习对象、学习支持和评价工具、在线学习社区;支持教师的资源包括为教师提供能够制作、改编和使用开放教育资源的工具及辅助资料、师资培训资料和其他教学工具;质量保证的资源是指确保教育和教育实践质量的资源。
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为推动人类教育发展起到变革性的作用,从而使当代教育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使大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重要阵地;并使知识共享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但是,只有开放教育资源是远远不够的,MOOC应允而生。
慕课(MOOC)是英文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的首字母缩写,其中,Massive,大规模的;Open,开放的;Online,在线的;Course,课程;直译就是“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慕课”这个中文译名是我取的。
关于MOOC,维基百科是这样界定的:
“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是指那些由参与者发布的课程,这些课程材料也散布于互联网上。只有当课程是开放的,才可以称之为MOOC,只有这些课程是大型的或者叫大规模的,它才是典型的MOOC。课程不是搜集,而是一种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和学习者通过某一个共同的话题或主题联系起来的方式方法。MOOC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发端于过去的那种发布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旧的课程开发模式 。
MOOC 这个术语是在2008年由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Dave Cormier 与国家人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Bryan Alexander联合提出来的。在由阿萨巴斯卡大学技术增强知识研究所副主任 George Siemens 与国家研究委员会高级研究员 Stephen Downes 设计和领导的一门在线课程中,为了响应George Siemens 与Stephen Downes 的号召,Dave Cormier 与 Bryan Alexander 提出了MOOC这个概念。George Siemens 与Stephen Downes 设计和领导的这门课程名叫《连通主意与关连知识》,有25名来自曼尼托巴大学的付费学生以及23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免费学生在线参与了这门课程的学习。所有的课程内容都可以通过RSS feed订阅,学习者可以用他们自己选择的工具来参与学习:用 Moodle 参加在线论坛讨论,发表博客文章,在第二人生中学习,以及参加同步在线会议。
从那时开始,一大批教育工作者,包括来自玛丽华盛顿大学的 Jim Groom 教授以及纽约城市大学约克学院的 Michael Branson Smith 教授都采用了这种课程结构,并且成功地在全球各国大学主办了他们自己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
最重要的突破发生于2011年秋,来自世界各地的 16万人注册了斯坦福大学 Sebastian Thrun 与 Peter Norvig 联合开出的一门《人工智能导论》的免费课程。过去将近一年来,许多重要的创新项目,包括Udacity、Coursera, 以及 edX 都纷纷上马,有十几个世界著名大学参与其中。
MOOC不仅是OER的发展,也是对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突破。毕竟仅有资源并不意味着学习就能自然而然地发生。从OER到MOOC,实质上体现出来的是开放教育资源的应用是从单纯的资源到课程与教学的转变,因此,也可以说是在线教育的重要突破。
我们能从中学到一些什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纵观国际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发展,联系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实际,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1. 在教育信息化过去十年间,我国的教育资源建设,包括发端于2003年的精品课程建设,都是一种自上而下政府主导的教育资源建设之路。而MIT OCW到世界范围的OER,乃至MOOC,绝大多数都是自下而上的,并非由政府主导。展望未来,我们必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加快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2. 开放教育资源遵从创用共享协议(CC协议),而我们的资源建设都是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这两种协议或法规出发点和核心目标不同。前者的出发点是保护著作权人的基本权利,核心目标是创用共享;后者的出发点是保护著作权人的所有权利,核心目标是版权保护,而不是共享。
3. 资源非常重要,但是只有资源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重在建设。而国际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特征是开始越来越重视优质教育资源的应用。慕课已经不再只是资源了,它还包括这些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包括在正规学习之中的应用。而在这方面,我们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2012年9月5日,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部署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此次会议上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创新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加快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坚实支撑。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召开表明了我国政府把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到了战略重要地位,也预示着我国新一轮的包括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在内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启动。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从OCW到OER
早在2001年4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校长查尔斯 · 韦斯特在《时代》杂志上宣布正式启动开放式课程计划(MIT OCW),MIT将利用几年的时间,将下属5个二级学院的3300门课程放在互联网上,免费供全世界任何人使用。此后,在美国,尤他州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塔夫茨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圣母玛利亚大学等高校加入了这一行列。世界各个国家的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纷纷仿效,相继将部分课程放到互联网上和全世界共享,如法国巴黎高科的开放式课程计划。2005年5月,日本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等6所高校启动开放式课程计划,次年4月正式成立了日本开放式课程联盟(JOCW),而到2010年1月,其成员就多达40所高校。法国“巴黎高科(Paris Tech)”由10个正式成员和1个合作成员联合组成;正式成员均为各自学术领域中法国公认的最优秀的工程研究生学校。2005年12月,“巴黎高科”启动了Paris Tech OCW项目。
这些开放式课程有几个共同特征:
第一,课程资源的设计开发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由基金会和大学支持,由教师制作完成。
第二,资源的知识产权清晰,普遍遵从“创用共享协议”(CC)。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全球访问。
第三,除标准浏览器外,没有繁杂的技术要求。
第四,这些大学只提供课程资源,免费供全世界任何学习者和教学人员使用,无需注册、登记,不收费也不提供学分和学位。
2002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巴黎召开了题为“开放课件对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影响”的论坛,在这次会议上首次提出“开放教育资源(OER)”概念,认为“开放教育资源是指那些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来向有关对象提供的可被自由查阅、改编或应用的各种开放性教育类资源”。这些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免费获得,用于教育机构教师的教学和学习者的学习。此后,UNESCO不断对OER概念和内涵进行讨论和修正。2006年,在OER论坛的总结报告中,UNESCO将OER定义为:OER是指基于网络的数字化素材,人们在教育、学习和研究中可以自由、开放地使用和重用这些素材。
此后,国际教育资源运动风起云涌。
从OER到MOOC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此问题理解的深入,开放共享的理念已经逐渐被公众认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已蔚然成风。除了以MIT OCW为代表的开放课件外,开放的教科书、流媒体、测试工具、软件,以及其他的一些用于支持获取知识的工具、材料和技术也纷纷被纳入开放教育资源之中。UNESCO认为开放教育资源包含学习资源、支持教师的资源和质量保证的资源三部分。其中,学习资源包括完整课程、课件、内容模块、学习对象、学习支持和评价工具、在线学习社区;支持教师的资源包括为教师提供能够制作、改编和使用开放教育资源的工具及辅助资料、师资培训资料和其他教学工具;质量保证的资源是指确保教育和教育实践质量的资源。
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为推动人类教育发展起到变革性的作用,从而使当代教育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使大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重要阵地;并使知识共享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但是,只有开放教育资源是远远不够的,MOOC应允而生。
慕课(MOOC)是英文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的首字母缩写,其中,Massive,大规模的;Open,开放的;Online,在线的;Course,课程;直译就是“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慕课”这个中文译名是我取的。
关于MOOC,维基百科是这样界定的:
“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是指那些由参与者发布的课程,这些课程材料也散布于互联网上。只有当课程是开放的,才可以称之为MOOC,只有这些课程是大型的或者叫大规模的,它才是典型的MOOC。课程不是搜集,而是一种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和学习者通过某一个共同的话题或主题联系起来的方式方法。MOOC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发端于过去的那种发布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旧的课程开发模式 。
MOOC 这个术语是在2008年由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Dave Cormier 与国家人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Bryan Alexander联合提出来的。在由阿萨巴斯卡大学技术增强知识研究所副主任 George Siemens 与国家研究委员会高级研究员 Stephen Downes 设计和领导的一门在线课程中,为了响应George Siemens 与Stephen Downes 的号召,Dave Cormier 与 Bryan Alexander 提出了MOOC这个概念。George Siemens 与Stephen Downes 设计和领导的这门课程名叫《连通主意与关连知识》,有25名来自曼尼托巴大学的付费学生以及23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免费学生在线参与了这门课程的学习。所有的课程内容都可以通过RSS feed订阅,学习者可以用他们自己选择的工具来参与学习:用 Moodle 参加在线论坛讨论,发表博客文章,在第二人生中学习,以及参加同步在线会议。
从那时开始,一大批教育工作者,包括来自玛丽华盛顿大学的 Jim Groom 教授以及纽约城市大学约克学院的 Michael Branson Smith 教授都采用了这种课程结构,并且成功地在全球各国大学主办了他们自己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
最重要的突破发生于2011年秋,来自世界各地的 16万人注册了斯坦福大学 Sebastian Thrun 与 Peter Norvig 联合开出的一门《人工智能导论》的免费课程。过去将近一年来,许多重要的创新项目,包括Udacity、Coursera, 以及 edX 都纷纷上马,有十几个世界著名大学参与其中。
MOOC不仅是OER的发展,也是对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突破。毕竟仅有资源并不意味着学习就能自然而然地发生。从OER到MOOC,实质上体现出来的是开放教育资源的应用是从单纯的资源到课程与教学的转变,因此,也可以说是在线教育的重要突破。
我们能从中学到一些什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纵观国际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发展,联系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实际,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1. 在教育信息化过去十年间,我国的教育资源建设,包括发端于2003年的精品课程建设,都是一种自上而下政府主导的教育资源建设之路。而MIT OCW到世界范围的OER,乃至MOOC,绝大多数都是自下而上的,并非由政府主导。展望未来,我们必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加快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2. 开放教育资源遵从创用共享协议(CC协议),而我们的资源建设都是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这两种协议或法规出发点和核心目标不同。前者的出发点是保护著作权人的基本权利,核心目标是创用共享;后者的出发点是保护著作权人的所有权利,核心目标是版权保护,而不是共享。
3. 资源非常重要,但是只有资源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重在建设。而国际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特征是开始越来越重视优质教育资源的应用。慕课已经不再只是资源了,它还包括这些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包括在正规学习之中的应用。而在这方面,我们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2012年9月5日,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部署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此次会议上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创新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加快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坚实支撑。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召开表明了我国政府把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到了战略重要地位,也预示着我国新一轮的包括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在内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启动。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