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完成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朗读指导。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这是对读书要求和读书意义的精辟阐述。前人有经验借鉴:“讲之功一二,练之功八九。”这充分体现了讲与练(其中包括朗读)的重要性。但不少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并没有真正指导好朗读教学,还是采取多讲、细嚼、满堂灌等方式,从而挤掉了学生读的时间,使得语文教学枯燥无味。下面,我谈一谈如何加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一、加强朗读教学的意义
(一)加强朗读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语文教材里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生语和熟语组合而成的一个完整的语言实体。一些生疏的语言与其由教师讲解,倒不如引导学生通过认真朗读课文,借助生语和熟语所共处的语言环境及其相互联系来理解。如《荷塘月色》一文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文章的文眼,要求学生读出感情,体味作者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不宁静的心情”与“优美的荷塘月色”有什么联系,这样会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更加理解课文的中心。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表述作者感知过的客观意境。要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重要的一环是使学生在大脑中再现这种情况。完成这一任务的根本方法是让学生真心实意地读原文,再加以联想。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尤其是古诗词欣赏,更要多读,多读以后自然就能理解诗词大意。如果用现代汉语来翻译,则失去了古诗词原有的韵味。也就是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段,学生可根据已经看过了的《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这一节的电教展开想象,这样一个风流倜傥,足智多谋的周瑜便会出现在学生的脑海里,就能够体会出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要表达的那种壮怀难酬的感慨。
(二)加强朗读教学,提高学生语文水平。
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语言文字,其他知识的学习终究伴随语言文字训练这一旋律而产生。语言如何学?不是靠讲解语法修辞,也不是遣词造句,而是靠多读原文,细心入情的读,熟读成诵,熟能会吟。这样对规范的语言实体反复感知,熟悉,大大强化和丰富感性知识,由量变引起质变,学生便潜移默化地将其融入自己的日常表达之中,使语文水平得到提高。
(三)加强朗读教学,发展思维能力。
学生自觉地读书,有益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是显而易见的。在指导学生课外朗读《春》一文中“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这一段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听录音,然后指导学生自由朗读,集体朗读。在朗读中,学生心领神会,自然想到小草破土而出,有极强的生命力,质地嫩嫩的,色泽绿绿的,又用“偷偷地”修饰,状其不知不觉地出现无人知晓。“满是的”突出长势茂盛,到处都是,整个原野都披上绿色的新装,使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诗意,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读课文,借助文字符号,要把作者的语言特色还原为作者曾感知过的事物,这是再造想象的训练,由课文叙述的具体材料而揣摩出中心思想,要经过比较、归纳、概括、抽象等多方面的思维训练,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学生在学习时有了“读”的习惯,“读”的指导,只要方法灵活、合理就会读出好的效果来。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又是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既是一种语言能力,又是学习语言的一种基本方法。朗读是对语言材料和语言技巧的吸取,是学生学习书面语言的重要手段。对教师的讲解和分析来说,朗读是一种高效的综合;对学生来说,是主动性、主体性甚至是创造性的生动活泼的显现。因此,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利用时间,科学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明确的朗读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做到朗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朗读就是“口而诵,心而惟”,出之于口,入之于心,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人在朗读的时候,从视觉扩大到听觉,从而增加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促使“读者”深入领会词语的含义和文章的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实际上,朗读是对作品进行的再创造。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学生更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尤其是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作品,或朗读,或吟诵,或吟唱,或记背,在这样的活动中能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在教学时,教师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因此,朗读教学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我认为朗读教学应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朗读时目标要明确、具体。
朗读不是乱读、滥读。有的教师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过渡,在学生朗读前,没有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在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没有认真听,忙着板书或自己思考下一个教学步骤,对于学生的朗读情况自然就心中无数,更谈不上对刚才的朗读情况指出是与非,这只是一种放羊式的无所收获的朗读。在学生朗读前,教师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教师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问题如:这篇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或哪几个人?文章写了哪几个场面?文章的线索或感情基调是什么?如此等等。在进行自学性朗读时,教师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对于美读,教师不仅应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还应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并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对于分角色朗读,应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个性。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足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如果是个别朗读,教师还应为其他学生布置任务,使他们边听边思考。如果是集体朗读,然后教师则应要求学生读得整齐而有气势。
我在教文言文时,往往先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要求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朗读的节奏,同时要求学生边听边动笔,在文中给生字词注音,给难读的语句标出朗读的节奏;然后让学生自已练读,要求学生读准读通课文;再指名个别学生朗读,要求读得准确而流利;引导学生来赏析文章内容,必要时,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最后要求学生整体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这样朗读就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始终,并且每个朗读环节都要完成不同的任务和要求。学生在整个朗读过程中,思维始终在活动。因此,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速度大大加快,对文章理解的深度也大大加深。
(二)朗读时方法要灵活、多样。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只要教师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教师宜用范读指导。如我在教光未然的诗歌《黄河颂》时,就自己示范朗读。激情澎湃的朗读声使学生深受感染,他们马上产生朗读的热情,情不自禁地读起来,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的境界中。但是,范读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教师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教师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激发情感时,教师宜用齐读。但要慎用齐读,因为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有益,但也可能产生“滥竽充数”和唱读的不良效果。
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以下介绍几种重要的朗读形式。
美读,即表情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往往要求教师创设情境,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教师可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首先放录音,要求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请学生朗读,比照两者的朗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读,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使学生感受到朗读的乐趣。
分角色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对于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较合适。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如我选择了一篇《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教学时,请七位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来分别朗读童话中的七位人物的语言,学生那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全班同学进入了情境,尤其是读到皇帝的新装被小孩子揭露出真相后,部分学生皱了皱眉头,显示出对皇帝的虚伪、愚蠢、自欺欺人的丑恶行径感到可悲。分角色朗读也应注意形式的多样化,可让个别男女生分角色读,可让几个小组的学生分角色读。
配乐朗读。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配乐朗读的乐声不能太响,以免产生负面影响。
诵读,即背诵。这种朗读方式也适合于古诗文教学。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某些精彩的语段或全篇。这样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三)朗读时过程要合理、有层次。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循序渐进,避免高屋建瓴一气灌到底。朗读训练有它的适度,即阶段性。对学生来说,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较高要求--顺畅朗读,最高要求--传神朗读。具体的训练过程可分为: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停顿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表情达意→速度适中,完美和谐→领会主旨。因为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一开始,学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其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等形式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初读课文阶段,学生需要整体感知,初步感悟课文的内容。此时适宜采用速度较快的轻声读或者默读,不宜采用大声朗读、齐读或表演读等形式。这是符合学生需要且符合认知规律的。我在教《药》时,先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要求学生轻声跟读。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感性的认识。然后让学生说说各自对文章的理解,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从朗读的主体角度来看,一般先由个别读,再到小组读,直至齐读。如此一步一个脚印的训练、指导,让学生易于接收,也体现了朗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就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一、加强朗读教学的意义
(一)加强朗读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语文教材里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生语和熟语组合而成的一个完整的语言实体。一些生疏的语言与其由教师讲解,倒不如引导学生通过认真朗读课文,借助生语和熟语所共处的语言环境及其相互联系来理解。如《荷塘月色》一文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文章的文眼,要求学生读出感情,体味作者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不宁静的心情”与“优美的荷塘月色”有什么联系,这样会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更加理解课文的中心。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表述作者感知过的客观意境。要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重要的一环是使学生在大脑中再现这种情况。完成这一任务的根本方法是让学生真心实意地读原文,再加以联想。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尤其是古诗词欣赏,更要多读,多读以后自然就能理解诗词大意。如果用现代汉语来翻译,则失去了古诗词原有的韵味。也就是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段,学生可根据已经看过了的《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这一节的电教展开想象,这样一个风流倜傥,足智多谋的周瑜便会出现在学生的脑海里,就能够体会出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要表达的那种壮怀难酬的感慨。
(二)加强朗读教学,提高学生语文水平。
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语言文字,其他知识的学习终究伴随语言文字训练这一旋律而产生。语言如何学?不是靠讲解语法修辞,也不是遣词造句,而是靠多读原文,细心入情的读,熟读成诵,熟能会吟。这样对规范的语言实体反复感知,熟悉,大大强化和丰富感性知识,由量变引起质变,学生便潜移默化地将其融入自己的日常表达之中,使语文水平得到提高。
(三)加强朗读教学,发展思维能力。
学生自觉地读书,有益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是显而易见的。在指导学生课外朗读《春》一文中“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这一段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听录音,然后指导学生自由朗读,集体朗读。在朗读中,学生心领神会,自然想到小草破土而出,有极强的生命力,质地嫩嫩的,色泽绿绿的,又用“偷偷地”修饰,状其不知不觉地出现无人知晓。“满是的”突出长势茂盛,到处都是,整个原野都披上绿色的新装,使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诗意,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读课文,借助文字符号,要把作者的语言特色还原为作者曾感知过的事物,这是再造想象的训练,由课文叙述的具体材料而揣摩出中心思想,要经过比较、归纳、概括、抽象等多方面的思维训练,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学生在学习时有了“读”的习惯,“读”的指导,只要方法灵活、合理就会读出好的效果来。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又是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既是一种语言能力,又是学习语言的一种基本方法。朗读是对语言材料和语言技巧的吸取,是学生学习书面语言的重要手段。对教师的讲解和分析来说,朗读是一种高效的综合;对学生来说,是主动性、主体性甚至是创造性的生动活泼的显现。因此,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利用时间,科学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明确的朗读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做到朗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朗读就是“口而诵,心而惟”,出之于口,入之于心,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人在朗读的时候,从视觉扩大到听觉,从而增加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促使“读者”深入领会词语的含义和文章的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实际上,朗读是对作品进行的再创造。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学生更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尤其是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作品,或朗读,或吟诵,或吟唱,或记背,在这样的活动中能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在教学时,教师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因此,朗读教学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我认为朗读教学应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朗读时目标要明确、具体。
朗读不是乱读、滥读。有的教师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过渡,在学生朗读前,没有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在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没有认真听,忙着板书或自己思考下一个教学步骤,对于学生的朗读情况自然就心中无数,更谈不上对刚才的朗读情况指出是与非,这只是一种放羊式的无所收获的朗读。在学生朗读前,教师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教师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问题如:这篇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或哪几个人?文章写了哪几个场面?文章的线索或感情基调是什么?如此等等。在进行自学性朗读时,教师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对于美读,教师不仅应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还应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并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对于分角色朗读,应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个性。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足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如果是个别朗读,教师还应为其他学生布置任务,使他们边听边思考。如果是集体朗读,然后教师则应要求学生读得整齐而有气势。
我在教文言文时,往往先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要求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朗读的节奏,同时要求学生边听边动笔,在文中给生字词注音,给难读的语句标出朗读的节奏;然后让学生自已练读,要求学生读准读通课文;再指名个别学生朗读,要求读得准确而流利;引导学生来赏析文章内容,必要时,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最后要求学生整体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这样朗读就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始终,并且每个朗读环节都要完成不同的任务和要求。学生在整个朗读过程中,思维始终在活动。因此,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速度大大加快,对文章理解的深度也大大加深。
(二)朗读时方法要灵活、多样。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只要教师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教师宜用范读指导。如我在教光未然的诗歌《黄河颂》时,就自己示范朗读。激情澎湃的朗读声使学生深受感染,他们马上产生朗读的热情,情不自禁地读起来,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的境界中。但是,范读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教师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教师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激发情感时,教师宜用齐读。但要慎用齐读,因为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有益,但也可能产生“滥竽充数”和唱读的不良效果。
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以下介绍几种重要的朗读形式。
美读,即表情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往往要求教师创设情境,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教师可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首先放录音,要求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请学生朗读,比照两者的朗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读,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使学生感受到朗读的乐趣。
分角色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对于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较合适。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如我选择了一篇《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教学时,请七位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来分别朗读童话中的七位人物的语言,学生那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全班同学进入了情境,尤其是读到皇帝的新装被小孩子揭露出真相后,部分学生皱了皱眉头,显示出对皇帝的虚伪、愚蠢、自欺欺人的丑恶行径感到可悲。分角色朗读也应注意形式的多样化,可让个别男女生分角色读,可让几个小组的学生分角色读。
配乐朗读。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配乐朗读的乐声不能太响,以免产生负面影响。
诵读,即背诵。这种朗读方式也适合于古诗文教学。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某些精彩的语段或全篇。这样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三)朗读时过程要合理、有层次。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循序渐进,避免高屋建瓴一气灌到底。朗读训练有它的适度,即阶段性。对学生来说,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较高要求--顺畅朗读,最高要求--传神朗读。具体的训练过程可分为: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停顿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表情达意→速度适中,完美和谐→领会主旨。因为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一开始,学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其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等形式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初读课文阶段,学生需要整体感知,初步感悟课文的内容。此时适宜采用速度较快的轻声读或者默读,不宜采用大声朗读、齐读或表演读等形式。这是符合学生需要且符合认知规律的。我在教《药》时,先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要求学生轻声跟读。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感性的认识。然后让学生说说各自对文章的理解,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从朗读的主体角度来看,一般先由个别读,再到小组读,直至齐读。如此一步一个脚印的训练、指导,让学生易于接收,也体现了朗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就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