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语交际课是根据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而设置的一种课型,目的是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运用语言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可是,笔者在听课调研时发现,一些农村小学的口语交际教学出现了失衡现象:一是不能准确把握口语交际课的课型特点,对怎样开展教学感到茫然;二是对教学过程探究不够,学生自主交流的主线不明确,任其自由发挥。作为语文教研员,应该如何破解口语交际教学中的这些失衡现象呢?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课例研究。
首先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了解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并将设计意图与实际教学效果对照,聚焦问题,诊断问题存在的根源。其次是把握口语交际课的课型特点和年段目标,在明确本次口语交际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前提下,弄清口语训练的一般规律。再次是有针对性地对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必要的点评,让授课教师明白自己在教学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课改理念,哪些地方想体现,但效果还不够显著。最后是以本次课堂教学为载体,探究改进教学的实施策略,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现选择两个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一】
由“實践活动”演变而成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春蚕》和《一束鲜花》,想想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
(师稍作停顿,便有两三个学生举起手来。)
生:《春蚕》是讲母亲养蚕给我们姐弟俩凑学费的事。
生:《一束鲜花》是讲“我”在母亲生日那天,看见一个小男孩给死去的母亲献花,决定亲自为母亲送去鲜花的事。
师:同学们,你们在家帮爸爸妈妈做了哪些事?同桌交流交流。
(生交流了近一分钟)
师:谁能把自己帮父母做的事向大家说一说?
生:我帮爸爸妈妈扫地。
生:我帮爸爸妈妈倒茶。
生:我帮爸爸妈妈洗菜。
(之后,再没有学生应声,课堂上出现了“冷场”现象。教师等待多时,见无人举手,只好让学生拿出笔来写。)
(课前教者没能充分利用学生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主动为父母做事的积极性,学生真正参与帮父母做事的为数不多。在交流过程中,教师既没有方法的指点,又没有对交流的范围进行拓展,因而交流只好草草收场,使教学陷入尴尬境地。)
(生写了约5分钟)
师:同学们,写好了吗?
生:(少数学生应声)写好了。
师:谁来念给大家听?
生:星期天,爸爸妈妈都到地里干活去了,我看到家里很脏,于是拿起扫帚,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
生:一天,家里来了客人,妈妈一个人忙不过来,我帮妈妈洗白菜,妈妈夸我是个好孩子。
……
师:为了把所做的事情说得
具体些,大家再写一写,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写好后我们再来
交流。
(学生写了8分钟,然后抽学生在班上交流,学生交流的仍然是三言两语,毫无进步。整堂课就在这样频繁的说与写的交替中结束了。)
【案例二】
毕业复习教学中的口语交际课
师:面对69双明亮而充满智慧的眼睛,老师既高兴又激动,高兴的是同学们已经长大,懂得怎样学习了,激动的是你们即将毕业,进入中学,老师真的舍不得你们。此时此刻,你们有什么心里话要说吗?今天这节口语交际课,就让大家说说心里话吧。
生:我在这个班学习虽然只
有四年,但是这四年来,是您带领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是您教我们知识,教我们做人,我非常感激您。
生:六年来我是在您的呵护
下长大的。记得在二年级的时候,我做过两次手术,可每次手术后,我都看见您守候在我的床边,您就像我的亲生父母一样关心我,疼爱我。
师:你很勇敢,两次手术都没呻吟一声,你的勇气激励着我,激励着我们班的每一位同学。
生:我想对董校长说一声“谢谢您”。有一次上微机课时,我们几个同学在教室里玩,您教育我们要学好各门功课。当时我们哭了,后来才明白,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应该学好各门功课。
生:感谢您,老师!是您带领我们学习书本知识,带领我们做游戏,指导我们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没有您的关心与指导,我们肯定还是个一无所知的孩子。
……
(先后10多个学生谈了自己的想法,他们说的都是对教师和学校领导的感激之词,虽然语句通顺流利,但意思大同小异。)
【评析:教师想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说,但由于没有具体的话题,又缺乏必要的指导,因而学生全在为教师唱赞歌。为此,教师不得不转移话题。】
师:在六年的生活中,我们采访过詹天佑,采访过霍金,采访
过居里夫人……此时,你准备采
访谁?
(生思考)
生:詹天佑,您好!我是重庆电视台的记者,我想采访您。
(两个同学分别扮演詹天佑和记者,围绕“是什么力量让你来修筑这条铁路?你是怎样克服困难的?”进行采访。)
生:我想用打电话的方式,采访卖火柴的小女孩。
(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卖火柴的小女孩和记者,进行模拟采访。)
(此环节教者的用意是想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谈出自己学习课文后的体会和感受,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但结果学生的表演却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复现,失去了口语交际的“原生态”。两组学生表演之后,教者又只好话题一转——)
师:同学之间产生过矛盾吗?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几个学生站起来讲述了发生在同学间的一些琐碎小事)
师:再有30多天就要毕业
了,你准备对你的同学说什么? (幾个学生站起来对自己要好的同学说了些祝福的话)
师:如果到了新的学校,你怎么向别人推荐自己呢?
(这节课就在学生腼腆的自我推荐中结束了)
【评析:由课文再现又回到现实生活,由赞美教师到谈及学生,虽然交流的内容有所不同,但学生语言表达没有变化,教学没能向纵深发展。】
【诊断根源】
案例一中的教师误以为口语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写的基础上,把写的内容念一念、读一读,把口语教学与习作中的读等同起来,视口语教学为习作的“倒流程”,把口语教学变成了学生先写后念的“读文课”。案例二中的教师缺乏对教学过程的研究,虽然教师想让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回忆、再现,由课文中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进而联想到生活中的人和事,但并没有从“激发兴趣”“促进互动”“指导示范”上下功夫,而是让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口语教学成了学生的“自由活动课”。上述案例中的两种做法都让口语教学失去了本真。
【教学导航】
口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倾听和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在年段目标的统领下,结合学生实际,选择生活中鲜活的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策略、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围绕某个话题进行交流与表述,做到“规则指导”与自由说话有机结合。所谓“规则指导”是指在口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选择的话题,预设学生在交流中会有哪些困难,采取什么策略解决困难;安排怎样的教学环节来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调动学生自由表达的积极性;在交流中渗透哪些方法,学生要获得哪些交际能力;怎样将课堂教学整体推进,让口语教学达到理想的境界,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要让学生在交流中一次又一次地收获,一次又一次地提高,最终实现自由表达的目的。
【改进策略】
案例一可这样组织教学:
1.课前导行:同学们,你的爸爸、妈妈关心你吗?从哪些事情可以看出他们很关心你?从他们所做的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打算为爸爸妈妈做点什么,以表达对他们的爱呢?注意做的时候一定不要过早地让爸爸妈妈知道,要给他们一个惊喜。
通过教师的激情导入,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口语教学提供了交流的“场”。
2.课中点拨:你为什么会想到为爸爸妈妈做这件事?你是怎么想的?做这件事有什么意义?你先做什么,然后怎么做,最后做什么?你在做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是怎么克服的?事情做完了,爸爸妈妈有什么表现?
通过点拨,学生知道该怎么说,铺就了一条自由表达的“路”。
3.互动交流:课堂上让学生多形式、多层次地交流,在生与生、生与师的交流中,对不规范的语言及时纠正,说得不到位的地方给予示范,从而实现课标提出的“口齿清楚、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目的。
案例二可根据高年级学生语言丰富的特点,可采用“回忆课文,诱发情感—联想生活,生发情感—引向世界,迸发情感”的流程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再现课文情境,谈读书的体会和感受;联系实际,捕捉感人事迹;延伸世界,体会人间真情。对于交流的方法与技巧,可在师生互动中适当渗透,在师生评议时给予点拨。这样,学生在自由交流中提高了口语能力,受到了人文关怀,陶冶了情操,让口语教学回归本位。
(作者单位:重庆市巫溪县白马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首先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了解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并将设计意图与实际教学效果对照,聚焦问题,诊断问题存在的根源。其次是把握口语交际课的课型特点和年段目标,在明确本次口语交际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前提下,弄清口语训练的一般规律。再次是有针对性地对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必要的点评,让授课教师明白自己在教学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课改理念,哪些地方想体现,但效果还不够显著。最后是以本次课堂教学为载体,探究改进教学的实施策略,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现选择两个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一】
由“實践活动”演变而成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春蚕》和《一束鲜花》,想想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
(师稍作停顿,便有两三个学生举起手来。)
生:《春蚕》是讲母亲养蚕给我们姐弟俩凑学费的事。
生:《一束鲜花》是讲“我”在母亲生日那天,看见一个小男孩给死去的母亲献花,决定亲自为母亲送去鲜花的事。
师:同学们,你们在家帮爸爸妈妈做了哪些事?同桌交流交流。
(生交流了近一分钟)
师:谁能把自己帮父母做的事向大家说一说?
生:我帮爸爸妈妈扫地。
生:我帮爸爸妈妈倒茶。
生:我帮爸爸妈妈洗菜。
(之后,再没有学生应声,课堂上出现了“冷场”现象。教师等待多时,见无人举手,只好让学生拿出笔来写。)
(课前教者没能充分利用学生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主动为父母做事的积极性,学生真正参与帮父母做事的为数不多。在交流过程中,教师既没有方法的指点,又没有对交流的范围进行拓展,因而交流只好草草收场,使教学陷入尴尬境地。)
(生写了约5分钟)
师:同学们,写好了吗?
生:(少数学生应声)写好了。
师:谁来念给大家听?
生:星期天,爸爸妈妈都到地里干活去了,我看到家里很脏,于是拿起扫帚,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
生:一天,家里来了客人,妈妈一个人忙不过来,我帮妈妈洗白菜,妈妈夸我是个好孩子。
……
师:为了把所做的事情说得
具体些,大家再写一写,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写好后我们再来
交流。
(学生写了8分钟,然后抽学生在班上交流,学生交流的仍然是三言两语,毫无进步。整堂课就在这样频繁的说与写的交替中结束了。)
【案例二】
毕业复习教学中的口语交际课
师:面对69双明亮而充满智慧的眼睛,老师既高兴又激动,高兴的是同学们已经长大,懂得怎样学习了,激动的是你们即将毕业,进入中学,老师真的舍不得你们。此时此刻,你们有什么心里话要说吗?今天这节口语交际课,就让大家说说心里话吧。
生:我在这个班学习虽然只
有四年,但是这四年来,是您带领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是您教我们知识,教我们做人,我非常感激您。
生:六年来我是在您的呵护
下长大的。记得在二年级的时候,我做过两次手术,可每次手术后,我都看见您守候在我的床边,您就像我的亲生父母一样关心我,疼爱我。
师:你很勇敢,两次手术都没呻吟一声,你的勇气激励着我,激励着我们班的每一位同学。
生:我想对董校长说一声“谢谢您”。有一次上微机课时,我们几个同学在教室里玩,您教育我们要学好各门功课。当时我们哭了,后来才明白,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应该学好各门功课。
生:感谢您,老师!是您带领我们学习书本知识,带领我们做游戏,指导我们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没有您的关心与指导,我们肯定还是个一无所知的孩子。
……
(先后10多个学生谈了自己的想法,他们说的都是对教师和学校领导的感激之词,虽然语句通顺流利,但意思大同小异。)
【评析:教师想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说,但由于没有具体的话题,又缺乏必要的指导,因而学生全在为教师唱赞歌。为此,教师不得不转移话题。】
师:在六年的生活中,我们采访过詹天佑,采访过霍金,采访
过居里夫人……此时,你准备采
访谁?
(生思考)
生:詹天佑,您好!我是重庆电视台的记者,我想采访您。
(两个同学分别扮演詹天佑和记者,围绕“是什么力量让你来修筑这条铁路?你是怎样克服困难的?”进行采访。)
生:我想用打电话的方式,采访卖火柴的小女孩。
(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卖火柴的小女孩和记者,进行模拟采访。)
(此环节教者的用意是想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谈出自己学习课文后的体会和感受,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但结果学生的表演却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复现,失去了口语交际的“原生态”。两组学生表演之后,教者又只好话题一转——)
师:同学之间产生过矛盾吗?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几个学生站起来讲述了发生在同学间的一些琐碎小事)
师:再有30多天就要毕业
了,你准备对你的同学说什么? (幾个学生站起来对自己要好的同学说了些祝福的话)
师:如果到了新的学校,你怎么向别人推荐自己呢?
(这节课就在学生腼腆的自我推荐中结束了)
【评析:由课文再现又回到现实生活,由赞美教师到谈及学生,虽然交流的内容有所不同,但学生语言表达没有变化,教学没能向纵深发展。】
【诊断根源】
案例一中的教师误以为口语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写的基础上,把写的内容念一念、读一读,把口语教学与习作中的读等同起来,视口语教学为习作的“倒流程”,把口语教学变成了学生先写后念的“读文课”。案例二中的教师缺乏对教学过程的研究,虽然教师想让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回忆、再现,由课文中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进而联想到生活中的人和事,但并没有从“激发兴趣”“促进互动”“指导示范”上下功夫,而是让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口语教学成了学生的“自由活动课”。上述案例中的两种做法都让口语教学失去了本真。
【教学导航】
口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倾听和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在年段目标的统领下,结合学生实际,选择生活中鲜活的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策略、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围绕某个话题进行交流与表述,做到“规则指导”与自由说话有机结合。所谓“规则指导”是指在口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选择的话题,预设学生在交流中会有哪些困难,采取什么策略解决困难;安排怎样的教学环节来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调动学生自由表达的积极性;在交流中渗透哪些方法,学生要获得哪些交际能力;怎样将课堂教学整体推进,让口语教学达到理想的境界,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要让学生在交流中一次又一次地收获,一次又一次地提高,最终实现自由表达的目的。
【改进策略】
案例一可这样组织教学:
1.课前导行:同学们,你的爸爸、妈妈关心你吗?从哪些事情可以看出他们很关心你?从他们所做的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打算为爸爸妈妈做点什么,以表达对他们的爱呢?注意做的时候一定不要过早地让爸爸妈妈知道,要给他们一个惊喜。
通过教师的激情导入,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口语教学提供了交流的“场”。
2.课中点拨:你为什么会想到为爸爸妈妈做这件事?你是怎么想的?做这件事有什么意义?你先做什么,然后怎么做,最后做什么?你在做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是怎么克服的?事情做完了,爸爸妈妈有什么表现?
通过点拨,学生知道该怎么说,铺就了一条自由表达的“路”。
3.互动交流:课堂上让学生多形式、多层次地交流,在生与生、生与师的交流中,对不规范的语言及时纠正,说得不到位的地方给予示范,从而实现课标提出的“口齿清楚、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目的。
案例二可根据高年级学生语言丰富的特点,可采用“回忆课文,诱发情感—联想生活,生发情感—引向世界,迸发情感”的流程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再现课文情境,谈读书的体会和感受;联系实际,捕捉感人事迹;延伸世界,体会人间真情。对于交流的方法与技巧,可在师生互动中适当渗透,在师生评议时给予点拨。这样,学生在自由交流中提高了口语能力,受到了人文关怀,陶冶了情操,让口语教学回归本位。
(作者单位:重庆市巫溪县白马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