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口语交际教学的失衡现象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c3002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语交际课是根据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而设置的一种课型,目的是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运用语言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可是,笔者在听课调研时发现,一些农村小学的口语交际教学出现了失衡现象:一是不能准确把握口语交际课的课型特点,对怎样开展教学感到茫然;二是对教学过程探究不够,学生自主交流的主线不明确,任其自由发挥。作为语文教研员,应该如何破解口语交际教学中的这些失衡现象呢?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课例研究。
  首先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了解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并将设计意图与实际教学效果对照,聚焦问题,诊断问题存在的根源。其次是把握口语交际课的课型特点和年段目标,在明确本次口语交际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前提下,弄清口语训练的一般规律。再次是有针对性地对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必要的点评,让授课教师明白自己在教学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课改理念,哪些地方想体现,但效果还不够显著。最后是以本次课堂教学为载体,探究改进教学的实施策略,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现选择两个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一】
  由“實践活动”演变而成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春蚕》和《一束鲜花》,想想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
  (师稍作停顿,便有两三个学生举起手来。)
  生:《春蚕》是讲母亲养蚕给我们姐弟俩凑学费的事。
  生:《一束鲜花》是讲“我”在母亲生日那天,看见一个小男孩给死去的母亲献花,决定亲自为母亲送去鲜花的事。
  师:同学们,你们在家帮爸爸妈妈做了哪些事?同桌交流交流。
  (生交流了近一分钟)
  师:谁能把自己帮父母做的事向大家说一说?
  生:我帮爸爸妈妈扫地。
  生:我帮爸爸妈妈倒茶。
  生:我帮爸爸妈妈洗菜。
  (之后,再没有学生应声,课堂上出现了“冷场”现象。教师等待多时,见无人举手,只好让学生拿出笔来写。)
  (课前教者没能充分利用学生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主动为父母做事的积极性,学生真正参与帮父母做事的为数不多。在交流过程中,教师既没有方法的指点,又没有对交流的范围进行拓展,因而交流只好草草收场,使教学陷入尴尬境地。)
  (生写了约5分钟)
  师:同学们,写好了吗?
  生:(少数学生应声)写好了。
  师:谁来念给大家听?
  生:星期天,爸爸妈妈都到地里干活去了,我看到家里很脏,于是拿起扫帚,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
  生:一天,家里来了客人,妈妈一个人忙不过来,我帮妈妈洗白菜,妈妈夸我是个好孩子。
  ……
  师:为了把所做的事情说得
  具体些,大家再写一写,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写好后我们再来
  交流。
  (学生写了8分钟,然后抽学生在班上交流,学生交流的仍然是三言两语,毫无进步。整堂课就在这样频繁的说与写的交替中结束了。)
  【案例二】
  毕业复习教学中的口语交际课
  师:面对69双明亮而充满智慧的眼睛,老师既高兴又激动,高兴的是同学们已经长大,懂得怎样学习了,激动的是你们即将毕业,进入中学,老师真的舍不得你们。此时此刻,你们有什么心里话要说吗?今天这节口语交际课,就让大家说说心里话吧。
  生:我在这个班学习虽然只
  有四年,但是这四年来,是您带领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是您教我们知识,教我们做人,我非常感激您。
  生:六年来我是在您的呵护
  下长大的。记得在二年级的时候,我做过两次手术,可每次手术后,我都看见您守候在我的床边,您就像我的亲生父母一样关心我,疼爱我。
  师:你很勇敢,两次手术都没呻吟一声,你的勇气激励着我,激励着我们班的每一位同学。
  生:我想对董校长说一声“谢谢您”。有一次上微机课时,我们几个同学在教室里玩,您教育我们要学好各门功课。当时我们哭了,后来才明白,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应该学好各门功课。
  生:感谢您,老师!是您带领我们学习书本知识,带领我们做游戏,指导我们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没有您的关心与指导,我们肯定还是个一无所知的孩子。
  ……
  (先后10多个学生谈了自己的想法,他们说的都是对教师和学校领导的感激之词,虽然语句通顺流利,但意思大同小异。)
  【评析:教师想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说,但由于没有具体的话题,又缺乏必要的指导,因而学生全在为教师唱赞歌。为此,教师不得不转移话题。】
  师:在六年的生活中,我们采访过詹天佑,采访过霍金,采访
  过居里夫人……此时,你准备采
  访谁?
  (生思考)
  生:詹天佑,您好!我是重庆电视台的记者,我想采访您。
  (两个同学分别扮演詹天佑和记者,围绕“是什么力量让你来修筑这条铁路?你是怎样克服困难的?”进行采访。)
  生:我想用打电话的方式,采访卖火柴的小女孩。
  (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卖火柴的小女孩和记者,进行模拟采访。)
  (此环节教者的用意是想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谈出自己学习课文后的体会和感受,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但结果学生的表演却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复现,失去了口语交际的“原生态”。两组学生表演之后,教者又只好话题一转——)
  师:同学之间产生过矛盾吗?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几个学生站起来讲述了发生在同学间的一些琐碎小事)
  师:再有30多天就要毕业
  了,你准备对你的同学说什么?   (幾个学生站起来对自己要好的同学说了些祝福的话)
  师:如果到了新的学校,你怎么向别人推荐自己呢?
  (这节课就在学生腼腆的自我推荐中结束了)
  【评析:由课文再现又回到现实生活,由赞美教师到谈及学生,虽然交流的内容有所不同,但学生语言表达没有变化,教学没能向纵深发展。】
  【诊断根源】
  案例一中的教师误以为口语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写的基础上,把写的内容念一念、读一读,把口语教学与习作中的读等同起来,视口语教学为习作的“倒流程”,把口语教学变成了学生先写后念的“读文课”。案例二中的教师缺乏对教学过程的研究,虽然教师想让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回忆、再现,由课文中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进而联想到生活中的人和事,但并没有从“激发兴趣”“促进互动”“指导示范”上下功夫,而是让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口语教学成了学生的“自由活动课”。上述案例中的两种做法都让口语教学失去了本真。
  【教学导航】
  口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倾听和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在年段目标的统领下,结合学生实际,选择生活中鲜活的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策略、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围绕某个话题进行交流与表述,做到“规则指导”与自由说话有机结合。所谓“规则指导”是指在口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选择的话题,预设学生在交流中会有哪些困难,采取什么策略解决困难;安排怎样的教学环节来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调动学生自由表达的积极性;在交流中渗透哪些方法,学生要获得哪些交际能力;怎样将课堂教学整体推进,让口语教学达到理想的境界,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要让学生在交流中一次又一次地收获,一次又一次地提高,最终实现自由表达的目的。
  【改进策略】
  案例一可这样组织教学:
  1.课前导行:同学们,你的爸爸、妈妈关心你吗?从哪些事情可以看出他们很关心你?从他们所做的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打算为爸爸妈妈做点什么,以表达对他们的爱呢?注意做的时候一定不要过早地让爸爸妈妈知道,要给他们一个惊喜。
  通过教师的激情导入,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口语教学提供了交流的“场”。
  2.课中点拨:你为什么会想到为爸爸妈妈做这件事?你是怎么想的?做这件事有什么意义?你先做什么,然后怎么做,最后做什么?你在做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是怎么克服的?事情做完了,爸爸妈妈有什么表现?
  通过点拨,学生知道该怎么说,铺就了一条自由表达的“路”。
  3.互动交流:课堂上让学生多形式、多层次地交流,在生与生、生与师的交流中,对不规范的语言及时纠正,说得不到位的地方给予示范,从而实现课标提出的“口齿清楚、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目的。
  案例二可根据高年级学生语言丰富的特点,可采用“回忆课文,诱发情感—联想生活,生发情感—引向世界,迸发情感”的流程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再现课文情境,谈读书的体会和感受;联系实际,捕捉感人事迹;延伸世界,体会人间真情。对于交流的方法与技巧,可在师生互动中适当渗透,在师生评议时给予点拨。这样,学生在自由交流中提高了口语能力,受到了人文关怀,陶冶了情操,让口语教学回归本位。
  (作者单位:重庆市巫溪县白马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文内容,联系到自己相同或相似的生活经历,正确感知文中人物的心情变化。  2.能结合人物的心情变化规律,借助漫画的提示,联系自己的生活,乐于分享自己和作者相似的经历。  3.能借助左边横变短、捺变点,右边过中线、会穿插等规律,正确漂亮地书写“种、样、伴、伙”四个左窄右宽的生字。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生字,导入新课  一、开课揭题,游戏检测  1.齐读课
当今,大多教师出身的校长到一线上课实属艰难。各种压力已经让作为校长的我们精力几乎耗尽。但身为校长还是应该坚持上各种类型的研究课。因为我喜欢语文教师的身份,喜欢因教语文而去阅读经典,靠近那些伟大的灵魂。这灵魂当然还有书以外的、课堂上最纯粹的孩子们。所以,我还在坚持着。  虽然不能一直带一个班,可是走进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与学生对话,这种对课堂的敬仰,以及对专业经历充分“具身”的体验和深刻感悟积累而成的
小学语文教材中应当有鲁迅文学的身影,这就好比聊到中国古老文明的渊源便避不开中国神话,谈到中国诗歌便少不了李白和杜甫,讲到童话故事便一定有安徒生的席位。  鲁迅作品言语气质冷峻,文字艰涩生僻、拗口难懂。从言语形式上说,鲁迅的文字文白夹杂,带有浓厚的绍兴方言味儿,不好读通、读懂;依文本内涵而言,鲁迅自己说,他是于暗中看一切暗,作品太悲观,不适合儿童阅读。很显然,对于小学阶段儿童阅读鲁迅的文章,一定是不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为核心的语文修养。基于语文素养的教学要关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些核心的层次,这些核心的层次最终都整合统一于学习的主体——人之中。涵泳语文立足于人的发展,是潜心静思的语文,是追求美的境界的语文,更是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笔者将以统编本一年级教材为例,探析涵泳语文的审美取向。  一、关注内容——涵泳语文审美的基本
阜【fù】甲 1 2 3 篆  象形字,《说文》解析为“大陆,山无石者”,《释名》具体解说为“土山曰阜,言高厚也”。可见,“阜”像高大的山岭形。正如金仑、林霖在《字海探源》一书中所言:“甲骨文前一款的‘阜’其实是‘山’,只不过是竖着写的,山根在右,山峰朝左。”从甲骨文字形可见,若将“ ”向左旋转90°成“ ”,极像山岭之状。“阜”作偏旁變形为“阝”,如“阳”繁体为“陽”,右上是“旦”,其下是光芒照
事物发展有规律,事物变化应有“度”。适度,是对客观规律的尊重。  当前语文教学中,尚存在忽视学情,轻视基础,求深求透,唯美炫美的现象。提倡“细读”,无可厚非。说明教师重视深钻教材,细心研读教材。但“细读”,并非让教师在课堂上不顾学情,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倾囊相授。也不是让教师讲深、讲透、嚼碎、嚼烂,甚至咀嚼出非语文的滋味。细读对教师而言,不仅要细读教材,也要细读学生,深入了解学情,掌握学情变化的规
教学目标:  1.认识“玲、详”等15个生字,正确书写“画、奖、拿”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分不同角色的语言,分角色朗读对话。  3.能用上“得意”“伤心”“满意”3个词语,讲讲这个故事。  4.能懂得“只要肯動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聊“画”导入,认识人物  1.(出示“画”的古文字)猜猜这是什么字?想到了什么?  师讲解:上面的演变
我大概算是有点不务正业的语文老师。  以前人们把老师叫作“教书匠”,而现在,我又得了个“弯刀木匠”的称号。  心里到底少了点什么  还得从一次装修说起。  买了房子,自然是要装修的。也许是城市太小吧,忙碌的设计师们千篇一律地向你展示他们“欧式”“美式”“现代”“中式”等一系列既定名词之下的作品,一套套方案犹如快餐店里的一份份套餐,甚是快捷规矩,却少了些意趣,难以从其中感受到这是盛放自己情绪的空间。
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图片,触摸实物,初步感知主题餐厅的概念。  2.对《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进行深度挖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了解好主題餐厅的特点,制作思维导图,丰富并拓展学生的设计范畴,感知背后的文化内涵。  3.在通读、研读的过程中学生形成了个性化感悟,运用设计主题餐厅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爱丽丝”的理解,唤醒阅读积累,主动创造,把阅读成果做成实在的“文化产品”。  预学任务:  1.课前小调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师范毕业的我,一腔热血,满怀憧憬,来到老家附近的一所村小。从此,开启了我的农村小语教学之旅。这条路,一走就是20余年。  那时那地,信息闭塞,文化贫瘠。老师教语文,靠的只有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支粉笔,说是“刀耕火种”,也不为过。当年的我,跟着一群民转公教师,步履蹒跚,懵懵懂懂。和他们一样,被应试教育一路裹挟着,胁迫着,一教就是近10年。  模糊记得,作家残雪说,很多时候,你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