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是不断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而提升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是最根本的途径是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种粮的收益。分析2004年以来河南省粮食生产成本和收益的变化趋势是粮食生产成本上升的幅度大于种粮收益增长的幅度,目前河南粮食生产正在逐步进入高成本时代,粮食价格大幅度提价的可能性有较小,今后一段时间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的问题日益突出。为此,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的对策,为进一步探究河南粮食生产的影响,保护农民的利益,促进粮食生产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粮食生产;成本;种粮收益;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4--04
2004 年以来,河南省粮食连年增产,总产量已经连续迈上400亿kg、450亿kg、500 亿kg、550 亿kg 4 个大台阶。2013年河南省粮食生产总产量达571.37亿kg,连续10年增产,2014年河南省夏粮总产量达333.88亿kg,同比增幅为3.2%,再创历史新高,继续位居全国第一。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更要看到2004年以来河南省粮食生产成本在不断上升,种粮收益下降问题越来越突出,给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带来了深刻影响。将就2006年年来河南粮食生产成本和收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启示。
1 粮食生产成本变化趋势分析
从经济学上来说,粮食作物的收益等于销售总收入减去用于生产过程中的一切成本,粮食作物生产成本主要包括物质成本和人工成本两部分,它是反映在生产过程中的投入费用,也体现着技术水平,对作物的市场价格及竞争力有着最为直接且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河南的粮食生产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全力围绕打造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的目标,粮食生产由过去的重夏轻秋已转向夏秋并重全面发展。但是,由于耕作和管理方式等因素的不同,夏粮种植收益远低于秋粮。根据2007-2013年河南粮食生产成本与收益一览(表1),该表数据来源于河南省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对全省40个县(市、区)600个农户的粮食生产成本调查结果整理而成。从资料来看从近7年来河南粮食生产成本是不断上升的趋势;2007年的361.64元上升到2013年1 043.6元,7年之内成本上升了180.6%。虽说也有个别年份有所下降,但主要趋势还是上涨的。其特点如下。
1.1 2008、2009年的生产成本比2007年上涨较大
分别上升了45.1%和132.6%。其主要原因是:农资价格的上涨直接拉动粮食生产成本的大幅度上升。例如,造成2008年全省粮食生产成本平均每667 m2比2007年增加53.66元,增长19.4%。其中:化肥成本增长20.5%,达到每667 m299元,占生产成本的30%;机械作业成本增长23.4%,达到68.08元,占生产成本的20.6%;种子成本增长14.1%,达到每667 m230.9元;农药、农地膜、灌溉成本分别增长21.8%、25.6%和0.3%。加之粮食生产的土地成本比2007年增长11.1%,致使2008年全省粮食生产总成本每667 m2均达到425.92元。
1.2 2010年比2009年生产成本有所
2010年比2009年生产成本有所下降幅度为1.6%。其原因是:2010年比2009年生产成本出现夏粮、秋粮生产成本双下降局面。在夏粮生产成本方面:物质费用下降1.4%。主要是化肥价格比上年降幅较大,总体还是拉低了物质费用的投入;生产服务支出与上年基本持平 ;人工成本下降2.7% 。在秋粮生产成本方面:物质费用下降0.4%,主要化肥和农药价格基本在低位运行;生产服务支出增1.2%。主要是作物收割机械的广泛应用,使得机收费用目前已占到了生产服务总支出的三成还多;人工成本下降3.2%,由于玉米倒伏少,收获容易,加之机收面积的持续增加,使用工数量比上年下降了。
1.3 2011、2012、2013近三年生产成本在逐渐攀高
原因是:2011年的夏粮、秋粮双双大幅度拉升生产成本,2012、2013年生产成本缓慢的推进。2011年的夏粮生产成本情况如下:物质费用增长6.8%。其中:种子比上年增长14.8% ;化肥比上年增长7.0%;农药比上年减少9.4%,虽然农药支出比上年有所减少,但是由于种子和化肥的费用比上年增加较多,大大拉高了物质费用的投入。而种子和化肥投入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价格上涨引起的;生产服务支出增长15.8%。其中:机耕费比上年增长9.2%;机播费比上年增长3.3%;机收费比上年增长9.2%;排灌费比上年增长64.4%。机耕、机播和机收费用的增加皆缘于农用柴油价格的大幅度走高引起的;人工成本增长13.5%。随着经济形势的回暖和企业用工需求的增加,招工难、用工荒促使企业提高工人工资,而留守在农村的劳动力用工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2011年的秋粮生产成本比夏粮上涨更快,情况如下:物质费用上涨26.5%。其中:化肥价格上涨21.4%,农用种子价格涨5.8%;生产服务支出上涨8.8%。原因一是生产服务价格上涨;二是秋作物灌溉次数增多;人工成本上涨19.3%。原因是用工价格上涨所致。
1.4 2012、2013年生产成本在缓慢的推进
例如2013年夏粮生产成本各要素全面上涨,但涨幅不大,2013年生产成本增长幅度比2012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生产成本变动呈以下特点:一是主要农资价格不同程度上涨,物质费用相应增加。其中:化肥购买价格比上年增8.7%,种子价格比上年增7.4%,农药费用也上涨较多。二是排灌费用提高,生产服务支出大幅增加。其中,与2012年相比,机耕费增长1.7%;机播费增长6.6%;机收费增长6.1%;排灌费增长90.3%,农用柴油价格上涨也是导致生产服务费用提高的原因 ;三是劳动用工价格继续上涨,人工成本小幅增加。与2012年相比增长3.4% ,但是随着社会平均工资的上调和农民工打工收入的持续提高,留守农村的劳动力用工价格也随之攀升,这使得人工成本逐年增加主要原因。四是生产成本增加使增加的惠农收益近一半被蚕食。按照本次调查结果每户种植3 466 m2小麦计算,2013年河南农民户均种植小麦的生产收益仅为1 879元,而2012年全国农民工月均工资为2 290元,每个农户辛辛苦苦劳作一季所得的收益,还远远比不上一个农民工打工一个月的收入。在秋粮生产成本方面,按照户均3 400 m2的秋粮种植面积计算,户均秋粮种植收益仅为2 572元,只相当于一个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一个月的收入。所以,种粮收益的不稳定和不理想,直接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目前一些地方出现了粮食粗放经营或隐形撂荒现象。 1.5 2014年夏粮生产成本与2013年基本持平
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发布夏粮生产数据,河南省再次交上了一份优异的成绩单。据统计,2014年全省夏粮总产达到创纪录的333.6亿kg,顺利实现夏粮十二连增,相较2013年增长超过10亿kg,年增长率3.2%。 2014年夏粮生产成本与上年基本持平,在国家继续提高小麦最低保护收购价的基础上,种粮农民增收显著。2014年种植每667 m2小麦的生产成本为583.7元,和上年580.5元的成本相比基本持平。其中物质费用为238.6元,比上年减3.1%;生产服务支出155.5元,比上年增4.9%;人工成本189.6元,比上年增1.9%。其中:化肥价格下降使物质费用减少,比2013减少3.1%;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使生产服务支出费用增加4.9%;劳动用工价格继续上涨,人工成本小幅增加,比2013年增长1.9%。
2 粮食收益变化趋势分析
根据2007—2013年年河南粮食生产成本与收益一览(表1),7年来河南粮食每667 m2净收益是不断上升的趋势;但也应看到种粮每667 m2净收益由2007年的356.96元上升到2013年865.6元,7年之内上升了142.5%。平均每年上升20.4%,与生产成本每年平均上升25.8%相比,虽说每667 m2种粮净收益有所上升,但是上升的幅度赶不上生产成本上升的幅度。分析如下:
2.1 2008年粮食生产效益比2007年下降
由于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粮食市场价格总体水平仍显偏低。粮食市场价格相对较低,而粮食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出现粮食生产的成本利润率下降。导致2008年全省粮食生产的每667 m2均生产效益(净利润)由2007年的271.93元,下降到269.91元,下降0.7%。2008年粮食补贴增加,反而比2007年每667 m2净收益增加5%。由此可见,惠农政策为进一步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2.2 2009年粮食收益增长的主要因素粮价
根据2009年粮食生产成本及收益对比表分析(见表2),2009年种植粮食的每667 m2均总产值为1340.4元,如果扣除总成本,加上每667 m275.9元的种粮补贴后,每667 m2均纯收益为302.1元;如果只扣除生产成本,加上每667 m275.9元的种粮补贴后,每667 m2均生产收益为575元。但应看到2009年每667 m2粮食净收益比2007年和2008年的356.96元和365.56元,分别增长了61.1%和57.2%,所以增长较快,2009年粮食价格上涨因素起决定因素。因为2007年、2008年混合小麦价格分别是每斤0.69元和每斤0.72元,由于2009年小麦收购价格上涨较大混合小麦价格每斤0.83元,涨幅分别达到了20.3%和15.3%(见表3),2009年是种粮生产成本和收益都在上涨的一年。
2.3 2010-2012年三年粮食生产比较效益较低问题突出
根据2007--2013年河南粮食生产成本与收益一览表(见表1 )分析,从每667 m2净收益绝对值来看,三年分别是663.7元、700.1元和718元,表面来看是在缓慢增长;但从2010-2012 三年的成本与收益的比率来看,分别是80.2%、73.6%和71.1%,说明3 a的种粮收益在下降。以2011年为例如,2011年种植每667 m2小麦的主产品产值为735.3元,扣除生产成本后,每667 m2均净收益是229.4元,比上年减少4.1%;加种粮补贴后,每667 m2均总收益是264.37元,比上年减少0.7%。2011年秋粮的每667 m2均生产成本为452.1元,比上年增长20.9%。每667 m2均净收益为430.5元,比上年增长8.3%;加上种粮补贴后每667 m2均总收益为477元,比上年增长8.8%,低于生产成本增幅12.1个百分点。原因是一是生产成本在逐年增长;二是粮食收购价格处于一个较低水平(见表2),三年的粮食收购价格分别为白麦价格为0.90、0.95和1.02元。综合分析,2010-2012年粮食生产以进入高成本时代,而粮食价格大幅度提高可能性又很小,因此,2010-2012年粮食生产比较效益较低问题较为突出。
2.4 2013-2014年种粮净收益有所增长,但每户粮农种粮所得收益较低
以2013与2014年夏粮的收益比较(见表4),2013年全省夏粮平均每667 m2产为399.9公斤,依照2013年小麦最低平均收购价每公斤2.24元计算,每667 m2小麦的总收入为895.8元,比上年增加88.3元,增长10.9%,扣除580.5元的生产成本再加上46元的粮补贴后,种植每667 m2小麦的收益是361.3元,比上年增加47.2元,增长15%。如果按照每户种植3 466 m2小麦计算,2013年河南农民户均种植小麦的生产收益仅为1 879元,而2012年全国农民工月均工资为2 290元,每个农户辛辛苦苦劳作一季所得 ,还远远比不上一个农民工打工一个月的收入。
3 提高粮食收益的对策
3.1 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增加农民种粮收益
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的收购价格是不断在上升,但是与国外相比还是处在较低水平,河南省2009年和2013年种粮收益有较大提高,粮食价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2010年每公斤小麦和玉米收购价没提高和下降0.1元,小麦和玉米每667 m2收益就分别增加或减少38.8元和36.9元 。合理的粮食收购价格不仅是农民种粮收益的基本保障,也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所以,提高粮食价格,增加种粮收益是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3.2 完善种粮补贴办法,继续加大补贴力度 近2004年以来,国家粮食补贴范围不断扩大,补贴标准不断提高,农民种粮得到一定实惠。但补贴政策和实施方式还有很多地方不够合理。例如,补贴标准不按农民实际种植粮食面积而按以前的计税面积,有些农民承包的耕地种粮补贴没有发放到种粮者手中等。特别是河南是小麦生产大省,目前小麦生产成本高、效益低,现行的小麦种植良种补贴群众普遍认为太低。所以,今后种粮农民的补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该项工作:一是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二是调整补贴方式,使直接补贴同粮食生产挂钩,新增补贴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向种粮农民集中,改变种不种、种多种少都按承包地平均发放的做法,切实调动种粮人的积极性;三是有关行政部门要对各地粮食直补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3.3 加强农资价格监管,稳定农资价格
近年来种粮生产成本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农资价格的快速上涨。从种粮生产成本的构成可以看出,目前种子、化肥和农药等农资投入的比重占生产成本的比重在35%~40%之间,如果不计人工成本,那么所占比重更是高达70%左右。因此稳定农资价格对降低农民种粮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稳定农资价格对降低农民种粮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加强农资价格政策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对农资价格政策进行宣传,要求经营者严格执行有关的规定。引导经营者价格自律、诚信经营,自觉执行国家的价格政策,自觉规范价格行为。第二,重点组织价格检查。检查主要是化肥、种子、农药、农膜等农资销售价格是否存在不正当价格行为,重点查处在农资产品经营中捏造散布涨价信息、串通涨价、囤积居奇、价格欺诈等价格违法行为;第三,及时监测农资价格,密切关注农资市场价格变化。
3.4 加快土地流转,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当前河南粮食生产经营方式面临诸多问题,例如经营规模小、方式粗放、劳动力老龄化、组织化程度低、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特别突出。根据中国农科院水稻研究的实验表明:种植3 -7公顷水稻的农户,其成本收益率分别比种植0.5 hm2和30 hm2的农户高90%和高51.7%,产量则分别高14%和9.8%。因此建议河南各地在推进“三化”进程的同时,加快土地流转,积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进而增加种粮农民的收益;同时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 ;特别是要加快构建由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等组成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对提升河南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粮农收入具有重大意义。
3.5 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是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之一。因此要继续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资金投入力度,尤其是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解决防洪防涝、干旱缺水和水资源恶化的等问题 ,以提高农业防灾减灾抗风险能力。
(1)进一步加快建设一批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扩大有效灌溉和节水灌溉面积,建成旱能灌、涝能排、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基本农田;(2)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鼓励和引导发展设施农业,建立和完善设施农业标准化体系,示范和带动河南全省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3)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规模,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切实提高地力;(4)积极推广优质高产品种,提高品种优质率,加大病虫害防治力度,推广高效低毒农药,引导合理施药、安全用药,提高农产品质量;(5)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高突发气象灾害的预警时效和准确率,有效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刘凤伟.河南粮食产量预测及增产路径研究 [J].郑州轻工学院学报,2012(3)
[2] 王马晓河.中国农业收益与生产成本变动的结构分析[J].价中国农业经济 2011(5)
[3] 王宾.河南粮食作物成本变化趋势分析 [J].广东农业科学2013(1)
[4] 宗义湘 张国梅 杨永明 2004—2010年河北小麦生产环节的成本收益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 2013(41)
[5] 蒋源胜 丁明忠 林方龙 肖红林 四川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成本收益分析 [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7(9)
(责任编辑:赵中正)
关键词 粮食生产;成本;种粮收益;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4--04
2004 年以来,河南省粮食连年增产,总产量已经连续迈上400亿kg、450亿kg、500 亿kg、550 亿kg 4 个大台阶。2013年河南省粮食生产总产量达571.37亿kg,连续10年增产,2014年河南省夏粮总产量达333.88亿kg,同比增幅为3.2%,再创历史新高,继续位居全国第一。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更要看到2004年以来河南省粮食生产成本在不断上升,种粮收益下降问题越来越突出,给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带来了深刻影响。将就2006年年来河南粮食生产成本和收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启示。
1 粮食生产成本变化趋势分析
从经济学上来说,粮食作物的收益等于销售总收入减去用于生产过程中的一切成本,粮食作物生产成本主要包括物质成本和人工成本两部分,它是反映在生产过程中的投入费用,也体现着技术水平,对作物的市场价格及竞争力有着最为直接且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河南的粮食生产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全力围绕打造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的目标,粮食生产由过去的重夏轻秋已转向夏秋并重全面发展。但是,由于耕作和管理方式等因素的不同,夏粮种植收益远低于秋粮。根据2007-2013年河南粮食生产成本与收益一览(表1),该表数据来源于河南省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对全省40个县(市、区)600个农户的粮食生产成本调查结果整理而成。从资料来看从近7年来河南粮食生产成本是不断上升的趋势;2007年的361.64元上升到2013年1 043.6元,7年之内成本上升了180.6%。虽说也有个别年份有所下降,但主要趋势还是上涨的。其特点如下。
1.1 2008、2009年的生产成本比2007年上涨较大
分别上升了45.1%和132.6%。其主要原因是:农资价格的上涨直接拉动粮食生产成本的大幅度上升。例如,造成2008年全省粮食生产成本平均每667 m2比2007年增加53.66元,增长19.4%。其中:化肥成本增长20.5%,达到每667 m299元,占生产成本的30%;机械作业成本增长23.4%,达到68.08元,占生产成本的20.6%;种子成本增长14.1%,达到每667 m230.9元;农药、农地膜、灌溉成本分别增长21.8%、25.6%和0.3%。加之粮食生产的土地成本比2007年增长11.1%,致使2008年全省粮食生产总成本每667 m2均达到425.92元。
1.2 2010年比2009年生产成本有所
2010年比2009年生产成本有所下降幅度为1.6%。其原因是:2010年比2009年生产成本出现夏粮、秋粮生产成本双下降局面。在夏粮生产成本方面:物质费用下降1.4%。主要是化肥价格比上年降幅较大,总体还是拉低了物质费用的投入;生产服务支出与上年基本持平 ;人工成本下降2.7% 。在秋粮生产成本方面:物质费用下降0.4%,主要化肥和农药价格基本在低位运行;生产服务支出增1.2%。主要是作物收割机械的广泛应用,使得机收费用目前已占到了生产服务总支出的三成还多;人工成本下降3.2%,由于玉米倒伏少,收获容易,加之机收面积的持续增加,使用工数量比上年下降了。
1.3 2011、2012、2013近三年生产成本在逐渐攀高
原因是:2011年的夏粮、秋粮双双大幅度拉升生产成本,2012、2013年生产成本缓慢的推进。2011年的夏粮生产成本情况如下:物质费用增长6.8%。其中:种子比上年增长14.8% ;化肥比上年增长7.0%;农药比上年减少9.4%,虽然农药支出比上年有所减少,但是由于种子和化肥的费用比上年增加较多,大大拉高了物质费用的投入。而种子和化肥投入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价格上涨引起的;生产服务支出增长15.8%。其中:机耕费比上年增长9.2%;机播费比上年增长3.3%;机收费比上年增长9.2%;排灌费比上年增长64.4%。机耕、机播和机收费用的增加皆缘于农用柴油价格的大幅度走高引起的;人工成本增长13.5%。随着经济形势的回暖和企业用工需求的增加,招工难、用工荒促使企业提高工人工资,而留守在农村的劳动力用工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2011年的秋粮生产成本比夏粮上涨更快,情况如下:物质费用上涨26.5%。其中:化肥价格上涨21.4%,农用种子价格涨5.8%;生产服务支出上涨8.8%。原因一是生产服务价格上涨;二是秋作物灌溉次数增多;人工成本上涨19.3%。原因是用工价格上涨所致。
1.4 2012、2013年生产成本在缓慢的推进
例如2013年夏粮生产成本各要素全面上涨,但涨幅不大,2013年生产成本增长幅度比2012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生产成本变动呈以下特点:一是主要农资价格不同程度上涨,物质费用相应增加。其中:化肥购买价格比上年增8.7%,种子价格比上年增7.4%,农药费用也上涨较多。二是排灌费用提高,生产服务支出大幅增加。其中,与2012年相比,机耕费增长1.7%;机播费增长6.6%;机收费增长6.1%;排灌费增长90.3%,农用柴油价格上涨也是导致生产服务费用提高的原因 ;三是劳动用工价格继续上涨,人工成本小幅增加。与2012年相比增长3.4% ,但是随着社会平均工资的上调和农民工打工收入的持续提高,留守农村的劳动力用工价格也随之攀升,这使得人工成本逐年增加主要原因。四是生产成本增加使增加的惠农收益近一半被蚕食。按照本次调查结果每户种植3 466 m2小麦计算,2013年河南农民户均种植小麦的生产收益仅为1 879元,而2012年全国农民工月均工资为2 290元,每个农户辛辛苦苦劳作一季所得的收益,还远远比不上一个农民工打工一个月的收入。在秋粮生产成本方面,按照户均3 400 m2的秋粮种植面积计算,户均秋粮种植收益仅为2 572元,只相当于一个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一个月的收入。所以,种粮收益的不稳定和不理想,直接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目前一些地方出现了粮食粗放经营或隐形撂荒现象。 1.5 2014年夏粮生产成本与2013年基本持平
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发布夏粮生产数据,河南省再次交上了一份优异的成绩单。据统计,2014年全省夏粮总产达到创纪录的333.6亿kg,顺利实现夏粮十二连增,相较2013年增长超过10亿kg,年增长率3.2%。 2014年夏粮生产成本与上年基本持平,在国家继续提高小麦最低保护收购价的基础上,种粮农民增收显著。2014年种植每667 m2小麦的生产成本为583.7元,和上年580.5元的成本相比基本持平。其中物质费用为238.6元,比上年减3.1%;生产服务支出155.5元,比上年增4.9%;人工成本189.6元,比上年增1.9%。其中:化肥价格下降使物质费用减少,比2013减少3.1%;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使生产服务支出费用增加4.9%;劳动用工价格继续上涨,人工成本小幅增加,比2013年增长1.9%。
2 粮食收益变化趋势分析
根据2007—2013年年河南粮食生产成本与收益一览(表1),7年来河南粮食每667 m2净收益是不断上升的趋势;但也应看到种粮每667 m2净收益由2007年的356.96元上升到2013年865.6元,7年之内上升了142.5%。平均每年上升20.4%,与生产成本每年平均上升25.8%相比,虽说每667 m2种粮净收益有所上升,但是上升的幅度赶不上生产成本上升的幅度。分析如下:
2.1 2008年粮食生产效益比2007年下降
由于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粮食市场价格总体水平仍显偏低。粮食市场价格相对较低,而粮食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出现粮食生产的成本利润率下降。导致2008年全省粮食生产的每667 m2均生产效益(净利润)由2007年的271.93元,下降到269.91元,下降0.7%。2008年粮食补贴增加,反而比2007年每667 m2净收益增加5%。由此可见,惠农政策为进一步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2.2 2009年粮食收益增长的主要因素粮价
根据2009年粮食生产成本及收益对比表分析(见表2),2009年种植粮食的每667 m2均总产值为1340.4元,如果扣除总成本,加上每667 m275.9元的种粮补贴后,每667 m2均纯收益为302.1元;如果只扣除生产成本,加上每667 m275.9元的种粮补贴后,每667 m2均生产收益为575元。但应看到2009年每667 m2粮食净收益比2007年和2008年的356.96元和365.56元,分别增长了61.1%和57.2%,所以增长较快,2009年粮食价格上涨因素起决定因素。因为2007年、2008年混合小麦价格分别是每斤0.69元和每斤0.72元,由于2009年小麦收购价格上涨较大混合小麦价格每斤0.83元,涨幅分别达到了20.3%和15.3%(见表3),2009年是种粮生产成本和收益都在上涨的一年。
2.3 2010-2012年三年粮食生产比较效益较低问题突出
根据2007--2013年河南粮食生产成本与收益一览表(见表1 )分析,从每667 m2净收益绝对值来看,三年分别是663.7元、700.1元和718元,表面来看是在缓慢增长;但从2010-2012 三年的成本与收益的比率来看,分别是80.2%、73.6%和71.1%,说明3 a的种粮收益在下降。以2011年为例如,2011年种植每667 m2小麦的主产品产值为735.3元,扣除生产成本后,每667 m2均净收益是229.4元,比上年减少4.1%;加种粮补贴后,每667 m2均总收益是264.37元,比上年减少0.7%。2011年秋粮的每667 m2均生产成本为452.1元,比上年增长20.9%。每667 m2均净收益为430.5元,比上年增长8.3%;加上种粮补贴后每667 m2均总收益为477元,比上年增长8.8%,低于生产成本增幅12.1个百分点。原因是一是生产成本在逐年增长;二是粮食收购价格处于一个较低水平(见表2),三年的粮食收购价格分别为白麦价格为0.90、0.95和1.02元。综合分析,2010-2012年粮食生产以进入高成本时代,而粮食价格大幅度提高可能性又很小,因此,2010-2012年粮食生产比较效益较低问题较为突出。
2.4 2013-2014年种粮净收益有所增长,但每户粮农种粮所得收益较低
以2013与2014年夏粮的收益比较(见表4),2013年全省夏粮平均每667 m2产为399.9公斤,依照2013年小麦最低平均收购价每公斤2.24元计算,每667 m2小麦的总收入为895.8元,比上年增加88.3元,增长10.9%,扣除580.5元的生产成本再加上46元的粮补贴后,种植每667 m2小麦的收益是361.3元,比上年增加47.2元,增长15%。如果按照每户种植3 466 m2小麦计算,2013年河南农民户均种植小麦的生产收益仅为1 879元,而2012年全国农民工月均工资为2 290元,每个农户辛辛苦苦劳作一季所得 ,还远远比不上一个农民工打工一个月的收入。
3 提高粮食收益的对策
3.1 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增加农民种粮收益
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的收购价格是不断在上升,但是与国外相比还是处在较低水平,河南省2009年和2013年种粮收益有较大提高,粮食价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2010年每公斤小麦和玉米收购价没提高和下降0.1元,小麦和玉米每667 m2收益就分别增加或减少38.8元和36.9元 。合理的粮食收购价格不仅是农民种粮收益的基本保障,也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所以,提高粮食价格,增加种粮收益是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3.2 完善种粮补贴办法,继续加大补贴力度 近2004年以来,国家粮食补贴范围不断扩大,补贴标准不断提高,农民种粮得到一定实惠。但补贴政策和实施方式还有很多地方不够合理。例如,补贴标准不按农民实际种植粮食面积而按以前的计税面积,有些农民承包的耕地种粮补贴没有发放到种粮者手中等。特别是河南是小麦生产大省,目前小麦生产成本高、效益低,现行的小麦种植良种补贴群众普遍认为太低。所以,今后种粮农民的补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该项工作:一是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二是调整补贴方式,使直接补贴同粮食生产挂钩,新增补贴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向种粮农民集中,改变种不种、种多种少都按承包地平均发放的做法,切实调动种粮人的积极性;三是有关行政部门要对各地粮食直补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3.3 加强农资价格监管,稳定农资价格
近年来种粮生产成本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农资价格的快速上涨。从种粮生产成本的构成可以看出,目前种子、化肥和农药等农资投入的比重占生产成本的比重在35%~40%之间,如果不计人工成本,那么所占比重更是高达70%左右。因此稳定农资价格对降低农民种粮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稳定农资价格对降低农民种粮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加强农资价格政策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对农资价格政策进行宣传,要求经营者严格执行有关的规定。引导经营者价格自律、诚信经营,自觉执行国家的价格政策,自觉规范价格行为。第二,重点组织价格检查。检查主要是化肥、种子、农药、农膜等农资销售价格是否存在不正当价格行为,重点查处在农资产品经营中捏造散布涨价信息、串通涨价、囤积居奇、价格欺诈等价格违法行为;第三,及时监测农资价格,密切关注农资市场价格变化。
3.4 加快土地流转,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当前河南粮食生产经营方式面临诸多问题,例如经营规模小、方式粗放、劳动力老龄化、组织化程度低、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特别突出。根据中国农科院水稻研究的实验表明:种植3 -7公顷水稻的农户,其成本收益率分别比种植0.5 hm2和30 hm2的农户高90%和高51.7%,产量则分别高14%和9.8%。因此建议河南各地在推进“三化”进程的同时,加快土地流转,积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进而增加种粮农民的收益;同时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 ;特别是要加快构建由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等组成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对提升河南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粮农收入具有重大意义。
3.5 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是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之一。因此要继续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资金投入力度,尤其是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解决防洪防涝、干旱缺水和水资源恶化的等问题 ,以提高农业防灾减灾抗风险能力。
(1)进一步加快建设一批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扩大有效灌溉和节水灌溉面积,建成旱能灌、涝能排、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基本农田;(2)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鼓励和引导发展设施农业,建立和完善设施农业标准化体系,示范和带动河南全省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3)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规模,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切实提高地力;(4)积极推广优质高产品种,提高品种优质率,加大病虫害防治力度,推广高效低毒农药,引导合理施药、安全用药,提高农产品质量;(5)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高突发气象灾害的预警时效和准确率,有效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刘凤伟.河南粮食产量预测及增产路径研究 [J].郑州轻工学院学报,2012(3)
[2] 王马晓河.中国农业收益与生产成本变动的结构分析[J].价中国农业经济 2011(5)
[3] 王宾.河南粮食作物成本变化趋势分析 [J].广东农业科学2013(1)
[4] 宗义湘 张国梅 杨永明 2004—2010年河北小麦生产环节的成本收益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 2013(41)
[5] 蒋源胜 丁明忠 林方龙 肖红林 四川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成本收益分析 [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7(9)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