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01
如今教师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现在的老师一天比一天难当了。确实如此,教师的角色已经从原来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化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合作者,是学生探究知识的领路人,教室内教师的角色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这是社会发展必然的现象,教师逐渐从教学工作中的主角向配角转变。“难当”的另外一层原因就是教师难以把握管理学生的“度”,初中小孩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阶段,但是他们迅速成长的身体使他们的自我意识强烈,总是“我”字当头,他认为对的事情教师很难一次两次的说教、谈话就可以转化的,不更正他们的错误思想就很难把教师的那点“经书”传授给他们。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下,教师的行为过了,便被指责“违纪违法”,教师采用“无为策略”又难以在各种“率”前成功。在这样的夹缝中,教师们要“闯出一条活路”确实很难。我感悟到面临不断变化的教育形式和教育群体,教师务必善于学习、研究,学会“以不变应万变”,这样才能胜任工作,减少工作中的失误,从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会到幸福感。
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成型阶段,被称为“塑形期”。现在家庭结构的单一化使青少年的心理成熟滞后,在家庭生活中接触的成人居多,又导致学生的行为成人化,这种矛盾给教育带来了诸多困难。现结合班主任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班级营造合适的成长环境,促进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
一、引导思考,树立正确的课堂答题习惯
学生刚从小学踏进初中新学校的校门,一切都是新鲜的,对新学校、新班级、新老师、新同学都充满了好奇。在这样的新环境里他们像一位客人一样小心翼翼,同时又急于想在老师前留下一个好印象,所以新初一的学生上课时的气氛积极活跃,想压都压不住,这样就会有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学生,他们张口就回答你的问题,让其他同学瞠目结舌于他的敏捷和准确,他也因此而沾沾自喜。这种学生如果教师不及时指正,那么对他今后的发展极其不利,同时对班级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也存在严重干扰。教师一方面不去过度鼓励这种“张嘴就来”的答题习惯,另一方面对于经过谨慎思考后回答的同学和行为大加表扬。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和关注点就会逐渐进入正轨。
二、引导交流,倡导和谐的班级氛围
学生在新组建的集体里表现各异:有的急切地和新面孔打招呼;有的专门找人多的地方扎堆;有的急着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的孔武有力……,经过近一周左右的时间,学生中自然就会产生自发性的“组织”:一种是在小学里熟人多的人物为中心的自然组织;一种是男生中的“老大”,大家基本认可了他的力量;这时就要班主任练就慧眼,抓住蛛丝马迹去伪存真,否则将不利于班级良好组织的建立。可以抛出一个共同话题供大家讨论交流,或者采取班会口头交流的形式倡导正义弘扬正气,或者让学生落于书面洋洋洒洒阐明观点。在一次次的集体交流和自我辩论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渐学会合理文明的交流方式,营造适合学生积极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引导自信,创建成功的教育理念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工作角色以及生活角色。就像某教授所言:“庸医害的是一个人,而庸师害的是一群人,毁的是孩子的精神和心灵。”一个教师的角色的成败或许对于一个孩子成长作用不会太大,却能影响孩子的今后一生。初中阶段是学生良好习惯、道德修养、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教师在这一阶段的作用确实是至关重要的。教师不仅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等方面。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和继续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品质很重要,教师应注意在进行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注意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葡劳夫教授给他的学生做过这样的实验,在一个漆黑的屋子里,老师让10个同学们手拉手从屋子的一头走到另一头。10个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走了过去。之后,老师打开灯,学生们惊奇地发现,原来他们走过的是一条独木桥,桥下挖了很深的一个坑,坑里面放满了毒蛇,然后老师让10个学生们再走回来,结果只有三个学生走回来。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每个孩子生下来都具备走过去的能力;为什么若干年后只有三个孩子成功呢?不是孩子能力出问题了,而是心态有问题了。每个学生都是渴望成功和进步的,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诸多困难和失败,他们稚嫩的年龄和不成熟的心智导致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差,从而带着消极情绪面对新知识的学习。所以又会产生新挫折和失败,几个回合下来学生自己就会麻木了,产生“我不行”、“我笨”的不良心理暗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引导帮助,树立学生“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心,让学生在良性循环下积极健康成长。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说法听了许久,只有做了这份工作,站在这个讲台,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要想教育一个人,对他或她的成长产生影响,可以说确实需要我们用心去做,用心去教。
一位教育家说:“教师的任务并不是灌输知识点,而是将要学的课题放在学生面前,通过同情心、情感、想象力和耐心唤醒学生永不休止的动力寻求答案和见解,使其开阔人生视野,并赋之以内涵。”我们教育工作者将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实施它,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备前提。
如今教师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现在的老师一天比一天难当了。确实如此,教师的角色已经从原来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化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合作者,是学生探究知识的领路人,教室内教师的角色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这是社会发展必然的现象,教师逐渐从教学工作中的主角向配角转变。“难当”的另外一层原因就是教师难以把握管理学生的“度”,初中小孩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阶段,但是他们迅速成长的身体使他们的自我意识强烈,总是“我”字当头,他认为对的事情教师很难一次两次的说教、谈话就可以转化的,不更正他们的错误思想就很难把教师的那点“经书”传授给他们。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下,教师的行为过了,便被指责“违纪违法”,教师采用“无为策略”又难以在各种“率”前成功。在这样的夹缝中,教师们要“闯出一条活路”确实很难。我感悟到面临不断变化的教育形式和教育群体,教师务必善于学习、研究,学会“以不变应万变”,这样才能胜任工作,减少工作中的失误,从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会到幸福感。
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成型阶段,被称为“塑形期”。现在家庭结构的单一化使青少年的心理成熟滞后,在家庭生活中接触的成人居多,又导致学生的行为成人化,这种矛盾给教育带来了诸多困难。现结合班主任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班级营造合适的成长环境,促进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
一、引导思考,树立正确的课堂答题习惯
学生刚从小学踏进初中新学校的校门,一切都是新鲜的,对新学校、新班级、新老师、新同学都充满了好奇。在这样的新环境里他们像一位客人一样小心翼翼,同时又急于想在老师前留下一个好印象,所以新初一的学生上课时的气氛积极活跃,想压都压不住,这样就会有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学生,他们张口就回答你的问题,让其他同学瞠目结舌于他的敏捷和准确,他也因此而沾沾自喜。这种学生如果教师不及时指正,那么对他今后的发展极其不利,同时对班级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也存在严重干扰。教师一方面不去过度鼓励这种“张嘴就来”的答题习惯,另一方面对于经过谨慎思考后回答的同学和行为大加表扬。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和关注点就会逐渐进入正轨。
二、引导交流,倡导和谐的班级氛围
学生在新组建的集体里表现各异:有的急切地和新面孔打招呼;有的专门找人多的地方扎堆;有的急着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的孔武有力……,经过近一周左右的时间,学生中自然就会产生自发性的“组织”:一种是在小学里熟人多的人物为中心的自然组织;一种是男生中的“老大”,大家基本认可了他的力量;这时就要班主任练就慧眼,抓住蛛丝马迹去伪存真,否则将不利于班级良好组织的建立。可以抛出一个共同话题供大家讨论交流,或者采取班会口头交流的形式倡导正义弘扬正气,或者让学生落于书面洋洋洒洒阐明观点。在一次次的集体交流和自我辩论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渐学会合理文明的交流方式,营造适合学生积极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引导自信,创建成功的教育理念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工作角色以及生活角色。就像某教授所言:“庸医害的是一个人,而庸师害的是一群人,毁的是孩子的精神和心灵。”一个教师的角色的成败或许对于一个孩子成长作用不会太大,却能影响孩子的今后一生。初中阶段是学生良好习惯、道德修养、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教师在这一阶段的作用确实是至关重要的。教师不仅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等方面。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和继续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品质很重要,教师应注意在进行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注意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葡劳夫教授给他的学生做过这样的实验,在一个漆黑的屋子里,老师让10个同学们手拉手从屋子的一头走到另一头。10个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走了过去。之后,老师打开灯,学生们惊奇地发现,原来他们走过的是一条独木桥,桥下挖了很深的一个坑,坑里面放满了毒蛇,然后老师让10个学生们再走回来,结果只有三个学生走回来。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每个孩子生下来都具备走过去的能力;为什么若干年后只有三个孩子成功呢?不是孩子能力出问题了,而是心态有问题了。每个学生都是渴望成功和进步的,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诸多困难和失败,他们稚嫩的年龄和不成熟的心智导致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差,从而带着消极情绪面对新知识的学习。所以又会产生新挫折和失败,几个回合下来学生自己就会麻木了,产生“我不行”、“我笨”的不良心理暗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引导帮助,树立学生“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心,让学生在良性循环下积极健康成长。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说法听了许久,只有做了这份工作,站在这个讲台,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要想教育一个人,对他或她的成长产生影响,可以说确实需要我们用心去做,用心去教。
一位教育家说:“教师的任务并不是灌输知识点,而是将要学的课题放在学生面前,通过同情心、情感、想象力和耐心唤醒学生永不休止的动力寻求答案和见解,使其开阔人生视野,并赋之以内涵。”我们教育工作者将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实施它,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备前提。